第213章 行卷

第213章 行卷

宋朝的解試水很深。

而朝廷一直也在探索如何公正地從地方選拔士子。

一開始朝廷讓州郡長吏監督解試,但治理地方的州郡長吏很容易與地方豪強勾結,左右解試的結果。

所以朝廷也鬱悶,有朝廷官員就批評說。

有的地方通過解試五次六次的考生,到京參加省試卻連連落榜。他還以爲其中有什麼問題,結果他一看那些考生文章,那才叫寫得稀爛,就算瞎幾把亂寫也不至於如此。

這樣的廢材是如何連續五次六次通過解試來到朝廷參加省試的?他希望地方官員能‘塞濫進之門,開與能之路’。

針對此舉朝廷下文,一旦察覺‘諸科十否’,‘進士紕繆’的考生,一律規定不許再參加考試,同時嚴究發解官的罪責。

同時讓監司監督州郡解試。

此舉使得解試稍稍公平了些,但只是稍稍。

真宗時名臣陸軫曾幹過這樣事,解試完畢,名次都排好了。

陸軫跑到考試地方,一張一張卷子的翻開還口稱道:“爲何不見項長堂的卷子?”

結果陸軫發現人家落榜了,並不在錄取名單中。陸軫當即將項長堂的名次提爲第一,將最後一名罷落。當時宋朝官員聽說此事後,都覺得這操作沒什麼問題,還稱讚陸軫是以‘文行取士’。

確實在宋朝其實也不能說此舉錯了。

宋朝士大夫還有推崇鄉里選舉的遺風,這規矩往前追溯至九品中正制。都是通過人來選拔人才,而不是考試的方式。

因爲儒家推崇是人治,講究是賢人選拔賢人的方式,但科舉考試等於劃定一個標準,這是法家的法子,文章寫得好的就一定是好官嗎?開好車的就是一定是好人嗎?

但這樣的結果只能導致‘考生多采虛譽,請託試官,本州只薦舊人,新人百不取一’。

這與宋朝的國策是‘強幹弱枝’不符合,強幹弱枝就是將權力從地方收歸中央。

其中最關鍵的是財權,兵權,還有人才選拔權。

從地方中選能士,而不是官員眼底的賢士。推崇鄉里選舉一套,只能是重蹈九品中正制的覆轍‘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所以宋朝在之後解試改革中全面推行糊名,謄錄之制,並且從其他州縣調官員監考解試。

嘉祐七年時,京兆府解試,就是調在鳳翔府的章惇與商州的蘇軾到當地監考,二人也是因此有了正式的交往,並結下一生的‘友誼’。

此舉是否公正了?

必須承認是更公正了,不過拿真正能鑽空子的人還是沒辦法的。

明清科舉制度比宋朝更嚴密,但是科舉舞弊大案卻屢禁不止,大批官員考生爲此都是前仆後繼。

而就算看似公平了,還是不公平。

比如國子監解試不到兩千考生,取六百名解額,錄取比例在三比一。看似這個比例很高,但韓忠彥這樣的官宦子弟考得是別頭試。

國子監的別頭試錄取率極高,可以達至兩人取一人。

而太學生與廣文館生中官宦子弟極多,但凡官員子弟都可以參加別頭試。

好比一千名官員子弟參加別頭試,那六百解額就去了五百,剩下八九百人爭一百個名額。

如此無形就拉低了寒門子弟錄取比例,不是三人取一人,而是五六人取一人,甚至就是八九人中取一人。

換句話說,這三取一的概率,有點我與雷軍平均工資的感覺。

不過就算八九人取一人,也比福建浙江的解試好多了。

不公平可謂處處都有,或許有人會認爲憑什麼,官宦子弟參加的別頭試錄取比例這麼高,大家都是一個爹媽生的,如此有公平可言麼?

但在宋朝別頭試反而保護了寒門子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故而疫情平息之後,太學生們即是忙活起來。

忙活着什麼?

那就是忙着向知制誥,甚至有館職的官員行卷。

因爲以往國子監解試,都是由國子監主官自主解決,但淳化二年時,太宗皇帝即改派左司諫,直史館謝泌領其事,從此國子監解試主考官都必須從三館秘閣中選拔併成爲慣例。

直三館秘閣的官員那麼多,沒到考試前幾天誰也不知道是哪位,故而都必須行卷過去。

故而章越,黃好義,範祖禹,黃履,孫過這幾日都忙着將平日趁手的文章詩詞抄寫了好幾份。

同齋五人之中範祖禹,黃好義參加是別頭試。

沒錯,黃好義參加別頭試,他的堂兄黃好信如今是新蔡縣縣令,他的伯父黃孝先官至太常博士,通判石州。

別頭試標準可以劃到官員的大功這一層親屬,到了神宗朝連門客都劃入標準。

所以當初章越若給陳昇之的侄兒當書童,也是一條出路。

範祖禹參加別頭試也罷了,但黃好義也能參加別頭試,孫過心底有些不平衡,爲何他行,我不行?

至於章越能不能參加別頭試?

不能。

章俞是自己從堂叔父,不在大功之列,想沾光也沒辦法。當然能沾光,也大概率不會去。

至於吳家,如今這還不算是女婿呢。當然章越若厚着臉皮去求一求,吳家或許也是有辦法讓自己參加別頭試的。

但是……但是自己爲何要走這一步呢?

無論是別頭試,還是行卷,都是外在的規則。人生就是在外在規則(達用)與內在自己(明體)找一條平衡之路,永遠不要忘了自己……自己身上有掛。

故而有掛大可趟過去,所以章越還是決定……與衆人一起去行卷。

範祖禹,黃好義他們儘管參加別頭試也要去行卷。

不過他們的行卷,與寒門子弟有些不同。範祖禹的伯父是乃範鎮,可以直接由長輩,或通過別人引薦直接帶到家中投卷。

至於韓忠彥?主考官都是他爹定的。按照當時規矩,主考官被確定後,還要捧着帖子到相府上表示感謝。

一般爲了避嫌韓琦是不會見,還要表示自己這是爲國舉才,全無私心。最重要是叮囑幾句,不要因爲韓忠彥是我的兒子,對他有所照顧,一定要本着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來辦事。

“四郎君,這是主母給你熬好的豬腦湯,趕緊喝了吧!”

在太學裡,黃好義嫂子家的僕人給他送來豬腦湯。

這幾日同寢光看着黃好義進補了。

但見黃好義如同吃豆腐般吸溜吸溜直響,見到了衆人的目光,不由問道:“諸位要不要來一口?”

真有這個心思,不會都喝完才問。

衆人都轉過頭去收拾卷子言下之意,你忙。

等黃好義吃完豬腦湯,等到日已偏西的時候,章越與衆人一併前往行卷。

除了幾位同窗,章越還邀了郭林一起。

行卷的文章也有不同,比如要參加制舉考試,要對兩制以上官員行卷,那必須寫滿五十篇。

若普通行卷,有財力的讀書人當然可以送五十篇,但一般則不必那麼多,挑選優秀的來送就好。

比如蘇軾的《上富丞相書》就寫到,所進策論五十首,貧不能盡寫,好割愛。

如蘇轍送曾公亮的《上曾參政書》所云,有《歷代論》十二篇,上至三王而下至五代,治亂興衰之際,可以概見於此。蘇轍行卷只有十二篇。

故而五十篇是規矩,只要不是求制科薦舉,可以不必寫滿。

如章越只寫不到二十篇。

這時正值酷暑,章越與衆黃好義他們先去一位官員府上行卷。

爲何要挑得傍晚去呢?因爲官員這時候一般在家,有很大機會見着,白日去則一般在衙門辦差。

到了官員門前,幾人先將卷子奉上,門子看了一眼即道:“你們等着。”

說完門子轉身就走了。

幾人在門前等候。

行卷行得多了,不同官員間也有不同官員的風格。

有的會見一面談個幾句,這一般是看重你的,過個數日再來,這稱之溫卷。

不見的,也會讓你進去喝碗茶,盡到禮數。

也有就是‘回去等通知’吧,這一般是沒下文的。

也別覺得多丟人,陳舜俞,張方平,曾鞏,蘇軾,蘇轍都曾行卷過,還有大量行卷的文章傳世。

比如曾鞏的《上歐陽學士第一書》,蘇洵的《上歐陽內翰第一書》,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都是可以反覆誦讀的文章。

章越他們五人等候了一陣。

但見下人即滿臉笑容地出門道:“裡面請吧!”

幾人都是大喜。

不久幾人出門,都是不說話。

黃履心道,這都是沾了三郎的光,否則也不是那麼輕易見得。

黃好義則也是明白心道,方纔黃博士反覆詢問三郎的文章,令我等都成了陪襯,不過幸虧有三郎在,否則我等連門都進不了。

孫過心道,這就是名聲的好處,昔年陳子昂砸千金之琴後,滿城皆知他的文章,到時哪個王公大臣會不見這位奇人。如今三郎的青玉案,辭同三傳出身疏,三字詩都名聞京師,名聲也是早就傳遍公卿了吧。

郭林則也感慨章越的了得。

衆人都是心底有數,但面上都不好意思提及。

這就是名聲的好處,否則來京的讀書人爲何要‘多采虛譽,請託試官’。

當時又沒有頭條,抖音推送,你的文章如何能直達官員案頭?

那就是‘名聲’二字,好比爲何喜歡讀高讚的文章,因爲如此可以幫你減少信息判斷的成本。

有了名聲官員纔會知道你,如此你上門行卷,官員纔會看你的文章,然後根據文章看你是否刷贊刷上來的,最後決定見不見你,否則行卷的考生那麼多,官員又那麼忙,卷子很容易就淹沒在衆多人中了。

如果官員滿意了,再與旁人推薦幾句,好比遇到歐陽修這樣的伯樂稱讚幾句,如此名聲就更響亮了。

這是一而二,二而三的方式。

這是唐宋時,沒有門路的寒士炒作自己的辦法。陳子昂砸千金琴就是很好效果,當然前提是自己的才華要過硬。

幾位同窗都藉助章越的名聲,也使得他們的文章能夠抵達官員的案頭。

當然也不是每個官員都會見,但藉助章越的名頭能更進一步。

次日章越他們又去行卷。

太學裡考前一個月,幾乎沒人讀書,大部分太學生都在忙着干謁行卷。

章越眼望剛剛升起的太陽不由感嘆,宋朝科舉正處於承前啓後的階段,既保留了唐朝‘行卷’的遺俗,但因爲糊名制的,風氣還沒有敗壞到‘通榜’的地步。

同時也不是全憑考場文章定命運,在解試中‘通關節’可謂不少,甚至於半公開的地步。

看來唯有到了省試,殿試中才能真正的‘公平’。

今天又是行卷干謁的一天。

這日章越他們來至富弼府上,但見已排成了長隊。

除了不少是行卷的讀書人,還有來宰相府上辦事的官員。

到了解試省試之季,似韓琦,富弼這樣當朝宰相的府上,來行卷溫卷的考生肯定都是不少。

雖說韓琦,富弼兩位當國宰相看你的文章,那真是機率極低。

但萬一人家要見了你,能夠說幾句話,解試主考官肯定會看在他們面上對他高看一眼,甚至省試也有些幫助。

嘉祐二年蘇軾蘇轍省試時,韓琦說了一句,有大蘇小蘇在此,怎麼還有這麼多人來考試。

什麼廣告,砸千金琴的都不如這一句話。

官越大門前行卷的讀書人就越多,至於官小就沒人來了。

陸游有首詩‘門外久無溫卷客,架中寧有熱官書’,說得就是自己不得意的時候,連溫卷的人也沒了。

幾人在門前等了一會,終於順着排成長龍的隊伍這纔將……卷袋遞給了門子。

相府上的門子知他們是太學生後還是很客氣道:“相爺未必有空,幾位還是請回吧。”

黃好義道:“還請相爺賜見一面。”

衆人都明白這就走了,肯定是見不到,但留下來還有機會。

門子道:“既是你們如此堅持,就在此等候,說不準另有機緣。”

門子當即指引他們坐在門廳裡。但見門廳了坐了不少讀書人,連門檻上也蹲着幾人。

等了片刻,即見到有二人大步邁出。

孫過奇道:“這不是王魁,何七麼?”

衆人一看正是這二人。

但見何七正與王魁談笑風聲,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看着樣子八成是已經見到了富弼。他們身旁還有一名富府官家模樣的人,顯然是相送二人出門的。

章越這才記得,王魁似來過富弼府上,與富府有些交情。故而何七八成是找王魁引薦來富府上。

王魁此人才華不用多說,何七先是通過自己的人脈爲王魁打響名氣。王魁出名後又回過頭來幫助何七。

要換了旁人只會往有權有勢的人身上鑽營,哪會自己挑績優股搶先下注。

故而論這份鑽營,這份眼光,何七實在是了不起,稱得上機關算盡。

何七將目光掃向門廳外,看向一羣等候的人頗有幾分不屑之色。

然而當何七從人羣中看到章越時不由一愣,隨即大喜。

何七心想,看來此子沒有搭上吳府的門路,否則若有吳府引薦,何必來此與衆人坐在這裡乾等。

想到這裡,何七對王魁道:“俊民兄,章三郎他們也在此嘍。”

王魁看去道:“是啊,他們怎不與何兄一路來,如此方纔就一併替你們引薦給富大郎君了。”

原來何七,王魁沒有見到富弼。只是見了富弼長子富紹庭。

“呵,他們也是沒有這運道,咱們問問去,”當即何七走到門廳,見章越他們笑道,“三郎你們也來行卷麼?早知如此就一路來了。”

章越知道何七是衝着自己來的笑了笑。一旁黃履道:“何兄是徒步來的,我們坐着馬車來的,怎好一起。”

何七笑道:“馬車與徒步又有什麼不同,最後不是都能抵至相府麼?要緊是能不能見上富相公一面。”

“哦,難不成何兄見到了?”

何七笑道:“富相公貴人多忙,我哪裡有福分。但蒙富大郎君不棄,賞光賜見了一面,對了,章兄,黃兄你們有沒有門路,若是沒有,要不要小弟援手則個。”

衆人坐在門廳等候肯定是沒有門路了,與王魁帶進門去完全不同。

何七這麼說,無疑是一個分化衆人的手段。衆人都知道章越與何七不和故而不會答允,但算他們不答允,但一個對章越不滿的種子已是埋下。

何七這人真是小人。

……

正待這時,裡面走來一人問道:“哪位是章秀才?裡面有請。”

對方又點了其他幾個人的名字。

衆人都露出羨慕之色,何七臉上已是色變。

章越應了一聲,走過何七身旁時道了一句:“怕是辜負何兄的好意了。”

何七臉上是青一陣紫一陣,好看極了。

“何兄仗義,我先行一步,改日再敘。”黃履向何七行了一禮。

“讓何兄費心了。”黃好義亦抱拳。

“借何兄的光了。”孫過言道。

最後的郭林向何七點了點頭:“多謝何兄。”

衆人走後,何七忍不住回過頭道了句:“他們怎麼敢的啊……”

來人笑着道:“這邊請。”

當即對方在前面引路,不久將五人帶到一座跨院內,但見一名穿着錦衣的男子正等候在此。

對方見了幾人後笑着自稱道:“在下富紹庭,代爹爹見過諸位郎君了。”

幾人連忙行禮道:“見過富大郎君。”

衆人都是釋然,富弼如今是昭文館大學士,也就是昭文相,這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列百官之首,豈有那麼容易見得,能見人家大公子已是相當有面子了,可以說是不虛此行了。

富紹庭請衆人坐下,說了幾句話令幾人都是受用。

隨後富紹庭當面讀幾個人文章。

行卷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行卷給兩制大臣,如蘇轍所文的《上兩制諸公書》,作爲行卷文章的序文,言下之意是投給每位兩制大臣的序文。

但給宰執樞密可不能這麼寫。

比如《上宰執書》,這樣的開頭一般準備罵人的,而不是行卷。

所以給富弼的序文,章越寫得是《上昭文相書》,必須單獨列名以示尊重,不是囊括在宰執之內。

而且文章全文但凡提及‘昭文相’這幾個字必須直接換行頂頭書寫,此稱爲‘平擡’,是書寫最尊重的格式。

平擡(換行)的格式在唐朝就有了,是比挪擡(空一格)還更尊崇的書寫格式。

平擡的寫法當然很費紙,不過富弼自是當得起這個格式。

富紹庭讀章越的序文‘今之天子,以招天下之士者,有若六博之道,或偶以勝,或偶以不勝,不勝者不得怨。勝者曰幸,不幸偶然耳,所謂六科以策天下之士者,則又甚矣。乃若射覆之數術也。然六題者,必命羣籍,隱奧嵬瑣之言,而加之參互,離絕以求爲難之勢。幸則知之爲中選,不幸則不知,不知則不中選……’

富紹庭讀至一半心中不由驚歎,這章度之真是國士無雙……如此驚世雄文都寫得出。

要知一般讀書人行卷,阿諛奉承之詞太多,令人覺得毫無剛骨。

哪知章越這篇行卷文章,當頭將如今科舉制度罵了一遍。如今取士之道如同博戲,人人心懷僥倖,至於考試內容就如同瞎蒙,蒙中就中選,蒙不中就不中選……

下文寫得我行卷至此,非爲其他乃對科舉失望,而相信於富相公你選拔人才眼光,爲朝廷求賢取士的決心。

如此行卷,好比奇峰另出,一下子將富紹庭震住了。

富紹庭讀完的一刻,幾欲離席敬請章越上座了。

富紹庭喝了口茶掩蓋心底震驚,面上強作鎮定笑道:“度之真可謂詞義勁直,無所迴避,但餘聞哪怕是布帛菽粟,也爲求有益於世用,而不爲高談虛語以自標榜於一時。”

“敢問度之一句,胸中之志可實其言否?”

章越笑道:“富大郎君,怎知我志不實言?”

富紹庭笑道:“願聞度之之志。”

章越想了想,起身吟道:“食肉何曾盡虎頭,廿年書劍海天秋。”

“文章幸未逢黃祖,襆被今猶窘馬周。”

“自是汝才難用世,豈真吾相不當侯?”

“須知少時凌雲志,曾許人間第一流!”

富紹庭難掩驚愕之情,不由離座,不僅富紹庭連一旁章越的衆同窗之震驚不亞於富紹庭。

衆人心道,此詩若三十來歲的人苦於歲月蹉跎作來還差不多,但章越這個年紀竟在感嘆一事無成。

如此的人要麼是在凡爾賽,要麼真是有凌雲之志的。

郭林看着章越更是動容心道,師弟如今……我早已是瞠乎其後了。

黃履則心道,此詩雖是平平,大不如青玉案,但以述志而論真是人間第一流。此詩一出,這位富大郎君應是震不住場面了吧。

富紹庭重新坐下定了定神,喚了下人低聲吩咐了幾句,最後也不言語,與衆人默坐。

不久下人來到跨院中,富紹庭已是起身道:“家父今日正好有暇,諸位隨我來吧。”

在場五人雖心底有些期盼,但聽到當今文臣第一人,堂堂昭文相要見他們時,不由頓感一陣陣的暈眩。

黃履看黃好義,孫過手足無措的樣子不由心道,有的人當真是見不得大官。

富紹庭神色平淡領他們從跨院來至正院。

但見正院堂上一位五旬老者正與一名孩童遊戲,一副含飴弄孫,享天倫之樂的模樣。

章越記得有一篇科舉文章是《體貌大臣》,也就是敬重大臣的意思。

結果一名考生會錯了意,以爲描寫大臣的身材相貌,於是寫到文相公,富相公就是身材好的,似馮京、沈遘這樣就是長得帥的。

衆人都侯在院外,不敢有絲毫打攪。

過了片刻這位老者見了來人後笑容斂去,招了招手示意讓他們入內,至於孩童也被一旁乳母帶下。

這位老者自是身材好的富弼,當今的昭文相。

富紹庭站在一旁,五人一併向富弼唱大喏。

富弼一擡眼看了衆人相貌,及各自唱喏時的動作神態,對於每個人的性格能力已有了個初步的判斷。

然後富弼對於章越,黃履又多看了一眼。

富紹庭將幾人行卷的文章及方纔抄錄章越的詩詞盡數給富弼看了。

富弼一目十行,目光又落到章越上時言道:“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初聞此聯時旁人說是個十五歲的少年所作,老夫初時不信,如今卻不好言之,至少不好當你的面前言之。章……章三郎你有何話要進言老夫。”

章越一時不能答之,一旁富紹庭心道,這就啞巴了?方纔侃侃而談的章度之哪裡去了。

見章越不能說話,富弼道:“老夫見過不少讀書人,相謀於朋友同黨,出見於州縣之吏,皆能閒視睥睨,高談偉語,慷慨不顧。然一睹王公大臣,則勢脅於外而氣奪於中,駭撼顫慄,不知所措,口中吶吶難言也。”

“三郎若不能答,不妨回去想清楚了,改日再來進言。也是,十六歲少年豈能作此大語,多半從長輩處聽來的。”

富弼一言之下,令章越頓覺胸口一悶。這位富相公居然辭鋒如此犀利一下子就將自己逼到牆角。

Ps:狀態比較好,七千字章節奉上。

(本章完)

第552章 延和殿論辯第336章 見王安石第60章 上架感言第645章 奪三職第175章 談話和心跡第370章 崇政殿說書第143章 詩第102章 婚姻之事第183章 二三事第80章 莫欺少年窮第480章 好男兒要離家出走第315章 形勢不如德第887章 兄弟同院第58章 考取第346章 參加婚事第422章 豪爽第45章 圈套第906章 古渡題詩第239章 相聚第443章 折辱夏使第368章 開封府實在暗無天日第525章 衣錦還家第472章 轉對之制第760章 消除誤會第809章 度之第840章 誰對誰錯第319章 擔憂第643章 戰略之爭第366章 先生第1042章 論孟第357章 回門第285章 御論第785章 再入河州第185章 五年之約第7章 翻案第296章 期集二第379章 心底話第338章 汴京買房記第920章 執政第739章 賜宴第459章 反擊(第一更)第957章 整頓河北兵馬第698章 名將是資源堆出來的(兩更合一更)第622章 找我何事第744章 左右第624章 寒門出身第290章 謝恩(謝柳神輕語盟主)第8章 三字經第281章 等次第110章 說親(感謝書友小抽的金爺雙盟)第1053章 要章相公助我第496章 修齊治平(兩更合一更)第753章 心腹之患第295章 期集第530章 商議第826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第682章 封賞第743章 資政殿論策第428章 出差第941章 分歧第247章 考試政策第94章 書樓第81章 初會第437章 章越射虎第690章 經營第916章 安排差事第357章 回門第950章 坐而論道第315章 形勢不如德第429章 太平宰相第777章 幾日經略使第196章 村夫第799章 加官晉爵第416章 政事堂論政第637章 夫妻第774章 喂餅第218章 解試第868章 事先第976章 洮水大捷第525章 衣錦還家第767章 國事相托第660章 不服者如何第503章 沒有這個道理第411章 落幕或開始第917章 入京召對第795章 三道營牆第49章 推薦(第二更)第196章 村夫第899章 呂惠卿的變通?第683章 功歸人,過攬己第894章 分化第314章 六論第348章 朝會第135章 答案第211章 同窗第761章 談判第762章 管仲與桑弘羊第887章 兄弟同院明日更新第469章 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