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回京準備

這時,李延慶又問道:“太上皇現在情況如何?“

康履笑道:“自從西夏滅國後,太上皇就沒有聲音了,這次官家要立太子,太上皇也是很痛快地答應,就在上個月,官家給太上皇祝壽,父子二人相談甚歡,太上皇親口告訴官家,見他這麼有作爲,大宋得以中興,他就可以安度晚年,希望太上皇能早日收復失地,官家跪在地上哭泣,說他一定不負父皇期待,不讓列祖列宗失望,兩人抱頭痛哭。”

“你的意思是說,太上皇已徹底轉性,不想再復位?”

康履點點頭,“應該是這樣,太上皇已下旨,他想安心休養,禁止百官前去探望。”

“那是好事啊!”

李延慶笑道:“康總管就多休息幾日,看看京兆風景!”

康履苦笑一聲,“我哪裡能休息啊!必須立刻趕回去,千頭萬緒的事情等我去處理,下午就得走!”

“下午就要走嗎?”

康履點點頭,他又想起一事道:”另外我兩個隨從還要去河西路和靈夏路宣旨,懇請殿下派兵護送。“

“這個沒問題,我會安排好!”

康履隨即告辭下去吃飯了,吃罷飯他就要趕回去,李延慶也沒有挽留他,他自己也有千頭萬緒的事情要做,既然決定回京參加冊立太子大典,他就要立刻着手安排了。

今天是八月初一,距離冊立太子大典還有整整一個月,他回到臨安,最快也要二十天,路上稍微耽誤一下,可能就趕不上了。

李延慶負手在房間裡來回踱步,康履提到官家和太上皇已經和解,太上皇放棄了謀位,雖然李延慶覺得趙佶有點認輸太快,但也不能說一點都不可能,滅亡西夏對趙構聲望提升確實很有力,使趙構獲得巨大的政治資本,已經沒有人再敢質疑他帝位的合法性。

但李延慶現在考慮的並不完全是趙構的命運,而是他自己,他之所以能夠在西北掌控五路軍政大權,還控制巴蜀三路的財權,成爲大宋第一軍閥,根本原因是他利用了天子和太上皇之間的帝位鬥爭,利用了趙構急於得到軍方支持的心態,否則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允許自己這種情況出現,幾乎可以割據自立了。

現在天子和太上皇和解,自己權勢過大的問題就浮出水面了,趙構會不會因此開始着手對付自己。

考慮良久,李延慶得出了結論,趙構或許會對付自己,但絕不是現在,現在他若削自己軍權,就是自毀長城,以趙構的政治智慧應該不會做這種蠢事,但他希望自己攜子前往,多多少少就有一點想把自己兒子留在京城爲人質的意思了。

............

吃罷晚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了一會兒,李延慶給妻子曹蘊使了個眼色,便起身去書房了,不多時,曹蘊跟了過來,笑道:“夫君叫我來有事?”

“有件要緊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李延慶讓妻子坐下,這才緩緩道:“今天接到官家旨意,讓我進京參加冊封太子的大典。”

曹蘊不知丈夫的意思,猶豫一下,低聲問道:“夫君打算去嗎?”

李延慶點點頭,“快三年未回京了,這一次我打算去。”

“可是安全?”曹蘊又有點擔心地問道,她知道丈夫在朝中樹敵較多。

“安全不是問題!”

李延慶立刻安撫她道:“我會帶三千精銳軍隊進京,而且江南一帶也有我提拔的舊部。“

“既然如此,夫君就去吧!”

李延慶沉吟一下說:”官家希望我帶璞兒前去!“

曹蘊頓時有點慌了,“爲什麼要帶璞兒去,官家是要扣他爲人質嗎?”

李延慶笑了笑道:“璞兒也該進京一趟,讓祖父看看他,還有外祖父和外曾祖父,,他離京快三年了。”

“可他回不來怎麼辦?”曹蘊急道。

“他會回來的,我不會讓他留在京城,只要我堅持,官家絕不敢扣留他。”

曹蘊望着丈夫決斷的目光,她起身深深行一禮,“那就懇求夫君好好照顧孩兒了。”

...........

次日一早,李延慶又秘密召見了張順,令他帶三百名水軍精銳斥候先一步秘密趕赴臨安,隨即又召見了燕青,讓他去找一個和自己兒子模樣幾分相像的孩童。

李延慶隨即又命令劉和王貴統帥京兆軍,沒有他的命令,不準輕舉妄動,將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後,已經是兩天後了,李延慶隨即率領三千重甲步兵,騎馬前往巴蜀。

李延慶之所以選三千重甲步兵隨行,是他反覆考慮的結果,三千重甲步兵如果不穿上重甲,他們也是優秀的騎兵,可以在馬上和敵軍作戰,也可以下馬射擊弓弩,可如果他們換上重甲,就算一萬軍隊也不是他們對手,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重甲步兵是性價比最高的一支軍隊。

另外還帶了一百五十名親兵,其中五十名是箭法精準、飛刀強悍的女兵,由扈青兒統帥,做自己的貼身侍衛,李延慶有過經驗,帶着女兵隨行,對敵人有着很強的麻痹效果。

...........

入夜,臨安城的西湖邊已經漸漸安靜下來,不再有遊人的喧囂,這時,一艘客船正無聲無息地向西岸駛去。

但客船漸漸駛近隱龍山莊碼頭時,數十艘小船從四面駛來,攔截住了客船去路,小船全部都是士兵,爲首軍士喝道:“皇家碼頭,禁止外人停靠,立刻離去!”

客船內走出一名男子,他冷冷舉起一塊令牌,”這是苗將軍的令牌,可能進去?“

苗傅將軍就是苗傅,他被封爲八門統制,掌管臨安城內兩萬駐軍,士兵們認識苗傅的軍令牌,數十艘小船立刻閃開一條路,客船隨即駛上前,緩緩停靠在碼頭上。

從船上下來三名官員,快步向隱龍山莊走去,隱龍山莊門口站着一名宦官,顯然是在等候他們,見三人到來,立刻將他們領進了山莊。

三名官員便是趙佶的心腹,尚書右丞黃潛善,吏部侍郎汪伯彥,新任大理寺卿杜充。

不多時,三人便來到了書房,趙佶正負手站在窗前,陰沉着臉,一言不發。

”微臣參見太上皇陛下?“三人一起施禮。

“有他的消息嗎?”趙佶冷冷問道。

黃潛善知道趙佶問的是什麼,連忙躬身道:“陛下,有確切消息,他的船隊已經出川了。“

趙佶臉上終於露出一絲笑意,隨即眉頭又一皺,“他真帶了三千軍隊來京城嗎?”

“回稟陛下,這個消息應該是真實的,微臣今天看到了原旨,上面是允許李延慶帶三千士兵進京。”

“這個蠢貨!”

趙佶惱火地罵了一句。

趙佶當然是在罵兒子趙構,哪有允許地方軍閥攜帶三千人進京的道理,就算當年安祿山進長安也不允許帶這麼多軍隊。

趙佶已經隱隱感覺到,兒子並沒有真的完全相信自己,他們父子二人只是表面上和解,但暗地裡,兒子趙構依然存有戒備之心,這次李延慶率三千軍隊進京就是這種戒備心態,他是怕自己對李延慶下手。

趙佶負手在書房內踱步,他當然不會就這麼輕易地放棄了皇權爭奪,只是西夏滅國確實給自己帶來了巨大不利,兒子趙構的帝位坐穩了,還要就要冊封太子,顯然是想更加穩固帝位。

更關鍵是原先忠於自己的朝廷官員也紛紛背叛,象相國呂頤浩、範宗尹以及朱勝非幾人,都紛紛表態支持冊立太子,更不用說其他普通大臣,這次冊立太子的建議竟然得到極高的支持度,足見自己在政治上已經輸掉了。

趙佶雖然在政治上輸給了兒子,但他並不甘心,他還想從軍事上扳回來,實在不行就發動政變,直接推翻兒子的帝位。

這段時間,趙佶一直在暗中拉攏駐守臨安的大將,象駐紮餘杭的統制張保,駐紮會稽的統制江文升,還有臨安九門統制苗傅、皇宮御前指揮使劉正彥等等,都已被他用重金和王爵等手段拉攏,可以說,他幾乎已經控制了臨安的軍隊,這就是他奪取帝位的底氣。

他唯一擔心的就是李延慶,這次李延慶進京對趙佶而言,是一個剷除他的絕好良機。

這時,汪伯彥小聲道:“陛下,現在我們軍隊都已到位,隨時可以發動宮變,不如趁李延慶未進京之機,先讓陛下登基上位。”

杜充也表態道:“陛下,汪侍郎建議很好,微臣也建議抓住機會。”

趙佶重重哼了一聲,“然後讓李延慶有藉口清君側嗎?”

三人都不敢吭聲了,趙佶走了幾步又道:“發動宮變的前提是幹掉李延慶,和冊立太子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幹掉李延慶,便可立刻發動宮變!”

第三百四十九章 捏住把柄第一百二十章 解試科舉 八第九百八十九章 長江攔截第九百五十六章 滅國之戰 九第二百二十九章 弓馬大賽 六第五百一十一章 佔盡地利第五百一十五章 書坊相會第二百三十二章 弓馬大賽 九第九十四章 各退一步第三百五十九章 血戰石州 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內幕消息第七百六十二章 廷議之怒第四百九十三章 莫俊毒計第八百二十二章 先贏一局第三百五十五章 倉促北撤第一百七十四章 以牙還牙第七百三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軍營顯威 中第四百三十四章 脫離戰局第一百九十章 一夜逆轉第九十六章 技震麒麟第六百四十章 兩相暗鬥第十二章 門庭若市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子之軍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二百四十九章 再見易安第六百二十四章 兵變奪權第五百三十六章 李曹議婚第四百五十一章 曹府家宴 七第六十二章 禮物風波第七百二十五章 試探進攻 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解試發榜第五十二章 股份合夥第四百五十二章 新官上任第九百三十八章 先發制人第六百六十五章 平州事件 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蔡京罷相第五百零六章 一同北上第四百六十章 幕後暗鬥第二百四十七章 師師請客 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西郊狩獵 三第八百七十九章 攻城不利第三百五十一章 損失慘重第七百一十六章 關鍵阻礙第六百七十七章 輿論沸騰第八百五十一章 扭轉被動第六百七十三章 西夏策變月末求月票第五百四十八章 小縣有匪第八百八十八章 太原募兵第一百九十章 一夜逆轉第七十五章 仗義救人第六十三章 鹿山春社 上第八百一十七章 阮氏三雄 下第十一章 漫天要價第九百七十一章 滅國之戰 二十四第二百九十四章 奔赴西北第一百七十四章 以牙還牙第九百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宮白事第一千零一章 分房方案第四百四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心爲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任原職第七百五十三章 背後捅刀第六百零三章 攻佔燕京第五百一十五章 書坊相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接花移木 下第一百九十五章 病榻授徒第六百七十七章 輿論沸騰第五百八十四章 招兵買馬第三百六十一章 兔死狗烹第八百一十八章 三雄投效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內訌爆發第二百四十五章 一紙素柬第七百九十五章 難以久呆第三百四十三章 重要情報第二百九十章 吏部授官第七百九十六章 激起民憤第六百四十二章 渡口巧遇第六百零一章 偷襲燕京 中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清河大戰 下第七百一十五章 金兵將至第二十八章 擂臺首賽 二第九百五十二章 滅國之戰 五第七百三十一章 箭石較量第一百三十六章 軍營顯威 下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二百二十九章 弓馬大賽 六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汴梁譁變第四百六十八章 剪除耳目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別勝新第六百二十四章 兵變奪權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下之邀第五百三十章 力勸蔡京第六百七十二章 樑家紅玉第六百四十章 兩相暗鬥第五百五十八章 賭弓鬥箭第八百四十九章 汴梁隱患第九百六十章 滅國之戰 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