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四章 京兆解試

陝西路實際上只有三個考點,除了京兆府外,還有就是延安府和漢中府兩個考點,不過京兆的考生佔據總考生的八成,其餘兩個考點分別只有兩三千人蔘考。

貢院廣場上排了十幾支長隊,考生們正在搜身及驗明身份後入考場,大門前點亮了數百盞燈籠,將大門內外照如白晝,十幾名監考官員正嚴格執行考場規矩,不準攜帶除名卷以外的任何物品,發現挾帶書籍紙條者或者抓到代考者,將視情節嚴重程度處以取消考試資格乃至終身禁考的懲罰。

而審卷院的高樓上,主考官李光正負手站在窗前默默注視着廣場上的隊伍,李光年約五十歲,身材削瘦,頜下有一把灰白色的長鬚,目光卻炯炯有神,他是唐朝汝陽王李璡的後人,作爲李唐宗室後代,他內心深處對京兆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此時此刻,在他腳下應該是太極宮的舊地,一種莫名的情感讓他眼睛裡變得有些溼潤了。

這時,副主考張凌慢慢走上前,注視着廣場上的考生道:“不知明年他們中會多少人考中省試?”

李光連忙將心中情感深藏起來,目光恢復了平常,他淡淡笑道:“我看過陝西路歷年前三名的解試試卷,感覺他們在經義和作詩方面比紹興府的士子還是有點差距,關鍵還是在啓蒙教育上落後,而且西北三路百姓對讀書的認同程度還遠不如江南,光紹興府四縣參加發解試的士子就達三萬人,和陝西路差不多持平了。”

張凌笑道:“其實也是因爲西北戰爭不斷,百姓總有一種朝不保夕焦慮,所以對讀書也不是那麼看重了,相反,西北三路武風盛行,西北名門劉氏、種氏、姚氏還有楊氏都是武將世家,文臣倒不多。”

李光點點頭,“我可以理解,所以歷年武舉狀元都出自西北,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了。”

這時,一名考官上前低聲道:“府君,時間到了。”

李光便回頭對衆考官道:“時間已到,開始拆封考卷吧!”

今年的發解試還是和上屆一樣,考經義、策論和作詩三門,題目是由禮部擬出,但只針對陝西路,所以陝西路三地考場幾乎是同步進行考試,卯時三刻關閉考場大門,同時拆封考卷。

隨着鐘聲敲響,發解試考試開始了,此時天還沒有完全亮,每個號房中都點着蠟燭,幾十條巷子皆十分安靜,只聽見一片寫字的沙沙聲響,監考官負手來回踱步,監視着號子裡考生的舉動。

這時,幾名考官挑着燈籠走近,身後跟着主考官李光以及經略使李延慶,李延慶是來視察科舉考試,對於主管軍政的經略使而言,科舉是他治下極爲重要的政務之一,作爲最高政務主官,巡視科舉是他必須履行的職責。

......

眼前熟悉的一幕讓李延慶又彷彿回到了多年前他參加科舉的那一刻,號房坐着的彷彿是神采飛揚、思如泉涌的自己,而隔壁卻坐着一個考試作弊的大胖子,李延慶嘴角不由露出一絲笑容,鄭胖子已經快兩年未見了,也不知道他現在如何?

李延慶沒有說話,在考場裡巡視了一圈,這才和李光來到了審卷院,審卷官紛紛上前見禮,李延慶和衆人打了招呼,又對兩名副主考笑道:“雖然李府君是主考官,但他可不能因此耽誤了政務,還得多多辛苦兩位。”

“這是應該的,李府君儘管去忙政務,等在最後一天來把把關就是了。”

李光苦笑一聲對李延慶道:“經略使應該向朝廷反映一下,真不需要州府主官來做主考,讓學正來做主考其實最合適。”

李光做主考官倒不是李延慶指定,而是朝廷的最新規定,各種州府官衙最高政務官員必須出任發解試主考官,以彰顯朝廷對這次科舉的重視,但這一條遭到各地官員的普遍不滿,主考官最遲必須要提前五天入審卷院,與外界隔絕,等發榜後才能出來,這至少要和外界隔絕半個月,對政務確實影響很大。

不過抱怨歸抱怨,各地主官還不敢違背朝廷的意志,陝西路也差不多,但李延慶卻有變通之術,李光只做名義上的主考,他最多隻在審卷院中呆一天,並不影響政務,至於朝廷會不會有所不滿,李延慶卻管不了那麼多,一句戰時狀態便可堵住禮部那幫傢伙的嘴。

從貢院出來,李光嘆了口氣道:“這次應該把延慶府的考生也一併遷到京兆府來。”

“李府君此話是有所指吧!”李延慶淡淡笑道。

“其實經略心中應該也很清楚,黃河眼看要冰凍了,黃河將不再成爲天險,這次宋軍逼和西夏,經略認爲金兵會無動於衷嗎?”

李延慶沉思片刻道:“金兵已經攻佔了河北和河東,下一次發力目標應該是中原、山東和陝西路,從常理來分析,金兵是應該對陝西路發動進攻,但據我得到的情報,金兵並沒有在太原集結軍隊,倒是大名府已經集結了十萬大軍,之前八千金國漢軍渡河南侵其實是一次試探,我覺得金兵在中原地區沒有突破之前,暫時還不會對關中發動進攻,不過正如你所言,綏州和延安府有可能會成爲金兵進攻的目標,其目的是爲了牽制住我們。”

“經略會出兵支援中原嗎?”

“看情況吧!如果中原形勢危急,出兵再所難免。”

這時,李延慶若有所感,他忽然擡頭向天上望去,雖然是清晨,卻早已烏雲低垂,只見白色的雪花正紛紛揚揚從天空落下,“啊!竟然下雪了。”李延慶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冬天下雪不很正常嗎?”李光不解地問道,他長期在江南,對京兆府的氣候確實不瞭解。

李延慶搖搖頭,“往常都是十一月下旬纔有第一場初雪,今天還是初八,初雪便來了,恐怕黃河要提前結冰了。”

李延慶眼中出現了一絲擔憂,他又擡頭向天空望去,只見紛紛揚揚的雪片越來越密集,越來越大,一串串雪球如扯絮般地落下,天空也變得灰暗了,漸漸的,遠處的視線也變得模糊了,風開始呼嘯起來,這竟然是一場暴雪來襲。

......

石州大寧黃河東岸,這裡是典型的黃土高原的地形,溝壑縱橫,地表破碎,一條渾濁的支流常年裹夾着大量的泥沙向黃河咆哮着奔去。

這條支流叫做昕水,在黃河衆多支流中它只能算作一條小分支,不過一場當暴雪席捲黃河兩岸後,四周變成了白茫茫的世界,昕水也忽然變得溫柔起來,流速變得極爲緩慢,扔一根木頭下去,幾個時辰,幾乎還在原地。

十幾名金兵站在岸邊正用長索試探水面下方的情況,當他們扔下去的大樹幹始終無法探底時,他們終於得出了結論,表面上有一層薄薄的浮冰,但河水還在流動,關鍵是河水下層似乎已經凍結實了。

黃河的水文情況比較複雜,往往是河面先結冰,但下面還在流動,還有就是表面結冰,底下也結冰,但中間層還在緩流,所以確定中間層究竟有多深,就是探查河水結冰情況的關鍵了,按照經驗,也不用去探查黃河,只要探查支流也能判斷出黃河的情況。

“把長槍遞給我!”

一名金兵大喊,他們雖然戴着金兵的脫渾帽,但他們卻說着一口十分流利的漢語,不用說,這十幾名金兵又是漢兵,投降金國的宋軍士兵。

當金兵鐵騎席捲河北和河東時,大量宋朝禁軍投降金兵,淪爲金兵鷹犬,他們不僅承擔勘察、運輸、後勤等髒活累活,還要替金兵試探進攻,最終難逃全軍覆沒的命令。..

金兵首領拿着長槍慢慢下了河岸,一直站在河邊,探出長槍向河面刺去,長槍刺透了河面上的一層薄冰,繼續深入,但只刺進半尺,長槍便刺不下去了,他一連換了幾個位置,都是同樣的情況。

金兵興奮大喊:“河底已經凍結實了,今天晚上,整個河面都要凍實了。”

很快,黃河各地的結冰情報以鷹信的方式從黃河北岸各地發往燕山府。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第六百二十八章 首戰出擊第五百五十四章 開源有方第二百四十六章 師師請客 上第八百一十八章 三雄投效第一千零二十章 火燒任城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別勝新第一章 秋風秋雨第四百八十二章 不甘爲棋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錘定音第四百七十六章 頭大如鬥第五百八十章 官復原職第十五章 岳家五郎第六百四十三章 久別返家第五百三十一章 店鋪失火第八百九十四章 故技重施第七百九十四章 難眠之夜第一百二十章 解試科舉 八第四百三十章 禍起蕭牆第五百四十章 奸人本色第四百二十九章 緊急攔截第一百八十一章 驛站突圍第四十八章 灑淚惜別第九百八十章 城門遇刺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之道第一千零十一章 大名出兵第八百九十五章 民怨沸騰 上第八百三十二章 不戰而勝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頭萬緒第六百二十三章 霹靂行動第七百六十章 船隻之重第四百零九章 夜破莘城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首戰大定第九百六十六章 滅國之戰 十九第一百九十七章 上等禮物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子之軍第五百章 一箭奪魁第六百八十四章 防禦漏洞第五百一十二章 援軍到來第二十九章 擂臺首賽 三第四百零一章 玄武初擊第九百二十六章 賀蘭老劍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軍北上第七百二十五章 試探進攻 上第五百九十三章 童貫爭功第七百八十二章 天價條件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別勝新第一千零五十章 正式宣戰第九百三十四章 連夜抓捕第八百八十九章 風險測試 上第五百三十一章 店鋪失火第七百四十四章 主戰主和第六百二十六章 京城消息第九百三十八章 先發制人第二百六十章 面陳童貫第六百五十七章 三絕女將 中第八百章 生死大戰 三第六百六十四章 視察銀礦第二百八十四章 難以善後第五百八十四章 招兵買馬第一百八十三章 兇梟落網第七百三十一章 箭石較量第六百五十八章 三絕女將 下第八百二十章 鴨子變雞第五十二章 股份合夥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單風波第四十八章 灑淚惜別第九百四十七章 緊急應對第九百八十六章 辭相攝政第七百九十八章 生死大戰 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梁山火併第五百四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一千零四十章 西湖祭靈第一百三十四章 軍營顯威 上第六百七十二章 樑家紅玉第三百二十一章 千頭萬緒第八十一章 再回縣城第九百九十章 圍城打援第五百三十三章 鬥爭激烈 中第六百六十六章 平州事件 下第三百四十三章 重要情報第八百九十六章 民怨沸騰 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家鄉消息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家三娘第六百二十一章 初來京兆第六百八十章 臨行之前第三百八十一章 搬石砸腳第二百零六章 尋釁報復第五百五十二章 財政困難第七百七十四章 突襲永城第七百五十一章 談判之功第六百二十九章 圍城打援第三百八十五章 老驥伏櫪第三百八十章 決定返京第六百零二章 偷襲燕京 下第九百八十四章 驚魂之變 下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天賜良機第七百二十八章 第二戰線 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家三娘第三百七十三章 勸說湯王第七十五章 仗義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