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偷襲燕京 中

歷史上,宋軍採用了郭藥師的建議,偷襲燕京城得手,但又連續犯下兩大錯誤,導致遼軍翻盤,一是童貫下令殺絕城中的契丹人和奚人,結果激起滿城軍民的反抗,其次便是劉光世的援軍未及時趕到,導致城中數千宋軍孤軍奮戰,被蕭幹大軍回援後全軍覆沒。

李延慶並不太清楚這段歷史,此時的背景卻和歷史大同小異,想到偷襲敵軍老巢這個計策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會不會重蹈覆轍,關鍵就在於李延慶能否奪下燕京城以及援軍能否及時趕到了。

李延慶率領的一萬軍隊在一個時辰後便離開大營南下了,但他在南下十里後,又繞道向西北方向而去,以一種迂迴的方式趕往燕京城的北面。

與此同時,种師道留宗澤率一萬軍隊駐守良鄉縣大營,他親自率領五萬大軍向宛平縣方向進發,而王淵和副都統張叔夜則率一萬左軍向東北方向進發,他們和李延慶約定的時間是兩更時分趕到燕京城的東城門。

一更時分,李延慶在強行軍八十里後,終於抵達了燕京城的北城門外,一萬大軍暫時隱藏在距離城池約兩裡外的一片茂盛樹林內。

析津城是遼國的稱呼,遼國同時也稱呼它爲南京,但大宋已經在宋遼談判結束後將析津城正式改名爲燕京城,同時將析津府改名爲燕京府。

這是李延慶第一次親眼目睹燕京城,事實上,他在范陽縣便已經做了足了功課,對燕京城瞭解得十分透徹,但現在親眼目睹,宏偉高大的城牆還是給了他不小的震撼。

燕京城並不象很多小縣城是用泥土夯成,而是用一塊塊大青石砌成,異常堅固高大,城頭寬達兩丈五尺,可以並行三輛牛車,城池周長達四十餘里,外面有寬達兩丈的護城河,護城河上拉起了高高的吊橋。

但各個城門也並不完全相同,李延慶之所以選擇北城,是因爲北城牆實際上是宮城城牆的一部分,沒有其他三面城牆那樣高大堅固。

北城外是遼國皇帝的禁苑,有方圓數十里的森林和草地組成,而緊靠北城門是軍隊的駐地,不過現在軍隊都已派出,軍營是一座空營,但依舊有近百人看守軍營。

爲了不打草驚蛇,李延慶的軍隊沒有全線壓上,而是派少量奇兵偷襲北城門,這個偷襲的重擔自然又落在了燕青的肩頭。

作爲斥候營的虞侯,奪取北城門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

由於种師道的主力軍隊已從良鄉縣北上,燕京城加強了城防,駐守燕京的一萬遼軍士兵有八千人投入到城防上,其中防守北城的御林軍多達三千人,三千人分爲三班,晝夜不停地在城頭巡邏。

北城門又叫玄武門,是一座用鐵皮和巨木打造的厚重大門,十二根鐵門栓,每根重達兩百斤,每次開啓城門都需要用鉸鏈從城樓上將門栓吊起,厚重的城門可以防禦重型攻城槌的撞擊。

城門兩邊各有一座高闕,它實際上是一種大型哨塔,每座高闕上各有十二名士兵監視外圍。

不多時,一名士兵飛奔而來,向李延慶稟報道:“啓稟統制,不知什麼緣故,城頭上燈火通明,上面守軍至少有三千人在巡防,城門外面也有近百名士兵在巡邏,燕虞侯無法靠近城門。”

李延慶一怔,這是怎麼回事?他之前得到的情報是北城上夜裡只有數百人巡邏,比較容易控制,但今晚的情況卻完全相反,難道遼軍發現什麼情況了?

李延慶只所以選擇攻打北城玄武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城玄武門沒有吊橋,而是修建一座石橋橫跨護城河,另外攻下玄武門便能直接控制皇宮。

他這次輕兵北上,並沒有攜帶任何攻城武器,只帶了十枚震天雷,他想用震天雷炸開城門,沒有吊橋的北城門便是最佳攻城點,不料卻遭遇到了意外情況。

“現在什麼時候了?”李延慶又回頭問道。

“大概一更時分剛過!”後面有士兵回答。

李延慶和王淵約好的時間是兩更時分,王淵會在兩更時分趕來支援他,時間還早。

這時,劉錡低聲對李延慶道:“不如偷襲副門!”

玄武門是北城正門,在一左一右還有兩座副門,右掖門在東面五里外,左掖門在西面五里外,兩座副門的城門厚度要大大低於玄武門,但它有吊橋,而且它在宮城外面,不像攻下玄武門便可以直接殺入皇宮。

李延慶沉吟片刻便對士兵道:“去通知燕青,去東面偷襲右掖門!”

之所以攻打東面的右掖門,是因爲王淵的軍隊將從東面趕來接應,所以宋軍必須要先拿下東城門,李延慶隨即命令楊再興率兩千人留在玄武門外,一旦皇宮被攻破,蕭太后極可能會棄城逃跑,走玄武門的可能性最大,楊再興便可率軍在城外伏擊。

李延慶則親自率領八千人移師右掖門。

目前城內的主將叫做蕭奉先,他是蕭太后的侄子,同時也是遼國的南樞密院使、統兵副都監,今天蕭奉先確實得到了一個意外情報,下午時分,巡哨發現玄武門外出現了一支數百人的金國騎兵。

這個情報令蕭奉先十分惶恐,金兵居然出現在京城外圍,但居庸關還在遼軍手中,那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東面的盧龍塞失守,或者鎮守平州的大將張覺投降了金國,金兵纔可能從遼東南下,直撲燕京。

蕭奉先不知道有多少金兵南下了,他唯恐金兵趁夜間突襲城池,這才命令全軍上城防禦,沒想到陰差陽錯,李延慶的一萬軍隊卻正好要在夜間偷襲燕京城。

城頭上,蕭奉先腰挎戰劍,目光凝重地注視着城外黑黝黝的樹林,剛纔有士兵發現遠處樹林有夜鳥驚飛,這讓蕭奉先異常警惕,他意識到金兵極可能會在今晚偷襲燕京城。

這時,一名士兵飛奔而來,手中拿着一封箭信,“啓稟都監,城下有金人騎兵射來一封信!”

“金兵?”

蕭奉先一怔,金兵居然給自己送來箭信,他接過箭信,將信從箭矢拔下,打開信,裡面只有一行字,‘北城外有一萬宋軍,將夜襲析津城!’

蕭奉先頓時嚇了一大跳,城外居然有一萬宋軍,難道剛纔夜鳥驚飛不是金兵,而是宋軍?

“立刻傳我的命令,所有軍隊上城防禦!”

蕭奉先急忙下達了緊急防禦令,‘當!當!當!’城頭上的警鐘急促敲響,在滿城內迴盪。

此時,李延慶已移師到右掖門外,這裡的守軍明顯要少得多,而且城頭沒有點火把,使城下一片漆黑,非常有利於斥候行動。

李延慶遠遠目睹燕青等十人已經消失在護城河中,這時,城上忽然傳來了急促的警鐘聲,使李延慶暗暗吃了一驚,顯然城內已經發現異常了,熟睡中的士兵將全部起來,這意味着他們將面臨一場硬戰。

但李延慶心中奇怪,他們是哪裡出了問題?竟然被敵軍發現了,難道是王淵率領的援軍北上,被遼軍探子發現了嗎?還是剛纔自己大軍在樹林中出沒之時驚動了夜鳥,使城頭守軍警惕了。

難道是.......

李延慶忽然想到臨行前大帥給自己說的那件事,難道是金兵已經南下了嗎?

就在這時,張豹飛奔而來,對李延慶低聲道:“啓稟統制,外圍斥候發現了一支金兵。”

這個消息並沒有讓李延慶感到意外,果然是金兵,看來金兵真的南下了,他急忙問道:“有多少人?”

“大約三百人左右,都是騎兵,就在玄武門外三裡處,距離楊將軍只有一里。”

三百人只是一支探哨,不是金兵主力,李延慶稍稍放下心,又連忙問道:“楊將軍知道嗎?”

“楊將軍知道了,他已派斥候監視這支騎兵。”

李延慶點點頭,“再去打探消息。”

張豹轉身飛奔而去,旁邊劉錡低聲道:“情況似乎有點不妙啊!”

“爲什麼這樣說?”李延慶不解地問道。

“金兵和遼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前哨軍和後面大軍的配比一般是百比一,這三百騎兵顯然只是前哨,那麼後面金兵很可能是三萬軍隊,說明金兵已經離燕京城不遠了。”

劉錡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當初他們倉促北上,就是因爲金國使者通報朝廷,他們也將出兵共同攻打燕京城,天子趙佶唯恐金兵搶先,才改變計劃命令他們立刻北上。

而种師道之所以採納自己的方案,也是因爲金兵已經奪取平州盧龍塞,大軍隨時會南下,所以才令自己今晚務必攻破燕京城,可偏偏金兵的前哨也出現在北城外,一時間,燕京城的局勢忽然變得複雜起來。

李延慶權衡利弊,最終抽出一支令箭交給一名親兵道:“速令楊將軍趕來與我們匯合,不必再埋伏於城外!”

李延慶不知道外面有多少金兵,他擔心城外兵力太少,一旦和金兵發生激戰,恐怕楊再興軍隊會吃大虧。

親兵拿着令箭飛奔而去,就在這時,右掖門城頭忽然火光大作,有遼軍大喊,緊接着無數的箭矢射向城下,李延慶立刻意識到燕青他們被發現了,他當即令道:“大軍壓上去,向城頭放箭!”

第六百二十八章 首戰出擊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恩師第九百零五章 突圍入城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名單風波第九十五章 盧氏父子第六百四十五章 意外來訪和大家簡單聊兩句第三百七十章 邯鄲遇匪 下第一千零十二章 調兵遣將第一百二十九章 盛大回鄉 中第一百三十章 盛大回鄉 下第八十六章 馬匹風波 中第二百零二章 鄭氏壽宴 四第十五章 岳家五郎第五百一十一章 佔盡地利第七百八十八章 百官威逼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上礬樓第七百零五章 各自站隊第六百三十三章 野利內訌第八百零二章 生死大戰 五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統第六章 矛盾激化第六百五十二章 利益捆綁第一百五十九章 初見師師 上第八百四十五章 最佳方案第六百二十二章 新官上任第四百二十八章 吞併部曲第九百八十八章 內戰爆發第九百三十一章 御史張山第五百零三章 權宜低頭第五十一章 縣城偶遇第一百五十章 離鄉進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戰爭風起第八百三十六章 同路南下第一百六十章 初見師師 下第四百八十四章 軍監新職第五百一十六章 真定查疑第九百二十六章 賀蘭老劍第四百八十七章 佳人賞雪 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重返武場第三百五十三章 暫停進攻第四百一十二章 荒村生亂第十六章 縣裡消息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利消息第二百一十五章 困題求解 下第七百零三章 強勢作風第六百九十章 退位監國第七百五十七章 康王求助第六百三十六章 孤注一擲第八百八十五章 圍魏救趙第八十二章 下馬之威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統第八百八十五章 圍魏救趙第四百四十八章 曹府家宴 四第四百三十四章 脫離戰局第四百八十六章 百崗冬雪第八百二十一章 不走常規第一百零九章 神箭何灌第三百七十二章 鹿山書院第一千零十二章 調兵遣將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兵指大同第三百零五章 釜底抽薪第八百六十五章 青崗陷阱第一千章 家眷進京第八百二十八章 決戰蘇州 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接花移木 上第七百五十章 秘密協商第四百章 擾而不戰第九百四十四章 小魏掌櫃第五百八十八章 探子燕青第七百六十四章 民意勝天第八百三十一章 難鳥各飛第四百三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四百五十四章 茶館消息第三百三十章 軍弩事件 上第四百六十四章 解決之鑰第三百五十章 將帥不和第六百九十六章 以漢制漢第五十七章 神秘老人第七百八十三章 立場再變第八百四十六章 拒絕爲相第八百四十二章 事情鬧大第七十九章 李張之爭 三第四十九章 武功秘籍第七百二十一章 大戰前夕第六百二十七章 再度出征第六百三十三章 野利內訌第三百九十七章 全權處置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府高論第八百五十一章 扭轉被動第三百一十四章 朝堂之爭第八百五十五章 兵臨蕭關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深宮白事第七十五章 仗義救人第二百二十章 箭在弦上第三十九章 爲父伸冤第五百五十九章 攻心爲上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舉攻城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