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安陽趕考

書到用時方恨少,時間也是,它就像一掬清水,不管你雙手捧得再緊,它也會從你的指縫裡無聲無息流走。天 籟小說

轉眼間,離科舉解試的十一月初八隻有一個月了,按照慣例,他們必須提前一個月去州府辦理準考事宜,州府也會考慮到路途艱難等特殊情況,略略放寬幾天,但最晚也要提前二十五天辦理考試手續,這是鐵律,一般州府會提前二十天鎖院。

李延慶昏天黑地地背了近一個月,總算將極爲繁瑣晦澀的《宋刑統》背完了一遍,剩下的時間他準備再背一遍,再看看本朝案例,差不多就到大考之時了,至於詩考,要麼看運氣,要麼就只能放棄,畢竟詩考佔的比例很小。

李延慶還有一個僥倖,這次加考刑律和詩只是提前了數月才通知,不僅自己倉促準備,別的士子也一樣,這叫水落船低,大家都一樣,最後錄取總分必然降低。

不過李延慶是縣試榜,在正式解試時也會佔便宜,雖然縣試考試成績不帶入正式解試,但對考官的影響很大。

比如兩個考生在最後考試時成績差不多,不相上下,這時主考官就要參考縣試成績,一個是縣試甲榜,一個是縣試乙榜,那麼肯定是縣試甲板者被錄取,主考官會認爲他成績穩定,而縣試乙榜考生則是常揮,未必真的有水平。

這也是甲榜和乙榜最現實的待遇差別。

和李延慶一樣緊張的還是岳飛、王貴和湯懷三人,他們是明年初考武舉解試,周侗加大了訓練強度,使他們沒日沒夜地練習,騎射和槍法是他們訓練的重中之重。

不過武舉解試的騎射比較簡單,沒有左右開弓,也沒有移動靶,用五斗騎弓在五十步外騎馬射五箭,五射三中就算合格。

就算如此,王貴和湯懷還是略有欠缺,周侗對他們壓力最大,每天將他們訓練得象狗一樣疲憊萬分。

這天一早,李延慶來到了縣學,他馬上就出去安陽縣了,要特來和師傅告別。

校場上,岳飛等人正在縱馬疾奔射箭,周侗則站在高臺上,目光嚴厲地注視着每個學生的動作,除了李延慶外,其餘十一人都要參加明年初的武舉解試,給周侗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李延慶快步走上高臺,恭恭敬敬行禮道:“學生參見師傅!”

周侗看了看他,目光變得柔和起來,笑問道:“岳飛說你今天出,怎麼還沒有走?”

“學生是特來向師父告別!”

“告別?”

周侗眉頭一皺,有點不滿道:“我只是放你一個月的假,你以爲自己已經出師了嗎?”

“沒有,學生心裡明白,但去安陽一個月,學生也需要向師傅告別,這是必不可少的禮節。”

這還差不多,周侗的臉色再度和緩,淡淡笑道:“你的騎射雖然出師,但力量和槍法卻還差得遠,尤其是槍法,完全靠熟練,我如果不領你進門,以後你靠自己也很難練好。”

“學生明白!”

周侗望着校場上岳飛、王貴等十一名生員的苦練,他的目光露出一絲歉疚,嘆口氣道:“我之前沒有告訴岳飛他們,去兵部武學深造還要考過武舉解試,其實是我有私心,我想盡量說得容易一點,以便讓他們下決心走武舉之路。”

“學生能理解師傅的苦心。”

“你能理解?”周侗疑惑地看了李延慶一眼。

“師傅以前就說過,在湯陰縣學任教只能呆一年。”

周侗點點頭,“你說得沒錯,我這次來湯陰任教是童太尉的安排,任期只有一年,我原以爲只是來休養一年,卻沒想到遇到你們這幾個好苗子,我一生教徒無數,你們幾個算是我的關門弟子了。”

李延慶心中慚愧,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讀書上,練武只有半年,師傅卻把他視爲關門弟子。

“學生沒有能好好跟師傅練武。”

周侗卻笑了起來,“我大宋是文官掌軍,但最大的問題卻是文官不懂軍事,大宋有的是馳騁疆場的大將,卻沒有能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作戰的文臣,這就是我對你的期待。”

說完,他目光極爲銳利地注視着李延慶,彷彿看透了李延慶的內心。

.........

又和岳飛三人以及一衆武科生員告別後,李延慶便急匆匆趕回到家裡,張顯還在等着他一起出呢!

家裡已經收拾完畢,他和張顯、秦亮三人騎馬前去安陽縣,菊嫂和喜鵲則回鄉下老宅住一段時間,喜鵲原本想和小官人一起去安陽縣,李延慶卻不答應,沒見過趕考的士子還有帶丫鬟,最多帶書童,丫鬟不方便不說,若被考官知道了,鐵定不會錄取。

喜鵲只得依依不捨和李延慶告別,跟隨菊嫂坐牛車回鄉下了,李延慶帶上行李,三人騎馬向安陽縣而去。

此時已是十月的深秋時節,按照公曆也是十一月了,天高雲淡,太陽明晃晃地掛在半空,卻沒有了幾個月前的火燥,就像一個上了歲數的老人,雖然溫和卻缺少水分的滋潤,空氣裡很乾燥,風一起,到處塵土飛揚。

官道兩邊的粟谷也剛剛收割,田地裡變得光禿禿一片,有不少孩童在地裡尋找遺落的粟穗,遠處湯水上的船隻明顯少了,還有兩個月就是新年,奮鬥了一年的船工和商人也到了收穫季節,開始戀家,不再想出遠門了。

官道上除了他們三人,還有幾撥人和他們一樣,也去安陽趕考的士子,雖然同是縣學學子,李延慶卻大都不認識。

進縣學大半年來,他前期白天練武,晚上讀書,後期更是幾乎不去縣學了,很少和縣學其他生員打交道。

尤其到了最後兩個月,其他生員都在千方百計找關係,打點門路,李延慶卻整天閉門不出,在家刻苦攻讀。

張顯和秦亮卻認識不少人,這時,他們經過兩名騎馬的士子身旁,張顯認識他們,連忙上前去打招呼。

“張小弟,你太小了,才十二歲就去考解試,當心主考官以爲你是來要糖吃的頑童!”

兩名士子肆無忌憚地戲謔張顯,目光卻瞟向李延慶,他們與其說是在戲耍張顯,還不如說是在針對李延慶。

李延慶不認識他們,但他們卻個個認識李延慶,縣試榜,年紀卻是最小,着實令他們不服氣。

張顯脾氣很好,笑眯眯解釋道:“省試纔有年齡限制,解試沒有,再說我已通過縣試,誰也不會說我是來搗亂。”

李延慶見他們兩人看自己的目光不太友善,帶有一種挑釁,便淡然一笑,不理睬這兩人,不多時張顯騎馬回來,對李延慶笑道:“這兩個都是京城太學生,曾是我兄長的同窗。”

李延慶這才知道,原來這兩名士子不是縣學生員,而是太學生。

“他們好像不用參加縣試吧!”

“當然,他們都是天上的鳳凰,一向瞧不起我們這些土包子,不屑與我們爲伍!”

說到這裡,張顯的嘴角重重扯了一下,顯然他剛纔深切感受到了對方的傲慢。

不過張顯一向好脾氣,他又低聲道,“今年從京城來的這幫傢伙個個實力都很強,剛纔兩人都是今年中舉的熱門人物。”

這時,後面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李延慶一回頭,只見剛纔兩名士子騎馬追上了他們,他們臉上帶着虛僞的笑容,爲一人對張顯道:“原來縣試榜在這裡,小弟怎麼不替我們介紹一下呢?”

張顯無奈,只得給李延慶介紹道:“這兩位學長是羑里鎮的王文歡和楊羽,京城太學生。”

長得高的一人叫王文歡,個子稍矮是楊羽,兩人都二十歲左右,模樣長得都很英俊,不過在京城呆久了,自然而然地有一種骨子裡都掩蓋不住的優越感。

“你就是李延慶吧!”

王文歡語氣傲慢道:“我在縣城看過你的試卷,做得還算可以,不過湯陰是小地方,你那捲子若拿到太學去,估計會被別人拿去當茶托子。”

李延慶笑了笑,文人相輕,自古如此,只是這些人拼命貶低自己,又有什麼意思?

“那是!小弟才疏學淺,只是僥倖上榜,若是兩位兄長參考縣試,小弟恐怕連乙榜上不了。”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兩人面面相覷問道。

“沒什麼!”李延慶一本正經道:“小弟屬牛,下面風太大,恐怕小弟在榜上就掛不住了。”

旁邊秦亮‘哈!’地笑出聲來,王文歡和楊羽氣得滿臉通紅,狠狠瞪了李延慶一眼,不再理睬他,兩人加快馬,向北奔馳而去。

張顯卻有點擔憂,對李延慶道:“太學這次回相州參考有四十餘人,兄長得罪這兩人,就等於得罪了整個太學幫,只怕縣裡不安生啊!”

李延慶淡淡道:“出趟門真不容易,怕這又怕那,現在又怕得罪人,索性回家種田,一輩子不離鄉,那就什麼都不用怕了。”

張顯被頂了一句,便默然無語,秦亮見氣氛不對,連忙岔開話題問李延慶道:“老李,科舉還限制年齡?”

李延慶微微一笑道:“當然要限制了,省試是十五歲吧!十五歲以上才能參加省試,解試則要求十二歲以上,我和顯哥兒正好過了這個坎,很幸運。”

三人一路北上,半路在平安鎮住了一夜,次日中午,三人終於抵達了安陽縣,此時安陽縣已是英才匯聚,一年一度的解試已經拉開了序幕。

相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便是北方教育十分達的地區,尤其到了極重文才的大宋,相州各地的讀書風潮盛行,一般中產以上家庭都會送孩子讀書。

這便導致相州的科舉競爭十分激烈,尤其今年遇到了解試改革,解名額縮減到十五個,競爭更是到了白熱化。

雖然經過了一次縣試,淘汰了絕大部分士子,但依然有五百七十餘名士子得到了複試資格,爭奪十五個解名額。

差不多要達到四十比一了,所以在相州能考過解試,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榮耀。

爲了鼓勵讀書人蔘加科舉,宋真宗還專門寫了一著名的《勸學詩》,流傳了上千年,至今仍有頑強的生命力。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宋代科舉對士人,特別是對寒門子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它在潛移默化之中引導與改變着士人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心態。

對於李延慶也同樣如此,他最初剛到宋朝牴觸科舉的心態,也隨着年紀漸長而煙消雲散了,他深知自己該做什麼,要想改變大宋的命運,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融入它的規則,並善用規則,在規則中走向上層,參加科舉就是一條走向上層的捷徑。

第七十四章 縣城租房第四百四十二章 錢落柳靜第五百九十四章 攻下易縣第九十八章 再度合作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青兒遇母第五百八十一章 茶館偶遇第四百二十五章 攻佔鄆城第七百三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五十三章 意外收穫第五百四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四百五十章 曹府家宴 六第八百六十章 兩戰韋城第三百八十三章 宋江條件第九百五十一章 滅國之戰 四第八百六十四章 緊急出兵第九百零四章 瞞天過海第八百零九章 籠絡之念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大舉攻城 上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新聞早報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官上任 上第六百二十四章 兵變奪權第一百九十二章 舊友重逢第二百一十四章 困題求解 上第八十七章 馬匹風波 下第九百六十二章 滅國之戰 十五第四百一十九章 意外升職第九百四十章 改投門庭第九百一十三章 決戰太原 中第四百零一章 玄武初擊第六百零二章 偷襲燕京 下第七百一十章 軍營初訓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攻克燕京第四百三十章 禍起蕭牆第二百二十六章 弓馬大賽 三第六百六十六章 平州事件 下第三百零六章 圍殲敵軍第九十一章 追查疑兇 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險守水壩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下之邀第七十七章 李張之爭 一第五章 冤家路窄第一百九十六章 新品香脂第四百零三章 聊城夜戰第九百零四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七十四章 左右爲難第八百二十九章 決戰蘇州 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南山有約第二章 寒門子弟第五百一十一章 佔盡地利第六百一十一章 栽贓陷害第八百一十八章 三雄投效第八百八十八章 太原募兵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八百九十六章 民怨沸騰 下第二百六十章 面陳童貫第七百三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六十二章 新店籌備第七百二十五章 試探進攻 上第三百二十八章 老將宗澤第九百三十八章 先發制人第七百三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九百一十二章 決戰太原 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軍營顯威 下第二百零九章 神秘師兄第九百四十五章 鎧甲儀式第二百六十四章 歲暮除夕第四百五十八章 旁有窺視第七百四十三章 議和苗頭第五百八十四章 招兵買馬第二百四十五章 一紙素柬第五百七十章 忽聞喜訊第九十八章 再度合作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引金入甕第七百八十三章 立場再變第九百一十八章 一戰擊潰第九百六十六章 滅國之戰 十九第八百七十二章 家眷西來第一百一十四章 解試科舉 二第一百章 形勢嚴峻第一百四十六章 魏縣救人 上第一百八十七章 羣衆運動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內訌爆發第四百一十五章 收編戰俘第二百六十二章 分歧初現第一百八十章 可疑之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解試科舉 五第九百八十二章 驚魂之變 上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暗花明第一百三十章 盛大回鄉 下第七百一十一章 船隊事件 上第一百零七章 住店風波第三百五十二章 再立新功第四百七十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四十章 土地之爭 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援軍到來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速之箭第六十五章 鹿山春社 下第八百八十五章 圍魏救趙第四百一十章 棄城北撤第九百零八章 大勢難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