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扎心了,老鐵

平安不解,還請賜教!

朱平安的聲音響在講經處,迴盪在楊國樑的腦海裡,也迴盪在講經處每一個人的腦海裡。

大道至簡!

朱平安的問題很簡單,但卻直指楊國樑“王者之風,后妃之德”理論的根本。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如果回答不了朱平安的問題,那楊國樑的理論再高大上再政治正確,也只是一團泡影。

在楊國樑苦苦思索朱平安的問題而不得的時候,講經處的其他人也在絞盡腦汁的思索朱平安的問題,爲何君子指的是周文王,淑女指的是周往後?!

鐘鼓,琴瑟,這些樂器只有周王有資格享用?!

顯然不是,周王可以用鐘鼓琴瑟,貴族宴飲是也多用這些樂器,平民老百姓在祭祀、成婚時也可以用這些樂器。只是等級不同,所能用的排場不同。按照西周禮樂制等級,周王可以用四面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可以用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可以用二面(缺北和東)四佾,士可以用一面(只有南面)二佾。平民百姓在婚喪嫁娶、祭祀時,也可以用樂器,只是人數排場不能超越“士”。有錢的老百姓,高興了,叫兩個人或者自己彈個琴,敲個鼓什麼的,都是可以的。

那如何解釋君子、淑女指的是周文王、周王后呢?

衆人絞盡腦汁,苦苦思索而不得。

“楊博士,還請賜教。”朱平安立在臺上,再次拱手。

“淑女君子”

楊國樑呆立在臺下,面如死灰,額頭上汗水如注,手心裡也滿是汗水,腦子彷彿被一塊無形的巨石給壓住,都不會運轉了,嘴脣都有些發白了,喃喃自語。

窗外一陣微風吹來,攜帶着外面炙熱的溫度,吹進講經處,也吹在楊國樑臉上。

風力微弱,只翻起了一頁書卷,可是吹在楊國樑的臉上,卻讓楊國樑身體一個趔趄。

是風太大了?

還是這大殿太熱了?

我怎麼感覺有些站不住,想要眩暈過去似的楊國樑努力的維持住身體平衡。

“呵呵。”

此時,講經處忽然傳來一聲呵呵笑聲,中氣十足又云淡風輕,自信滿滿。

伴隨着呵呵笑聲,講臺下一人站了起來。

他揹負着雙手,睥睨着朱平安,身材高大而挺拔,就像一位立於風口浪尖之中力挽狂瀾的英雄。

他的身影是那麼的偉岸。

是他!

景王府侍講學士馬華亭。

在楊國樑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回答的時候,馬華亭馬大人站了出來。

馬華亭的呵呵一笑,吸引了衆人的注意,他起身睥睨着朱平安,臉上帶着嘲諷,大聲的反問道:“狀元郎不曾聽聞春秋筆法否?何爲春秋筆法,精簡也,《詩經》亦多用此手法。何爲精簡,亦即其文章不指名道姓也。《關雎》一文,莫須以此手法乎,略去周文王之名,亦是避諱君主之名也。”

馬華亭用兩個觀點來回擊朱平安。一個是春秋筆法,雖然春秋筆法是因孔子而有名,但是在孔子之前就有人在用,只是因爲孔子多用此手法寫《春秋》而得名。春秋筆法就是精簡,可以精簡名字,也可以精簡觀點、看法。《關雎》可能用的就是春秋筆法,精簡了周文王、周王后的名字,而以君子、淑女代指。

另一個則是避諱君主之名。在封建時候,君王或尊親爲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關雎》就是如此,避諱周文王、周王后之名,以君子、淑女代替。

春秋筆法,避諱君主。

呵呵

理由多充分啊。

馬華亭說完之後,得意洋洋的看着朱平安,儼然一副絕殺的王者之姿。

“對啊馬大人言之有理。”

“馬大人高見。春秋筆法,不就是精簡嘛,省略周文王、周王后名字也正常啊。另外,避君主諱,現在是這樣,古時候也是這樣啊,所以《關雎》纔沒有寫周文王姬昌,周王后太姒之名啊。”

“對,對,就是這樣。馬大人慧眼如炬,一下子就發現了問題所在。”

馬華亭之言宛若撥雲見月、醍醐灌頂,在他說完後,其他人也都恍然大悟,如夢初醒,紛紛感慨附和。

“國樑慚愧,幸有馬大人高見。今日課後,若是馬大人有暇,還請一同煮茶論《關雎》。”

楊國樑向着馬華亭認真的長揖一禮,邀約馬華亭課後一起煮茶討論《關雎》。

“楊大人是關心則亂,馬某居於局外,是旁觀者清。”馬華亭謙虛的笑了笑。

與馬華亭寒暄過後,楊國樑轉頭向朱平安說道,“馬大人之言,便是楊某之言。”

此刻,楊國樑感覺渾身一清,宛若大病痊癒,什麼頭上的冷汗,手心的冷汗,眩暈感什麼的,全都一掃而空,精神好的不能再好了,整個人也恢復一副大家風範。

“朱大人以爲如何,在下的回答,可還滿意?”馬華亭自信滿滿的看向朱平安。

“非也”。

朱平安微微夠了勾嘴角,緩緩搖了搖頭。

“什麼?非也?”

楊國樑和馬華亭俱是一震。

“狀元郎要尊重基本常識,莫要強詞奪理。”繼而,馬華亭看着朱平安,緩緩搖頭譏諷道。

“平安就是因爲尊重基本常識才言非也。”朱平安淡淡回道。

“請賜教。”馬華亭臉色一黑。

“賜教談不上,切磋而已。”朱平安微微一笑,向着馬華亭和楊國樑拱了拱手,繼續說道,“馬大人方纔所言《關雎》以春秋筆法省去周文王、周王后之名,請恕平安不敢苟同。春秋筆法是微言大義,何人,何地,何事,一言以蓋之,但不會省略主語。孔聖以春秋筆法寫《春秋》,從不省略主語,如‘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春,公會戎於潛’等等。”

“那避諱君主呢,你又作何解釋。”馬華亭冷聲問道。

“《關雎》避諱君主?這更是無稽之談。避諱君主,是避免直呼君主之名。若是避諱周文王,則避諱‘姬昌’二字,而非‘周文王’三字。而且,《詩經》中有兩篇直言“文王”,,一是《大雅·大明》,二是《大雅·思齊》,這兩篇中有“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文王之母”等句,白紙黑字,確指周文王。哦,對了,這兩篇亦是言周文王、周王后婚姻的詩篇,楊博士格物這兩篇,或許更應‘王者之風,后妃之德’一論。”

朱平安扯了扯嘴角,緩緩搖了搖頭,把一個個實錘砸在了馬華亭臉上,最後還一本正經的建議楊國樑格物《大雅·大明》、《大雅·思齊》兩篇詩經。

扎心了,老鐵!

“咳咳”

楊國樑咳嗽了一聲,喉嚨裡一陣腥甜。

朱平安一本正經的模樣,在楊國樑看來,不僅刺眼,還特麼扎心

第七百一十九章 命途多舛的稽查組(下)第四百一十一章 胡鬧第二百八十章 會試漫漫,總算考完第四百七十六章 嘎吱嘎吱第九百九十三章 子厚言之有理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重組建完成第一千四十四章 與廷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二百四十八章 我要見縣太爺第三百九十九章 入職冷遇(二)第一千二十七章 連貶三級第九百六十三章 人命關天第七百零八章 廷議第一千九百零一章 恐高第六百零二章 被趕第七十五章 雅蠛蝶是一種蝴蝶第一百五十八章 哼第一百二十章 又見伊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府案首技止此耳第七百五十三章 考校第九百四十七章 天子兒尚且金我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賣身爲奴第一百六十二章 失敗的毛遂自薦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胡御史真的有心了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世上有兩種年輕人第九百四十七章 天子兒尚且金我第六百一十二章 每一處刀疤都是我的功勳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伯的盤算第二百一十三章 你家老二中舉了第八百五十九章 茅塞頓開第五百二十二章 果然腹黑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驚掉一地眼球第五百九十一章 化虎爲龍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談崩了?!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問號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另有隱情第九百三十八章 裕王的委託第一百零八章 府試結束第五百六十四章 整裝待發第九百二十八章 如此,甚好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麼得感情第九百三十四章 如此人贓俱獲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大將風度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三寨歸順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靖南人傻錢多,速來第一千四十五章 劇本是不是拿錯了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 鐵鎖橫江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縣尊神射第一千六十七章 渣男朱平安第九百二十九章 可是我臉皮厚啊第六百一十章 逛逛京城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雙贏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唾面自乾第二百一十八章 立碑第二百章 這寫的是什麼玩意兒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見招拆招第五百六十八章 演員的自我修養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爲國捉貪,卻訪一賢第九百四十九章 內情第八百七十一章 晚風起,胃口開第十七章 叫賣第一千五百二十九章 秘藥顯威(一)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 打掃戰場第九百六十一章 共襄盛舉第七百四十八章 聖上怒了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桃花鎮外桃花集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我好像幻聽了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開局不順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諸縣倭患戰報(中)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秋收第六百七十八章 你良心不會痛嗎第五百五十八章 問安第四百零九章 平安破案第一千九百六十章 不給他升官,也不給他封爵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朱守仁的打算(下)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陳洪與朱平安的過節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勝敗一念間第五百七十三章 太監的鬥爭第一百五十章 設宴簪花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躊躇滿志,開港通市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好心的熊孩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初逢楊繼盛第七百零八章 廷議第九百五十四章 兇什麼兇第七百四十八章 聖上怒了第七百五十一章 信心十足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 還發女人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走火入魔第四百三十章 年紀雖小,盡顯梟雄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倒黴的徐海(下)第八百二十二章 竟然承認了第五百二十三章 壞人第二百零四章 呃,被捉婿了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朱守仁的打算(下)第九百九十五章 走錯路的周方正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洗澡水第三百五十三章 賞賜中的秘密第九百五十二章 施恩趙文華第六百七十一章 最難消受美人恩第一千章 譏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