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最後一戰

公孫康和公孫恭接到消息之後,兄弟兩個不禁面面相覷。劉備已經統一了北方,眼看着就要實現天下再度一統的目標。遼東,自己還是別再去想了,那不是公孫氏所能惦記得了的了。認清現實吧。

公孫康就對公孫恭道:“二弟,既然遼東已不可望,莫如便安心經營此處。未來一樣可以成爲我公孫氏的基業。”

公孫恭就嘆息道:“大兄所言甚是,只是此島之人,不知禮法,無有文字,與野人何異?治下皆是此等之民,卻是要教化到何年何月方能興盛?”

公孫康豪情萬丈:“那又如何,到時我公孫氏另立一國,傳於子孫萬代,未必便比遼東差了。”

而後又對公孫恭道:“那劉備傳了信來,倒是頗有善意。看來他是不打算追究我們了。”

公孫恭道:“他這等人物,雄心萬丈,到了這般地位,又豈會再與我們兄弟計較。既然如此,兩家不如各遣使節。我們兄弟孤懸海外,除糧食之外,各種物資奇缺,未來少不得中原支持。若能與之互市,卻是再好不過。”

公孫康道:“善!”

於是便遣使往見劉備,向劉備低頭服軟認錯:“昔時愚昧無知,而冒犯殿下,如今遠竄海外,只得一立椎之地存身。已顯報應。殿下廣開天恩,使仁德佈於海外,我等感激不盡。”

劉備微微一笑:“時天下亂象已顯,倉促之時,人人割地自保,欲爲天子者不知凡幾。此不足責備也。今公孫兄弟遠渡海外,宜當廣開教化,使我華夏衣冠文字顯於蠻荒,此方爲大功德也。”

於是賜下牛羊、農具、種子、絲綢、經書典籍等物資無數。劉備又對來使道:“且去與公孫賢昆仲說,好生在島上發展,未來若想回中土,孤必掃榻以待。”

劉備對公孫兄弟爲什麼這麼好?那還不是看上了倭島之上的金、銀、煤炭資源了。根據公孫兄弟派過來的使者描述,劉備知道公孫兄弟剛剛掃平九州島,但沒關係,公孫兄弟野心大得很。區區一個九州島,又怎麼會滿足他們的胃口呢。等他們一路往北打過去,那麼大的一塊地盤,公孫兄弟應該會歡喜壞了吧?

但想要發展,光靠島上的那些倭人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公孫兄弟就會向中原求助,求物資,求技術,到時,中原向倭國滲透、控制的機會就來了。

西元208年春,漢帝下詔,改元興國,大赦天下。是爲興國元年。

春三月,關羽、趙雲、張繡等引精兵合步騎五萬,浩蕩南下,直取荊州。連戰連捷,先取宛,再奪襄陽,又圍江陵。兵鋒所指之處,衆皆懾服。

此時,天下大局已然明朗,曹操這邊戰略重心已經全面轉移到了中南半島上了。留守在荊州的曹軍已經有心無力。稍一交戰,便一敗塗地。而主持荊州戰事的大將曹仁,也只是聽天命盡人事而已。他一邊收縮兵力,一邊節節抵抗。荊州能搬走的能帶走的,幾乎都已經打包帶走了。連荊州的百姓,都被曹操強迫着給遷移到了益州,又從益州遷移到了中南半島。

因着人口大遷徙,荊、益兩地甚至還爆發了不少動亂,不願意背井離鄉的百姓們聚焦起來,發起了數次起義,可惜都被無情的鎮壓下去了。

夏五月,關羽拔江陵,趙雲、張繡各引兵分定荊南。曹仁不敵,自引軍退往益州。關羽追之不及,兼之益州道路艱險。遂引軍還鎮襄陽。

荊州既定,劉備便着人開始準備丈量土地等諸事。他打算把北方百姓,大量遷移到南方去。以填充被曹操擄走的人口。

中國百姓最注重的其實還是土地,只要有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背井離鄉的,對於缺少土地的百姓來說,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艱難,有了土地,纔可以讓家人活下去,才能讓宗族姓氏繁衍而不至於斷絕。

夏六月,天子贈封劉備祖父劉雄、父劉弘王爵。同月,趙雲、張繡兵出交州。遼東的巨木,源源不斷的南下,甘寧、文聘等人,都被派到了揚州,開始打造水師。

曹操仍然留在成都,坐鎮中樞,指揮一切。但隨着荊州的失守和劉備的運作頻繁,曹操知道,最後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了。

當初因爲要經略中南新得之土,曹操把大量的兵力和資源,全部投向了最南方,導致荊州空虛,最後守無可守,被劉備的軍隊輕易奪走。但益州與荊州又自不同。

益州有山川之險,整個地形如同一個大盆地,有秦嶺和大江爲天然險阻,曹操在益州經營多年,自然不會這麼輕易放棄。

現在中南與益州之間的道路徹底打通,兩地又獲得了荊州之民的補充,再加上撣國的那些土著奴隸,如今曹操麾下,人力並不缺乏。他打算死守益州,以待將來。或許,未來還有機會反攻出去呢。當年漢太祖高皇帝不就是從漢中出兵,從而席捲天下的麼。

所以現在曹操就想着保住益州,全力發展益州和中南半島,然後待機而動。當然,他自己心裡也很是清楚,以劉備的能力,他這一輩子是看不到希望了。未來的事情,很有可能就是兒孫輩們的較量了。前提是,自己一定要守住益州。不然的話,一切都是空談。

曹操把自己的精銳,都調到了險隘之處,又不惜物資民力,大修堅堡固壘,以備未來之戰。

曹操準備得是非常充足,可惜,劉備又怎麼會讓他一直霸佔着益州。從益州翻出秦嶺,可進攻涼州和長安。

如今朝廷已經遷到了長安,不出意外的話,未來也會一直是大漢王朝的都城所在,益州這麼大個不穩定因素,自然還是要早早拔除的好。

荊州剛定,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劉備又開始準備攻打益州的兵馬了。這一次,他要舉全力而一擊,徹底鼎定這方乾坤。

經過多年的發展,北方社會秩序穩定,而農業方面,劉備不惜人力物力,興建了無數灌溉設施,就算是小有天災,也在地方官員和軍隊的努力補救面前,變得安然無事。是以人口和經濟得到了迅速增長。

如今的北方,更是糧食堆積如山,兵革充滿武庫。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長期的戰役,已經壓根傷不到劉備的根本了。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六百十二 兗州戰事(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攻取會稽(二)第三百八十章 袁劉大戰(十)第二百八十二章 跨海東征(完)第二百零六章 印刷之術第二百三十七章 變數頓生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八百十七章第八百十八章 艱難局面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七百六十一章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陳到來投第二百八十九章 遊說郭嘉(二)第七百四十一章 襲破羅縣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四百九十五章 冀州攻略(三十七)第五十一章 小試身手第六百零六章 益州風雲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四百四十八章 風雨幷州(四)第七百四十九章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戰平城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五百一十七章 安陸失守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七百六十三章第一百二十九章 天下亂象第三百六十六章 揚州罷兵第五百六十三章 關中攻略(十五)第五百章 治理幷州(二)第六百三十章 戰爭序幕第二百七十四章 跨海徵東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八十八章 黃巾亂起(二)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域見聞(三)第五百零一章 兩家南圖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二十五章 東萊故事(今日第一更)第四百六十二章 冀州攻略(四)第七百十二章 荊州風雲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八百二十二章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劉大戰(三)第二十五章 東萊故事(今日第一更)第二百六十二章 冀兗交鋒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一百四十一章 董卓入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荀攸退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張飛受傷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七百三十八章第十四章 平定廬江(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三百五十四章 荊州之戰(二)第四十五章 風波又起第一百六十九章 收復洛陽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四十三章 酷吏陽球第三百八十章 袁劉大戰(十)第六百九十章 孫堅之死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五百五十七章 關中攻略(九)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州攻略(三)第四十章 蔡邕之難(二)第六百十章 一封書信第七百六十六章第四百七十八章 冀州攻略(二十)第八十四章 風雨前夜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八十三章 關羽遠奔第四百章 白登之戰第七百九十七章 曹純退兵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一百一十章 皇帝昏招第一章 臨危託孤第二百九十四章 出使荊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第三百八十七章 袁劉大戰(十七)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二百四十七章 袁術攻兗第三十九章 蔡邕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