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

秋八月,皇甫嵩與朱儁,於東郡與卜己戰。卜己兵敗,率殘部逃竄至倉亭,覆被皇甫嵩等大破之,斬首七千餘級,生擒卜己,餘衆皆降。

黃河此時還未改道,卜己逃竄已近河邊,若再多一些時刻,便可渡河自東武陽至冀州,往奔張角。可惜功敗垂成。

卻說董卓,受了詔命。乃聚麾下道:“早用我,冀州早平,張角早授首爾。”衆皆稱是。一時馬屁如潮。

於是董卓便得意洋洋,引了本部,星夜自幷州入冀。到了漢軍大營,自恃武力,待北軍諸將士甚慢。宗員與衆校見過董卓後出營怒道:“董仲穎甚無禮,又傲慢過人,輕視黃巾,哼,那張角豈是好對付的?既如此,某等便坐觀其敗可也。”衆校默然。於是幷州軍與北軍五校之隙自此始。

董卓觀察軍勢,見盧植所遺壘圍溝渠,便笑道:“盧子幹不過如此也。凡兩軍相爭,各憑武力廝殺而定勝負。豈可造牆壘而圍之?果如左豐所言以待天誅也。”於是心甚輕之,便着人將圍壘盡拆,溝渠填平。

然後謂衆將道:“待來日,邀張角戰,我等立功建業,便在此處!”

宗員等冷眼旁邊,心道,蠢貨習過兵法沒?也不知如何讓這等人得享勇武知兵之名。

這卻是兩人經歷不同所決定的。董卓久在邊地,異族之人,甚少計謀,只服勇者,說白了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在邊地,也沒什麼守城攻城這一套。茫茫草原戈壁,兩軍遇見了,擺開陣勢就打。所以董卓向來不喜歡用計,他只崇尚進攻進攻再進攻。是以董卓雖然性格殘暴,卻也有着耿直簡單的一面。

張角於城頭之上,看見城下漢軍拆牆填溝,一時間摸不着頭腦,不知道漢軍要幹什麼?先建再拆,是鍛鍊身體?還是想誘他出城?到後來,漢軍營中盧字大旗落下,升起斗大的董字將旗之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換了主將了。於是張角大喜,在他看來,盧植可難對付得很,剛來的這個傢伙,不管是董什麼,但一看他之所爲,便知必定是個不認同盧植所施方略的人。這樣一來,應該好對付多了。

這一日,董卓引軍,於城外搦戰,張角傾巢而出,董卓輕敵,被張角大破於廣宗城下。董卓引兵退守十餘里。不敢再戰。

張角勝了一場,大喜過望。他被盧植圍困廣宗而不得出。廣宗城小糧少而黃巾甚衆,雖有錢帛無數,卻買不到糧草。今董卓一退,張角便可出城收集糧草了。

數日後,董卓見張角之兵四門而出購糧,便躡伏於後,想搶其糧草。卻不料被張角伏兵齊出,又大敗之。原來張角每出城二隊,必留一隊於城外,以爲伏兵,董卓不知,因此中計。董卓連敗兩場,卻把怒火發泄在北軍將士身上,在他看來,若不是這羣王八蛋出工不出力,他豈能連敗兩場,顏面大失?雖然不敢對北軍如何,但以董卓的性格,謾罵是少不了的。宗員等聽了,越發不喜。

劉備在南陽,與新任南陽太守秦頡,荊州刺史徐謬等宴飲至中途。忽聞報張飛遣使而來,便匆匆告罪而出。到了營中,方知盧植被皇帝檻車徵至洛陽下獄問罪。劉備知道史上這一段過節以及後續事態的發展。於是便奏書一封到朝堂,爲自己岳父求情。

盧植檻車到了洛陽,天使暗中布謠,言劉備爲救盧植,必然會攻擊宦官誣告而爲盧植脫罪。一時間議論紛紛。皇帝聽了,心中不快,想道,劉玄德你若爲了相救盧植而妄議朕之家奴,哼哼……

劉備奏書到了朝堂,諸臣一看,臉色各異,皇帝訝道:“何事如此驚訝?且呈上來。”小黃門把奏書呈上,劉宏一看,哦,劉備的。這劉玄德以前所未有的溫和語氣說道:“……臣以爲,兵家之事,變幻莫測,孰是孰非,臣不敢妄議。然則盧中郎行事,必有其意。望聖上開恩,允其自辨之。且朝廷已派董仲穎前往廣宗。若其勝,則可論盧中郎固壘息軍消極怠戰之罪;若董仲穎軍敗,則盧中郎無罪也……”

這劉備說得很有道理啊,皇帝想了想,心道。而且,難得他相隔如此之遠,說出這麼一番通情達理的道理來。他不追究盧植是否受到誣告,而是轉移矛盾,巧妙的把事情的焦點轉移到兵事上來。

兵家之事,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根本就是無從評判。而劉備卻更是提出一個量罪的標準。要是董卓去打張角,敗了,證明之前盧植的方略無錯。他可以無罪釋放了。要是董卓打贏了,那盧中郎隨朝廷處置,我劉備半個字也不說一個了。這看起來是合情合理,皇帝也能接受。只是未免對盧植有些不公平。遠在冀州的兩軍相戰,勝負之事,只有天知道,現在又有誰能夠知曉呢?可是劉備似乎格外自信?

從皇帝到大臣,都對劉備的胸有成竹非常好奇。劉備純孝之人,若非極有把握,豈會如此行事不顧盧植?

未幾,消息傳來,董卓兵至廣宗,與張角兩戰皆敗北。於是滿朝文武皆驚。不知劉備遠在荊州,是如何知道董卓必敗的。諸人皆嘆其才,劉備知兵之名由是響徹京師。

既然劉備沒有戳皇帝的痛處,攻擊宦官。那麼皇帝也就順水推舟,把盧植給放了出來,拜其爲議郎。宦官們知道了,卻也無話可說。

八月末,九月初,皇帝下詔,命皇甫嵩、朱儁等部自東郡進圍冀州廣宗。於界橋兩軍大戰一場,各有勝負。廣宗黃巾此時糧草收集得差不多了,於是復退保廣宗。緊守城防,閉門不出。

而董卓因軍敗獲罪,被貶爲庶人,灰溜溜的回隴西去了。而幷州軍乃董卓徵募之部曲,見董卓革職,其軍也自散去。不復爲皇甫嵩等所用。

好在還有北軍諸將士在。見皇甫嵩軍到,不由欣喜雀躍。皇甫嵩將門世家,爲人仁愛謹慎,盡忠職守,有謀略膽識,正是軍人最喜歡的主帥。於是軍心盡歸皇甫嵩。皇甫嵩得了北軍,如虎添翼也。

皇甫嵩與朱儁合兵圍了廣宗,見賊勢甚衆,乃於營中複議方略,宗員言及前北中郎將盧植之謀,皇甫嵩讚道:“盧子幹規畫之謀,吾不及也。”於是仍用其計,只圍不攻,每日使人觀陣,若黃巾敢出城,便以精銳擊之。如此月餘,黃巾困守孤城而不得出,糧草亦漸盡。

冬十月,安平國人舉報安平王劉續數罪,如**、貪污、害民等,諸行不道,於是朝廷系而誅之,國除。此時,人們想到了前幾個月李燮堅持不肯讓安平王復國的事來。紛紛讚歎道:“父不肯立帝,子不肯立王。”

於是皇帝詔命,復拜李燮爲議郎。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少有大志,欲立不世功業,小時候便對自己很嚴苛,不但要時時背誦經傳,更朝夕練習騎射。他家世仕州郡爲冠蓋。當時的介休三賢之一,太學生領袖,黨人八顧之一的郭泰郭林宗,見了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與定交。可見大漢的王佐之才還是很多的。王允確實有才,不過蠢事也幹了不少,卻是遠遠比不過荀彧了。

王允年十九便出仕爲郡吏,當時小黃門晉陽趙津貪橫放恣,爲禍郡縣,王允討捕殺之。而趙津兄弟則出巨資賄賂宦官,造謠誣訴,當時先帝在位,聽信饞言,竟檻車徵太守劉質下獄死。王允因之送喪,爲太守守喪三年而還。州郡無不讚之。回家後,復爲吏。當時郡中有人謂路佛,從小便名聲不好,既無學識,也無品行。卻使人賄太守王球。於是太守竟召其欲補爲郡吏。王允大怒,與太守王球據理力爭,搞得王球顏面不好看,下不了臺。你想想,一郡之守,安排個人都要被下屬嘰嘰歪歪,這如何豎立威信,統領一郡?都像王允這樣,以後說話還有人聽嗎?

於是王球便動了殺心,欲殺雞敬猴了。當時幷州刺史鄧盛正巡遊到此,聞此事,快馬馳傳,徵王允爲幷州別駕從事。不是鄧盛,王允小命不保,再王佐之才,也是無用。經此事後,王允名聲益劇。

後來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爲侍御史。黃巾賊起之時,州郡長官多逃亡,於是特選拜王允爲豫州刺史。他到任之後,連闢荀爽、孔融等名士爲從事,在豫州大開黨禁,釋放黨人,盡得士人之心。而後選募勇士,與皇甫嵩、朱儁等商議,讓皇甫嵩等征討穎、汝等地黃巾主力,而他率軍討擊黃巾別帥,大破之。與皇甫嵩、朱儁等一道受降黃巾數十萬衆,於是一州皆平。

王允在豫州,撫慰百姓,勸課農桑,賑濟災荒。百姓皆感其恩。於是有黃巾出首,供上閹宦張讓賓客與賊私通之書信,王允大驚,細細審問之後,寫明張讓之罪狀,飛書報與朝廷。皇帝得報大驚,召張讓怒責之。結果張讓跪拜於地,又哭又鬧,手段用盡。皇帝心中一軟,竟不能罪之。

張讓由是得脫,卻於心中懷協忿怨,把王允給深深記住了。

皇甫嵩於廣宗,得知王允奏書朝廷發張讓之奸,不由嘆息,道:“王子師危矣!”奸佞當道,而忠臣受陷。這一威震天下、忠心耿耿的大帥,忽然之間心中涌起無限悲哀,對大漢的國運,也不禁悲觀了起來。

感謝書友草叢一隻倫的打賞。

第三百七十六章 袁劉大戰(六)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荊州之戰(二)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八十七章 黃巾亂起第二十六章 東萊故事(6日第二更)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一百九十七章青州屯田忙(三)第五百九十章 戰爭序幕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下亂象(三)二百二十五章 呂布窮途第七百零一章 新的抉擇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六百九十二章第一百零四章 路遇盧植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一百二十一章 涼州之戰(六)第五百九十八章 野外戰場第一百六十五章 滎陽之戰(五)第四百九十九章 治理幷州第四百一十六章 朝廷反應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一百五十七章 遊說袁紹第二百五十一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二百二十九章 跨海東征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十章 南下廬江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關下逢敵軍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六十六章 再度入京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四章 縣城風雲(三)第三百三十四章 張飛搶親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四百零八章 再敗呂翔第二百五十七章 徐州之亂(三)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五百一十九章 黃祖之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七百十九章 安陸之戰第二十七章 東萊故事(這應該是第幾了)第九章 大道之基第二百四十八章 青州餘事第二百九十五章 陳王遇刺第五百七十九章 漢中之戰第三百五十一章 鄂縣失守第二十七章 東萊故事(這應該是第幾了)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七百六十四章 南北戰爭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謀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四百五十一章 風雨幷州(七)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一百七十五章 諸侯入洛第六百二十一章 揚州異動(二)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六百八十章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四百四十八章 風雨幷州(四)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二百八十五章 興平二年第一百二十三章 鄭門立雪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雨幷州(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風雨幷州(五)第七百五十七章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四百七十四章 冀州攻略(十六)第六百八十五章 益州興兵第六百七十章第四百三十四章 再戰平城(二)第五十四章 新的去向第五十九章 黃巾初蹤(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呂布攻並第四百零三章 高柳城下第九十六章 長社之戰第五百二十三章 襄陽士族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四百零一章 白登之戰(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戰夏侯第六十八章 出手相救第六百七十九章第四百一十三章 袁紹敗績(二)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七百五十七章第一百二十八章 傅燮之死第四百六十七章 冀州攻略(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