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吳中四姓

戊戌年十一月二十日。

距離元旦只有十日。

西征出師祭祀便也就在這一天舉行。

出師祭祀之前,是皇帝祭祀之禮。

臨近年關,天氣亦是愈發酷寒了。

首次祭祀之所不在城外,而在城內。

城中明堂,便是天子祭祀之所。

周公輔佐成王,王道相當和諧,制定禮創作樂,天子祭天的地方叫做明堂、辟雍,諸侯祭祀的地方稱作泮宮。郊祭后稷以配祭上天,在明堂宗祭文王以配祭上帝。四海之內各按自己的職位來輔助祭祀。

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招來衆神進行安撫,全按秩序而不按照禮文。視五嶽如同對待三公禮,視四瀆如同對待諸侯禮。諸侯只祭祀他們境內的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門、產、井、竈、中霤五處,平民只祭祀祖先就行了。

如周文王故事,明堂辟雍祭祀之所,也被流傳下來了。

明堂中,皇帝司馬遹祫祭明堂。

有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餘人蔘加助祭。

王生作爲出征列侯之一,亦是在場。

皇帝正裝立於明堂之中,有祠官祭祀前來主持祭祀之禮。

祠官手握祭詞,高聲誦詠。

這祭詞不是不一定的,依照每一次祭祀目的而定。

像今日的祭祀,便是爲了西征而設的。

祭詞所言,全是齊萬年如何作惡多端,上天難容。

長篇大論,給齊萬年祖宗十八代都說了個遍。

明堂祭祀。

歌曰:經始明堂,享祀匪懈。於皇烈考,光配上帝。赫赫上帝,既高既崇。聖考是配,明德顯融。率土敬職,萬方來祭。常於時假,保祚永世。

祭祀名山大川。

歌曰:....

招來衆神安撫。

歌曰:...

.......

一整套禮儀下來,在明堂祭祀纔算完結。

但今日的祭祀可不算完結。

明堂祭祀之後,便是出郊外圜丘祭天。

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爲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

明堂衆人緩緩出了皇宮,除了千人祭祀隊伍之外,還有更多的士卒跟隨其中,從南門而出,浩浩蕩蕩的隊伍綿延不絕,光是這人數,最少都得有幾萬人。

這種場面,恐怕也只有後世閱兵才能達到如此盛況。

到了圜丘,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

祭祀之時,天子身穿大裘,內着袞服,也就是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

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

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

接着天子牽着獻給天帝的犧牲,也就是三牲,把它宰殺。

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

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

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屍”登上圜丘。

屍由活人扮飾,作爲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屍就坐,面前陳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

這時先向屍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

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也就是肉汁;鉶羹,也就是加鹽的菜汁等。

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

進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爲酢。

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

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爲“嘏”,後世也叫“飲福”。

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

所謂的胙,不過是豬肉罷了。

王生手上握着這豬肉,輕輕的咬了一口。

這味道,真是不敢恭維。

不過在這個時候,這肉味道再差,也是得吃下去的。

畢竟這是胙肉,天子賜食。

吃了一小口之後,王生將胙肉保存下來。

祭天之後,還有許多祭典。

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與命將出徵之不同,二者禮數規格也有不同。

軍隊出征前有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

出征前祭天叫類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幣等,把即將征伐之事報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罰,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敵人。

這個前面已經完成了。

古代干支紀日有剛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爲剛日,剛日屬陽,外事須用剛日。

類祭即在剛日舉行,但具體的日子則要通過占卜擇定。

元康八年是戊戌年,正是剛日。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敵人是爲了保衛國土,所以叫“宜”。

後代多將祭社、祭地,地是與天相對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時舉行。

祭社仍以在坎中瘞埋玉幣牲犢爲禮。

出征前告廟叫造禰。

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禰本是考廟,但後代都告祭於太廟,並不限於父廟。告廟有受命於祖的象徵意義。

祭軍神、軍旗稱爲“禡祭”。軍神,一說是軒轅黃帝,一說是蚩尤。

祭祀時要殺牲,以牲血塗軍旗、戰鼓,叫做釁旗鼓。

軍中大旗叫“牙旗”,這個時代有“牙旗者將軍之精,一軍之形候”的說法。禡祭後代也稱爲“禡牙”,就是祭牙旗。

東漢以後,出征前常有“建牙”儀式,把大旗樹起來,然後“禡牙”。

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陳子昂、柳宗元等寫過《祭牙文》、《禡牙文》。

出征必經道路,因此要祭道路之神,即“軷祭”。

上古山行曰軷,駕車

出門有“犯軷”之祭。軷祭在道路上封一小土堆,以樹枝草木爲神主,馭者一手執轡,一手以酒澆灑車兩輪軸端,再澆車廂前的擋板,然後將酒飲盡。

祭畢,駕車從土上輾轢而過,表示從此跋山涉水,可以一往無前。

後代皇帝親征,軷祭在國門之外舉行,刳羊並設罇罍於神座前,爲坎瘞埋祭物。

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一般是將出徵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也就是一次戰前動員和教育。

這個用在明堂上的祭詞即可。

之後皇帝司馬遹在太廟召見徵虜將軍張泓王生以及全軍將校,授之以節鉞。

君王拿着斧鉞的端首,把柄交給大將,表示將節制軍隊的全權授予他。

至此。

今日出徵之禮才全部受完。

而明日,便是真正出徵的日子。

第一百三十五章 局中之人難破局第一百二十四章 我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第八十二章 販奴所第一百七十一章 臣閒帝忙無人用第一百一十五章 寒門難配第一百一十九章 權位之爭難保全第一百六十五章 運籌帷幄退爲進第三十四章 影樓第一百六十章 帝臣各有思量計第二十七章 回家第十二章 送美人第七十四章?不得罪第九十五章 長秋宮第二十五章 成都王回洛第七十一章 不分伯仲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有變故?第一百章?驚弓之鳥第七十五章 整軍第一百三十一章 軍中比試出猛士第三十五章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第八十三章 一餅換一人的時代第六十四章 宮中劇變第一百三十五章 局中之人難破局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王謀斷臣難測第一百五十六章 潛龍臥淵將欲行(8)第二十一章 司徒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殺人要趁早第一百四十八章 兵敗山倒大勢去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的信第四十一章 天子之怒第一百二十八章 行軍不易攻城艱第二百五十五章 矛盾與放手一搏第一百五十五章 洞房花燭不眠夜(1)第二百五十三章 何爲帝王第一百七十二章 我的引線太長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王生進宮(中)第一百六十五章 王生的後手第四章 諸王請辭第七十五章 天上的鬼,王生的嘴第五十五章 李特的選擇第三十四章 鍊鐵第十六章 寒門自賤第一百五十七章 帝王心術新帥難(8)第二百零一章 皇宮的抓迷藏遊戲第一百七十八章 召見王生?第一百二十五章 百口莫辯第二百一十八章 腹黑太子第六十七章 吳中四姓第一百二十九章 齊王入洛風雲蕩第一百一十章 重文輕武第一百六十二章 身敗名裂第五十三章 再訪張華第九十五章 奔逃第一百章?驚弓之鳥第一百二十四章別無選擇第九十八章?豫州亂起第二十四章 自是君侯收下屬第七十一章?賣官鬻爵第一百七十章 合聚議事難同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世家第一百三十二章 賈后飲鴆書絕筆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一百二十章 燙手山芋人嫌之第一百一十章 美人婀娜腳輕浮第一百一十六章 沒見過世面的太子第二百三十三章 會有變故?第三十章 酒成第五十四章 廣元侯,朕罩了!第一百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第一百九十四章 草民王生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王謀斷臣難測第一百六十九章 諸王齊聚謀大事第一百零五章 短暫的平靜第八十五章 鳥不盡弓不藏第二百五十六章 皇后瘋了第三十一章 張泓第十七章 初會王導第九十章 一條消息一條人命第二章 未來的路第六十六章 春秋易逝第一百五十五章 洞房花燭不眠夜(終)第六十九章 王生與公主第八十章 運籌帷幄回家去第七十八章 原來是公主啊第一百零九章 務實的劉聰第六十二章?留子第一百零九章 清閒時日難閒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獄中再見常山王第一百零四章 前來結交的士子們第12章未來的路還很長第四十章 請你去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二王回洛第三十五章 命婦第六十一章?張光第一百四十七章 莫欺少年窮第一百二十八章 猜謎變成女人事第六十一章 跟隨的理由第二百五十章 樹倒猢猻散第一百七十二章 我的引線太長了第五十一章 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