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許諾

周士相見人多了,便下令立即將人組織起來,免得他們生亂。他親自從那118名犯人中挑選出60名青壯,充爲太平營的死士使用,死士營的隊正由剛剛和邵九公談過,臉上還青紅一片的壯漢陳默擔任。

陳默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先立威,他效仿獄中牢頭獄霸,拉攏犯人中的較強者一同欺壓那些較弱者,定下各項規矩,把個死士營弄得跟牢中一樣黑暗。

對此,周士相視若不見,他只要聽話的死士,至於這些幾個時辰前還是犯人的死士遭受到什麼不人道的對待,他並不在意,說實在的,哪怕陳默爲了立規矩而打死某個不聽話,敢於反抗的犯人,他也會當作這事沒有發生,甚至還會派兵協助陳默鎮壓不願意服從的犯人。

後世偉人曾說過,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周士相前世雖在人民軍隊服役,但軍隊歸根結底是暴力機器,不需要士兵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允許一百個人一百條心這種情況發生,服從,是軍隊的首要原則,諸如剌頭、逆反者,是絕不能容於軍隊之中的。所以,當一個踏進軍隊的新兵在遭遇種種不適產生逆反,理論上的說服教育無法起到效果時,體罰或許是最爲有效的手段。

周士相無意將後世的種種理論搬到17世紀的中國來,在他看來,任何一個超越時代特徵搞出來的東西都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在17世紀的軍隊中體罰士兵甚至殺死不聽話的士兵無可厚非,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

和單個士兵的悲慘遭遇相比,太平營的存在和強大壓過一切,如果太平營敗亡,那就不是一個士兵倒黴,而是無數的士兵和他們的家人倒黴!

造反是門技術活,如何讓士兵聽話就是其中的一門技術,周士相的選擇很簡單——暴力。

活在什麼時代就要按什麼時代的國情辦事,諸如後世某些穿越小說喜歡在古代搞什麼議會,三權分立,這在周士相看來就純屬臆想,一拍腦袋想出來的笑話。試問,在大多數百姓並不識字,沒有任何文化的前提下,他們如何能獨立思考,又如何能夠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利?

不顧國情強行推行某些看起來“高大上”的政策,結果就是三權分立是有權者、有錢人坐而分髒的合法制度,議會也是地痞流.氓、官商勾結黑惡勢力的俱樂部。普通百姓是根本無法參與這個遊戲的,因爲他們不識字,他們沒有錢,他們沒有權,他們更沒有時間,因爲他們要爲養家餬口而忙碌。

民主,是有錢人的遊戲。

周士相從不相信什麼民主,他始終認爲最適合中國的政治體制就是集權,在17世紀的中國更是如此,軍隊更是必須如此。

當然,現在考慮這些也真是鹹吃蘿蔔淡操心,就眼前的問題,周士相看得很簡單,死士就是用來送命的,如果這幫死士不聽話,要來幹什麼?所以只要陳默能讓這幫犯人聽話,無論他使用的辦法是什麼,周士相的態度就是默許,他可沒有精力去扮演什麼青天老爺,這些犯人是不是冤枉,又是否不應做爲死士白白送命,並不是他關心的事情。至少,不是現在的他應該關心的事,他現在應該關心的是如何讓太平營存活下來並且發展壯大,直至徹底消滅滿清,恢復中華。

那六百多逃荒到德慶的百姓中的青壯也被抽出組織起來,共有230人,一部分被補充進損失慘重的各隊,餘下一部分新編了兩隊,如此,除羅定趙四海那隊兵外,太平營在西河渡的兵力就有8隊,總共400人,其中死士營60人。

繳獲的德慶綠營兵器被快速分發下去,四十幅棉甲被分給了江西兵和羅定兵中表現突出者,二者中的大部分人也被火速提拔爲伍長,這使得太平營的面目爲之一新,傷亡慘重造成的頹喪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士氣大振。

死士營沒有發給武器,倒不是兵器不夠,而是沒有必要。邵九公對周士相說,這幫人平日吃喝供着,也不用訓練,到打硬仗時一人塞把刀,條件允許就多披層甲衣,讓他們衝就是,死了拉倒。

對死士營的日後發展,周士相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過眼下邵九公說得也沒錯,因此他並沒有做出過多安排。

彭大柱從周圍村莊擄來的那一百多青壯沒有被編入軍中,而是暫爲夫子使用,周士相準備回到羅定後擇其中願意從軍者留下,不願意的放他們回來。

這些德慶青壯不同羅定兵,也不同這些逃荒過來的百姓,他們的家在德慶,親人也都在德慶,如何會在太平營安心?強行留下他們的結果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於其他們因爲想家而大規模的逃亡,進而泄露太平營的真實情況,那不如就直接放他們回來,等日後有實力可以攻破德慶時再裹挾他們也不遲。現在把人強徵入伍,不過是浪費糧食而矣。

周士相讓還未從犯人這個身份轉變過來的廖師爺去安撫那些青壯,許諾他們將太平營的傷員和物資送到羅定後就可以回家,每人還可以領取20斤大米和一兩銀子的報酬,他們家中被搶的牲畜也可以得到一定補償,總之,太平營是大明王師,是大明西寧王李定國部下的仁義之師,絕對不會做對不起百姓的事。

這個許諾起了很大效果,至少,這一百多德慶青壯對太平營的敵視減弱不少,不再是由士兵喝罵鞭打幹活,而是主動了許多。

有承諾總比沒承諾得好,有希望也總比沒有希望得好,相較從前那些拉夫子的軍隊,太平營能給出一個放他們回家的許諾已是極爲仁義的好事了。

軍中沒有隨軍郎中,周圍村莊也沒有郎中,因此受傷的士兵得不到醫治,在渡口那哀叫一片。周士相沒有辦法,只能讓人去燒些開水,儘量用煮沸過的布帶爲這些傷兵包紮,並讓相熟的羅定兵去安慰他們,鼓勵他們能夠活着回去見到自己的親人。這個手段使得一些傷兵生出了求生的意志,不過只能針對傷勢不重者。到深夜時,渡口傳來消息,有8名斷手斷腿的重傷員還是因失血過多而死,周士相聽了這個消息,嘆了口氣,決意回去之後加強新兵訓練的同時還要把軍醫制度建起來。每一個經歷過死亡的士兵都是一個精銳的種子,能夠多救活一個就是爲太平營多攢一份力量。

大概子時時分,唐三水派人送銀子和糧食來了,並且提出一個周士相無法拒絕的好買賣。

第四百零九章 權力是味春藥第五百五十九章 平郡王第七百五十章 憑你也想殺老子!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清不會亡第三百七十章 公子快走第一千一十二章 以禮服人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小國公夫人第四百九十三章 忠臣有用嗎!第三百八十八章 一封家信第一千四十五章 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一千六十九章 賊秀才舉兵逼宮第三十四章 恐嚇第615章 滿州鐵騎第六百九十七章 亂世用重典第五百七十三章 酷令 北線 時間第四十八章 敗將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以敬效尤第七百六十二章 舅哥第三百一十一章 滿州娘們第八百一十六章 做李自成還是左良玉?第六百九十六章 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第九百五十五章 從崇禎元年開始補第一千零四章 大明不能有兩個皇帝第一百零八章 投降第三百五十八章 沒有退路第八百五十七章 小爺,你不要命了!第一百零九章 前例第七百七十六章 安慶羣英會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滿門抄斬 靖海侯第二章 家恨第九百二十五章 人爲財亡 請君入甕第九百六十五章 媽媽走不得第五十六章 瞑目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我是漢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620章 應城大會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五百八十六章 皇帝的奴才第九百五十七章 牢房卻是許多第九百一十一章 皇上不要咱們了第三十四章 恐嚇第六百七十章 有違祖制第九百零四章 大哥,你告訴朕怎麼辦第290章 8旗爺們來了第一千四十八章 兄終弟及第八百一十九章 剜心肝 調血酒 祭孝陵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寒地凍第九百二十一章 公主也是穿越來的?第二百零二章 跑單第八十八章 轉進第八百四十二章 陰森恐怖第八百七十五章 海城尚家絕了!第九十五章 勸降第五百零六章 敵人兇惡就要退縮嗎!第一百四十六章 地道第九百六十六章 怎麼,你不賣?第九百二十八章 奏銷大案第九百五十七章 牢房卻是許多第三百七十七章 平南王的後事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滿門抄斬 靖海侯第五百三十五章 南寧城破第四百五十二章 分崩離析第六百零六章 趙自強的高升第八百零五章 誰作孽,誰來受第一百零八章 投降第三百四十一章 火德尚紅第三百四十四章 搶劫澳門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我比跑得快?第八百八十九章 炮擊金旗第二百七十章 讀書人第一百八十二章 喜事第六百七十九章 糜爛 議和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五百七十三章 酷令 北線 時間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清不是我孃兒倆的!第四十二章 綁票第四百四十九章 給肉吃,俺賣命!第四百三十二章 狼狽爲奸 上第九百六十三章 人髒俱全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上太年輕第四百九十一章 東勳英烈 可不訂第一百一十二章 火銃第七百二十六章 這世道,爲官不易第四百三十四章 濫殺放血第五百九十章 沒死的就是精兵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將軍到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天津 施琅第六百四十三章 爲了旗人姑奶奶第二十四章 搶劫第一千六十一章 你的父親是國姓第三百零八章 本帥向來英明永曆番外言 可不訂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滿韃子不可信第四百六十章 李定國兵退貴州第一百八十章 圍城第八百六十九章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第八百八十二章 吳三桂反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幫助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願死在貝勒爺刀下!第八百八十六章 砍首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