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恃功要挾朝廷

閱讀提醒,很重要!!

請手機起點客戶端閱讀的讀者在收到更新提示後,不要馬上閱讀,請等15分鐘後再行閱讀,否則閱讀的是防盜內容,非正式內容,請切記,切記!.........如果你已經打開,那麼請將本書先行下架,再重新收入書架閱讀即可。

上月稿費出來,我還是繼續防盜吧,畢竟我一家三口要生活,我選擇了寫作爲生,就想以自己的作品換取稿費,如此才能保證妻兒吃穿開支,如果沒有收入,我何必寫書,也不可能堅持寫下去,更不可能寫好。

請諸君原諒骨頭的自私!

......

雲南曲靖,晉王中軍大營。

雖夜色已黑,晉王李定國仍獨自在大帳中靜坐,不時因爲焦慮而起身在帳中踱來踱去,孫可望十萬駕前軍的進逼威脅使得他根本無法入眠。

桌上點燃的兩根蠟燭燒得只剩一點,燭淚慢慢積攢成沉重的珠滴,像什麼人的眼淚似地慢慢地流下來,在白銀燭臺上積成油汪汪的一攤。蠟燭芯不時爆響,迸出幾點火星,還沒有落下,就已變成焦黑的小渣子,掉到書頁上,在這沉靜的夜裡,也能聽到微微的響聲。

爲了擺脫不佳的心緒,李定國從桌上抽出一本《孫子兵法》在燈下仔細研讀起來。但看不到兩頁,他就無法再靜心看下去,望着燈芯上的火苗呆。

桌上有一疊信函,這是各路將領上呈的軍報和請求指示的信札,另外還有昆明送來的塘報。

終是無法安心,李定國自嘲的搖了搖頭,將《孫子兵法》拋到一邊,端起燭臺來到帳中那張長桌之前,桌上擺着一張剛剛繪製的雲貴地形輿圖。圖上有些地方貼着黃綾小條,小條上用筆清楚地標着“張,十五營,藩十二營,王二十營…”等字樣。

這些黃綾小條所標示的便是定國麾下各部的番號和兵力,貼條的位置則表示各部的駐防地點。另外,在圖上還有一些紅箭頭,這是孫可望駕前軍進犯雲南的進兵路線。

地圖是晉王手下的幕僚記室前日匆匆繪製而成的,內中有些地勢地形標得並不對,但眼下卻是李定國手中最寶貴的一份地圖了。若說繪製地圖最好的那幫人自然是當年北京兵部職方司的那幫官吏,只可惜這些人大半在甲申之變時降了清,南下的寥寥無幾,以致此後南明政權再也未能繪製出詳盡地圖。能有這份大體還算正確的地圖參考,李定國已是極其滿意的了,他藉着燭光仔細看着地圖,對圖上己方的軍事部署一目瞭然,而使他擔憂的卻是那醒目的紅箭頭——孫可望的大軍用不了多久就會抵達曲靖了。

這次孫可望爲了對付李定國,幾乎將自己的實力全部動用,說是傾巢而來也不爲過,甚至不顧北面的清軍威脅,從湖南防線也調來了兩萬多駕前軍,實十萬之兵,號三十萬之衆,來勢不可謂不兇猛,前鋒進抵雲南後連破數縣,頗有勢不可擋的氣勢。

相比孫可望的十萬駕前軍,李定國麾下僅有直屬本兵3萬餘人,兵力只是孫可望的三分之一,因此李定國再是能征善戰,此刻也不禁有些不安和焦慮,畢竟孫可望麾下的駕前軍和他手下的本兵都是大西軍的精銳兵馬,無法在戰鬥力上強過對方,又無法在兵力上勝過對方,這等實力懸殊的惡仗,饒是李定國也有些心驚。

人都說可望善治國,定國善用兵,但李定國自己清楚,孫可望不僅善治國,同樣也善用兵,不然當年老大王張獻忠也不會將孫可望視爲自己的繼承人大力栽培,當年大西軍入滇時也不會由孫可望出任盟主統一指揮大西軍。

義兄樣樣都好,偏偏野心太大了些,他若和我一樣扶保永曆帝,我兄弟何以兵戈相向,不論誰輸誰贏,便宜得都是滿州韃子...

李定國嘆了口氣,他從來就不想和孫可望內訌,也一直希望能和孫可望好好談一談,然而這位義兄卻是再也不願跟他多說一句了。

孫可望的十萬駕前軍大舉進逼讓李定國憂慮不已,還有一點同樣讓他憂慮,那就是永曆朝廷管轄的明軍過於龐雜,不僅有原來大明的官軍,還有李自成的大順軍改編而來的兵馬,更有各地義師和土匪糾合起來的兵馬,名目繁多,讓人記都記不過來。

這次李定國出戰孫可望,雖永曆帝已下詔特加晉王得專征伐,賜尚方寶劍,允便宜行事,持招討印,又以蜀王爲副招討,負全權指揮之責,命各地明軍務必聽侯晉王統一提調,然而事實卻是李定國只能指揮自己的直屬本兵出戰,其他各部明軍或是不遵調令,或是陽奉陰爲,或是乾脆就不理會,這使得定國初期所定禦敵於貴州境內的作戰計劃因爲兵力不足而廢棄,最終只能在雲南境內被迫迎戰孫可望。

想到這件事,李定國就是頭疼,但也無計可施。

長期以來,歸屬於南明政權的明軍就是各自爲政,彼此關係錯綜複雜,原有將領的勢力也是根深蒂固,加上這些明軍分散在各地,時不時就被清軍截斷與永曆朝廷的聯繫,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地盤,這使得定國即便有永曆帝全力支持,也還是無法指揮調動得那些兵馬統一作戰,甚至連蜀王劉文秀麾下的兵馬他也無法直接調度。

迎戰孫可望尚且調動不了那些明軍,他日迎戰清軍,又如何指望得了這些明軍?

定國的目光看得更遠些,他擔心得是將來,明軍雖多,卻是一盤散沙,若是不能馬上將各處明軍整合起來,將來勢必會被清軍逐一攻破,到最後,這大明還是要亡。

蠟燭火焰閃跳了一下,便搖晃着顫攔起來。這使得李定國的心好像也微微顫了,他望着跳躍的燭光,感到有很多東西在往他冰冷的心裡擠,是愁悶?是憂鬱?還是悲哀?或許還有幾分恐懼?

過往生涯也不斷閃現在李定國腦海之中,曾經的一次次血戰讓李定國呼吸有些急促,他不想去想,可怎麼也無法驅走這些回憶的片段,他的精神越來越緊張,額上竟然滲出一層冷汗。

“唉!...”

李定國長長的嘆了口氣,走到案邊放下燭臺,重新坐回椅子上,心中的焦躁簡直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偏偏卻不能對人訴說,只能獨自忍受,獨自支撐。

帳外響起腳步聲,這突然的腳步聲讓李定國回到現實之中,他擡頭朝外看去,見來人是自己的部將劉勇,便問他:“何事?”

“王爺,蜀王來信了,他已率本部兵從千秋垶回返,最遲半月就能和王爺會師。”

劉勇說着就將蜀王劉文秀的書信遞給了李定國,定國接過拆開看,看後先前的煩燥一下去了許多,露出笑容對劉勇道:“蜀王心中還是有朝廷的,他若能及時趕到,咱們的壓力要小許多。”

劉勇卻有些擔心道:“蜀王麾下雖有數萬之師,但多分散在川中各地,蜀王能帶回的只能是其本部,怕不會太多,和孫可望那邊相比,咱們的兵馬還是少得多。”

“不妨,蜀王只要能回來,便勝過數萬大軍。”李定國放下書信,沉聲說道:“那邊也不會盡是都聽我那位義兄的,觀望的人怕也不少,有蜀王回來相幫我這晉王,他們總要再考慮下的。我想到時真打起來,說不定會有不少老兄弟不願幫我那位義兄來打我們的。”

“但願如此吧。”

燭光下的晉王憔悴的模樣讓劉勇鼻子有些酸,晉王今年不過38歲,但鬢角卻早生了白。

心疼之下,劉勇勸道:“王爺,你還是要多保重身體,這天色已經不晚了,明日事情還多,蜀王這又馬上要回來,王爺是不是先寬寬心,去歇息,要不然您身子骨垮了,誰還能擔得起這大明的天?”

“本王睡不着啊。”李定國苦笑一聲,對劉勇道:“換你,你能睡得着?”

“睡不着。”

劉勇也苦笑一聲,搖了搖頭,知道勸不了晉王。這時帳外又有腳步聲傳來,他便出去問了聲:“何事?”

外面人道:“昆明勒將軍急遞!”

“昆明?”

劉勇尚未開口問昆明何事,帳內晉王李定國已經走出,對那昆明來人道:“拿來!”

來人忙上前將急遞送上,定國接過一邊往內走,一邊撕去急遞上的封蠟。

走到案前,藉着燭光,定國仔細看了起來。這急遞滿滿寫了幾頁紙,定國看得很凝重,不一言。

劉勇見狀,心下一緊,低聲問道:“王爺,是不是王尚禮沉不住氣動手了?”

王尚禮是孫可望的部將,李定國扶保永曆帝到昆明時,因爲劉文秀主張迎永曆帝入城,王尚禮雖不願,但也不敢拒絕,只能將永曆帝迎了城。其後爲了安撫昆明城中孫可望的這些部將,永曆帝便將王尚禮從固原侯加封爲保國公,然而王尚禮卻一直私下仍和孫可望聯繫,聞知孫可望兵犯雲南後,王尚禮更是蠢蠢欲動,想在昆明做孫可望的內應。

李定國出征前爲了防止王尚禮在昆明作亂,除了將王尚禮部下幾營兵馬打散調入他軍,又命部將勒統武和黔國公沐天波暗中防範他,在此之前同樣是孫可望的部將夔國公王自奇因酒醉誤殺定國營將,擔心定國興師問罪,便率所部出昆明渡瀾滄江奔永昌府。不過定國卻不擔心王自奇,因爲永昌府地處偏遠,消息不靈,王自奇逃到那裡根本無法和孫可望取得聯絡,也不可能對昆明造成威脅,因此定國便沒有理會他。

現在昆明城中唯一讓人擔心的就是王尚禮了,要是勒統武和沐天波看不住王尚禮,讓他鬧出亂子,那晉王這邊就要被動了。

劉勇很是擔心,好在李定國擺手道:“不是他,是好事。”

劉勇鬆了口氣,王尚禮沒內亂就好,有些好奇的問李定國:“王爺,什麼好事?”

“廣東來了捷報。”李定國一口氣看完急遞之後,笑了起來,將勒統武的急遞拿給劉勇,“你自己看吧。”

劉勇急忙接來看,他早年曾在私塾中學過兩年,後來參加大西軍後也不時請些先生教他,故而公文軍報都能看下來。他將身子微微向燭臺近了近,藉着燭光細細看了起來,看了兩頁就不禁長出了口氣,有些興奮道:“斬獲滿州真韃子級218顆,另斬尚可喜和耿繼茂手下的漢軍旗兵856人,廣東綠營兵323o餘人,另俘虜清軍315o名,並有滿州兵14人歸降,其中還有一佐領,廣東這次可真是大捷!”

“確是大捷,本王現在對那周士相很是佩服。”李定國也在笑,笑得很開郎,一掃心頭鬱結。

劉勇想起來了,問道:“這周士相莫不是前些日子郭之奇與王爺說得那個奇秀才?”

“不是他,還有誰?”

李定國揉了揉太陽穴,蜀王劉文秀回兵的消息讓他去了大半煩燥,這廣東的捷報則讓他憂慮盡去,也是大爲高興,哪怕廣東的大捷對他這邊毫無幫助。

“此人倒是厲害,先前聽說他能在尚可眼的眼皮子底下奪回新會,還成功把新會守住,當時末將就覺這他了不起,現在他又在廣州附近連敗清軍兩次,還打敗了滿州八旗兵,當真是讓人刮目相看。聽說這周士相不過二十幾歲,和王爺當年一樣,都是少年英雄呢。”劉勇由衷說道。

“是個人材,本王在他這歲數時可不及他。”李定國的笑容忽然凝住,嘆了口氣:“只可惜咱們知道得太遲了。”

劉勇也有些鬱悶,“哼”了一聲:“這事誤在馬吉翔之手,若不是他把消息壓着,咱們又怎會不知道廣東生了這麼大變故。要是當初由王爺領軍入粵,只怕這會廣東全省已經收復。”

“這事怪不得馬吉翔,是本王考慮的不周,朝廷新移昆明,上下都亂成一團,內閣也好,各部也好,難免誤事,把責任都怪在馬吉翔頭上也不公平。”

“王爺怎還爲馬吉翔說好話的。”劉勇不岔。

李定國搖了搖,沒有說什麼。

見晉王不想多說馬吉翔,劉勇便只好閉嘴,他接着往下看去,突然愣住,再擡頭看李定國時,已是一臉糊塗。

“周士相立了這麼大功勞,怎麼皇上只授了他個興平伯?當年陳邦傅那種小人寸功未有都能授慶國公,李成棟手下那幫人也不過靠着反正之公就封了公、侯一大幫子,就是王尚禮和王自奇也授了國公,張虎一個侍衛都封了伯,現在人周士相替朝廷立了這麼大功勞,皇上卻只封了個興平伯,這算怎麼回事,這不是叫人家寒心嗎?”

說完眼睛又掃了急遞的最後幾行,不由又“咦”了一聲:“勒統武說皇上原本要授周士相興平侯,可週士相卻持功要脅朝廷和皇上,皇上氣不過這才改授興平伯,這又是怎麼一回事?”(未完待續。)

第九百二十五章 人爲財亡 請君入甕第九百一十六章 洪承疇病逝第八百四十七章 嚇死你們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尚第八百一十七章 蔣指揮,大帥請你去南京第八百九十二章 回師稱帝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布木布泰留給瞎子第一千四十七章 雷鋒震虜第六百八十二章 吳三桂的好心第二十六章 鎮壓第六十二章 許諾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清得變法了第九百零七章 探花郎執騎第三十二章 滅胡第九百九十四章 韃靼王朝的危機第一千三十五章 乳母第二百一十九章 慘烈第一千三十九章 國姓逝世第五百七十一章 分化 拉攏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 和約 白旗家眷第四百零三章 信大帥 得永生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要明白,如何去復仇!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業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的人太不懂事第六百六十五章 內閣之爭第二百三十九章 決戰 九第九百一十九章 長公主第四百六十四章 利益集團第七百一十八章 本藩對不住將士們 完第五百六十六章 人死了不打緊第五百一十三章 擒賊先擒王 上第三百三十章 唐王也可當皇帝第三百四十二章 構架第三百八十一章 清丁查戶第九百四十章 督師之苦第八百四十一章 都殺了第一百八十五章 局面 上第八百八十三章 費揚古,我們回老家吧第一千五十九章 滿紙荒唐言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帥父!第285章 活捉朱由榔第五百三十九章 那秀才做的有些過了第三百五十九章 絕地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殿下須馬上成親第五百五十八章 屍堆如山第七百九十六章 千里大逃奔第九十九章 保證第五百零一章 昆明告急 肇慶軍議第一百六十九章 攻守 八第一百六十四章 攻守 3第七百八十五章 剖母腸 太子第六百七十四章 明人欺我百年第六百四十三章 爲了旗人姑奶奶第五百一十七章 晉王最怕什麼第九十一章 忠良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第八百五十九章 不能讓南蠻子走!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太子人選第三百三十九章 恃功要挾朝廷第300章 家鄉人也殺第一百九十三章 人市第一百二十七章 心氣第八百零七章 河東君第四百一十七章 碉堡和崗樓第300章 家鄉人也殺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制度 繼承者第三百八十一章 清丁查戶第二百三十二章決戰二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五大主力第八百九十一章 福臨以爲我死了麼?第一千二十八章 大明朝不缺錢,只缺糧第四百五十七章 來降者不納第七十三章 正軌第七百九十一章 漢將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亂第九百五十五章 從崇禎元年開始補第一千六十七章 周王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不跟我走,就跟福臨走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廣西狼兵第五百七十五章 點驗首級第八百八十七章 一切沒有結束第六百五十二章 殿下放心,卑職明白第三百七十三章 我爹是洪承疇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無頭公案 朱三太子第一千二十二章 譚詣要幹什麼?第五百零七章 爲了大清第一百三十一章 防線第一千六十六章 可願扶保大清?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十章 官員第三百三十五章 朕要看看將士們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明兵進城了!第一千九十六章 錦衣內衛第六百四十九章 亂刀分屍第七百八十章 妻、子俱付我食之今天無更第八百七十七章 該咱漢人揚眉吐氣了第九百九十二章 皇帝不如狗第四十四章 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