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進軍

不殺人、不奸。淫擄掠、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

這五條軍紀是齊豪向周士相所進言的,同時也是當年李定國出滇抗清時所頒的大西軍軍紀,這五條軍紀有力的保證了李定國部的軍紀和戰鬥力,間接保證了其後桂林大捷和衡寶大捷。

羅定立營以來,太平軍的軍紀總體還是嚴明的,但也有令人不滿之處,別的不談,僅一個到處裹挾就令人詬病。

太平軍此去香山,是爲了以香山爲根據地反清,而不是繼續之前的流動作戰,因而周士相採納了齊豪進言五軍紀,下令各營日後不準再裹挾百姓,宋襄公、廖夫子這裡也要開始準備着手治理地方。

當然,不殺人不代表太平軍到香山就一個人不殺,反抗的清朝官員肯定是要殺的,不肯與太平軍合作的地方士紳也是要殺的,他們的女眷和財貨則是肯定要搶的。這都和太平軍爲敵了,不搶他們的還真是有違天理。

耕牛是這個時代百姓最寶貴的財富,廣東氣侯宜人,各地種植都是水稻,有一年兩熟的,也有一年三熟的。水稻的耕種週期極短,只要經營有力,田間出產完全可以支撐太平軍長期作戰。而稻田的耕種中,耕牛是必不可少的生產物資,一頭耕牛可以頂上幾個壯勞力,對於節省人力也有不可忽視的大作用。

太平軍既已放棄裹挾政策,轉而經營地方以爲長久之道,對於百姓的房屋自然也不會再放火焚燬,甚至還有可能加以修繕。

五條軍紀頒佈後,得到100多原香山綠營出身的士兵熱烈擁護。這些香山籍的士兵在當清軍時到別的地方都是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可在他們的家鄉駐防時卻老實得多,這就是人之常情,任誰鐵石心腸也不會對家鄉做孽。

太平軍頒佈的這五條軍紀顯然是維護香山百姓,這些個香山兵又哪裡不擁護。他們之前還擔心太平軍到香山後會對家鄉造成破壞。心裡都猶豫爲難着,現在卻是徹底去了擔心,一心一意要爲太平軍謀取香山了。

..。。

從那些香山士兵口中,周士相也大致瞭解了香山地區這幾年持續不斷的反清戰事。

自故太子太保張家玉於增城壯烈殉國後。其部大將李萬榮就率殘部退至香山境內山區繼續反清。去年李定國大軍進攻新會時,李萬榮也率部呼應,率部向廣州挺進,間接牽制了廣州清軍。年初李定國退兵後,李萬榮孤軍難以支撐。被清軍逼至香山境內的梧桐山、七娘山等山區。四月時,清軍調集幾路人馬合圍李萬榮部,李萬榮率部奮勇死戰,終因實力不及以身殉國。李萬榮死後,其夫人常氏抱着襁褓之中的李萬榮獨子李靖跳崖投桃花潭殉國。

常氏死前留下絕命詩:

恨絕當時步不前,

追隨夫婿越江邊。

雙雙共入桃花水,

化作鴛鴦亦是仙!

聞知李萬榮戰死,其妻抱子投潭後,香山百姓都道:“自古忠良無後。”

自古忠良無後,自古忠良無後.

常氏所爲讓周士相爲之動容。反覆細想香山百姓所言自古忠良無後,想到深處,長長一噓,感慨萬分:好一句自古忠良無後!

李萬榮部被剿滅後,香山境內只餘極少數的明軍殘部在山區活動,多的不過數十人,少得只有幾人。對這些明軍殘部,清軍因爲大軍進剿得不償失,故而也任由他們自生自滅,反正山區缺衣少食。這些明軍餘部也不可能重新壯大起來。

太平軍攻佔新會後,尚可喜下令各府縣調兵攻打新會,駐香山的綠營兵大半被調來新會,結果全都覆沒於此。眼下香山境內的清軍力量可謂薄弱。太平軍於這個時候進軍香山,可以說正是打香山清軍一個措手不及。

..。

香山縣自宋朝時便設有十個鄉,明洪武元年改鄉爲坊都,現縣治就設在仁厚坊,大致就相當於後世中山市石歧城區中心所在。香山縣城並不大,有四門。但比之新會要小得許多,城牆也破損嚴重。除縣城仁厚坊外,香山還有九個坊都,大致範圍就是周士相所認知的東莞、深圳、珠海和廣東增城一帶。十個坊都佔地極廣,遠超廣州府城。

渡江以後,太平軍一刻也不停留便向香山縣治所在仁厚坊進軍,當天便佔領無兵把守的龍眼都。因爲和陳奇策有過商量,周士相便以龍眼都作爲與新會聯繫的重鎮,命秦智生率虎捷營在此駐防,另安置2000後營百姓於此地。

因爲這幾年的明清戰事,香山和廣東其他府縣一樣受戰爭荼毒甚深,雖較羅定、新會等地要好上許多,但同樣也都是地廣人稀。龍眼都從前有民六七千,現今不過兩千餘人。人口的下降導致無主之地增多,雖說鎮上也有借百姓死難而趁機奪取土地的地主劣紳,但在太平軍大軍壓境前,這些人都已聞風而逃,有往香山跑的,也有往廣州跑的,他們一跑便留下大量土地供太平軍安置後營百姓。

如何安置後營,又如何組織百姓生產,這些都是宋襄公的事情,周士相併不過問,只負責軍事。故而宋襄公也只能留在龍眼都負責一切事務,其餘隨太平軍繼續向香山挺進的後營婦孺則讓廖瑞祥負責,待他理順龍眼都的事務後便行交接。

香山是周士相給太平軍找的根據之地,龍眼都又是太平軍佔領的第一個香山坊都,因此周士相是很在意龍眼都的治理的。宋襄公在龍眼都如何做也是對太平軍的一個考驗,可以說周士相是將龍眼都當作一個試驗點,這個試驗點搞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太平軍能不能在香山立足。

周士相在走之前再次對秦智生叮囑五條軍紀,之所以讓秦智生駐防龍眼都而不是葛義他們,正是因爲考慮秦智生的穩重。好一般叮囑後,周士相第二天便率其餘兵馬逼近距香山縣城只三十里餘遠的良字都。(未完待續。)

第九百七十章 平了德翠樓第七百三十六章 大清萬萬年第七百七十九章 擡滿旗 賜滿名第九百二十一章 公主也是穿越來的?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你憑什麼認祖歸宗!第一千五十章 不若去投齊王第八百七十九章 三灣大火第635章 大丈夫當戰勁敵!第三百六十一章 靴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防線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南北夾擊第一百四十八章 城塌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一千七十六章 李來亨誤我大事!第四百五十二章 分崩離析第六十八章 軍制第七十章 老弱第九百六十八章 額駙第五百三十七章 圍而不死第二百六十一章 議政王大臣會議 上第七十五章 爆破第五百四十六章 二譚驚變第一百零二章 信物第八百六十三章 斬將奪旗第一千一十章攻心爲上 攻城爲下第四百四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280章 先發制人第三百二十三章 督撫文報第九十一章 忠良第一千六十九章 賊秀才舉兵逼宮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錦衣衛上門第八十一章 回去第六百四十一章 韃子說我是韃子第五百零三章 早知就不降了第四百七十一章 黃毛小兒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太后的孃家第五百五十八章 屍堆如山第九百二十四章 恩科取士第二十八章 銀子第八百三十七章 頭皮落地第四百三十二章 狼狽爲奸 上第九百七十一章 我不是英雄暴雨斷電第三百九十章 易幟反正 下第九百六十章 鐵骨侯爺第一百八十九章 絕地第一千六十五章 錢 女人 佩刀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旗第四百七十二章 信王爲何不見你第六百二十四章 老夫人什麼意思第五百六十六章 人死了不打緊第八百一十八章 先入城?先謁陵?第三百八十四章 曾殺過漢人否?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全軍集合 大帥來了第三百六十九章 大事不妙第七百一十一章 盼公速至第一百五十七章 奴才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帝國第一千零三章 圖謀鄭家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雞用牛刀第七百三十四章 那人就是孫可望第三百七十七章 平南王的後事第三百八十八章 一封家信第二百六十九章 嶺南三忠第六百八十章 帝落平陽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不跟我走,就跟福臨走第一千六十七章 周王第二百二十一章 流言第六百五十八章 千秋史冊憑誰作第六百九十三章 寧搜錯 不錯過第一千二十三章 殺了朱由榔,家兄做皇帝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死不休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當兵就當新一軍第九百七十八章 督撫一鍋燉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制度 繼承者第九百七十三章 暫罷朝會第五百二十章 天子逃了第三百七十七章 平南王的後事第五百二十章 天子逃了第一百三十章 鏖戰第六十章 礦工第五百七十章 天時 地利 人和第七百八十九章 事實勝於雄辯第七百九十三章 晉王,事還有大可爲!第二百一十章 清妖第一千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第299章 良將吳6奇第二百五十三章 勤王?第六百九十三章 寧搜錯 不錯過第一百一十四章 勸糧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東蠻子進展太快了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馬察泰,我是蘇納第一千一十五章 快帶朕走!第八百八十章 壘屍及頂第一千六十二章 順治要死了,康熙要來了第292章 漢軍旗的後悔第九百九十六章 定武嫡侄第一百六十五章 攻守 4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我比跑得快?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顆心涼個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