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矛盾

做爲藩王,尚可喜和耿繼茂在廣東本就獨立於地方軍政系統之外,他們行事只須對清廷負責,而無須對廣東地方負責。名義上廣東總督是粵省的最高軍政官員,實際上李率泰這個廣東總督是需要聽藩王指揮的,至少在軍事上他是沒有獨立指揮權的。而藩王行事只需照會他一聲,根本無須徵詢他廣東總督的意見,在事實上平南、靖南二藩已屬於半獨立性質,只待南明永曆政權徹底完蛋,二藩便能得到他們的永鎮之地,一省軍政財權盡納王府,成爲真正的藩王,到時清廷對他們也只有效朝鮮例了。

聽調不聽宣的藩王歷來就是中央政府的大忌,而且這朝廷還是個胡人朝廷,對於漢人藩王的出現必然是極度防範的,歷朝歷代削藩之事就層出不窮,明朝就有因削藩而起的靖難,誰又能肯定這些漢人藩王不會成爲燕王般的存在呢。身爲大清的皇親,身爲正宗的漢軍旗人,早以滿人自居的廣東總督李率泰不能不考慮將來的事情,雖然這件事離得還遠,但卻不妨礙他“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早在順治五年,清攝政王多爾袞調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率舊部南下時就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權限,允諾三王將來都可以在南方獲得一省之地作爲世代鎮藩之地。時至今日,多爾袞雖死了有七年,但清廷對其當初對三王的承諾倒也不否認。只不過定南王孔有德死在了桂林,耿仲明因爲逃人的事畏罪自殺,現如今只餘尚可喜和承了父親王爵的耿繼茂。

多爾袞當年對三王的許諾一定程度上是因爲入關後滿州兵馬傷亡太大,單靠數萬滿八旗加上同等數目的蒙八旗根本無法打敗南明,已無法對關內實行有效佔領,故而多爾袞採納以漢制漢的政策,下令早年降清的孔有德三人率舊部南下,爲了鼓勵他們替清廷賣命,這才冊封三人爲王,同時允諾日後三王可在南方選一省永鎮。

時至今日,多爾袞當初封王的背景已然改變,如今的南明政權只餘西南數省之地,而清廷已擁有大半個中國,雖然南明政權得到了大西軍的支持,現正在湖南、四川、廣東等地與清軍對峙,並且南明大將李定國前後兩敗清軍,陣斬尼堪親王,火燒定南王孔有德,但整個明清對峙的局面仍是清佔優,明處劣,畢竟西南數省太過殘破,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不足以和佔有大半個中國的清廷相比,故而在天下人看來,清廷遲早是能滅了南明坐穩江山的。

既然清廷肯定能奪取天下,那麼多爾袞當初對三王允諾的永鎮之事便成了件讓清廷頭疼的事,一方面南明還在頑抗,另一方面如今清廷用來對付南明的主要兵馬都是漢人,若這個時候否定多爾袞的政策,難免會讓替清廷效命令的漢官漢將產生“狡兔死,走狗烹”的念頭,也會讓尚可喜和耿繼茂對清廷離心,萬一局面因此有所變化,對清廷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如今三王變兩王未免不是一件好事,若是清廷真的實踐當初多爾袞對他們鎮藩的承諾,那麼日後就會少拿一個省出來,這顯然是極實惠的一件事情。雖然順治皇帝不這麼想,但架不住滿朝文武的壓力,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下這事。不過他也不是沒有作爲過,當初耿仲明因爲逃人的事死後,順治就一直拖着不讓耿繼茂襲他父親的王爵,打得就是再少拿一省出來的念頭。這念頭卻是頗爲的小氣了,還是她的母親一再勸言這才讓耿繼茂襲了王位,要不然如今的靖南王怕還是擔個一等精番哈奇這種無足輕重的爵位。

揣磨上意乃做官必然決竅,何況“憂國憂民”的廣東總督大人,故而李率泰上任以來對平南、靖南多有牴觸,大的方面不敢動,小動作卻是不斷。上任數月以來,除了他從北方帶來的標營,廣東綠營這邊總算是被他滲了一些水,現下多多少少也能掌幾千營兵,萬一廣東二藩真有異心,這幾千營兵就是總督大人最大的保障了。

除此之外,李率泰一直向清廷進言,希望朝廷能在廣州也設滿城,設駐防將軍,這樣有滿州大兵坐鎮,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廣州都不虞有丟失的危險,只要廣州不丟,廣東局面就不會徹底糜爛。只可惜廣東地處南方,氣候太熱,北方的滿兵實在是吃不消這等天氣,因而清廷遲遲沒有同意李率泰的請求。去年李定國大軍來犯時,從北京來的哈哈木等人一等李定國大軍退走就迫不及待率部北返避暑了,此舉更是讓李率泰的請求無人支持。

得知尚可喜已經調兵增守新會後,李率泰無話可說,二藩在軍事上的主導權不是他能干涉的,但是對於領軍增援新會的尚之信,李率泰卻是頗爲的瞧不上。在他看來,平南王世子,今年剛滿2o歲的尚之信就是個活脫脫的二世祖,而且還是個狂妄自大,驕橫暴躁的二世祖。

尚可喜不派大將出援,卻派自己自大無比的兒子領軍,這讓李率泰對於新會城的得失存了不少擔心。而率部出援新會的尚之信在出城後也是一肚子怨氣,不明白父親爲何要同意耿繼茂那小子的要求,讓自己領軍。

雖同屬漢軍旗,同樣都是清廷冊封的藩王,但尚可喜和耿繼茂一個是漢軍正黃旗,一個則是漢軍鑲藍旗。身爲平南王世子,尚之喜對耿繼茂也是一百個不順眼,論年紀,耿繼茂還比他小一歲,因此看着比自己年輕的耿繼茂襲了王位成了王爺,而自己卻是個世子,雖說清廷也封他爲公爵,但在耿繼茂那小子面前就是低了一頭,這讓他十分的鬱悶。

在外人眼裡,平南、靖南二藩本是一體,當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合稱“遼東三礦工”,又一起渡海降清,其後又是一起率部南下,現在更是一起爲清廷在南方賣命,故而論親近,論關係,平南和靖南於公於私都是密不可分,本不該有什麼矛盾,然而事實上二藩之間卻是矛盾極深,原因便是二藩都想要廣東成爲自己的永鎮之地,而清廷對此卻是模擬兩可,更要命的是清廷不僅對於廣東到底歸哪個藩王沒有明確答覆,還把這兩個藩王一塊塞在廣東!

...................

今天血樣檢查,明天應該能出院了。(未完待續。)

第四百八十九章 勤王救天子第九百七十八章 督撫一鍋燉第五百四十二章 我們去湖南第四百四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五百七十二章 重賞 藥子短缺第五百三十七章 圍而不死第三百八十八章 一封家信第三百四十二章 構架第六百七十五章 幹票大的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八十三章 條件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我比跑得快?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法西斯書社第六百七十七章 贖城費第七百二十三章 大人,小人冤枉啊!第一百一十章 俘虜第一千九十二章 再不回頭!第六百八十章 帝落平陽第九百零二章 對得起老姐姐了第八百七十九章 三灣大火第三十三章 解憂第三百零三章 搶糧食第七百八十五章 剖母腸 太子第八百三十四章 藩主,我的罪過贖了麼!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你我父子戰個痛快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大帥的牆角第二百二十九章 頹喪第七十三章 正軌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五大主力第五百七十九章 三戰三捷第五百九十九章 太歲頭上動土第三百七十二章 公的不在抓母的第一百六十章 守城第五百六十五章 人命不值錢第三百三十七章 錦衣親軍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田川歸國第六百六十章 操莽之事第七百零三章 誓師北伐第二百一十九章 慘烈第八百二十五章 宮裝女子第九百九十六章 定武嫡侄第638章 怎麼會是他第七百六十八章 先入北京第二百七十一章 讓他們告去更新說明第一百三十四章 投降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我是去娶媳婦的第七百四十八章 事不過三第五百五十一章 不顧一切搶糧食第八百七十章 鰲拜很欣慰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公主,自己領悟第一百零七章 黑衣第六百七十五章 幹票大的第六百九十九章 還想脫身不成第六百零七章 便宜爹的難處第七百四十六章 死亡之路第九百六十三章 人髒俱全第四百一十七章 碉堡和崗樓第一千四十四章 名不正言不順第二百一十八章 同袍第四百零八章 太平軍四鎮第四百一十八章 欽差大臣第九百一十五章 我大清還未亡呢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力將軍第八百零一章 周大帥是騙子第一千五十二章 大勢已去第九百零一章 主子的舅舅也是主子第四百九十六章 到底誰更狠第九百零七章 探花郎執騎第三百八十三章 我要做親王第一百零八章 投降第六百五十二章 殿下放心,卑職明白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二百一十二章 廣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九百四十四章 治家不嚴 何以治國第二百三十三章 決戰 三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七百二十一章 一顆心涼個徹底第八百二十六章 孔四貞第六百五十二章 殿下放心,卑職明白第三百零六章 靖南王府的二管事第九百七十四章 哪還顧得了你們!第六百九十四章 事情鬧大了第614章 羅託的援軍第二百二十三章 處置?第八百四十三章 吳克善在哪!第六百四十一章 韃子說我是韃子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渡河第九百二十三章 漢奸無後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營第九百一十八章 江淮經略使第一百七十八章 攻守 十七第九百零九章 北逃之路第三百四十七章 澳門來信第九百五十七章 牢房卻是許多第五百八十七章 麒麟軍旗第七百七十八章 滿漢好兄弟第四百四十一章 先北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