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至清則無魚

劉協接到三公回覆的時候,也收到了孔融的露布上書。

一開始,他並沒有意識到這背後的用意,只是出於對這些老儒生本能的警惕,沒有立刻做出判斷,而是考慮了一段時間。

等楊彪來見的時候,劉協以一種很淡定的態度,向楊彪轉達了此事。

楊彪當時就變了臉色,橫眉豎目,險些要爆粗口。

劉協心生好奇,卻沒有急着發問,只是靜靜地看着楊彪。

楊彪費了好大力氣,才壓制住心頭怒火,對劉協說道:“陛下,孔融本是狂生,雖然學問淵博,卻沒什麼施政經驗。這個建議看似可行,實質極難操作,至少現在是不可行的。”

劉協卻不肯輕易放過,示意楊彪把話說得清楚一些。

楊彪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陛下,孝桓皇帝在位二十二年,前十四年受制於梁氏,後八年困於宦官與羌亂。賴段熲善戰,平定東羌,卻也使國庫空虛,連都官員俸祿不能及時發放。孝靈即位時,大漢已經入不敷出了。”

劉協反應過來了。

表面上看,孔融這是爲孝靈皇帝鳴不平。實則上,孔融是指責孝桓皇帝窮兵黷武,進而延伸到現在他不斷用兵的現狀。

老借古喻今、指桑罵槐了。

不過他在意的不是這些,而是楊彪爲什麼會生氣。

雖然楊彪不反對他平定益州、交州,但是對征伐海外,尤其是對西域用兵,楊彪也是有不同意見的。

“楊公是擔心我不勝其忿嗎?”

楊彪搖搖頭。“陛下心性,老臣亦不能及,臣又何必擔心。只是孝桓朝政務多舛,關係紛雜,其中難免有不得己處。如今陛下行新政,興王道,日理萬機,又何必分心四十前的舊事,徒增內耗?”

“你是說,那些依附梁氏的官員?”

楊彪不說話,只是嘆息。

劉協恍然,沒有再說什麼。沉默了片刻,他又對楊彪說道:“楊公,我有一事相托。”

楊彪拱手道:“臣豈敢,但憑陛下吩咐。”

“你想想,爲何樑冀之流能夠主政近二十年,甚至大逆不道,鴆殺天子,羣賢卻不能制,又如何避免類似的局面再現。我不要那些引經據典的空話,我要切實的解釋和解決之道。”

楊彪詫異地擡起頭,打量了劉協兩眼。

劉協迎着他的目光,眼神湛然,態度誠懇,沒有半點敷衍之色。

楊彪心潮涌動,躬身一拜。“請陛下容臣三思。”

“拜託了。”劉協微微欠身。

楊彪起身告辭,退出了大帳篷,仰頭看着白雲朵朵的湛藍天空,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生逢斯世,幸甚幸甚。”

——

袁衡放下手中的筆,起身將剛剛記錄完的起居注送到劉協面前,請劉協過目,看看有沒有漏記或者訛誤之處。

劉協接過看了一遍,瞅了袁衡一眼。

“你說,楊彪說的那些依附梁氏的人都有誰?”

袁衡眼神閃爍,思索片刻,說道:“陛下,水至清則無魚。追究這些四十年前的舊事除了讓大臣們人人自危以外,並無益處。與過去相比,將來的盛世更值得期待。”

劉協忍不住放聲大笑。

雖然楊彪、袁衡都不肯說,卻不代表他一無所知。

跋扈將軍樑冀能以紈絝主政近二十年,甚至幹出鴆殺天子這樣的事,那些與他同朝的大臣有一個算一個,沒有一個是真正清白的。

按照儒家經義,與樑冀這樣的人同朝爲臣就是恥辱。如果不能拔劍而起,爲朝廷除害,就應該潔身自好,退隱歸田。

留在朝堂上不走,又不與樑冀決裂的,都有罪。

可是話又說回來,正如袁衡所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聖則無徒,那處意義上的君子只在想象中,不可能活在現實中。

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他沒那麼天真,也沒有那麼重的道德潔癖,要求大臣們都是純粹的道德君子。他只是好奇,如今在世的大臣中,有幾個與樑冀有瓜葛。

考慮到樑翼已經死了四十年,與樑冀有直接接觸的人應該不多。但官場上多的是父子相繼,所以不排除有很多人的子弟還在朝中。

尤其是那些名門大族。

比如眼前的袁氏,袁紹名義上的父親袁成就曾是樑冀的心腹,言無不從。

真要重修《孝桓帝紀》,樑冀的事難以跳過,而那些曾依附樑冀的人也會被拉出來鞭屍。以現在的修史方法,再想用春秋筆法,爲賢者諱,怕是難了。

孔融本想諷諫,卻在無意中捅了一個馬蜂窩,怕是要被人罵死。

劉協越想越覺得有趣,甚至還有些得意。

果然是自勝者強。

只要我心懷坦蕩,不怕你們含沙射影,所有的攻擊都會變成助攻,所有的危險都會成爲機遇。

“擬詔,召孔融赴行在。”劉協微微一笑。“朕要好好的嘉獎這位敢於建言的老臣,並付以重任。”

袁衡的嘴角抽了抽,躬身領命。

——

根據楊彪的建議,曾依附公孫度的人被安排到孫策、劉備麾下,隨軍出征海外,終生不得再入中原。

詔書說得很嚴厲,但劉協也清楚,究竟能執行到哪個程度,其實是很難說的。

有沒有依附公孫度,判斷標準很難定,最後還要靠荀攸等人把握。

就算他親自去遼東,也無法一一查證。

與其如此,不如將這個權力交給荀攸,以示信任。

這就是身爲皇帝的無奈之處。

他雖然高高在上,卻不是全能之眼,不可能面面俱到,鉅細靡遺,被某些大臣欺瞞在所難免。

所以他只能儘可能的選擇值得信任的大臣,減少被欺騙的可能性。

到目前爲止,荀攸雖然算不上言聽計從,卻還是識大體的。之前在河間度田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證明了他的忠誠。

這個忠誠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更多的是一種理念上的贊同,以及由共同利益而衍生出的合作。

如果觸及到了荀攸的利益,或者理念上背道而馳,再想得到他的忠誠就不太現實了。

歸根到底,共同利益是基礎。

他的殺器就是將這個基礎儘可能的擴大,儘可能的夯實,立足於人民,紮根於人民,才能打破士大夫階層對知識和權力的壟斷,推着華夏文明向前,再上一個臺階,而不是在既有的小圈子裡不斷徘徊。

第480章 三人行第730章 說文解字第508章 無路可逃第1074章 由來有自第648章 仁者無敵第637章 一場空第948章 投桃報李第644章 不學禮,無以立第800章 有征無戰第1020章 無顏見人第874章 反客爲主第95章 小心思第534章 形勢有變(兢兢業業寂寞哥打賞加更)第691章 醫不自醫第839章 生逢其時(求保底月票!)488章 風聞言事第976章 受寵若驚第165章 殺人誅心第912章 上下求索第802章 所見略同第1010章 杞人憂天第408章 遠交近攻第654章 機會難得第673章 仇人相見第396章 思維誤差第135章 唯快不破(第五更)第49章 羣策羣力第964章 遠慮近憂第471章 證道第1258章 人心所向第470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559章 聰明一時第145章 教化爲先第758章 未來可期第1247章 新舊之間第1130章 水到渠成第1247章 新舊之間第1062章 趙溫歸來第680章 宦者列傳第343章 私心作祟第539章 開誠佈公第18章 再試楊修第505章 欲擒故縱第522章 決戰(五)(玄清竹打賞加更)第460章 幽州之變第199章 匈奴往事第491章 理想與現實第363章 任重道遠第382章 運籌帷幄第549章 潤物無聲第861章 不同意見第1016章 淘沙見金第547章 軟硬兼施第180章 不速之客第132章 勇者勝(第二更)第661章 喜憂參半第495章 困境第591章 以身踐行第736章 寧缺勿濫第693章 東西有別(菩緹打賞加更)第532章 遠慮近憂第427章 誰說女子不如男第594章 一唱一合第63章 奪旗第65章 初戰告捷第1158章 儒學自新第184章 喜出望外(兢兢業業寂寞哥打賞加更)第1075章 分科取士第984章 以德服人第1071章 術有專攻第931章 善戰者也第677章 閉目塞聽第92章 再給你一個機會第289章 一戰封侯第920章 老臣擔當第1117章 勢如破竹第225章 除惡務盡第877章 想多了第1169章 與狼共舞第1137章 吾往矣第770章 蔥嶺以西第1062章 趙溫歸來第528章 天子大捷第83章 老謀深算第794章 一切皆空第503章 將進酒第704章 虞翻悟道第665章 人間清醒第767章 棄虛求實第90章 各進半步第279章 二人同心第159章 見機而作第615章 翻雲覆雨第1188章 忠言逆耳第740章 真狂士也第593章 劉曄進計第269章 郭圖歸來第653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114章 色厲內荏第984章 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