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與烈日比輝

唐歷二十九年五月四日,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人類正式進入了核時代,也就是原子能時代。帝國首都時間當日下午五點正,世界上第一枚核爆炸裝置在帝國西北部的孜勒庫姆沙漠爆炸成功!

當強烈的閃光出現的時候,即使帶着深墨色的眼鏡,談仁皓仍然感到眼睛一陣刺痛。接着,一股巨大的火球升上了天空,火球在上升的時候不斷的翻滾,不斷的擴大,顏色也逐漸變岸,最後成爲了一片巨大的,蘑菇形狀的雲團。

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當時談仁皓絕對沒有說出“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之比輝”這句泰戈爾的詩句。那些關於這句話是談仁皓說出來的都只是流言,而且是不真實的流言。談仁皓並不喜歡文學,更不可能喜歡印度文學,當時他連泰戈爾是誰都不知道呢,又怎麼可能念出泰戈爾的詩句呢?至於到底是誰念出了這句詩。談仁皓也不知道。他當時除了聽到不斷的驚歎聲之外,就沒有聽到有哪個人吃多了沒有事做,在這種時候念什麼狗屁詩句。

當時,核爆炸裝置是設置在高88米的一座鐵塔上的,也就是說,引爆高度是88米。爲了測量爆炸威力。以及測算爆炸後產生的各種能量。

實驗現場附近佈設了大量地探測儀器。爆炸後兩個小時,第一支測試隊伍進入了爆炸區,架設爆炸裝置地鐵塔幾乎完全被融化了。而周圍的地表甚至出現了大量的石英晶體,這足以證明爆炸時地溫度有多高。而談仁皓他們所在的觀察所距離爆炸點的位置大概是12公里。爆炸後產生地地震波,以及強風是在閃光過去後幾十秒與幾分鐘後到達的。幸虧科研人員已經考慮到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做了良好地防護措施。不然的話,包括談仁皓在內。以及當時幾個以秘密身份前來觀摩試驗的帝國軍政要員都將受到傷害。

但天晚上,談仁皓這批觀摩人員就被送回了科研基地,而負責測試爆炸效果地科研人員還在爆炸現場附近繼續忙碌着。如果

說以前談仁皓還在懷疑原子彈的威力。以及覺得潘澤康的話多半是在吹牛的話,在他目睹了核爆炸之後,他就不再有任何的懷疑了,這肯定是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炸彈,是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單件武器。比起原子彈,那些在戰爭中出盡了風頭地先進武器就只能算是小兒科了!

三日後。談仁皓拿到了一份爆炸測試效果的複印件,隨即就乘坐飛機離開了科研基地,直接返回了帝國海軍司令部,他的新任務就是把實驗結果彙報給甘永興與聶人鳳。至少要讓已經收到了部分消息的甘永興與聶人鳳知道整個實驗的過程,而談仁皓作爲實驗的見證者,他的話是最有說服力的。

根據帝國的政府記錄,這次實驗爆炸的威力大概是15000噸TNT當量。政府在相關記錄方面是比較少的,主要的實驗數據都是絕密文件。

至今仍然沒有公佈。這也有情可原,在後來帝國進行的數百次覈實驗中。最多就是公佈實驗爆炸當量,而絕不會提到更詳細的數據。其他的有核國家也一樣,即使在覈技術的神秘棉紗已經被摘下來的今天,覈實驗的具體數據仍然是嚴格保密的。

最重要的是,這次覈實驗當時並沒有被立即公佈。五月份,在薛希嶽與其他國家首腦進行會議的時候,他也收到了消息,隨即只是向德國與波斯帝國的首腦透露了唐帝國已經擁有了一種可以毀滅一座城市的超級武器,而沒有提到是什麼武器。

這點點透露就已經足夠了,當時德國與波斯帝國也有自己的核武器研究計劃,而且這兩個國家的元首也都拿到了本國科學家提交的報告,知道能夠毀滅一座城市的炸彈指的就是原子彈。毫無疑問,薛希嶽這一點點透露,對後來的國際局勢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說別的,當時德國與波斯在對美作戰態度上的巨大轉變,就與此有關。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當時還沒有核武器的實際經驗,對核武器的真正威力還不太瞭解,更不清楚唐帝國到底製造了多少枚原子彈。按照最簡單的思路。如果

唐帝國手裡有足夠多的原子彈的話,那麼戰爭會在幾個月之內結束。

而且肯定是以美國的無條件投降而結束。

薛希嶽是在回國之後才瞭解到更多的信息的,而他當時下達的第一條命令就是,儘量完成原子彈的實戰化工作,同時儘快製造出幾枚可以用於實戰的原子彈,而不是停留在實驗的基礎上。首相的這道命令對當時的科學家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因爲就在此時。“盤古計劃”的科學家還在爲到底要不要進行第二次實驗而爭論不休呢。

在完成了第一次核裝置的爆炸實驗後,科學家們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特別是對原子彈爆炸之後能量的釋放方式有了比較準確的掌握,從而可以基本上確定要使原子彈的破壞效果達到最大程度的理想爆炸高度。而實驗裝置本身採用的就是“槍式”爆發結構,因此該引爆方式的可靠性也得到了證明。

接下來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原子彈的小型化,以及根據投彈方式做的一些改進設計。

小型化工作最爲重要,當時引爆的實驗裝置中達50多噸,就算是取掉上面的一些不必要的設備,其重量也超過了轟炸機地承載能力,而且體積更是大到連地面運輸都不可能。而按照要求。要用“鵬”式轟炸機投擲原子彈的話。那麼其重量就得控制在9噸以下,而且最好控制在5噸左右,這樣轟炸機才能夠達到最大作戰半徑。同時。原子彈的外型尺寸最好能夠控制在彈艙可以

容納的範圍之內,最大尺寸不能夠超過轟炸機停在地面時,彈艙頂部與地面地距離。也就是說。原子彈要具有實戰使用價值,就必須要完成小型化工作,不然就最多隻是拿來嚇唬人的實驗裝置而已。

原子彈的具體結構設計也很重要。不說別地。氣壓高度引爆裝置就必須要做到足夠的精確。當然,以原子彈的威力,就算引爆高度高一點。或者是低一點,對其破壞效果也沒有太大地影響,而最關鍵的就是可靠性,絕不能因爲引爆器出故障,讓原子彈在投下後根本就炸不響!

運載工作的改進問題也很關鍵。現在已經確定由“鵬”式轟炸機來投擲原子彈,而且設計原子彈地工程師也已經保證。肯定可以讓原子彈裝到轟炸機上去。問題是。轟炸機肯定要根據原子彈的外形進行改進,而且其內部結構,特別是彈艙結構也要改進。比如普通“鵬”式轟炸機的彈艙內就設有兩條並排的炸彈掛架,可以掛十幾枚,甚至是幾十枚炸彈。而在投原子彈的時候,只需要掛一枚炸彈,而且炸彈掛架的承載能力要高得多,就得對彈艙的承力結構進行調整。飛行員的問題並不大,麻煩的是,現在科學家知道原子彈的威力有多大了,那麼怎麼保證投下了原子彈之後,轟炸機能夠逃出爆炸殺傷範圍,而不是被原子彈給幹掉呢?高空投彈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這樣炸彈落下的時間會更長。飛機也就有更多的時間逃出危險空域。可這仍然不夠”必須要給原子彈裝上減速降落傘。

投彈的精度也有要求。當時負責該項目的陸航將領要求轟炸機飛行員能夠在8000米的高度上,將炸彈投到一塊籃球場大小的靶子上去。這個要求就有點過頭了。說白了。原子彈那麼大的威力,就算是投偏了一點,對其殺傷效果也沒有什麼影響吧。只是負責投擲原子彈的部隊是帝國最精銳的戰略航空兵飛行員,對其要求自然就高得多了。

可以說。在首相的直接命令下。各項工作的速度都加快了不少,只是當時薛希嶽還沒有決定是否立即使用原子彈。畢竟羅雲衝的戰略轟炸已經取得了非常顯着的效果,“橙色作戰”也已經全面拉開,只要美國出現饑荒,那麼戰爭也會很快結束,有必要在這最後的時刻用上原子彈嗎?

科學家可沒有管這麼多,當時“盤古計劃”的科學家利用首相的支持。不但在加緊做好原子彈轟炸的準備工作,還積極的展開了另外一項研究工作。

原子彈產生巨大威力的基本原理是重核在裂變的時候會損失質量,而質量將轉化爲巨大的能量。可是在第一次實驗爆炸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裂變對核材料的利用效率相當低。當時20公斤的鈾235實際上只損失了不到1克的質量,也就是說,核材料的利用率不到兩萬分之一。這是核裂變的一個天生的缺陷,畢竟重核在裂變成輕核的時候,損失質量只佔到了原子核質量的很小一部分。那麼,有沒有別的辦法來提高核材料的利用效率呢?科學家們想到了另外一條途徑,那就是核聚變!

核聚變的作用原理與核裂變一樣,也是利用物質的原子核在發生變化的時候損失質量產生能量,只是其作用方式完全相反,核裂變是重核裂變爲輕核而損失質量,而核聚變是輕核聚變爲重核而損失質量。當時理論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證明氫院子的同位素氖與氤都會在聚變的時候釋放出核能,而且其釋放核能的能力是裂變的千倍以上!

實際上,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科學家們就已經注意到核聚變時釋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只是在經過了理論計算之後,科學家們不得不暫時放棄了核聚變方面的研究,原因只有一個,要使輕核聚變成重核。需要上億度的高溫,而當時是沒有任何人爲手段可以達到這麼高的溫度的。也就是說,不可能通過人工的辦法實現核聚變。

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科學家們找到了火種,通過測試,原子彈爆點的溫度完全可以引發核聚變。也就是在第一次覈實驗裝置爆炸之後。

就有科學家提出,用原子彈作爲雷管,引發核聚變。製造出一種威力更大的炸彈來。

當然,要製造出氫彈(這是後來的稱呼)絕不是理論計算那麼簡單的事情。當研究深入下去的時候。很多問題就逐漸暴露了出來。不說別的,氘與氚都是氣體,而氣體的密度是相當小的。而要提高密度,就要設法將氘與氚變成固體,而這就需要零下200多攝氏度的超低溫,而當時是沒有辦法長期保持這種低溫的,因此,要製造出氫彈,在沒有取得技術突破,或者是找到別的辦法之前。那不比登天容易多少。

對科學家來說,最缺的實際上還是經費的問題。“盤古計劃”的目的就是要製造出原子彈,而且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國家制造出了原子彈,因此當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帝國就不會繼續爲“盤古計劃”投入資金了。科學家也就沒有辦法繼續開發出威力更大的氫彈。也正是如此,當時很多科學家就借用“盤古計劃”還沒有正式終止的機會,開始着手進行了氫彈的研究工作。

最主要的問題是,首相當時沒有決定是否使用原子彈,可以說,使用原子彈本身不止是軍事問題。還是政治,外交,甚至涉及到了道義問題。如果

可以不使用原子彈就擊敗美國的話,那麼爲什麼要使用呢?可以說,薛希嶽的猶豫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有一個問題,當時初了薛希嶽之外,幾乎所有參與了“盤古計劃”的人員都想知道原子彈在戰爭中的實際威力。也就在這個時候,一封由200多名“盤古計劃”的主要推動者聯名的信件送到了薛希嶽的辦公桌上。

第24節 扣下的扳機第64節 時間差第58節 鉅艦末日第28節 漂亮的陷阱第13節 海陸合作第57節 老狐狸現身第31節 秘密任務第51節 致命的位置第55節 找錯對象第19節 微妙的變化第21節 後悔已晚第7節 競爭對手第23節 緊急召喚第4節 再回海軍司令部第70節 死板的代價第65節 最後的反擊第8節 自由行動權第40節 內部平衡第36節 時機第24節 復出第6節 海軍雄心第30節 合作?第16節 點撥第32節 司令官大會第13節 滾動的鈔票第36節 戴罪立功第26節 冒險與賭博第11節 無奈之舉第16節 黃雀在後第33節 轉向迎敵第5節 預測第73節 勝利的意義第26節 危急判斷第13節 復仇的第2節 新面貌第26節 糾纏第29節 戰爭號角第26節 黯然離開(上)第74節 老天爺幫忙第8節 馬蜂式進攻第44節 犧牲的價值第4節 再回海軍司令部第10節 折中方案第33節 戀愛(下)第19節 協同作戰第34節 美軍反撲第26節 不公平的結果第75節 校長的賭注第33節 資本第51節 並不狡猾的狐狸第35節 大洋狂濤第15節 四兩撥千斤第8節 指揮條令第61節 大鵬展翅第4節 第五艦隊(上)第42節 點穴第23節 危機重重(下)第20節 連哄帶騙第7節 夜晚突擊第67節 現實難題第59節 桂冠上的珍珠第26節 父子情(下)第19節 日寇的絕死掙扎第55節 傳奇艇長第44節 重點清除第2節 左手第29節 希望破滅(下)第47節 阻敵增援第23節 慶良間海戰第3節 主動出擊第18節 炸彈在舞蹈第15節 戰爭宣言(下)第47節 阻敵增援第37節 援軍第5節 作戰參謀部(上)第76節 鉅艦的反擊第31節 夜間攔截第6節 多與少的麻煩第47節 阻敵增援第63節 撲朔迷離第38節 晝間轟炸第60節 五百公斤重錘第16節 陸軍的步伐第5節 帝國首相第60節 五百公斤重錘第29節 夜間突襲第17節 未知的海洋(上)第4節 海軍的壓力第17節 刁難第4節 大舅子來訪第27節 關鍵點第11節 貴族與平民第10節 無畏的飛鷹(下)第35節 逃命第48節 穿梭航線第70節 火紅的夜色第52節 黎明殺機第2節 異類第77節 慘痛的勝利第70節 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