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勘察(下)

過了薩拉切諾河後,戴弗斯明顯感到地勢在擡高,山嶺與海岸平行向北,之間的距離卻縮短了不少,狹小的空間讓戴弗斯此行的安全性得到了增加,但他沒有掉以輕心,讓亞西斯特斯與萊德斯擔任隊伍左翼的偵騎,密切關注山嶺裡的情況,防止敵人從山嶺迂迴,抄了他們的後路。

接下來的路途中,戴弗斯沒有看到擁有柔軟海灘的海岸,反而是陡峭的巖壁和嶙峋的礁石,海水有節奏的拍打着海岸,聲勢還頗有些驚人。

看來阿門多拉臘不可能有港口。戴弗斯心裡想着,一股失落從心底升起。

這時,嚮導喊道:“快看,那就是阿門多拉臘。”

順着他手指的方向,遠處一座城池,忽隱忽現。

戴弗斯精神一振,用力一夾馬腹,向前急衝了一段,隨後的士兵們快步的追上。

這下他看清了:阿門多拉臘居然是一座山城,這可跟希臘人的傳統不符!它建在一座山上,看起來高度還不低,面向東方,俯瞰塔蘭託海灣。山林間的晨霧,瀰漫在它周圍,看起來隱隱綽綽。

爲了看得更清楚,戴弗斯繼續往前。

嚮導戰戰兢兢地緊跟着,因爲距離阿門多拉臘城已經不到一里了,雖然之前一直沒有看到盧卡尼亞人,可不意味着到了人家家門口,盧卡尼亞人還不會出來‘歡迎’!

這時,又有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面寬度不到十米,清澈的河水能看清河底,步涉完全沒有問題。

“這是西斯諾河,北面不遠還有一條河叫布拉諾河,阿門多拉臘就在兩河之間。就到這裡吧,我們不能再過河了。”嚮導哀求道。

戴弗斯不由感嘆:亞平寧半島的水資源真是太豐富了!難怪大希臘的公民比希臘本土人過的滋潤,亞平寧山脈的積雪融化,最終形成河流,河流又將山上的土石沖刷到低地,年復一年,土地能不肥沃嗎!同希臘的砂石地相比,簡直一個是天、一個是地!就是平原面積太狹小了。

戰爭期間,山城一般都易守難攻,但它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糧食和水。既然阿門多拉臘被河流環繞,想來水不成問題……戴弗斯一邊思索一邊觀察着不遠處的阿門多拉臘城:這座城看上去似乎不大,距地面至少一百多米,但坡度平緩,有一道石牆環繞在城市外圍……

嚮導見戴弗斯既不過河,卻也不走,就站在河邊,向阿門多拉臘反覆張望,心中不免有些着急,正想再次催促。

戴弗斯問道:“阿門多拉臘跟圖裡伊是什麼關係?圖裡伊的移民建的城?”

這位嚮導倒不是普通的奴隸,他作爲家生奴,從小就陪伴布爾科斯一塊學習、一塊兒玩耍,長大後更是跟着布爾科斯走南闖北,四處經商,作爲布爾科斯重要的助手,也算見多識廣,布爾科斯能把他派來做嚮導,其實是因爲違反承諾的愧疚之舉,所以他對戴弗斯這個很有些深度的歷史問題,略作思考,就作出了回答:“據說阿門多拉臘城很早以前是這裡的土著建造的,後來緒巴里斯人把它佔據,克羅託內摧毀了緒巴里斯後,卻沒有攻佔它……圖裡伊建立後,它主動來與圖裡伊結盟,還曾經與圖裡伊一起抵禦北方的塔蘭圖姆的進攻……”

同盟?看着小小的阿門多拉臘城,再想想圖裡伊城的規模,顯然兩者不是一個體量,要想得到平等對話,恐怕很難,也就是名義上的同盟,實際上的附庸吧。不過,只要不是圖裡伊的殖民城就行。戴弗斯暗自鬆了口氣。

他來到這個時代半年多了,特意去了解了很多關於希臘城邦的實際情況,徹底扭轉了他前世所認爲的城邦只是一座城的概念。希臘人建立城市後,會盡量的向外擴張,建立村落、鄉鎮,將周圍的土地納入控制之下,當土地因爲距離而超出該城的直接控制時,他們就會建立起殖民城或者攻佔別人的城池,一來繼續保持擴張的勢頭,二來可以爲主城的周圍提供保護。

一開始這種殖民城都是聽從母邦的號令,畢竟殖民城的公民都是從母邦移居出來的,甚至連執政官都可能是由母邦指派。隨着時間的推移,希臘人酷愛獨立自由的天性就起作用了,再加上希臘人的城邦政治是一種封閉的政治管理模式,它天然地就拒絕了大一統,於是它們就紛紛獨立了。不過,由於地緣的靠近和血緣的親近,只要母邦還保持着實力的優勢,又不會過分強勢去欺壓這些鄰居的話,它們就會與母邦形成一個以母邦爲主的天然同盟。但是,如果殖民城與母邦隔着海洋或者過於遙遠,幾十年過去,因爲關係的疏遠,就極可能與母邦成了兩個不同的城邦,甚至互爲仇敵都有可能,比如科林斯與科基拉。

顯然,阿門多拉臘當年是緒巴里斯的殖民城,而對於圖裡伊而言只是一個附屬的盟邦,因此這裡的土地不屬於圖裡伊……戴弗斯心裡想着,嘴上又問道:“盧卡尼亞人是怎麼攻下這座城的?”

“這個我不太清楚,好像阿門多拉臘公民逃出來的沒幾個……當時,圖裡伊正陷入全軍慘敗、無數公民被殺死的悲哀之中,又忙於防禦盧卡尼亞人的進攻,沒有理會阿門多拉臘公民的求救,後來不知道他們去哪兒了?……”嚮導滿不在意的說着,戴弗斯卻認真的記在心裡。

這時,亞西斯特斯喊道:“首領,有人從城裡出來了!”

………………………………

韋斯巴,阿門多拉臘城盧卡尼亞人的首領,這段時間他一直有些煩躁,因爲格魯門圖姆城派來使者,要求他帶領部族,參加盧卡尼亞部族聯盟即將開始的第二次對圖裡伊的進攻。

韋斯巴所屬的部落原先生活在格魯門圖姆城東南方的阿格里河上游河畔,在那裡有不少部落聚居地,韋斯巴的部落算是其中較大的,一直靠放牧和簡單的農業種植爲生,幾十年來,與周圍部落和平無事。可前年,自從格魯門圖姆城與皮科西斯城聯姻結盟後,原來就很強大的格魯姆圖姆變得更加強勢,他們不再顧及西北方同樣強大的波騰提亞城的制衡,開始大肆擴張,攻打和收編周邊小部族的聚居地和山寨,在格魯門圖姆大軍壓境之下,韋斯巴部落不願被其吞併,只好再往東南方逃竄,躲進了阿門多拉臘與赫拉克利亞西部山區交界處的森林中,由於飢餓和疾病的折磨,不斷有族人死去,其中包括韋斯巴的兩個兒子。就在韋斯巴幾乎堅持不住,爲了生存,想要投降格魯門圖姆時,他聽到了一個消息。

格魯門圖姆自從擴張以來,人口大增,軍力猛漲,但同時帶來一個問題——糧食。原本盧卡尼亞山區產糧不豐,更多靠放牧,而放牧也要靠天吃飯。前年冬天比往年要寒冷的多,大批的牲畜凍死,導致食物成爲格魯門圖姆能否維持其在盧卡利亞南部霸權的一大難題。於是,到了去年冬天,格魯門圖姆就就聯合皮科西斯,率領大軍與承認其盟主地位的尼烏圖姆,拉俄斯……等部落城市的部隊會合,準備進攻圖裡伊。

韋斯巴就動起了腦筋,他想趁雙方大戰之際渾水摸魚,使部族能夠擺脫覆滅的險境。於是,他動員整個部落全力打造木筏、儲備食物,準備東下劫掠。

恰在這時,他聽說了有一個好消息:圖裡伊盡起一萬大軍進攻拉俄斯,結果全軍覆沒。

韋斯巴大喜過望,認爲良機已到,當即命令全族乘木筏,順流而下,強渡險灘,最終進入阿門多拉臘的領地。

注:格魯門圖姆grumentum

皮科西斯pyxous

尼烏圖姆nerulum

拉俄斯laos

波騰提亞potentia

第二百零四章 薩莫奈人的夜襲第十八章 元老院的激辯第二百章 勸降(一)第十七章 與卡烏蒂尼的戰鬥(三)第三十二章 一鳴驚人(下)第三十三章 交鋒辛辛納格第二百三十一章 爲國王送行(一)第四十七章 克莉斯托婭的任命第六十九章 信守承諾的戴奧尼亞第五十八章 戴弗斯的糾結第六十八章 阿契塔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王子出征第一百一十三章 攻陷奧斯提亞第一百三十四章 強攻羅馬城(六)第三十章 營地防禦第五十八章 戴弗斯的糾結第三十四章 噢,斯巴達第三百二十八章 摧毀哈德魯門圖姆第七章 錫拉庫扎的戰爭準備和圖阿聯盟的貿易復甦第三百七十五章 戰爭期間的王國大會(二)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希臘戰爭結束第兩百零九章 入場式(三)第六十八章 接見柏拉圖第三十五章 彌特拉達特的計謀第一百四十章 強攻羅馬城(十二)第三十二章 對格魯門圖姆的計劃和西里庭海戰第二百一十三章 羅馬大聚餐第二百五十九章 塔波薩庫斯大會戰(一)第兩百三十章 攻心爲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強攻羅馬城(完)第一百零八章 陰謀與決斷第一百一十七章 殲滅皮科西斯 (求訂閱)第三百七十二章 關於戴奧尼亞奴隸第一百九十一章 關於孩子的教育看小說第一卷應該瞭解的一些背景知識第一百章 阿格西勞斯知曉真象第三百零四章 對迦太基的制勝戰略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間慘事第五十三章 戴奧尼亞軍議(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卡米盧斯出奇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噩耗第一百八十一章 普林托爾斯的自薦第八十二章 第一場大勝第三百八十七章 阿迪斯會戰(一)第九章 特里翁託河會戰之後第一百零九章 薩莫奈部族聯盟的決定第十六章 與卡烏蒂尼的戰鬥(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波斯王庭內亂第七十章 三族歷史第七章 求婚第一百二十七章 說服第五十三章 渡河(中)第五十二章 出使洛克裡第一百一十一章 登陸第一戰第九十六章 登陸美塞尼亞(續)第五十九章 報復第九十章 兄弟第一百九十章 戴弗斯的戰略計劃第一百七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四十七章 推選地區行政長官(一)第三百七十五章 戰爭期間的王國大會(二)第兩百一十二章 與衆不同的賽跑(二)第一百九十五章 運動會的籌備(二)第四章 行政長官的私人宴會第七十四章 救援阿斯庫魯姆(二)第九十九章 拉馬託河會戰(完)第八十五章 留克特拉會戰第兩百零六章 錫拉庫扎港口第三百二十八章 摧毀哈德魯門圖姆第四十八章 與時間賽跑(上)第三十章 到達沃爾西第三百六十五章 確立阿非利加新秩序(一)第五章 羅馬的擴張第兩百一十一章 圍攻貝內文圖姆第三百六十章 決戰塞林努斯(一)第兩百九十八章 薩羅斯海戰之生死時速第五十四章 底比斯陷落第三十九章 焚城第兩百九十七章 薩羅斯海戰之前後夾擊第兩百二十六章 離開第一百零七章 王子出征第一百七十一章 不戰自潰第三十一章 圖裡伊見聞(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戴奧尼亞軍隊的新行動第十一章 見面第二十四章 嶄露頭角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陸塞薩利(四)第十六章 聯手第三十章 全軍大會第三十六章 以德報怨第十五章 神醫?第八章 軍訓第十八章 馬裡吉的商貿規劃(一)第七十六章 波斯的調停第八十六章 塞羅迪厄姆海戰(一)第八章 特里翁託河會戰(完)第三百零九章 情報部門在行動第二章 第一次元老院會議(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噩耗第六十五章 哈斯德魯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