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張鏑請戰 陸秀夫奉旨犒師

張鏑要請戰,他就是爲了打仗而來。

但領兵到臨安三天了,趙孟傳忽然沒了動靜,連軍議都沒有召開過一次。救急如救火,八千大軍爲勤王而來,按兵不動徒耗糧餉算什麼事。即便未到作戰時機,至少也要與衆將議出個方略來,下一步如何行動,好讓大家有個數。像這樣幾天裡一條軍令也沒有,甚至主將都神龍見首不見尾,不知躲在何處,哪裡像是來救國家危難的!

張鏑心裡焦急,胡隸也是不耐,便一同去尋趙孟傳問個明白。

趙孟傳很懂得及時行樂,把浙東義軍的指揮中心設在西湖邊的一處別院,當胡、張師徒二人到別院求見時,卻被告知大帥不在,詳問去處,那門子還愛答不理,丟下一句“不知”,令人好不氣惱。最後還是胡隸找了一名相熟的小吏問出了趙孟傳的去處,原來是乘畫舫遊湖去了。二人枯等半日,還是不見人回來,只好憤憤而回。

第二日,再去別院,遠遠就聽到了絲竹之聲,張鏑和胡隸直闖進去,他倆作爲義軍中的大將,那狗眼看人低的門子也不敢強制去攔,未及稟報,二人已推門進了內院。 Wшw •тtkan •C○

總算是找到了人,而且人還不少,趙孟傳正在宴客,謝昌元、周進等人都在座,乍見二人闖入,都吃了一驚,不過趙孟傳久居人上,頗有處變不驚的氣度,他臉上只是快速略過一絲難以覺察的不悅,馬上就一臉笑容的招呼起來。

“阿蠻、礪鋒,方要遣人去請,你倆來的正好!”“快看座!”

過去,胡隸是趙孟傳一手提拔,算得上親近,因他敢闖敢幹,被稱爲“胡蠻子”,趙孟傳後來就稱他小名爲“阿蠻”,這倒不是奚落,而是親切的表現。

“相公不必勞煩,我二人只說兩句話就走。”張鏑行過軍禮答道。

趙孟傳並不是宰執大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相公”,不過他已授華文閣直學士,成爲館閣重臣,大宋極重館閣,算得上是宰相的後備人選,“一經此職,遂爲名流”,張鏑尊稱他爲“相公”倒也不爲過。

“二位不必多禮,軍中無以爲樂,恰有宮內送出的御酒,不如同飲幾杯!”趙孟傳已看出二人來者不善,但仍假意相邀。

“多謝相公好意,但韃虜未滅,胡某無心飲宴!敢問相公,何日出兵?”胡隸不繞彎子,單刀直入。

“出兵嘛……前日陳相公召見本府,已同意令我軍直歸陳相麾下,暫駐臨安,策應中樞。所以,暫不出兵!”

“暫不出兵?淮東淮西,一日三警,前線軍情,急如星火,相公竟說,暫不出兵!”急切之間,張鏑也顧不得禮節,說話也有點直接。

趙孟傳臉色微變,但仍帶着習慣性微笑,說道:“戰和大事,陳相公自有安排,何必心急,即來了,先坐下說吧!”

“屬下要問的話問完了,告辭!”胡隸和張鏑看也不看剛爲他們佈下的座位,拂袖而去。

“真真跋扈,眼裡還有沒有尊長!”方邁出一隻腳,張鏑就聽到了席間的周進已在那罵罵咧咧,他權當狗吠,也不計較,與胡隸一同出了別院的門,內院的絲竹管絃之聲又重新傳了出來。

“商女不知亡國恨,西湖歌舞幾時休!”張鏑忽然吟出這兩句本無關聯的詩句,卻正好印照了今日所見。

對於趙孟傳而言,他入京的目標已經達到,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官也升了,志得意滿,夫復何求,難道還真的要帶兵去與兇惡的韃子硬拼嗎?笑話,當然不可能了!校場誓師時的壯懷激烈只不過是做給人看的,誰又會相信呢,也就姓張的,姓袁的,姓胡的那幾個傻子才當真。

俗話說薑是老的辣,張鏑本以爲能借趙孟傳來造勢,卻不知,趙孟傳也恰恰在利用他而博名。趙孟傳的第一謀士謝昌元就曾悄悄給他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文天祥,二是張世傑,兩人短短數月間驟得高位,憑的是什麼?不就是因帶兵勤王嗎。當前的局勢下,勤王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確。假設將來大局得保,自己作爲救時之臣,地位必然攀升,入朝爲相也不是夢想。退一步講,哪怕大宋朝沒保住,他手下有兵有將,就算降順“新朝”也能賣個更大的價碼。現在這第一步已經成功的邁出來了,姿態已經做足,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下一步,他還沒笨到真賭上身家性命的地步,適可而止吧。前日連夜拜見陳宜中相公,陳相公“通情達理”,已經任命他守禦中樞的差事,短時間內,浙東義軍是不需開赴前線了。臨安風光好,何不趁這良機盡情遊賞呢!

張鏑、胡隸回到營中,師徒倆悶悶不樂,這回算是看清了趙孟傳的真面目,他那溫厚仁義的模樣,北上時慷慨激昂的樣子都不過是個假象,純粹是個欺世盜名之輩,屈居其下絕無出頭之日,必須要加快進度,掌握主動權。

但又該怎麼做,帶兵脫離隊伍嗎,那與反叛無異,只會讓小人佔盡了大義名分,只會讓自己苦心搭起的勤王大業瞬間倒塌,再忍耐一時吧。

幾乎與張鏑胡隸前後腳的功夫,袁鏞也去求見了中軍主帥趙孟傳,結果可想而知,同樣被氣的夠嗆,他的反應也和張、胡如出一轍,憤憤而歸。

第二天,空虛多日的中軍大帳忽然擂鼓聚將,胡、張、袁等人都是一喜,貌似終於有所行動了,還以爲原先是誤會了趙孟傳。

衆將聚至大帳之中,才知並無什麼軍事行動,而是朝廷朝廷的犒軍使者要來了,全軍要做好迎接。

表表忠心,做做姿態,趙孟傳之流已經做的精熟,說什麼話、表什麼態,可以和劇本一樣提前排定。無非是將領們帶頭宣誓一下決心,帶動士兵們喊喊口號,讓朝廷聽到、看到自己是多麼的忠心。這次聚將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讓衆將領統一口徑,檢閱使來時,不要亂說話,“切切不可言戰”,勤王之軍竟然“不可言戰”,這實在算得上是個笑話了。對此趙孟傳給出的解釋是“北邊”有意派使節前來,陳相公諭令不得“擅啓兵端”,影響和談大局。

蒙元南下以來,接收了大量的漢奸,也深諳攻心爲上的思想,確實不停的派使節前來麻痹宋庭,但攻勢卻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屬於典型的一邊做婊子一邊立牌坊的作態。

而我宋幾百年來從來不缺的就是投降派,臨敵想到的首先就是稱臣納幣、止兵議和,過去與遼國是這樣,與金國是這樣,換做蒙元還是這樣。蒙古人樂得給宋庭一點幻想,反正一個使節費不了多少成本,哄騙住了宋人正好下刀。

可惜我宋至今不悟,陳宜中之流還心心念念於和談,奉行不抵抗政策,嚴令邊將不得出擊。敵人已經磨好了刀,自己還要伸長了脖子讓他砍。

“與虎謀皮!”張鏑心中暗歎,但他並不當場指出,因爲趙孟傳已經沒法說通了。但不知這個犒軍檢閱使是個什麼來頭,屆時或可爭取一下。

九月初十日,朝廷以老太后和小皇帝的名義,遣宗正少卿陸秀夫爲檢閱使,犒勞臨安城內外諸軍。

駐紮臨安東南的浙東勤王義軍,是陸秀夫犒軍的重要一站,他與若干從人,攜帶了豬羊牛酒及上萬貫賞錢,當場撥下,令全軍士氣大漲。

陸秀夫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端端正正,行止得體,穿着整潔的官服,有大臣的風度,除此之外,似乎也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沒有什麼能夠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張鏑過去並不認識陸秀夫,但初次見面,心裡卻涌上來一股難以表述的複雜情緒。他忽然想起了一年前的那個奇怪的夢,那個痛苦不堪的夢,他好像在夢裡見過這個從未謀面的人。那個夢裡,有一個揹負天子跳海的大臣,一直記不清相貌,但他見到陸秀夫的那一刻,夢裡的這個人忽然面貌清晰了起來,沒錯,就是眼前這個人。

這是多麼匪夷所思的事,張鏑悚然而驚,但他就是有一種回憶,彷彿是來自未來。有時候,眼前的人和事會那麼的似曾相識,讓人懷疑自己是否在經歷一種輪迴,是否所有的未來都是曾經發生過的過去。

當陸秀夫接見諸將慢慢走過時,張鏑忽然出列叫住了他:“陸公留步!”

陸秀夫目光沉靜,不苟言笑,聽到呼喚,他止步回頭。張鏑的行爲不合常規,在一羣刻意逢迎的人當中顯得格格不入,不禁讓他多看了兩眼。

趙孟傳皺眉,連連向張鏑使眼色,又搶先對陸秀夫說道:“此乃恩科進士,新授汀州通判,我軍中副將張礪鋒。素來仰慕陸公文采,想是要討教些文學。”

陸秀夫似笑非笑,並不言語,誰會相信在犒軍之時忽然有一名軍將跳出來要向檢閱使討教文學的。

“陸公,下官非爲請教文學,正欲請教朝廷和戰之事。”

“唉呀礪鋒!陸公是犒軍使,非監軍使,貿然問兵事哪裡合適嘛!況且陸公事務繁忙,哪有閒暇談論!”

“陸公見諒,這張礪鋒年少,說話做事毛躁了些,咱這邊請!”趙孟傳知道陸秀夫是個鐵桿主戰派,深怕他與張鏑“勾搭”上了,故此趕忙敷衍,轉移話題。

陸秀夫卻不理會趙孟傳的指引,而是面向張鏑道:“年輕人關心朝局是好事,本使奉旨犒師,正要宣示諸軍,北虜暴虐,我大宋必要抗爭到底!”

“鏑等深受皇恩,必定爲國蹈死捐軀而不悔!我有備虜之策一份,煩請陸公代呈!”張鏑當場獻策,一旁的趙孟傳臉都綠了。當面被搶風頭倒是小事,就只怕陸秀夫那油鹽不進的傢伙往朝中亂說一通,萬一那老太后一時心動,將自己派到前線去。那樣的話,即便有陳宜中相公的保護恐怕也捂不住了,那麼自己“韜光養晦”的計劃就泡湯了。

第一百十一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招降使者第三百八十五章 倭島攻略(七)第三十四章 流求經營 中興社獨佔其利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二百零三章 縱貫流求 修馳道直通南北(三)第一百十三章 攻城練兵 東粵國灰飛煙滅(上)第二百章 瓊州小馬 新得小馬二百餘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三百八十六章 城下之盟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三十五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第二百九十三章 各個擊破(二)第二十二章 中興藥局 良醫懸壺濟衆生第二百五十九章 聲言其罪 鳴鼓伐之(四)第一百九十八章 固本培元 治民強軍修內政(四)第三十章 整軍備武 趙知府出榜招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十八章 屯駐呂宋 再立新寨名太平第三百七十章 隆興大會戰(十四)第二百三十七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勤(三)第七十四章 暗度陳倉 示之弱攻之以強第二百三十五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六)第一百七十九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三)第三百零五章 楊村驛絞肉機(八)第三百五十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三)第八章 萬事俱備 招兵買馬乾一場第一百七十四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四十四章 崖山之戰(下)第八十章 攜民南渡 最貴者莫過人心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四百零七章 戰略大反攻(九)第一百七十一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六十七章 再下二城 聞捷報羣醜爭功第二百七十三章 北元密探(七)第一百八十八章 風雲又起 福安府四面反攻(下)第一百五十三章 亂局初定 四明軍奪取慶元(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山窮水復 下處州東行遇阻第七十八章 元軍屠城 肆兇暴罄竹難書第二百三十二章 會獵泉州 一戰成名天下知(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五)第二百十八章 泉州事變 蒲壽庚狼子野心(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奉天受禪第二十四章 家書急催 時隔一載返故鄉第三百六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五)第二百六十八章 北元密探(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藏器待時 憑城堅守何足懼(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六)第一百六十八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六)第六十八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第九十章 紙城鐵人 孤城義士守常州第三百十三章 實至名歸第五十六章 因勢利導 殺官差鹽戶舉事第一百一十章 兵臨城下 太平灣兩軍對陣(中)第一百六十二章 是戰是守 衆人衆議有衆策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七十章 北元密探(四)第三百七十一章 隆興大會戰(十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二百九十五章 各個擊破(四)第二百七十七章 天安會的覆滅第二百六十一章 狗急跳牆(一)第二百十六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九)第二百八十一章 山雨欲來(四)第三百十四章 南北之議第三百十八章 漳州城與興化軍第二百零九章 聯兵征討 殺雞就用宰牛刀(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第三百十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十四)第一百零八章 以石擊卵 擁萬衆長驅直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各個擊破(三)第五十九章 兵進東海 施居文獻城反正第四百十五章 白溝河 決戰(二)第三百七十二章 隆興大會戰(十六)第三百三十六章 甲字三十六號特情(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祥興和議(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弱國無外交(中)第三百零一章 楊村驛絞肉機(四)第六十二章 故佈疑陣 陷絕地甕中捉鱉(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枯木逢春 誰使落日再中興第一百四十四章 再立旌旗 江心嶼建號復宋第一百四十九章 府衙遇襲 戴曾伯生死未卜(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指點江山 第一屆中興大會(一)第二百八十章 山雨欲來(三)第二百零五章 獵頭戰爭 大甲人並不好惹(一)第六章 表功饗士 攜書持禮拜府尊第一百七十三章 勢力盤點 星星之火可燎原第三百二十二章 韃子的反撲(二)第五十三章 元使被殺 陳宜中用備虜策第二百六十三章 狗急跳牆(三)第一百六十五章 遷民出海 卜攻卜守皆不吉(三)第十三章 二上流求 劉石堅整頓寨務第三百八十八章 弱國無外交(上)第二章 避禍歸鄉 男兒志在行四方第三百四十七章 文天祥罵死文炳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四十章 收服“龍王” 好漢子何必從賊第三百五十七章 隆興大會戰(一)第四十三章 烈女忠僕 血海深仇終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