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

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

周汝昌(1918—2012),字禹言、號敏庵,後改字玉言,別署解味道人,曾用筆名念述、蒼禹等,天津人。他是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當代“紅學泰斗”。著有《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石頭記會真》、《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千秋一寸心》等。

詩,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不僅僅存在於“詩歌”這一塊園地裡,它遍被於藝術的世界,“滲透”在每個藝術分類中。

詩在哪裡?“在詩集子裡。或者在選注本中,在報刊雜誌的詩歌欄內。”這固然不錯。只是太狹了些,太拘泥於形跡了。

詩,涵懷於我們的廣闊的藝海中,幾乎是無往而不在。

詩,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不僅僅存在於“詩歌”這一塊園地裡,它遍佈於藝術的世界,“滲透”在每個藝術分類中。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話,藝苑文壇的人是爛熟的了。怎麼講呢?很簡單,不就是這個裡頭有那個的成分、那個裡頭又有這個的成分嗎?這原也不錯。不過,在我們的傳統藝術理論看來,中國畫不止是其中“有”詩,畫的就“是”詩。

易言之,詩是語言文字的詩,畫是線條、色彩的詩。推之,音樂,對我們來說,也就是聲音旋律的詩;曲藝是說唱的詩,戲劇是念、唱、做、打,綜合音樂、舞蹈、畫面、雕塑(一種“立體的畫”),熔之於一爐的詩。沒有詩,這種上述的藝術品種,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那些民族形式,將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不會是中國繪畫、中國歌曲、中國戲劇這個樣子的。

四十年前,在大學讀西語系,一次在系主任——一位美國女士家裡,談起詩,那時我從一個“大孩子”式的天真出發,未免“夜郎自大”地誇耀起我們中國的古典詩是如何的高超美妙來。這時,在座的另一位美國女教師(好像是教經濟學的)問我說:“你們古代的那種詩,除了一些小小的感情的圖畫之外,還有什麼偉大的作品呢?”我當時意氣甚盛,聽了不大受用,駁了幾句,她還“將”一“軍”:“你們就沒有史詩!”

這下子,我被她問“倒”了。因爲我們確實“沒有”史詩呀,硬證面前就難以強詞奪理,但心裡說:“你哪裡能懂中國詩?史詩,史詩,難道只有它纔是‘偉大’的?要說史詩.中國不是‘沒有’,那就是太史公的《史記》!那是一部真正偉大的史詩。你能懂這些嗎?”爲了禮貌,嘴

裡沒說出來,心中賭着一口氣。

事後想,莫要怪她,她到底是道着了一層真理:一點不錯,我們中國古典詩主要是“小小的感情的圖畫”(恰好也是“詩中有畫”了呀!),翻譯成普通詞語,就是篇幅不是太長的抒情詩。

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無法懂得中國的詩,也就難於懂得中國的其他藝術。

上文所講的,實際就是說,中國藝術的一大特色,就在於從其素質來看,無不具有極爲濃厚而又十分凝鍊的抒情詩的“氣質”在。

我們的祖宗,很會寫詩,一部詩總集那麼早就出現了,這部名字就叫《詩》的總集,雖然後來被經典化了,加上了“經”字,但它的最主要的本質也還是“小小的感情的圖畫”。我們古代把韻文分爲兩大類,西晉的陸機在《文賦》中早就作出了概括,指明這兩大類之一是“緣情”的詩,另一是“體物”的賦。可見,“詩”與“情”是不可分的,換言之,我們的詩從早就是抒情體。漢人的賦,果然是“體物”之作,比如“三都”、“兩京”這些描繪諸大都會的賦,有人甚至說是“類書”和“詞典”,但是這種賦“生活”的時期確實不久,很快就“變了質”。魏晉六朝,賦的“緣情”的成分越來越濃,曹子建的《洛神賦》,陶淵明的《閒情賦》。誰也不會承認它們還是“體物”之作,說它們是另一種形式的抒情詩,才更爲得實。六朝的一些極精彩的小賦,如《別賦》、《恨賦》、《月賦》、《雪賦》,形似賦物,實則滿篇都是情致,與漢賦迥異其趣。這就是,因情而寫景,寫景是爲抒情。“情”“景”交融,“詩”“畫”合一。這條線,貫串着我們的文學藝術歷史。

……我們的曲藝大鼓書,說唱藝術,該以“故事”爲主了吧?其實不然。嘗聽過三位鼓老——劉寶全、白雲鵬、金萬昌的鼓書。那些段子,看來好像是爲了傳寫歷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事蹟,但細一分析,“情節”實在是微乎其微,真正的“主體”,倒是一片唱嘆之音,每一段書,都是一篇絕好的抒情詩篇。

我們的戲劇,總該是以“情節”爲主了吧?其實又不盡然。拿西洋戲劇的定義概念來“套”我們中國歌劇,往往是似是而非,牽強得很。我們的古典戲,實在也會被外國觀衆看作是“小小的感情的圖畫”。我們並非沒有過“連臺大戲”,要演“三日夜”才完的“全本”,可是,說也奇怪,它們的命運也有點像“漢賦”,剩下來的久經“考驗”、千錘百煉、百觀不厭的許多名戲,實際上卻是今天連外國人也知道稱呼的“摺子

戲”。道理安在?說我們中國人、中華民族天生愛看的就是摺子戲。像是一種“解釋”,但什麼問題也沒有說明。

我想,原因之一(如果不是全部),可能就也是摺子戲者,本來即是“全本”之中最富有“抒情詩的素質”的那些單出,亦即詩意最濃的精華部分。

對劉寶全來說,不但《長阪坡》是唱嘆的詩,就連《鬧江州》也是詩,“故事性”始終不是主體的東西。白、金二老的“紅樓段子”,那就更不待言了,那真是絕妙的一篇篇的唱出來的抒情詩。《女起解》,有什麼“情節”好瞧呢?一個老“長解”差人,一個淪落不幸的妓女,只此二人,絕少“動作”、“熱鬧”,不過在起解的途中,抒敘了她的情感而已,而觀衆能爲之靜坐凝神地“聽”它。《夜奔》一齣戲,通場只一個“短打”武生,腰橫一劍而外絕無任何陪襯;從出場到閉幕,載歌載舞,英風俊骨,盡態極妍,觀者滿堂,被他一人“吸”住,一動不動,英雄失路,急奔梁山,倉皇窘迫,這是“故事情節”的力量嗎?那情節實在“場外”。

所以,女子蘇三也好,英雄林沖也好,渾身是膽的趙雲也好,魯莽可愛的李逵也好,《山門》的魯智深,《彈詞》的李龜年……一句話,到了段子活、摺子戲裡,抒情詩而已。

小說如何?也有抒情詩的素質嗎?有的,那就可以舉《紅樓夢》。曹雪芹寫人,個個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她們什麼模樣?你就說不上來,想不出來了。誰能說得出林黛玉到底是怎樣一個形象?這正是“寫神則生,寫貌則死”。曹雪芹寫事,也是充滿了抒情詩的氣息和境界,比如燈傘溪橋、秋窗風雨,或是冷月寒塘、中秋聯句,這都容易看到和講起,問題還不單在這裡;曹雪芹實際上處處是運用着詩的手法。如其不然,《紅樓夢》的魅力也就不這麼大了。

曹雪芹是大詩人。司馬遷好像沒留下詩句,但我深信他也是大詩人,否則的話,他怎麼可能寫出那樣一種中國式的偉大史書來呢?

還有魯迅。請讀讀他的小說,散文,處處有詩在。

“小小的感情的圖畫”,也對,也大錯。像我們文學史上的杜甫,他的一切——無論是“感情”還是“圖畫”,都不能算“小”。司馬遷、曹雪芹、魯迅,也莫不如此,他們都夠大的了,放在世界文學總和上去稱量稱量就知道。

在我們中國的藝術世界裡,詩無往而不在,以上便是證明。

(周汝昌著《詩詞賞會(修訂本)》,中華書局2011年版)

(本章完)

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四篇 修身篇_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爲人生藝術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應務,即同老、莊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