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

錢遜:儉以養德

錢遜(1933—),江蘇無錫人,國學大師錢穆之子。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曾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著有《論語淺解》、《先秦儒學》、《中國古代人生哲學》、《中國傳統道德》(全書副主編,《理論卷》主編)、《推陳出新——傳統文化在現代的發展》、《平天下——論語的處世智慧》等。

儉可以養廉,而奢則導致貪賄,這是政德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儉又是富國的重要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中,總是把勤與儉聯繫在一起,講克勤克儉。一方面是勤勞,另一方面是節儉,兩個方面互相配合。古人談儉,往往從勞動的艱辛立言。例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就都是告訴人們要知道稼穡之艱難,物質資材來之不易,以勸人自覺節儉。

在古人看來,儉對於立身、持家和治國都有重要的意義。對個人來說,儉可養德,節儉是修養道德的重要基礎。追求奢侈,就會物慾膨脹,貪慕富貴,多求妄取,以至“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節儉就會節制物慾,不爲物慾所役使。所以說“有德者皆由儉來”,“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修養人格,必從節儉開始,“非澹泊無以明志”。

對持家來說,“勤與儉,治生之道也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是中國傳統持家之道的第一條。歷來的治家格言、誡子家書,都少不了節儉的內容。宋代張知白,做宰相後住房、飲食都與當初當書記員時一樣。友人勸他,你俸祿不少,爲何生活如此儉樸?別人不認爲是美德,反會認爲你是沽名釣譽呢。張知白說:以我現在的俸祿,是可以過侯王那樣的生活。可是“人情由儉入奢則易,由奢入儉則難”。我現在的俸祿哪能永遠保得住?一旦丟失了,而家裡人都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不再能適應儉樸的生活,那就一定連正常的生活也無法維持,何如仍然保持原來的生活,我即使去世,家裡人也還能過現在這樣的生活呢?世人都讚揚他有遠見,是以儉德傳給子孫。“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也成爲家喻戶曉的治家格言。

對於治國,有識的政治家和有爲的君王,都以節儉爲基本國策。具體說,節儉的意義有兩個方面:從上面講到的儉以養德的意義上說,儉可以養廉,而奢則導致貪賄,這是政德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儉又是富國的重要基礎。在戰國時期,各國君主都以戰爭爲增加國家財富的首要手段的時候,墨子提出“節用”的主張。他說:不用攻城掠地,只要“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凡勞民傷財而不能爲百姓帶來好處的事都不去做,一國以至天下的財富就可以增加一倍。荀子則主張“強本節用”,一方面努力發展生產,一方面節約費用,開源與節流相配合。這個思想爲許多有

爲的君臣所採用。這兩個方面都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存亡。所以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是古人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至今也還有重要的意義。

廉、勤、儉三者相互聯繫,同時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古代的社會制度下,特別是在社會上層,實際狀況是驕奢淫逸,貪賄成風,這三者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遵守。因此有人就提出對這些優秀傳統的懷疑,認爲古人提倡這些只是虛僞的,並不能構成真正的傳統。這是一種片面的錯誤認識。一方面,從社會風氣看,儘管在社會上層這些美德得不到遵守,但這並不代表社會風氣的主流。在作爲我們民族主體的勞動人民中間,這些美德得到了普遍的傳揚,構成了我們民族的道德傳統。另一方面,從社會的價值評判來看,儘管社會上層驕奢淫逸成風,但驕奢淫逸的昏君貪官始終受到譴責和唾罵;儘管廉正清明的清官屈指可數或甚至只是鳳毛麟角,卻一直受到讚揚和紀念,青史留名。這也正是我們民族道德傳統的表現。虛僞、欺騙是有的,應該對這種現象進行分析,看到傳統中好的和不好的兩個方面,對其中腐朽的方面進行揭露和批判;然而應該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不分主次,以爲上層統治者就代表了民族傳統;更不能籠統地宣佈這些道德傳統是虛僞的而否定優秀傳統 的存在。

(錢遜著《中國古代人生哲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一篇 概覽篇_聞一多:論振興國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六篇 史鑑篇_呂思勉:讀舊史入手的方法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節操第三篇 資政篇_葉聖陶:獨善與兼善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六篇 史鑑篇_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豐子愷:殺身成仁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二篇 明德篇_任繼愈:中國傳統道德的繼承問題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六篇 史鑑篇_梁啓超:史的目的(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二篇 明德篇_賀麟:經濟與道德(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七篇 藝文篇_夏丏尊:文學的力量第八篇 問學篇_張伯苓:學行合一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八篇 問學篇_杜維明:儒家對於學的理解(節選)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一篇 概覽篇_陳獨秀:寸鐵·國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四篇 修身篇_錢遜:儉以養德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十篇 交流篇_梁啓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三篇 資政篇_馮友蘭:爲政者要賞罰必信第一篇 概覽篇_成仿吾:國學運動之我見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二篇 明德篇_梁啓超:私德之必要(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九篇 宗教篇_胡適: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