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

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

倪羲抱(?—1937),名中軫,字羲抱,號無齋,筆名心石,以字行,浙江上虞人。清末秀才,專攻國學,中國同盟會會員、南社社員,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鬥爭。1915年在上海創辦國學昌明社,編輯發行《國學雜誌》和《文星雜誌》,20世紀20年代創辦上海文治大學。“九一八”事變後從事反蔣抗日活動,1937年7月14日病逝。

故行事而不以愛國爲心,則其事爲無益之事;立言而不以愛國爲心,則其言爲無益之言;爲學而不以愛國爲心,則其學爲無益之學。

嗚呼!天下事大難逆料,興亡之故,匹夫焉逃其責。此昔日狂愚之言,宜爲邦人君子,屏絕而吐棄之矣。今是編之續,不能考訂聖經賢傳之章句,搜討天渠石祿之秘藏,而又剌剌向人曰:愛國!愛國!嗚呼!吾其能無罪耶。

學之不講也久矣,國之不競也甚矣。頃者夷夏之防,闃矣無聞,自甲午庚子而後,益不堪言。然而憂時之士,往往危言深論,警以國亡種滅之至,證於事實,尚去百步。若今何如哉?若十年數年以前與一月半月之間,又何如哉?疆域則與敵共之矣,政教則不能自持矣。國之未亡,懸於一發。於此而詔人以學,若徒曰正心也,修身也,抱殘而守闕也,不流於清談之誤國,必致以曲說爲害人,是惡乎可。

嘗論學說源流,其旨萬千,明體達用,則無異道。堯以是傳諸舜,舜以是傳諸禹,禹以是傳諸湯,湯以是傳諸文武周公。至於孔子生而祖述憲章,繼往開來。孟子私淑諸人,更爲七篇。道用益彰,考其微言大義,有

偏於愛己者乎?古者聖賢之心,無非救國與天下之心。古者聖賢之學,無非救國與天下之學。其亟亟乎治學也,非專治一己以求爲愉快也。懼己之不明不恕,爲國與天下之蟊賊,而必學以免於過也。己既免矣,見人之學有未至,德有未周,則又慼慼焉。憫之而不能不爲之治,不爲之教,使各得其所也。嗚呼!此何道也哉!此何道也哉!

是必有一本者矣。所謂本者,愛而已矣。愛之事,有愛人者矣,有愛己者矣。夫愛己則必求於己,愛人則必求於人,而人與己皆何所統乎?則非國末由。以愛己愛人兩言之故,不如爲愛國,以愛其國之故,知不能自弛其責任,則愛深矣。又以愛其國之故,知不能自殘其同類,則愛又深矣。世之人,往往自暴自棄。其賢士大夫,苟圖富貴,專肥其私而不顧,若以愛己之道例之,未可爲非禮也。然愛於己,則損於國矣,此豈可爲訓焉者乎?愛人者,又持大道既行,天下爲公。以號於人曰,國家之念重,則世界之識輕,古者大同之治,不可不望於今日。

於是而愛人之利未見,則愛人之害又彰。蓋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所以告墨者夷之而闢其謬,兼愛之道,禍不止於無父,而必底於無國焉。人之能愛其朋友者,必能愛其兄弟,自有兄弟而不知愛之,其所以稱愛其朋友者,非有所慕焉,必利於其身者也。然則不願聞愛國而主兼愛天下之說,其用心得毋相同。嘗論古之稱天下者,所謂天下猶今之國也。古之時,中國之九州,國者以萬數。至於春秋,可以名焉者,且二百有四十,其政教種族,非有別焉。故充其愛,必自國而推於天下。然《大學》亦言古之慾明明德

於天下者,先治其國,以序言,則國近而天下遠也;以效言,則國易而天下難也;以理言,則國親而天下疏也。且禮執干戈以衛社稷,雖童子必殤,國君爲社稷死,則死之,以同戴一尊,同處一國,而僅僅有界域及職守之分。古之聖賢,其教人一致不忘愛國猶如是。

今五洲交通,聚至不齊之種族而爲天下,則其國之廁於其間,靡強與弱,殆皆爲憂患之時,圖之則存,不圖之則亡。而其爲國也,非僅爲昔日之專倚一人,其民皆可出作人息,耕田鑿井,老死而不問國事也。起視世界,秣馬厲兵,鐵黑之彈大如鬥,飛行之艦,來於天上,風雲千變其間,曾不容發。

苟欲免於死亡,不能待敵國外患,有萌牙之著,朕兆之見,而後起振臂以高呼也。必也人人於國之無事,詳察而明審其利害,各以國勢時事,往來於心,念茲在茲。凡其國之所留遺,與所缺憾焉,可振者振之,可求者求之。以一己力所不足者,或羣聚而議處之,或會合而發明之,務使國無廢學,人無廢民,既足以自守而有餘矣。於是大其心以爲高瞻遠矚,充其量以爲仁民及物,夫豈非天理所當然者乎?故行事而不以愛國爲心,則其事爲無益之事;立言而不以愛國爲心,則其言爲無益之言;爲學而不以愛國爲心,則其學爲無益之學。

嗚呼!孰謂時至今日,而可以諱言愛國乎哉。若夫故舊之學,其取之無間,而論之必篤。此亦於殘編斷簡之中,爲求其可以爲發揮光大,不欲自毀而尊人。苟於其故者日親日近,則新者之益致其精,庶乎有同功焉。爲是論以俟君子。

(《國學雜誌》,1915年第2期)

(本章完)

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五篇 齊家篇_林語堂:中國人的家族理想(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七篇 藝文篇_陳子莊:中國繪畫與哲學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梁啓超:治國學雜話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愛國爲研究國學之本第四篇 修身篇_梁啓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七篇 藝文篇_沈尹默:書法散論(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七篇 藝文篇_施蟄存:漫談古典散文(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一篇 概覽篇_李大釗:今與古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八篇 問學篇_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第九篇 宗教篇_任繼愈:中國的宗教與傳統文化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三篇 資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論誠意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六篇 史鑑篇_張舜徽:漫談讀史(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周汝昌:詩的存在(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胡適:我的兒子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東西文化結合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三篇 資政篇_任繼愈:墨子尚賢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十篇 交流篇_張東蓀:現代的中國怎樣要孔子(節選)第十篇 交流篇_嚴復:論世變之亟第六篇 史鑑篇_白壽彝:《史記》所揭露的危機(節選)第一篇 概覽篇_鄧實:古學復興論第八篇 問學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五篇 齊家篇_黃炎培:怎樣教我中學時期的兒女第八篇 問學篇_毛子水:怎樣讀中國古書?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三篇 資政篇_韋政通:以力服人與以德化人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七篇 藝文篇_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賀麟:人心與風俗第一篇 概覽篇_馬瀛:國學名稱之由來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八篇 問學篇_夏丏尊:中國的實用主義第七篇 藝文篇_朱光潛:文學的趣味(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湯一介:禪師話禪宗(節選)第九篇 宗教篇_趙樸初:佛教和中國文化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二篇 明德篇_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陳鶴琴:怎樣做父母第六篇 史鑑篇_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史記(節選)第三篇 資政篇_吳晗:海瑞罵皇帝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點第二篇 明德篇_鄧拓:交友待客之道第八篇 問學篇_唐君毅:說讀書之重要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十篇 交流篇_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第五篇 齊家篇_嚴北溟:今天還應不應該談“孝”?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韓:國學與世界學術第六篇 史鑑篇_胡繩:以史爲鑑 愛我中華第三篇 資政篇_徐復觀:德治的積極內容第六篇 史鑑篇_柳詒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節選)第五篇 齊家篇_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節選)第二篇 明德篇_吳晗:談骨氣第四篇 修身篇_陳子展:說“忍”第八篇 問學篇_馬一浮:橫渠四句教第十篇 交流篇_魯迅:看鏡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許地山:我們要什麼樣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濟:道家的退隱第二篇 明德篇_張岱年:人的社會責任第三篇 資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鑑篇_周谷城:歷史與現實第四篇 修身篇_辜鴻銘:何謂文化教養(節選)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五篇 齊家篇_南懷瑾:孝與愛第七篇 藝文篇_吳調公:古典詩詞與風景欣賞第一篇 概覽篇_許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九篇 宗教篇_李叔同:佛教徒應有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