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南京事,南京畢

閻應元等人,原本對沈樹人而言,只是《明史》上的一個個名字。

除了知道他們在民族氣節方面很靠得住,其餘才幹、統兵等各方面實際才能,沈樹人一無所知——也就一個閻應元,能確定是帶點“統帥光環”的。

坐下來深聊了一次後,沈樹人的認識才變得豐滿起來,那些名字也才變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形象。

順帶着,一個招賢納士、培植勢力的戰略規劃,也在他腦海中漸漸清晰、越來越完善。

離開南京吏部衙門時,騎在馬背上,沈樹人就忍不住想:

“今天被我招攬到手的,都是原本歷史上南京淪陷後、幫扶魯王政權抗清的忠臣義士。

之前咱也在徐石麒那兒看過其他一些官員的資料,也都是忠義可靠之人,可惜如今官位就已經偏高了,不是咱一個五品知府可以勸誘的。

比如歷史上因爲唐魯內鬥、而被張名振攻殺的唐王系將領黃斌卿。這人雖死於內戰,但抗清態度還是堅決的。只可惜現在就已經是寧紹臺參將了,比張名振官職高了整整三級,我根本沒資格拉攏他……”

想到這兒,沈樹人內心也總結盤點出一個規律:

歷史上後來南明魯王系的將領,相對而言如今普遍級別最低,因爲魯王的正統性較低,勢力和根據地也小,能吸引到的人才少。

之前就已經官居高位的人,說不定歷史上在南京淪陷時就投降了,熬不到投靠魯王,這裡面存在一個逆淘汰的過程。

唐王手下的人才,如今的官職就比魯王系的人稍高一些,潞王系更高,福王系最高(北京的京官不在討論之列)。

想明白這一點後,沈樹人的路線圖也就清晰起來了:他想要招攬可靠的人才時,就得逆着這個逆淘汰的路線,從後往前找。

現在他還只是知府,只配找魯王系的人。

等他兵備道的任命下來後,說不定可以撈一點歷史上唐王系裡低級一點的將才。

等他再升到巡撫,才能考慮唐王系的骨幹,甚至潞王系的一些人……

至於福王系,靠官場鬥爭應該是沒法收服了。畢竟你得做到南京六部的首腦,纔有可能談這一點。

而到崇禎死的那年,也就是三年多之後,沈樹人也才二十四歲。

無論他怎麼通過官場鬥爭立功升級,也不可能在二十四歲時就讓史可法、馬士英唯他馬首是瞻。更何況史可法還是他入仕之初的老上司呢。

所以,最後剩下的、將來統一南方軍權一致抗清的那“臨門一腳”,絕對不可能靠官場鬥爭,只能是靠武力保證。

官場鬥爭和拉人,只是扮演了臨門一腳前的“傳球助攻環節”。

“得趁着崇禎死前這最後三年,趕緊升官了,不管怎麼說,要把歷史上因爲唐魯內鬥消耗掉的那些漢人武力挽救下來,儘量拉攏團結到我自己手下,將來好一致對外打韃子。

再往後,就要挽救那些被潞王動搖內耗掉的人……要做到這一步,我至少要在崇禎死前做到巡撫!最好能做到總督!多一級官職,就有資源名分多團結一份力量!”

沈樹人暗暗下定了決心,升官撈權的慾望,也從未如此膨脹、迫切。

但他並不以此爲恥,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是爲了民族大義,爲了團結更多的統一戰線,不是爲了私慾。

想升官怎麼了?他升官是爲天下人民服務。

……

離開戶部後,沈樹人也沒得空閒,很快又去見了鄭成功。

鄭家在南京置辦的宅邸,可比沈家的還闊綽得多。

自從知道兒子要在南京常年讀書,而且不會有危險,鄭芝龍就很捨得花錢。不光是在兒子生活上花錢,也捨得結交南京官場上的各路人物,不管有沒有實權,多多少少都能分潤點好處。

要不是鄭成功來的時候,纔剛剛十五歲,如今過了一年半,也才十六週歲半、虛歲算十七,年紀實在太小。

不然的話,光靠鄭家自身的運作,都能輕鬆給鄭成功弄到官職了,壓根兒輪不到沈樹人來賣這個人情。

當然,沈樹人也清楚,鄭芝龍至今沒給鄭成功謀取外任官職,還有另一層擔心,那就是怕離開南京後,去其他地方更不安全,沒人照應容易被報復。

鄭家那麼有錢有勢有兵,仇人也是很多的。越深入內陸,鄭家就越把控不住局面。

現在有了他這個準盟友幫着照拂庇護,鄭家纔敢稍稍放心。

一到鄭府,沈樹人還沒下馬,就看到鄭成功和鄭鴻逵一起出來迎接,顯然是早已從吳梅村那兒得到了準信。

鄭家的人事安排還是老樣子——老四鄭鴻逵領個武職,在外面奔波聯絡,處理各方關係,老二老三跟着大哥在福建帶兵。這次送侄兒上任,依然是鄭鴻逵接洽。

“沈府臺一向可好?沈府臺真是人中英傑,短短一年半不見,已經官居五品。舍侄的事兒,還要有勞多多照拂了。”

鄭鴻逵率先說了一些客氣話,也沒什麼假酸文醋的掉書袋,一看就是粗鄙武將。

跟當年唯一的區別,就是他現在說話已經不敢再稱呼沈樹人“賢侄”了。

沈樹人倒是不擺架子,依然花花轎子人擡人:“世叔過譽了,彼此彼此,一年半沒見,您不也由都司升遊擊了麼,怕是要不了多久就該參將了。論品階還是比小侄高。”

都司和守備是五品武職,遊擊就有四品了,參將三品。理論上,沈樹人的兵備僉事下來之後,纔跟鄭鴻逵現在的遊擊平級。

但實際上鄭鴻逵顯然不會接受這種恭維,大家都是懂行的:“沈府臺可別寒磣我了,武職和文職能比麼。再這麼客套,那就是不拿咱當自己人了。”

雙方沒有再虛僞,一旁的鄭成功也才逮到機會,跟沈樹人行禮:“以後多賴沈府臺點撥,下官只求爲國守土、殺敵立功。”

沈樹人連忙伸手虛扶:“誒,賢弟何故如此,咱只論在國子監時的交情。你我都出自吳山長門下,算是他親授學業,那就一輩子都是同窗,以後再喊沈府臺我可惱了!”

鄭成功這才順水推舟,口稱沈兄。

一邊攀交情,鄭家人一邊已把沈樹人請到屋內坐定。雙方又聊了些具體的人事任命,沈樹人也是把情況交個底。

鄭成功走正常渠道,按說最多做正八品的官,比照舉人入仕。

這次是給他想方設法貼金了,沈樹人塞錢託關係,給他弄了個湖北鹽法道下屬的七品巡防使,以後負責黃州、武昌一帶江面的緝私。

鄭鴻逵和鄭成功乍一聽到這名詞時,差點就震驚了,顯然他們對這個官職的權限有很大的誤解。

“鹽法道?!怎麼可能,這可是天下肥缺啊。不是說都是因爲流賊肆虐之地、地方官朝不保夕,這纔出缺嚴重的麼?鹽法道衙門的官員,又不用上陣面對賊寇,怎會出缺?”

鄭鴻逵問的語速很急,顯然是完全理解不了。旁邊的鄭成功雖沒說什麼,眼神中也是充滿了疑惑和激動。

沈樹人輕描淡寫地擡手示意稍安勿躁:“別急,你們對鹽法道有所誤解,怕是拿南直隸這邊的兩淮鹽法道來對比了吧。

產鹽省份的鹽法道,和不產鹽省份的鹽法道,肥缺的程度相差何止數倍。湖廣就是不產鹽的身份,要靠淮鹽濟楚或是川鹽濟楚。所以湖北鹽法道,只有一個長江緝私的職權。

這次之所以把大木賢弟安排到那兒,也是因爲跟戶部蔣侍郎那邊都通過氣、問明白了。等朝廷正式開徵厘金之後,因爲此前並無查稅緝私的專門衙門。

所以湖廣、南直等地會從一向有緝私經驗的鹽法道衙門,拆分一些人手出來,臨時代管厘金緝私、打擊逃稅的活兒。湖北那邊,關鍵就是封鎖黃州-武昌江面。

你們鄭家就是在水上討生活的,大木賢弟能在這種衙門裡做事,想必你們也肯幫襯着出點力,幫他早日立功。若是在緝私封鎖的時候,還能順帶打擊一下流賊的水軍、運輸船隊,何愁不能儘快升官?

這種官職,又比在隨州、黃州隨便找個待收復的縣城當知縣,要安全得多,又能立功又不擔心安危,豈不美哉?”

沈樹人這番操作,顯然是深思熟慮,把各方利弊都想到了。

他也可以直接安排鄭成功當個知縣起步,可鄭芝龍會答應麼?能放心麼?鄭家的勢力一深入山區,就會大大降低掌控感,鄭芝龍會不安,難免將來惹出麻煩。

給鄭成功找個在水面上討活兒的差事,就能讓鄭家徹底放心,任由沈樹人施爲操作,也是多賣一個人情。

而且,鹽法道的官職,可比那些直接帶兵的水師武將名聲好得多,畢竟名義上是肥缺文官,多有面子啊!

鄭芝龍是非常在乎面子的,實權和兵力、錢財,他都已經有了,鄭家現在就缺一個文壇官場的面子。

鄭鴻逵和鄭成功聽完後,還有些目眩神池。

鄭鴻逵操作過不少買官,他是知道行情的,發自內心嘆道:“要買個知縣,怕是都要好幾萬兩銀子。這鹽法道衙門下面,哪怕是七品的屬員,十幾萬兩怕是都打不住吧?

這麼大筆錢怎麼好意思讓沈府臺您出呢,我回頭這就把銀子送來!太重了太重了,咱受不起。”

沈樹人止住他掏錢,雲淡風輕地說:“誒,都是勠力同心報國,說什麼銀子呢。你們有心,不如在‘將來如何幫襯大木賢弟立功’上下點功夫。

比如,我在黃州時,去年也只靠各色火銃與普通軍械殺賊立功。幸好去年劉希堯倒是輕視於我,主動出擊被我誘敵殲滅了。若是要我親自打上門去、強攻城池,怕是如今都還沒消滅此賊呢。

若是有些紅夷大炮便於攻城,將來立功可不就如虎添翼、事半功倍了麼……”

聽了沈樹人這番暗示,甚至應該說是明示,鄭鴻逵立刻就反應過來了。

他略一思忖,就很乾脆地在自己能決定的權限範圍內,開了一個高價:“這是應該的!還是沈府臺說得對,咱不談銀子,談銀子就俗了。

這樣吧,既然舍侄能被鹽法緝私看中,我鄭家願意出十門從紅夷人那兒繳獲的大炮,外加精銳戰船三十艘、並士卒兵器,事實上聽候沈府臺調遣,巡防黃州-武昌江面。”

鄭鴻逵特地強調了一下這十門原裝的紅夷人火炮,然後再告訴沈樹人,那三十艘戰船上還有其他國產仿造的紅夷炮或是重型佛郎機,只不過質量沒原裝的那麼好。

沈樹人有些驚訝,稍微多問了兩句,才得知這些原裝貨,是八年前料羅灣海戰時,鄭家從荷蘭人手上繳獲的——

崇禎六年秋(1633),鄭家當時爲了獨霸東海南海,與佔據大員的荷蘭艦隊發生過一場血戰。鄭家物資損失也不少,出動了好幾百條縱火船,但最後還是打贏了戰爭。

荷蘭人方面,被鋪天蓋地的縱火船圍堵,最後被擊沉擱淺、燒燬俘虜蓋倫船各一艘,輕傷數艘,敗逃回大員(荷蘭艦隊當時有9蓋倫戰艦)

從擱淺坐沉和燒燬俘獲的戰艦上,鄭家人也算是繳獲了一批能代表1630年代西方最好科技水平的大炮,換算過來,大致相當於12磅到24磅炮。

這可比明朝或者滿清現役的自制紅夷大炮還要厲害一截。爲了沈樹人這個大人情,直接拿出十門荷蘭原裝重型艦炮,已經非常有誠意了。

十幾萬兩銀子跟這些東西一比,簡直不叫個事兒。

沈樹人聽鄭鴻逵吹噓賣弄完,都有些開不了口了:

“這……怎麼好意思呢,不過是緝查一下將來有沒有私商偷漏厘金,哪用得到那麼好的重炮。”

鄭鴻逵:“當得當得!這都是沈府臺應得的,到時候順便拿去轟賀錦、藺養成的老巢,豈不是一舉兩得。”

沈樹人:“那我只好厚着臉皮,卻之不恭了。”

一番利益交換,在雙方賓主盡歡的和諧氛圍中結束。

當晚,沈樹人把鄭家人和上午剛招募的那批手下,都弄到眉樓大吃大喝爽一頓。

鄭成功也第一次跟閻應元、張名振等文武混了個臉熟,大家團建聯絡好感情。

酒席上,沈樹人還跟鄭成功、鄭鴻逵進一步講解了厘金政策對朝廷的好處、將來能給到鄭家的交換利益,讓鄭家徹底對這事兒全力支持。

以後鄭家沿着長江到內地進貨的“山五路”商隊,也保證帶頭照章納稅——沈樹人也保證絕對公事公辦,不會法外加價盤剝。

厘金的初始稅率其實不高,很良心的。

歷史上清朝厘金到後面越收越高,主要是吃拿卡要、重複徵收、地方上肆意調高稅率。

所以,沈樹人只要承諾公事公辦,鄭家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做完這一切,沈樹人在南京的佈局也算完成了,這就準備啓程回湖廣。

第3章 好學之心值得鼓勵第81章 防止情報泄密的最好辦法就是下克上獨走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沒動力第344章 白門樓:古有呂奉先,今有孔有德第229章 以戰驅賊第27章 終離苦海陳圓圓第234章 氣運是天定的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35章 加僉都御史第225章 打太極國姓爺是專業的第61章 初戰告捷第29章 想桃子呢?還指望詐降?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8章 終於等到反派惡霸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19章 隨州炮戰第348章 朝鮮投明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299章 前仆後繼第88章 一代“名將”孔有德(六千字大章)第95章 洪承疇:有朝一日刀在手,殺盡天下噴子狗第42章 塵埃落定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諭能不能算遺詔?第2章 打折只會剁爪更狠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沒動力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68章 哥就喜歡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滅通匪豪紳滿門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75章 出來混遲早會結樑子第69章 降者不殺,朝廷優待俘虜第319章 朱樹人和多爾袞都在做的事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59章 劉希堯入侵第300章 閻應元 撞牆也是一種剎車的辦法第61章 先生繆矣第138章 別跟我解釋,去跟陛下解釋吧。第59章 戚少保能幹的咱也能幹第372章 豪格: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第325章 得國本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66章 輿金輦璧,竊盜鼎司第37章 先給我憋着第12章 沈樹人在大氣層第203章 連自己人都看不透國姓爺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177章 孤注一擲李自成第50章 整軍備戰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59章 慘敗放棄第211章 對張逆的最後一戰第179章 乘勝追擊第156章 讓人輸得心癢癢第16章 沒食明祿,沒受國恩第251章 以潞王監國第194章 放在大明這得凌遲(七千字不拆了)第81章 防止情報泄密的最好辦法就是下克上獨走第320章 百廢待興第160章 吹響反擊號角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180章 不得消停第368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該收割了第302章 曹黃雪夜下揚州第80章 塔山血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296章 多鐸敗退金山寺第282章 多鐸:富貴險中求第383章 一個不留第5章 見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74章 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第377章 師出有名第257章 秒殺兩廣叛亂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擲第256章 有病就早點治第89章 朝天開槍,遇敵就投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來,地肥肯定招蒼蠅第302章 曹黃雪夜下揚州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總是不會錯的第318章 范文程:活不下去不要怪朝廷!要怪南方狗終止了漕運!第215章 各懷鬼胎第42章 塵埃落定第292章 曲線誕生的剃髮令第152章 李自成之謀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戰第160章 吹響反擊號角第81章 買紀錄片送遊戲的好處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07章 兵臨重慶第116章 不要在敵人選擇的戰場上跟敵人耗第323章 部分美洲農作物有害健康第36章 天下泰斗第349章 豪格弒叔多爾袞第37章 不能給皇帝當炮灰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37章 不能給皇帝當炮灰第150章 綱舉目張第274章 吃一塹長一智的阿濟格第115章 互相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