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在磨合中前進

王爺都發話了,下面的人當然要跑斷腿。

所以僅僅在朱樹人接見完孫嘉績後兩天,應天府就把這次“廢丁分籍”變法最初階段、表現比較好的幾個戶曹官吏,送到了南京城,由朱樹人接見問話,彙報經驗。

而朱樹人在接見之前,當然會先看一下名單和履歷,然後還真就發現了一些讓他頗感意外的地方。

“溧陽縣戶曹,紹興府餘姚縣,姚啓聖?38歲了纔是一個舉人?嘖嘖,應舉倒是挺艱辛的,果然不是讀聖賢書的料吶。

孫嘉績好像也是紹興餘姚人吧,跟他還是同鄉?會不會是看在同鄉的份上,能提攜就稍稍提攜了一把?”

看到姚啓聖的名字時,朱樹人也是有種滄桑感。

他當然知道,這傢伙歷史上是幫着狗韃子打鄭成功的,而且此人原本歷史上,在康熙手下一開始也仕途不順,畢竟不是讀書的料,只靠舉人出仕,還喜歡破壞海禁,被罷官從商過——這些歷史知識也不是什麼偏門的內容,哪怕沒讀過史書的,只要後世看過幾部康熙年間的清宮劇,基本上就知道了。

不過朱樹人也明白,既然現在大明江山已經幽而復明,將來肯定會免不了用那些原本歷史上仕清的文人,這是沒辦法的。畢竟總不能要求歷史上大明都不存在之後纔出仕那些人、一輩子不給清朝做官吧?

所以,朱樹人也只能把內心的噁心壓抑一下,定一個相對較低的道德標準:如果一個人做了二臣,受了大明的國恩,在大明種的科舉,再去投清,那顯然罪孽要稍重一些。如果一個人歷史上在明朝沒有受過國恩,沒有被取中功名授官,是到了清朝才中科舉的,那也就沒法苛責太多了。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沒食過祿的,只要忠於民族氣節,但沒必要忠於一家一姓。

朱樹人自己讓顧炎武代筆的那部着作裡,也是這麼寫的,“亡國者,肉食者謀之,亡天下者,匹夫有責”,他當然要秉持自己的做人和用人原則。

……

閒言休絮,且說朱樹人壓抑住對“使用歷史上助紂爲虐之人”的不快後,選擇了和顏悅色地召見姚啓聖。

姚啓聖聽說自己在溧陽縣幫着推進工農分籍表現良好,居然被攝政王召見了,也是受寵若驚,還沒進門,就已經做好了要當狗的思想準備。

他很清楚,自己這樣的人設,不喜歡官場論資排輩,亦官亦商家裡還搞點海貿做點小生意,讀書上卻連個進士都屢試不中——這樣的人,王爺重用你幹嘛?那肯定是需要你去咬人嘛!

如果沒有這個覺悟,就別貪圖這場富貴!

於是乎,一進門,姚啓聖行禮畢,簡單幾句歌功頌德之語後,朱樹人就已經聽出,對方是個聰明人了,不怕做事沾髒水。

朱樹人就先言語上給點甜頭:“聽說你讀書雖不行,算術、經商倒是懂得不少,家中還曾涉獵海商?”

姚啓聖連忙承認:“學生於經史一道,天資笨拙,着實慚愧。”

朱樹人擺擺手:“沒什麼可慚愧的,孤也是出自海商之家,也不愛讀腐儒之學。”

姚啓聖立刻跪下歌頌:“豈敢與王爺對比!王爺天資卓絕,明斷萬里,雖不愛腐儒之學,只需略略分出萬一精力涉獵,當年猶能得兩榜進士。

學生卻是分出人生至少半數精力,欲求一同進士而不可得。”

朱樹人笑了:“聽說你是紹興府餘姚縣人士,孤之先妣也是餘姚縣人士。內閣張閣老、應天孫府尹也是餘姚縣人士,看來紹興府餘姚縣,擅出錢糧財賦能手吶。”

明清兩朝,紹興府師爺的錢糧收稅能力,那是非常有名的。很多兩榜進士出身的科道官員,自己數學賊爛,到了地方上,算賬收稅就只好靠紹興師爺。

以至於當時紹興府餘姚縣,那是出了名的全國數學最好的地方,各種鑽空子避稅以及識破避稅的手段,最開始都是從餘姚人圈子裡冒出來的。

如果那個時代偷稅漏稅的會計也要坐牢,那牢裡至少八成的會計是會稽人。

而姚啓聖聽攝政王居然如此擡舉,還調查過他的籍貫,頓時愈發精神抖擻,準備一展所長:“殿下日理萬機,竟還知曉學生鄉籍,禮賢下士之德,古今無匹!學生實在銘感五內!”

朱樹人一擺手,示意對方不必來這套虛的,很快就切入正題:“今日不敘虛禮,孤沒那麼多時間。

既然你在溧陽縣表現卓異,那你倒是說說:這工農分籍廢丁之法,如今試行下來,可還有細微不當之處?對於可能出現的反抗,又當如何處置。”

姚啓聖知道機會難得,倒也沒有藏掖,他來之前是做好了功課的,所以深呼吸了一口後,堅定地說:

“學生以爲,自古變法涉及財稅利益,要麼不利於官,要麼不利於民,兩者擇其一,才較易成功。若是官民兩不利,唯利於君,那便是韓非之法了,太過理想,而難以落地。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爲主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今人主之於法術也,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浮萌趨於耕農,遊士危於戰陳。其反噬必重於‘刖兩足’。韓非借卞和之口所言,不得不慎吶。”

姚啓聖這番話,倒也略微有點掉書袋,但朱樹人也是兩榜進士出身,所以並不存在理解障礙。

理想主義的變法,最怕的就是想一步到位,然後同時既得罪了朝中大臣士紳,又得罪了人民羣衆,最後只對皇帝一個人有好處,那就容易被反噬。

商鞅韓非這些人全都不得好死,急於求成起碼佔一小半原因。

不過朱樹人並不覺得自己有同時得罪所有人,所以他不動聲色地問:“你何以覺得此番變法,有同時得罪士紳和百姓?此法明明是利於百姓的,徹底廢除了農籍百姓的丁稅,卻絲毫沒有增加負擔!多繳的錢糧也是替代他們原本該服的徭役的,怎麼看負擔都是隻減不增。”

姚啓聖委婉地說:“殿下仁德愛民,學生豈能不知,但是殿下所定‘農籍百姓田畝下限’之法,今年雖未正式實施,可將來終究是對田地較少的自耕農負擔加重的,類似於倒退到了兩晉南北朝的佔田制、均田制。

佔田制均田制下,也是朝廷覈定每個丁口理論該當佔田多少,並且按該理論值納田賦,只不過當時指標較高,魏晉時爲正丁佔七十漢畝,唐初佔四十唐畝,摺合今日大明面積,也約有二十畝。

殿下所定下限,只是比唐人寬鬆了一半,同時對上限不加封頂,多佔多納、履畝而稅。但說到底,這個下限原爲大明此前所無,無知百姓未必能領會殿下的良苦用心,一旦有怨聲,又被士紳利用,形成合力,恐怕不易各個擊破。”

士紳是肯定有人會反對的,因爲大明原先不用士紳納糧服役,現在至少要納糧交錢了,士紳在農業稅和代役錢上是純虧的,他們有動機鬧事,以及鼓動下面的人鬧事。

如果不給那些只有一點點田的農籍人口定個納稅面積下限,那麼農民這次就是百分百絕對純受益,不會被鼓動起來。

有了這個下限以後,家裡水田少於十畝的人,就不是純受益了,得掂量掂量。或許如果只有五六畝七八畝的話,也還能跟變法前勉強持平,因爲多計徵的幾畝田的糧賦,大約能跟免掉的人頭稅相當。

但如果全家一男一女兩個成年勞力、兩個未成年勞力,總共田數少於五畝,按照新法依然堅持保留農籍,應該就會小虧。這些人,就有可能被士紳利用。

雖說朱樹人武力強橫,可以殺一批帶頭鬧的士紳,然後把被矇蔽的百姓勸回去,但終究有點不體面。

朱樹人見姚啓聖點出了這個利益分配的敵我劃線,倒也不得不承認,對方對這次新法的受益羣體劃分、研究得還是比較透徹的。

但朱樹人堅持給農籍定一個田畝納稅面積下限,顯然是有另外的考慮——他是爲了讓大明逐步啓動工業化,需要把低效的農業人口擠出來,讓田地稍微相對集中一些,至少能滿足勞動力的勞動飽和度,不至於讓農民閒着沒地種。

他是覈算過的,以大明的農業生產效率,一家男女兩個大人加兩個十歲以上孩子,種十畝水田都是綽綽有餘的。田再少的話,百姓的勞動力就浪費了,飯都沒吃飽,就大把時間閒下來曬太陽。

大陸彼端的英國人,如今已經羊吃人圈地圈了整整一百五十年了,大明在這方面已經算起步晚了。

如果不把農業人口擠出一些,營造一個打破小農自然經濟的氛圍,光靠上層推動,未必能讓大明實現工業化。

朱樹人活着的時候或許還能開開掛,可他之後的人呢?要是想回到老路上去,難道大明最後還等着列強將來把科技樹追平?

雖說這一世的大明,如今基礎科技已經可以了,就算朱樹人百年之後,後人無能擺爛,應該也不至於會明顯被列強反超,到時候最多也就是大明淪爲科技列強之一、沒法對敵人形成明顯代差優勢。但朱樹人覺得這是不夠的。

他希望的大明攀科技和工業化進程,是將來要做到“地球上只有大明算強,不能有列”。

列強?誰允許你們列的?

所以,引導只種一點點田的農民改行去當工人,這個國策不能變。朱樹人至少已經比英國的羊吃人圈地溫和了無數倍了——英國那邊哪裡會保護只有十畝地的自耕農?

可惜,有些話朱樹人也不適合對地位太低的人直說,所以他沉吟之後,只能說:“孤此舉另有深意,非你可知。”

姚啓聖揣摩了一下,終究是追逐富貴的冒險精神佔了上風,讓他斗膽揣測:“學生以爲,殿下所謂深意,莫非是試圖逼農爲工?

此法倒也不難揣測,學生家中曾涉獵海商,近年來我大明外洋商人、工匠日漸增多,學生也曾與英吉利國人交流,得知他們那兒有一種‘羊吃人’的圈地,便是把小自耕農儘量變爲工人……”

朱樹人聞言,眉頭微微一皺,但是並不反駁。

姚啓聖見自己猜得稍微有點眉目,斗膽繼續說下去:“若果是如此,學生倒是覺得,殿下設置每戶計稅田畝面積下限之法,確實該當推行,但具體推行時,手法還可斟酌。

比如,世人之所以覺得,百姓每戶至少種十畝水田或二十畝旱田,勞力才能飽和,多半是以平原曠野、魚米肥饒之地而論。

但若是山區崎區之地,地塊偏狹離散,要強行讓少地百姓賣地遷移、合併田土,未必能提高多少效率。

何況山區崎區之地,周遭也沒有繁華城鎮,工坊工場稀少,百姓全部農籍改工,也未必找得到活。按新法全部充作徭役,也未必需要那麼多人長途服徭役——秦末之時,陳勝吳廣便是遠途異地服役,在途損耗太重了。”

朱樹人聽完,覺得倒也有點道理。確實他一開始想到的是,如果農籍被逼換籍,好歹有個吃公家飯服徭役的機會保底。而且從全國全局來看,徭役人口永遠不存在太多沒活兒乾的情況——

大明還有那麼多建設可以搞,實在不行朱樹人還能搞“國有企業”來實現工業化加速。有他這個開掛的人指點,不存在剩餘勞動力沒處去的問題。

但是,異地服役,以及強制百姓遷移,這事兒確實容易出亂子。很多人是不願意離開故鄉太遠的,路上損耗的時間,就會讓人心浮動。

這可不是21世紀,東北到廣東打工都沒有怨言,還覺得趕那麼遠路是應該的。這個時代的人,太過安土重遷了。如果沒有犯罪,就要對方離家千里,那根流放的犯人有什麼區別?

哪怕朱樹人是爲他們好,覺得山溝溝裡養不活那麼多人,希望山區百姓往周邊平原城市就近遷移,也一樣會有人抗拒的——

這一點,哪怕21世紀,在最後扶貧的攻堅階段,就是有很多絕對赤貧,寧可留在山裡,也不要搬出來,在城裡分房子給白住都不願意出來。有些就是因爲年紀大了,文盲,融入不了社會,寧可在山溝裡自己種自己吃。

這不是一代人能解決的問題。大明的掃盲率,比後世更差無數倍。

朱樹人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步子在某些很局部的細節上,稍微邁大了一點點。

第49章 封疆大吏個個都開始撈錢養兵第64章 這樑子結大了,不死不休第67章 當初放出去的長線,終於有釣到大魚的時候第68章 一槍一個小盆友第171章 勝負提前揭曉第236章 千里救駕第52章 他鄉遇故知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146章 閣老之明鑑,過於張蒼。陛下之仁德,不亞漢文帝第386章 給大明二十年,讓大明再次偉大第7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279章 戰略相持階段第88章 不是誰漂亮誰就能當秦淮八豔,而是誰被我睡了誰才能當秦淮八豔第110章 轉戰湖南張獻忠第279章 戰略相持階段第302章 曹黃雪夜下揚州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271章 堅壁清野,東攻西守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47章 我講完了,誰贊成,誰反對第331章 光復大員-下(鄭芝龍之死)第110章 轉戰湖南張獻忠第313章 多鐸:終於從既生又死的疊加態,坍縮回純死態第69章 秦淮金粉第19章 隨州炮戰第24章 徹底盤活存量資源第281章 徹底打服阿濟格第35章 加僉都御史第47章 我講完了,誰贊成,誰反對第28章 慢性絞殺第37章 不能給皇帝當炮灰第81章 防止情報泄密的最好辦法就是下克上獨走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67章 摟草打兔子第153章 李自成先憋不住了第6章 天下英豪盡入吾彀中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44章 你們有點追求好不好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第24章 一石三鳥第50章 大言不慚第2章 打折只會剁爪更狠第139章 興亡都是百姓苦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271章 堅壁清野,東攻西守第302章 曹黃雪夜下揚州第20章 鮮廉寡恥第358章 滅國之戰-上第74章 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第243章 讓吳三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第29章 簡在帝心第308章 席捲殘敵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諭能不能算遺詔?第255章 新監國的三把火第62章 就憑你有什麼資格學戚少保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臥龍崗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273章 先殺他一個梅勒額真祭旗第17章 入國子監第243章 讓吳三桂這個中間商賺差價第41章 俘虜艾能奇送京議罪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5章 見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352章 生死賽跑第326章 諸位王爺感動麼?第58章 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第190章 四川巡撫之位和令嬡的婚事之間,只能選一個第376章 大明版闖關東第85章 各取所需,豈不美哉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戰第232章 陛下還沒死呢,你們就蠢蠢欲動了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73章 斬殺劉賊,光復黃岡第149章 迎擊李自成第367章 滿人種田也是幫大明種的第366章 蝴蝶效應下的新“遷海令”第103章 重生的遼東軍第314章 尼堪:走晚了就別走了第176章 背水一戰第267章 摟草打兔子第226章 白撿一個漢中也不錯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19章 隨州炮戰第74章 分紅一年就得死第18章 鄉試揭曉第74章 一鳴驚人,再鳴又驚人第256章 有病就早點治第295章 留髮者義民也;剃髮者難民也第155章 自以爲又找到了破綻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2章 打折只會剁爪更狠第15章 我可沒說我是楊閣老的心腹,你們別瞎想第362章 收回拳頭是爲了打出去更疼第225章 打太極國姓爺是專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