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轉戰湖南張獻忠

當時張獻忠解決軍糧問題的需求很迫切,但他手頭能選的手段卻並不多。

西邊的邵捷春嚴防死守不出,張獻忠的部隊極限就只能打到瞿塘峽外的巫山縣。邵捷春麾下老將張令,一年多來一直以兩三萬兵力,死守夔州府瞿塘衛。

如果有地理小白對這些地名不熟悉,稍微舉個例子就可以輕易理解其險要——瞿塘衛就是漢末時候的永安白帝城,當初劉備兵敗覆滅逃回白帝城,陸遜就無法追擊了。

瞿塘峽歷來是長江三峽第一險要,兩岸的白鹽山和赤甲山,能高出江面五百丈,都是懸崖絕壁直插江面的地形,號稱“天開一線,峽張一門”。

後來歷朝歷代“鐵索橫江”的典故,也都出自這裡。無論是三國末期的東吳建平郡太守吾彥,還是元末時被朱元章攻滅的四川明玉珍政權丞相戴壽,都曾在此拉鐵索橫截長江。

所以,除非四川軍隊自己指揮失誤露出破綻,否則靠強攻這裡入川是沒什麼可能的。

西邊沒辦法,只好再看看東邊。

可惜東邊的方孔炤和沉樹人,張獻忠也打不過。

夷陵等地雖然地形不如瞿塘峽那麼險要,可沉樹人的軍隊卻比邵捷春強得多,據說光是兵力人數規模,就至少是邵捷春的兩倍,還別說沉家軍似乎裝備精良。

張獻忠東西爲難,最後沒辦法,只好想到了就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之間、就地南渡長江,分兵籌糧。

長江三峽兩岸,都是羣山險惡之地,北岸相對好一些,有幾處盆地可以供巫山縣、秭歸等縣城存在,自古也都是漢人聚居地——至少早在三國時期,劉備伐吳就可以依託這些縣城,連營七百里出川。

(巫山縣在瞿塘峽和巫峽之間,秭歸縣在巫峽和西陵峽之間,也就是三峽的每兩個峽之間的平緩地帶,都有盆地可以形成一個縣)

而長江南岸的峽谷地帶更加險惡,自古沒什麼漢人聚居,哪怕到了21世紀,那塊地方也只是湖北恩施土族自治的地方。

而明末的時候,恩施地區連“府”級的行政機構都沒有,只有一個巴東縣,剩下的都是些威懾土司的衛所,比如“施州衛”,

施州衛負責下轄二十幾個宣撫司、蠻夷長官司,說白了就是一些名義上臣服大明的土族土司酋長,歷史上要到清朝雍正時期才徹底改土歸流。

從施州衛再往南,就進入後世湖南境內了,也就是湘西苗人的地盤,明朝時也都還是一堆還沒改土歸流的土司,形同武陵蠻。

張獻忠東西兩個方向都被夾逼得沒辦法,往北又翻越不了神農架的莽莽羣山,只好分兵渡江南下,跟這些蠻夷土司血戰,殺蠻子搶糧食,解決軍隊吃飯的問題。

從二月底時,張獻忠就已經開始了這項行動,派出的是自己的第三個義子李定國去籌糧殺人,做得還比較隱秘。

官軍那邊一開始似乎沒意識到,但這都兩三個月過去了,哪怕消息再閉塞,官軍應該也有所察覺。畢竟被張獻忠攻殺屠戮的土司部落,總有活口逃出來,會向官府求援的。

只是湖廣巡撫方孔炤覺得那些蠻夷本身也不歸王化,形同自立。既然那些本來就不是朝廷齊民編戶的正式納稅子民、至今尚未改土歸流,讓他們跟張獻忠互相消耗,官府也犯不着千里遠征深入苗寨山區救他們。

(注:明末的西南夷土司各自割據也非常嚴重,歷史上張獻忠軍入川后,跟蠻族土司互相殺來殺去殺了很多年,事實上也導致後來清朝改土歸流容易了些,因爲土人被張獻忠屠殺掉了太多,勢力人口銳減。

四川被殺空後,清朝“移湖廣實四川”,實際上主要移的就是湘西苗人和施州土人,這些三峽地區的居民離四川最近最容易移,在山裡也不服管,所以朝廷最傾向於優先移他們,主要人口移出去之後,湘西鄂西就徹底改土歸流了)

所以方孔炤對張獻忠的火併,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着,只是把相關消息傳遞迴了沉樹人那兒、一起共享情報,靜觀其變。

如今,經過三四月份的血戰,李定國基本上把施州衛境內的土族土司部落殺得差不多了,把土族人的糧食都搶來供給軍糧。

五月份開始,張獻忠軍就進一步對更南面的湘西苗區,開展進攻。

因爲水土不服、南方山區瘴癘橫行,毒蟲氾濫,張獻忠麾下部隊士卒患病、瘟疫、戰鬥力喪失的也非常多。

但他沒得選擇,爲了補給只能硬着頭皮上。反正不搶糧食士兵也會餓死,不如死在殺人的過程中。

同樣是死那麼多自己人,前一種死法是白死,後一種死法好歹還積攢了殺人的經驗值。

而這些苗人、土人土司沒有火槍,沒有精良的武器,也沒有堅固的城牆,最多就是擅長使用淬毒武器,軍事層面上還是容易解決的。只要張獻忠不怕瘟疫病死人,往裡填人命,總能拿下來。

原本的大明官府,在施州衛和湘西無法建立起有效統治,那是因爲大明是本着收稅來的,長期收稅治理成本太高。

張獻忠卻不存在這些問題,他只是來殺人搶劫的,一錘子買賣,不用考慮長期治理的爛攤子,所以很便捷。

……

而就在對湘西苗人的屠戮進行到如火如荼的當口,,張獻忠幾乎在同一天之內,得到了兩個好消息:

這天一早,他首先接到李定國回報,湘西又有兩個蠻夷長官司被他屠盡了部落,又搶到了至少相當於夠一萬多人吃到秋收的糧食。

午飯的時候,潛伏在楊嗣昌那邊的細作回來彙報,告知張獻忠:沉樹人的相當一部分主力,已經被楊嗣昌調走北上了,邵捷春那邊,似乎也有一支部隊會被楊嗣昌調去陝西,歸孫傳庭節制。

得到這兩個好消息後,張獻忠一掃一年多來的陰霾,把碗裡的殘酒一口悶了,把碗一砸,舒出胸中濁氣。

“天無絕人之路!李自成那邊總算打開局面了!楊嗣昌把沉樹人的主力都調走了!真是天助我也!”

張獻忠盤算了一下,很快讓身邊親隨找來長子孫可望,吩咐了幾句:

“立刻讓老二回來!商議下一步的作戰計劃!不對,還是先讓他回施州衛就行,我親自南下跟他覈計!另外,讓老三也準備一下!你就負責留守秭歸!”

“孩兒遵命。”孫可望先應承表明態度,隨後追問,“不知父王此番南下,需要整備多少兵馬?孩兒也好提前劃撥分配糧草。”

張獻忠:“你先按留三萬人,以新附軍爲主,分守秭歸、巫山、巴東。剩下的可能都要陸續帶走,不過暫時還不確定,我到湘西瞭解戰局近況、敵情分佈後,才能最終確定,到時候再讓部隊分批南下。

如果湘西那邊的土司戰力確實不濟,而沉樹人、方孔炤兵力也確因抽調變得薄弱,我軍主力自然要趁機往湖廣富庶腹地滲透。”

孫可望問清楚之後,也就退下開始抽調部署。第二天一早,張獻忠就先帶着本部嫡系精銳,渡過長江南下,經巴東縣前往施州衛。

而他派出的前哨信使,自然已經日行數百里,通知了李定國,李定國也把前方的戰事交給手下,本人帶着數百騎輕騎回返,到施州衛遺留的堡壘內,迎接父王。

因爲最近兩三個月、長期在土蠻之地作戰,李定國的消息不是很靈通,所以還不知道湖廣方孔炤、沉樹人兵力薄弱。

張獻忠匆匆來軍前視察,還讓他有些意外,以爲父王這是有什麼不放心。

兩人見面之後、李定國禮數週全,張獻忠跟他攤開說了,他才知道是沉樹人主力有被楊嗣昌抽調去河南。

然後,張獻忠就對照着地圖、追着他盤問:“昨日得了你送回的捷報,破了施南宣撫司和高羅安撫司,再加上之前破的東鄉五路安撫司、龍潭安撫司、金峒安撫司等土司部落,施州衛境內至少已有七八家部落爲我們所滅。

看地圖的話,此去嶽州府也只隔了忠峒安撫司、忠建宣撫司這兩個土司部落了——你覺得還要多久可以拿下?

還有,拿下這兩個土司後,從那兒翻越龍山、白崖洞,地勢是否險要?大軍如果只揹負行糧,不帶輜重車輛,應該可以翻山進入嶽州府吧?

如果不想太快驚動官軍,孤倒也考慮過破了忠建宣撫司後,繼續南下,攻打永順宣慰司境內的那些土司,到時候再往東翻過天門山,無論是往北走澧水入嶽州,還是往南走沅水入常德,最後都可以直搗長沙——老二,你說說這個計劃如何?”

張獻忠這番話,也算是稍微瞭解過地理之後,才說的,並非天馬行空“地圖開疆”。

沅水和澧水都是洞庭湖西側的兩條河流,最後會注入洞庭湖,其中偏北的澧水是岳陽境內最大的河流,偏南的沅水是常德境內的大河。

屈原的詩裡就有“沅有止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說這兩條河岸邊都長着蘭止之類的芳草,可見這它們廣義上都算是湘江水系的,否則不會被屈原寫進《湘夫人》。

沿着這些河流,可以比較快捷地大規模行軍。哪怕張獻忠的部隊,原本是從北邊翻越了三峽南岸的高山而來,沒法攜帶車輛和船隻,但只要臨時在大山裡砍伐木料、扎筏放排,也能便於運輸人員物資。

至於物資的來源,流賊本來就不需要帶太多軍糧,張獻忠在歸州的糧食早就吃完了,本就是殺人搶糧、以戰養戰,所以直接拿施州衛、永順宣慰司兩地的民間糧食就能打仗。

正常官軍行軍的路線會在很大程度上受糧道限制,流賊在這方面卻輕鬆得多,殺到哪吃到哪。

李定國聽完後,也已經大致明白義父想幹什麼了:“父王是覺得……方孔炤兵力不足,一直在提防長江出峽的夷陵、江陵等地,對南方湘江、洞庭一帶疏於防範?

而沉樹人的轄區,又只到武昌府,加之他原先當兵備道時,一開始也只是‘湖北兵備道’,在湖南沒有培植親信勢力,所以我軍要趁機直搗其空虛?”

張獻忠當然不會跟義子多廢話解釋,只是隨意地點點頭,然後施壓:“如何,有沒有把握?”

第106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04章 瘋狂備戰第256章 有病就早點治第76章 前一秒地獄,後一秒天堂第163章 宋先生不愧謀過蔣幹,智勝郭圖第125章 光復長沙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141章 您不在的時候,中原早就亂成一鍋粥了第17章 入國子監第327章 再臨江寧第274章 吃一塹長一智的阿濟格第64章 這樑子結大了,不死不休第20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1章 大少爺中暑了,不如我們送他上路吧第134章 決戰爆發第121章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第68章 哥就喜歡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滅通匪豪紳滿門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306章 全部籌碼都堵完了第235章 不是國姓爺不給力第350章 你以爲這就算完了?第30章 賀一龍的死法,竟能與劉希堯如此相似第192章 公地悲劇第303章 整個清廷亂成了一鍋粥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諭能不能算遺詔?第109章 假消息滿天飛第29章 簡在帝心第272章 殺韃初戰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98章 虛實相濟第367章 滿人種田也是幫大明種的第76章 前一秒地獄,後一秒天堂第245章 一片石大戰前夜第97章 挖新坑填舊坑第26章 前有劉國能,後有沈樹人第290章 喘息之機第271章 堅壁清野,東攻西守第195章 你的半成品,也是人類的一大步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160章 吹響反擊號角第241章 沒有退路可言第353章 以秒殺速度光復山西第33章 皇帝的道德潔癖第253章 炮退劉良佐第48章 實事求是第72章 火候已到(六千字大章)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陽城難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51章 敢立帖爲證神預言,就要做好被槓的準備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313章 多鐸:終於從既生又死的疊加態,坍縮回純死態第332章 不把笛卡爾找來本王就槍斃俘虜第307章 身中百彈豫親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383章 一個不留第258章 完成備戰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313章 多鐸:終於從既生又死的疊加態,坍縮回純死態第295章 留髮者義民也;剃髮者難民也第369章 兵臨瀋陽第343章 中央突破,兩翼齊飛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215章 各懷鬼胎第63章 不找個隊友上去賣一下,敵人怎麼肯接團第111章 不破不立第1章 大少爺中暑了,不如我們送他上路吧第289章 柳如是擊鼓抗金第217章 親征收尾(五千五百字)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諭能不能算遺詔?第86章 我還是喜歡你原來桀驁不馴的樣子第7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311章 賞罰分明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不吹不黑第364章 新山海關大戰第261章 連鎖應對第35章 加僉都御史第329章 收復大員-上第324章 改土歸流第100章 我見猶憐,況小賊乎第127章 用流言擠兌流言第124章 張獻忠:老子屠盡崇禎的親叔叔!第179章 乘勝追擊第234章 氣運是天定的第330章 爲何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第344章 白門樓:古有呂奉先,今有孔有德第285章 見招拆招第355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369章 兵臨瀋陽第381章 鄭成功滅絕長州藩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334章 多爾袞:你知道這兩年半我怎麼過的麼!第225章 打太極國姓爺是專業的第40章 管殺也管埋第111章 不破不立第80章 塔山血第6章 論買房後立刻辦房產證過戶登記的重要性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308章 席捲殘敵第71章 雞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