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管不住手

第784章 管不住手

在老年間,京城的廟會和廟市不但多,而且各有特色。

雖然許多人傻傻分不清,但廟會和廟市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廟會以進香爲主,廟市以賣貨爲主。

而且這兩者時間週期也不一樣,廟會全是一年一次,廟市是每月都有。

先說說京城以進香爲主的廟會。

排在頭一個的,就是前門甕城裡的老爺廟。

所謂老爺廟,其實就是關帝廟,老年間的京城人都把關帝稱爲“老爺”。

說起來,京城其實有一百多個老爺廟呢,但唯獨前門甕城的這個最爲特別。

因爲全年,它就正月初一這一天開廟。

這種“稀缺性”顯得這裡的關帝特別高傲也特別清廉。

大家無不覺着,既然這裡的“老爺”不稀罕民間香火,自然不偏不向。

既然不徇私舞弊,必然靈驗啊。

所以從時間上來看,絕不會有比這個廟會更早的了。

這裡的香火,也可以說是全京城所有老爺廟裡最旺的。

每年除夕一過,剛到正月初一的子時,全京城無論城南成北,城東城西,想要進香的人皆會涌到前門甕城裡的老爺廟進香。

由於人太多了,給這兒的關帝進香,根本沒法按規矩點香上香,人們都是直接把香扔進香池子去。

以至於那香池子的火苗足有兩三尺高,始終不斷。

除了關帝廟,在正月間,京城百姓還要去五顯財神廟。

五顯財神,指的是五個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大案賊——曹仁廣、劉義廣、李誠廣、葛信廣和張智廣五人。

所以這個廟會天然親民,最著名的活動是“挑掛錢”和“借元寶”。

大家爲了發財,都爭先恐後涌來參與,以取吉利。

此外,正月裡,京城還有白雲觀廟會和雍和宮廟會。

白雲觀,是以正月初八“順星”,人們去星宿殿祭祀本命星爲主要活動。

而雍和宮裡全是喇嘛,人們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去那兒,主要是爲看藏傳佛教的習俗——喇嘛打鬼。

三月間,就輪到了蟠桃宮廟會。

這個廟會,出名兒的是神仙多,貨攤兒也多、

京城百姓參拜的除了廟裡的神像,更主要是廟裡的浮雕。

從西天如來,王母娘娘,到各路神仙都有。

廟門前的市場,也隱隱與之呼應。

不但地方風味食品多,孩子玩具多,日用品、服裝類多,打把勢賣藝的也多。

說起來真好像是各路神仙來趕會似的。

所以過去的蟠桃宮雖然廟小,卻全國知名,不單只是京城裡人盡皆知。

三月間還有東嶽廟的撣塵會。

雖然東嶽廟最出名的是地獄七十六司。

什麼上刀山,下油鍋,抱火柱,受雷擊,滾釘板,割舌頭……

整個廟宇全然一副地獄景象,看起來有些恐怖,讓人懼怕止步。

可別忘了,這裡還有個月老殿呢。

過去誰家的兒子,要是二十還沒結婚的,家長都得來東嶽廟買紅線來,求月下老兒給兒子配姻緣。

所以這個廟會還是很親民的。

再加上齊化門(朝陽門)過的水是通惠河水,這個廟會上賣藕和賣荸薺的很多,都是附近挖來的。

也就更應了“佳偶天成”的好兆頭,保證了香火鼎盛。

四月間,京城人講究去妙峰山的廟會。

因爲路遠,人們出了西直門就得騎驢,坐趟趟車,就跟春遊似的。

沿途除了看春光無限的風景,打三參過茶棚,看一路磕頭的虔誠香客,還能見識到十里八鄉踩着高蹺,擡着槓香,敲鑼打鼓趕會的“老會”。

那都是練家子,而且彼此愛鬥氣。

雖然按規矩“老會”間得相互禮讓,可雞蛋裡挑骨頭不容易嗎?

說你禮數不周,就能打起來。

所以往往這一路上就能看見好幾次“武術交流”。

在許多百姓眼裡,只要不是鼻青臉腫上山的“老會”,那都不是好漢。

不過上山之後就得一團和氣了,誰也不能再動手,哪怕不情願。

否則“拴會的”會很沒面子,就會出面“管教”。

想想看,但凡能組織趕會活動的人,不但有錢,而且得戳得住,那都是各方大豪。

五月間,京城人又該去臥佛寺廟會了。

奔那兒除了能看哼哈二將,四大天王,更主要是去摸臥佛。

京城有個習俗,人哪兒不舒服就摸臥佛哪兒,頭疼摸頭,腳疼摸腳。

所以這個廟會的特點就是病人多。

到底管事兒不管事兒沒人知道,反正過去的人都信。

六月的中頂廟會是一個農村風味的廟會,也是各地“老會”耗財買臉的主場。

廟門外,不但賣農具的多,賣農副產品的多。

就連茶棚也是由各個“老會”贊助的,香客可以白喝。

同時那些“老會”也有了可以正大光明炫技的場所,他們會在廟裡的第一大殿輪流表演。

什麼五虎棍,少林棍,槍刀對打……都有。

和妙峰山廟會不同,這時打架的倒少了,純粹是文比了。

七月的江南城隍廟最爲熱鬧,講究的是城隍出巡。

所以這是各地“老會”的高蹺競賽,但也最容易鬥氣打架的。

要知道,大家得一同表演,偏偏水平不同,賽場又是在廟前不是廟裡。

羣衆給予不同程度的掌聲,很容易會挑動“老會”的情緒。

輸不起的人,往往愛尋釁滋事,以拳頭論輸贏。

此外,就是這一天的傍晚,還有全城爲祭祀先人放荷花燈活動。

京城有童謠,荷花燈,荷花燈,今兒點了明兒扔。

這天,北海、護城河、通惠河,只要京城有水的地兒,都要放河燈。

到了八月,是以竈君廟的廟會來給全年廟會收尾的。

不用說,竈王爺是廚子茶房的祖師爺,所以飲食行業的人都要來祭拜。

那這個廟會的飲食也就比較有特色了,有的莊館會給祖師爺增光,來廟前擺攤賣點拿手的吃食。

茶房這一行的專有茶食,這一天也會在廟前售賣。

而且因爲和中秋臨近,賣兔兒爺的也很多。

再此之後,天兒一涼就不會再有廟會了。

因爲不管僧道尼,開廟會的日子,比如要選擇春夏秋,宜人出遊的日子。

冬天辦廟會,除了正月年節時下是個例外,其他時間都缺乏羣衆基礎,肯定會影響收入的。

至於京城裡常年舉辦的,每月都按日子口輪軸轉的,其實是四大廟市。

逢三是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

這種廟市最顯著的特點,是廟裡廟外都擺攤兒。

隆福寺的格調最高。

除了幾個老書店,還有賣文玩字畫,珠寶玉器的。

但主要還是以鳥市、鴿子市、鳴蟲和花場子出名兒,相當於過去的花鳥市場。

白塔寺、護國寺是中間一檔的。

百貨雲集,但大同小異,都以日常生活用品爲主。

土地廟是檔次最低的,賣農具,農副產品,還有普通花卉。

當真要說到京城的花市、天橋、廠甸這三處,這又屬於特例中的特例。

因爲這三處實質上是脫胎於廟市,經過長期演變而成的大集。

花市是因爲火神廟香火斷絕,演變成集市的。

每月逢四舉辦,初四、十四、二十四。

賣的主要是京城的絹花、絨花、供花、胭脂水粉什麼的各種女性用品,還有竹柳山貨。

說白了,花市是大姑娘小媳婦愛逛的地方,男客都是陪女客來的。

天橋的來歷和花市也差不多,原本是紅廟前面的舊貨市場。

因爲本是窮雜之地,專爲窮人羣體服務的,天橋就是在京城的舊貨集市裡,也層次不高。

最初以生活必需品爲主,還有廢銅爛鐵,有點像收破爛的人彙集的地方。

後來逐漸演變爲以舊眼鏡和估衣的生意爲主,天橋纔算開始興旺,這纔有了賣藝的。

所以這樣的地方,欺行霸市的地痞流氓就多,騙人的老虎攤兒不少,販賣的吃食也不衛生,而且多以價廉爲主。

甚至就連藝人的表演都不入流,說是“三俗”都算是美化了。

實際上,過去的天橋藝人,許多人是拒絕女客的。

比如說撂地相聲的,當時比較流行的話是這麼勸的。

“女客請走啊,我們說的不是人話,別髒了您的耳朵”。

這麼說吧,逛天橋的人,除了不務正業的街溜子,失業的窮人,進城的農民,就是初一十五歇工的小作坊的夥計廚工,還有本地和外地的小生意人,小買賣人。

尤其又因爲天橋旁邊臨近八大胡同,這裡就更被上層次的人所不恥,視爲下九流。

這麼說吧,京城但凡講究規矩的人家,無論大人小孩,男丁女眷都是不許來天橋的。

如果想解悶,看雜耍,可以,去臨近天橋的城南遊藝園。

那裡名角兒薈萃,有專人管理,絕沒葷口兒,沒地痞流氓。

話說回來,這大概也是許多人研究天橋,始終研究不出個結果的原因。

因爲有文化的學者不可能來啊。

什麼時候,聽說過魯迅、張恨水、梁實秋這樣的人逛過天橋呢?

有點身份的主兒,好像也就同治這麼一個被太監坑了的大冤種。

其實天橋之所以能在清末民初走向鼎盛,全國聞名,真沒那麼多奧秘。

就是因爲日日舉辦,消費水平低,節目葷素不忌,是個“恰爛錢”的好地方。

誰讓當年的窮人多啊,而且還多是文盲呢。

所以就真實情況而言,與其說天橋是平民樂園,不如說是“貧民樂園”更爲適當。

當然,有低就有高,有俗就有雅。

廠甸就是與天橋迥然相反的一個典型,那是京城獨一份的“文化集市”。

廠甸廟會雖然叫做廟會,卻不以廟爲名。

它雖然具有廟會的時間屬性,每年就在海王村公園舉辦一次,大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然而實質上卻是個雅俗相濟、商娛相融的集市。

廠甸廟會的範圍因爲把琉璃廠給覆蓋進去了,賣的全是和文化沾邊的東西,走的是高端和高雅的路線。

什麼珠寶玉器,古董字畫,舊貨舊書,文房四寶……

老年間,光賣字畫的畫棚,就得綿延一里地去。

要知道,商家們庫裡堆得那些平日無人問津的假字畫,全得靠正月“出籠”啊。

但也不可否認這些舊貨裡藏着珍寶。

備不住哪位眼力好的就能撿着漏,買着古月軒的鼻菸壺,或者是古籍善本,名家仿作的古畫。

這就叫“慧眼識英雄”,淘到精品的人也大有人在呢。

因而慕名而來的外國人也不少。

實際上自清末開始,就少不了金髮碧眼的洋鬼子和鬼子娘們兒,跟着一起來逛廠甸起鬨的。

到了民國時期,來逛廠甸的仍然多是文人雅士,社會名流。

解放之後,廠甸廟會也仍以知識份子羣體爲主。

所以說到這兒,大致也就能看明白了,這一屆天壇新春遊園會,寧衛民對北門和東門兩條路線的具體規劃思路。

他就是要把過去的廠甸搬到祈年殿和丹陛橋來,讓這兩處變成舊日的海王村公園。

不論院牆裡外,都是圖書充棟、寶玩填街。

纔好用這些精品貨色,去賺外國人和上層人士的錢呢。

要不爲什麼只允許北門和東門停汽車呢?

西門和南門只能停自行車,連摩托車都不許停。

寧衛民的用意,就是藉此區分客戶羣呢。

其實冷清點不怕,多數人不願駐足也不怕,反而還是求之不得的事兒呢。

因爲喜歡這些東西的人需要的就是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

這裡的人要太多了,把每個攤子圍得水泄不通,反而會減少真正顧客的興致呢。

當然,只求一個熱鬧,不喜歡這種文化氛圍的人也註定不會失望的。

因爲南門和西門的兩條路線就是寧衛民爲普通百姓設計的。

從這裡離開的人,一旦過了成貞門,肯定就能找到他們的樂趣了。

實際上說白了,受到康術德對廠甸廟會描述的啓發。

寧衛民又結合了他自己對未來新春廟會的記憶。

等於是用天壇公園的地方,總共開辦了兩個節場。

一個是中軸線路的廟市。

另一個是西邊以齋宮爲中心的廟會和民俗遊藝。

這樣一來,無論高檔的、低檔的,無論高雅的、通俗的,基本全都囊括其中。

差不多能滿足大部分人的喜好,把所有的顧客一網打盡。

像當下,打地壇來的這三位中,書記和副園長就分明感受到了高端廟市的魅力,有點挪不動道兒了。

別的不說,就光祈年殿外牆這些攤位,就把他們眼睛給看花了。

那一眼望不到頭的瓷器攤兒,舊貨攤兒,那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書攤兒,那一個接一個的特藝工藝品廠家……

哪一個不值得細瞅瞅呢?

什麼瓷器、銅器、銀器、舊貨、舊書、舊報、竹雕、木雕、石雕、牙雕、玉雕、髮廊、像章、印章、筆墨、紙張、扇面、鎮紙、墨盒、硯臺、筆筒……

那一件件的東西,白棉紙上,打開包兒,單擺浮擱着,件件引人,耀人眼目,怎麼着都看不厭……

書記和副園長不知不覺逛了半個小時,即便是走馬觀花,也還沒看完一半呢。

他們都有點不敢看了,心知要想細看,就是一天大概也看不完這所有攤上的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記和副園長還都從中找着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都沒管住自己的手。

敢情書記的愛好是寫大字。

走到戴月軒的攤點前,他看過沒多久就想要買人家的湖筆。

不爲別的,就因爲戴月軒是曾經給開國第一代領袖定製毛筆的老號,專門把爲領袖定製的兩款毛筆擺在玻璃罩子中展示。

雖然價錢很貴,八元一隻,都足夠買只英雄鋼筆的了。

可書記還是毫不猶豫的拿出了十六塊錢,一樣買了一支。

副園長倒是沒書記這樣水準的雅好,可問題他是個愛聽評書的主兒。

雖然還到不了劉寶瑞的相聲《書迷打砂鍋》那般神魂顛倒的地步,可也有點謎症。

平日裡,他就喜歡到處蒐羅評書話本,見着就買,家裡什麼演義故事的話本都有。

今天他在來薰閣擺的舊書堆裡,無意中發現了一套《十二金錢鏢》民國話本,那是如遇至寶啊。

對這種壓根沒聽過的故事,他怎麼也要大飽眼福。

於是儘管十二塊的價錢讓他肉疼,他也捏着鼻子付了。

心說就當捱了十二鏢了。

總之,結果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一不留神居然還讓天壇掙了他們一道。

他們各自心懷複雜的滋味,不覺互相看着各自手裡的東西,搖頭苦笑。

至於司機,雖然對這些高雅的玩意不敢興趣,看也看不懂,純粹是勉強陪着領導轉悠的。

可也一樣感到開了眼界了。

而且他也同樣沒逃過自掏腰包,給天壇公園貢獻利潤的命運。

因爲對於通俗性的娛樂,廠甸也有幾樣東西非常出名,不但都被天壇照搬來了,非常的吸引人。

而且天壇公園還有自己的創新之物,更讓人難以拒絕。

說到廠甸出名之物,除了哈把風箏,就是糖葫蘆和風車了。

這兩樣東西雖然是任何一個新春廟會都會有的,可廠甸的特色是以大聞名。

糖葫蘆有一丈長的,有道是,“三尺動搖風欲折,葫蘆一串蘸冰糖”

還有三四尺長,用山裡紅而非山楂,抹了糖飴,穿成一大串的。

但無論哪一種都是不能吃的。

試想一下,這些東西立在風沙裡吹了半天,沾滿泥沙如何入口啊?

買他的人,無非是兜裡閒錢多,只爲了好玩,圖個看着喜興罷了。

風車也是同理,廠甸的風車是別的地方看不見的,是地道的風土工藝品,都是京郊農民利用冬季農閒做的。

他們用高粱杆紮成“日”、“田”、“品”字型架子,用高粱篾片圈成直徑三四寸的圈兒,中間做一小軸,東昌紙條染成紅綠色彩,把圈和軸粘成一個彩色風輪。

用膠泥做成銅錢大小的小鼓框,用兩層麻紙裱在一起做鼓皮,製成小鼓。

然後把風輪、小鼓裝在架子上,風輪小軸後面用麻繩絞一小棍,風輪一動,小棍變擊鼓作聲。如果風輪在風中不停旋轉,則小鼓便不斷咚咚作響。

“品”字型架子上,可裝二三十個風輪,便有二三十面小鼓。

隨風吹動,則一片咚咚鼓聲了。

買風車和糖葫蘆的,就守在進入祈年殿的院門兩側。

當地壇三人走近這裡時,耳聽得便是一片鬧人的風車聲。

古人說一池蛙唱可代半面鼓吹,而這門口的風車聲,真不下十面鼓吹了。

於是許多的人,無論中外,都被吸引在這門口處。

然而價格卻又讓人望而卻步。

因爲這裡的風車就沒有小的,最便宜的是“日”字形的,還要三塊呢。

以此類推,“田”字的六塊,“品”字的十塊。

和風車相對,入口另一邊的糖葫蘆也是一樣。

那些超大個的就不說了,那等於是招人的廣告,沒什麼人真買。

正常尺寸的糖葫蘆纔是真正的商品。

的確很是漂亮,糖風老長,糖色閃亮,看着就跟工藝品似的。

可七個果兒的“山裡紅”,他們竟敢賣五毛,帶餡兒的“蛤蟆吐蜜”賣一塊,有着各種果仁兒的“百寶山藥”最貴,賣兩塊。

地壇三人眼瞅着這些東西,哪個都挺好,可哪個他們都覺得貴,實在捨不得掏這份錢。

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其實真心甘情願上當的只有外國人。

比方說兩個老外,人手一個,高擎着“品”字的大風車回來。

倆人迎着春風,一邊走,一邊聽響,洋洋自得。

手裡還一人拿着一串糖葫蘆。

那叫一個闊綽啊,合着二十多塊的外匯券,就幹着這個了。

實在是讓他們不得不佩服天壇的斂財之術。

如今回過頭來再看,這外國人作爲羊牯簡直傻到家了。

都不是一人頂二十五了,合着全是二百五啊。

不知心裡是羨慕還是嫉妒,三人這就要走。

然而就這個時候,糖葫蘆攤兒上又來新貨了。

天壇職工騎着三輪給送來的兩箱子貨,居然是雪糕,而且很貴,每支五毛錢。

這當時就逗得許多人哈哈大笑。

第一感覺,就是大家認爲天壇公園這太不靠譜了,怎麼大冷天賣這東西啊。

而且還賣的這樣貴。

要知道,這年頭最貴的就是北極熊的小碗冰淇淋,那不過才三毛一個。

平日裡大家吃的奶味雪糕是兩毛錢,最普通的冰棍都是幾分錢的。

熟料那賣糖葫蘆的,把兩隻雪糕拿出來撕掉包裝,插在放糖葫蘆的玻璃窗口裡,一下子就讓大家目瞪口呆了。

敢情那雪糕的樣式非比尋常,居然是祈年殿的樣子。

而且不只是個形狀,那是立體的浮雕。

門窗、琉璃瓦、頂子全都清清楚楚。

最關鍵的是顏色那叫一個潤啊,看着如同奶油一般,細膩極了。

有句話,叫人叫人,千聲不應,貨叫人,點首而來。

這時候天壇的人再介紹,可就管用了。

聽說是試製產品,奶的含量特別多,不是當今市面上任何一種冰棍雪糕可比的。

而且因爲是冬季,價錢上還優惠了一毛,夏日的話價錢是六毛錢。

有些人就忍不住蠢蠢欲動了。

再一看居然又是外國人捷足先登。

有一對狗男女居然走過去搶了頭籌,倆人一咬一嘴白奶油,一臉的甜蜜樣。

現場的京城百姓終於憤怒了。

誰也不想再幹瞪眼看了,好些自詡身體壯的主兒,紛紛踊躍掏錢來嘗新鮮。

跟着兩位領導的地壇司機也沒扛住,結果掏錢買了一支,撕開包裝,就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

然而直接就沉醉超乎想象的濃郁的奶味裡,連領導說話也充耳不聞了。

直到這一口在口中慢慢融化嚥下去,他感慨了一聲“太他媽好吃了!”

之後才驚覺。

啊?倆領導怎麼一直看着自己呢?

難道他們也想……

哦,好像是自己太着急了哦。

領導說的是,他應該先給這雪糕拍張照片的。

(本章完)

第196章 真二代第20章 清華第407章 另類儲蓄第789章 連中三元第304章 打賭第1099章 遙遙領先第104章 分水嶺(感謝午夜★摩爾打賞盟主)第627章 黃道吉日第766章 歪打正着第660章 漲價?降價?第973章 設想第907章 忙碌第419章 廟會一哥第951章 人盡其才第1067章 過山車第1036章 窮富反差第75章 廣告第232章 除夕夜第905章 迪廳第107章 去你的第1061章 爲人父母第852章 無法拒絕第724章 迷心第128章 五福第415章 催淚瓦斯第1041章 無縫對接第621章 拿錢第139章 同路人第780章 秘密武器第904章 心動第713章 殺人不見血第227章 便條第853章 跨海徵東第380章 分文不取第355章 暑熱無君子第231章 失落感第336章 福氣第50章 兜了第824章 突發情況第1173章 命好第1222章 真的該死第406章 福氣第1022章 神不守舍第759章 關鍵路口第1133章 外援第576章 蘿蔔皮第830章 各存心機第341章 牆都不扶第88章 鬼子眼兒第555章 娛樂神器第299章 財神奶奶第1121章 修成正果第103章 心折第980章 文藝百年第264章 膽大妄爲第484章 大樹之下第163章 驚豔第870章 交易達成第411章 貴族第1113章 安全感第890章 安全漏洞第1071章 外景地第1073章 吃瓜現場第1133章 外援第661章 不怕事多第963章 藝術追求第526章 人情交換第1096章 終身遺憾第1124章 另闢蹊徑第924章 鐵嘴鋼牙第1147章 古靈精怪第370章 驚秋第692章 格局第982章 大酒缸第395章 好員工第315章 大逆轉第104章 分水嶺(感謝午夜★摩爾打賞盟主)第702章 大買賣第1144章 誓死追隨第221章 說服第38章 邂逅第1074章 同性公敵第1054章 生活煩惱第70章 盤絲洞第815章 進棚第14章 花活第7章 竅門兒第865章 如魚得水第765章 一老一少第830章 各存心機第935章 聚餐第211章 魂牽夢縈第1002章 第一千零一張 金融魔術第255章 嗷嗷閃光第814章 買版號第469章 志存高遠第680章 潛質第1240章 觸景生情第140章 喜訊第75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