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路走好

旨開元首府。李存勳沒有返回軍情局總部。而是直接去空軍基地。

半年前二李存勳沒有考慮退休的事情,畢竟他才田多歲。精力非常充沛。別說再幹5年,就算再幹舊年也不成問題。潘雲生去世後,李存勳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他沒有明確表示將在政府換屆後離職,但是幾斤,月來,他一直在給劉曉賓交代工作,打算讓的曉賓在軍情局好好表現幾年。

與元首談過之後。李存勳不的不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正如元首所說,共和國處在一個極爲關鍵的時期,除了需要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外,還需要能夠卑助領導人做出重大決策的“參謀”。毫無疑問,軍情局長就是共和國領導人身邊最重要的“參謀”。

作爲政治改革與軍事改革的全程參與者,李存勳心裡非常清楚今後幾年的情況。

在王元慶執政的舊年間。共和國的政治改革穩步推進了打手 屋說,小餅,從最初的基層民主選舉到省級代表民主選舉。雖然王元慶還沒有對外公佈下一輪政治改革的具體方案,但是作爲改革的參與者,李存勳非常清楚王元慶要做什麼。換屆選舉的時候。王元慶不但要卸下國家元首的職務,還要像當年的紀結國那樣。給下一任國家元首留下一筆豐厚的政治財富,那就是正式推行全國普選,並且對全體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大會進行改革,建立完全屬於共和國的民主議會。

這一步非常關鍵。可以說決定了政治改革的最終成敗。

按照王元慶制訂的改革方案。共和國將建立內外兩級民主議會。政治協商大會爲外層議會,不論黨派、身份,所有人都可以參選。全體代表大會爲內層議會,只有旦有黨派代表才能參選。兩層議會按照區域以全民普選的方式產生,只有獲得民衆認可與支持,纔有資格進入共和國的最高立法機構。

普選的具體方案還在修訂,因爲主要負責人是顧衛民,所以李存勳並不是很瞭解。按照李存勳從王元慶那裡瞭解到的一些情況,普選肯定分區域進行,即以省爲單位,按照各省的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等要素決定議席數量。離全體代表大會召開還有不到打手 屋說,小個月,仍然沒有確定普選的具體方案,主要就是幾個耍素、以及各要素所佔比重還沒有確定下來。比如王元慶認爲應該將各省的面積計算進去,顧衛民則認爲沒有這個必要,畢竟省的面積不能代表人口、不能代表經濟、也不能代表資源。只是一個空泛的數字而已。又比如,王元慶認爲應該將人口作爲第一要素,在決定普選名額的要素中佔鋤的比重,顧衛民則認爲不應該把人口定得這麼高,最多佔糊的比重。因爲普這要素與各個省的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各省級代表大會委員長均參與了方案的制訂工作,也有不同的見解。這是一個衆口難調,卻必須調和的問題,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在李存勳看來,王元慶與顧衛民的矛盾,實際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

從根本上講,王元慶是一個非常具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精通現實手段的政治家。按照王元慶的想法。普這要素以民爲本。將民主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顧衛民不是不照顧民主,只是更加現實,畢竟體現民主的不僅僅是民意,還有經濟、文化、資源等客觀因素。由此可見,王元慶與顧衛民對政治改革的理解並無本質差別,只是在如何實施的冉題上,也就是手段上的觀點不一樣。按照李存勳的理解,爭到最後,王元慶肯定會讓步。因爲在現實面前,王元慶只能讓步。

不管怎麼說,政治雙革到了只能進、不能退的階段。

作爲軍情局長,李存勳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只要普選確定下來,得到落實,政治改革就將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給民衆足夠多的時間,讓民衆逐步瞭解與熟悉民主制度。也許會花上幾個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在基本制度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政治改革遲早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相反,政治改革必然遭受慘敗,在改革中被錄奪了利益的羣體必然猛烈反撲,讓三代共和國領導人的努力變爲泡影。

李存勳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不會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從這也能看出王元慶的長遠眼光。在共和國高層的衆多領導人中,與利益集團瓜葛最少。最能推動政治改革的肯定是李存勳。作爲軍情局長。李存勳有足夠的影響力,甚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不管誰當下一任國家元首。只要李存勳還在軍情局,只要李存勳堅定不移的支持政治改革,王元慶的政治果實就能保留下來。至少5年之內,沒人能夠改變政治改革的前進方向。5年之後,隨着普選逐漸被民衆接受,就算有人想改變未來,也得問問共和國的公民是否同意。泡韌巴珊,奶哂曬)廠告少員新塊,小洗員多

李存勳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他覺得這個任務太艱鉅了。

當然,艱鉅的事情不僅僅是政治改革,還有剛月開始的第三次軍事嶼政治改革相比,軍事改革受到的爭議更大

當初,王元慶推行政治改革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落後的政治體制已經成爲阻撓共和國前進的主要因素,政治改革已經到了不得不推行的地步,因此政治改革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特別是廣大民衆的支持。相對而言,在王元慶提出第三次軍事改革的時候,支持者並

與前兩次軍事改革相比,第三次軍事改革的主要反對者是軍隊。

這是一個讓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因爲前兩次軍事改草的主要支持者就是軍隊。拋開表象看事實就能發現,前兩次軍事改革的受益者是軍隊,準確的說,是希望共和國變得更加強大的軍人,而王元慶提出的第三次軍事改革不但沒有讓軍隊獲益,甚至讓很多軍人認爲,將嚴重削弱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事實果真如此嗎?

李存勳也是軍人。但是他並不認爲軍事改革削弱了共和國的軍事力量。

當然,這一切還得從印度戰爭說起。

印度戰爭是共和國建國以來打得最漂亮的一場大規模地區戰爭,雖然王元慶、項鋌輝與裴承毅等政治、軍事決策人員的出色表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共和國軍隊的強大戰鬥力纔是印度戰爭取勝的關鍵因素。出巫年底,戰爭結束的時候,李存勳都有點不敢相信,不到半年,共和國軍隊就擊敗了印度,並且佔領了印度全境。要知道,在此之前,就連王元慶都認爲至少需要打手 屋說,小年半才能擊敗印度。

共和國軍隊在印度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讓王元慶堅定了軍事改革的

看上去,這不合邏輯。畢竟共和國軍隊表現得這麼好,作爲國家領導人,沒有任何理由發起一次裁軍萬萬的軍事改革。如果從國家的高度來看,就能明白這輪軍事改革的根本目的了。

對一個國家來說。軍隊就是用來對付敵人的拳頭。

毫無疑問,拳頭不是越大越好,因爲要想發揮這隻拳頭的威力,還得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

對一個國家來說。體魄就是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政治、外交、教育等決定國家綜合實力的“軟實力”。如果把國家比喻成拳手。因爲總體“質量。有限,拳頭越大,意味着身體越小,當兩者不成比例的時候,拳頭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甚至會拖垮身體,使拳手變得虛弱不堪。

王元慶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就是要控制拳頭的大小,讓更多的營養留在身體裡。

母庸置疑。從長遠來看。共和國遲早要裁軍,控制軍事力量。本書來目徊書吧(眺佃酬,會員)收集發撫

王元慶存印度戰爭之後才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也與共和國的現實處境有很大的關係。

印度戰爭之前。共和國的所有努力都針對周邊地區。準確的說,是建立一個更加有利於共和國發展的周邊環境。可以說,從紀佑國開始,共和國的三個領導人都在爲此努力。第四次印巴戰爭、東海戰爭、南海戰爭、半島戰爭、日本戰爭、還有收尾的印度戰爭,全是爲了這個目的。擊敗印度之後。共和國基本上不存在周邊威脅了,至少在短期內,不用過分考慮周邊安全。

從國際大環境看。隨着國際核裁軍加速推進,共和國當美國兩強爭霸,歐盟、俄羅斯等地區性強國全面爭取成爲世界性大國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共和國受到的戰略威脅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未來刃年之內,共和國都不用考慮與某個大國爆發全面戰爭。

由此可以看出。全面銷燬核武器本身就是共和國與美國博弈的結

對共和國來說,需要刀到的年的時間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在此期間,共和國將盡量避免與大國發生衝突,至少不能發生正面衝突。對美國來說,需要刃到的年的時間開發高尖技術,在此期間,美國也將盡量避免與大國發生衝突。也就是說,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不願意使世界局勢失去控制,都在爲自己爭取時間。再看《倫敦條約》對全面銷燬核武器採取的三步走策略,就不難明白共和國與美國的目的了。未來紀年內,主要國際焦點問題就是全面銷燬核武器。在此期間,共和國與美國不會停止對抗,但是絕對不會硬碰硬的正面對抗,國際大趨勢是地區衝突增加,大國衝突減少。

如果再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就不難發現,國際局勢將在爲年後發生劇是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如何利用這刃年,將對國家的未來有決定性影響。

共和國也不例外,這約年將決定共和國的未來。

普通軍人不會考慮這個問題,畢竟沒有哪個士兵能夠在軍隊裡幹滿爲年。可是對王元慶來說,他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就算王元慶不可能在爲年後主掌共和國,甚至不大可能活到刃歲,他也不能置共和國的未來於不顧。作爲國家元首,王元慶不但有責任做好在任期間的工作,還有責任爲共和國謀刑一個更加輝煌的未來。

站在這個角度七不能否認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重要性。???? 簡單的說。就是共和國在刃年內不需要一支強大到足以稱霸全球的軍事力量。只需要一支能夠保衛國土安全、捍衛國家利益、保護民衆生命財產的軍事力量。毫無疑問。這是一支規模有限的軍事力量,高不是一支時刻爲了打大仗而準備的軍事力量。

回顧之前的一系列擴軍政策,不難發現,第三次軍事改革是在糾正過往錯誤。

從半島戰爭開始,受周邊局勢的影響,共和國一直奉行軍事擴張政策。雖然在此期間沒有進行大規模擴軍,軍隊總量基本保持不變,但是官兵結構、編制規模、裝備質量等等對軍隊戰鬥力有決定性影響的要素都在加強與擴充。以刀軍爲例,印度戰爭時。刀軍的戰鬥力相當於半島戰爭中的3倍。由此可見。雖然軍隊規模沒有擴大,但是共和國的軍事力量在短短舊年內增強了2倍以上。

擴軍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從巧年到凹年的打手 屋說,小醉間,共和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僅有4院。雖然在發達國家中,這一增長速度並不慢。比美國的2鰓、歐盟的2騙快得多。但是與此之前的舊年相比,共和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減慢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人均收入,共和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應該這麼慢。至少應該在筋左右。雖然在政治改革的影響下。經濟增長給全國民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用民間的話來說,因爲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所以4院的經濟增長率相當於此的經濟增長率。但是從國家的綜合實力來看。婦%的經濟增長率肯定支撐不起軍事擴張,如果不及時調整對外政策,軍事擴張遲早會壓垮共和國

王元慶在這個時候推行軍事改革,就是要削減軍費開支。

踢年的軍費開支僅比歷年的常規軍費開支(扣除戰爭開支)增長了刃怎要知道,酚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5腮,是自巫!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而在此之前每年的軍費增長率都在鰓左右。如果考慮到刀島年裁軍萬萬所需支付的遣散費用,那麼當年軍費開支實際上縮減了鰓左右。

如此大幅度的縮減軍費開支。軍人滿意纔是怪事。

爲了減少開支。國防部在審批軍費預算的時候特別嚴厲,不但砍掉了很多華而不實或者短期內難見成效的裝備開發項目,還嚴格執行在第二次軍事改革時確定的福利待遇,比如所有將軍都得嚴格按照對應級別享受福利房,多出來的面積。必須按月支付租金。又比如嚴格控制軍隊的差旅與招待費用,多出來的費用,由軍人自行承擔。

毫無疑問。如此嚴厲的軍費審覈制度,讓享受了舊年美好時光的軍人很不習慣。

別的不說。對普通軍人來說,除了每年一次的探親假由國家承擔路費之外,其他私人活動都得自己掏腰包,就連請客吃飯也得自己掏錢。要知道,在過去舊年內。這些錢基本上由軍隊負責,不需要軍人自行承

用一些比較極端的話來說,第三次軍事改革就是“兔死狗烹”與打手 屋說,小打手,屋說,小鳥盡弓藏”

不管這個形容是否恰當,反正沒有幾個軍人對第三次軍事改革感到滿意,更不會像前兩次軍事改革那樣積極支持。

因爲項鋌輝去意已決,裴承毅再三表示不會謀求總參謀長的位置,所以下一任總參謀長極有可能是林嘯雷。果真如此的話,李存勳必須留下來原因很簡單,林嘯雷是個喜歡走極端的傢伙,真要讓他推動第三次軍事改草。不搞出問題就是天大的幸事。雖然在推行軍事改革方面,主要動力來自元首府,但是王元慶之後,沒有哪個人在軍隊有足夠的鹹望。能夠讓軍隊服服帖帖。這個時候。肯定需要一個像李存勳運樣的人來調解總參謀長與元首、軍隊與政府的矛盾。不管怎麼說,作爲軍情局長。李存勳在軍隊高層有足夠的威望。沒有幾個將軍敢與他對

幹。

看清未來,李存勳知道自己沒有選擇的餘地。

項鋌輝可以一走了之,他卻不能一走了之。王元慶可以卸甲歸田。他卻不能馬放南山。

這讓李存勳想到了潘雲生,因爲當年潘雲生與他現在的情況完全一樣,不得不在紀佑國離任之後充當元首與總參謀長的“中間人”。

坐上飛機。李存勳還在考慮這個問題。

雖然在軍情局工作的萬年,讓他獲得了與當年潘雲生一樣的地位與影響力,但是在即將到來的未來,李存勳卻需要面對很多潘雲生不曾面對的挑戰。

李存勳沒有考慮個人得失。成爲間諜的那一天,他就拋棄了個人得失。

他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

共和國。能否一路走好?(未完待續

第67章 同盟體系第20章 決勝時刻第80章 扯皮第51章 醉翁之意第99章 火急火燎第43章 坦誠交流第60章 軍事變革第66章 來龍去脈第38章 自主決策第54章 導彈雨第31章 軍售案第10章 巨大成果第159章 量才爲用第22章 風向轉變第8章 唯一的辦法第112章 神出鬼沒第18章 軍長大會第17章 高潮迭起第27章 致命的誤傷第25章 分寸與輕重第96章 風暴高潮第136章 超級反艦導彈第59章 未來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10章 自由與麪包第155章 先決條件第38章 孤注一擲第27章 擋箭牌第93章 鐵腕首相第10章 轉折點第104章 對症下藥序十九民族之魂第5章 實力與信心第93章 局勢預判第27章 生死一線第99章 否極泰來第48章 誰綁架誰第7章 攔截第148章 人心惶惶第81章 微妙關係第22章 我行我素第60章 造勢第170章 外交交鋒第65章 沒有硝煙的戰鬥第40章 空軍出動第97章 虛張聲勢第44章 閉門決策第24章 推銷戰爭第29章 海軍在行動第42章 秘密部隊第1章 關鍵事件第15章 有理有據第50章 醍醐灌頂第26章 領袖第103章 春雷第3章 攻心爲上第28章 促談第51章 待價而沽第38章 自主決策第63章 外交鬥爭第12章 軍事聯盟第54章 中堅力量第93章 局勢預判第87章 海軍的表演第53章 碧空逞雄第30章 英雄第33章 超級潛艇第10章 秘密逮捕第57章 衝突到戰爭第131章 風捲殘雲第61章 總體戰略第70章 換位指揮第7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58章 聲東擊西第15章 鬼把戲第25章 逃生第11章 拉人入夥第115章 定居點第51章 輪迴第115章 廢墟中的戰鬥第75章 一擁而上第125章 兩把尖刀第76章 變味第155章 先決條件第53章 看不見的戰場第79章 純步兵第1章 導火索第123章 暗中角力第31章 暗算第91章 守株待兔第56章 雙面間諜第11章 喜憂參半第154章 大時代第59章 新興名人第30章 英雄第33章 親自作餌第30章 超大規模第25章 冰火兩重天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40章 政治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