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軍長的擔憂

慌幕降下,凹軍在羅少鵬少將的率領下。率先踏上西進在曰口

雖然在衆多軍長中,羅少鵬是最桀驁不馴的一斤”對裴承毅也最不滿,但是前線指揮部安排出軍打頭陣的時候,羅少鵬沒有抱怨什麼。能夠成爲統帥數萬官兵的少將軍長,總得有點本事。羅少鵬對裴承毅再不滿,也應該知道落軍的處境,以及他的處境。因爲錯過了北上突擊新德里的機會,出軍已經成爲東線戰場上最無足輕重的部隊,所以不管是羅少鵬、還走出軍的官兵,都得抓住這次機會。用羅少鵬在出發前鼓勵將士的話來說,如果出軍仍然無所建樹,很有可能在戰後降爲二線部隊,甚至被撤編。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參戰前,項鋌輝就明確無誤的告訴所有軍長,各軍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將決定在共和國陸軍中的地位。因爲成立前線指揮部的時候。裴承毅從各軍抽調了中級軍官,所以各軍軍長早就收到消息,戰爭結束後,陸軍肯定要調整編制,主力野戰軍肯定會裁減,陸軍總規模也會縮小。

能夠當上軍長,就有能力看出這場戰爭對薦和國的影響。

按照某些新聞媒體評論員的話來說,印度戰爭將是共和國在引世紀前的年打的最後一場大規模地區性戰爭,在來的刃到石年之內,共和國不大可能再次參與類似的大規模戰爭。雖然不排除共和國參與其他地區局部戰爭的可能性,但是陸軍作爲“決定性力量”是否派遣陸軍參戰將直接由國家基本戰略決定。在共和國不願意捲入大規模戰爭的背景下,陸軍將再次恢復“國土防禦部隊”的身份,不可能像空軍與海軍那樣,甚至不可能像海軍陸戰隊那樣,成爲共和國干預國際事務的急先鋒。

不用參與大規模地區戰爭,自然沒有必要保留一支過於龐大的陸軍。

既然沒有必要保留太多的地面部隊,精簡戰鬥部隊勢在必行。

實際上,王元慶已經在爲裁軍做準備。加強軍隊職業化建設,提高士官的比重,就是王元慶爲共和國的第三次軍事改革做的準備工作。按照外界的預測,王元慶肯定會在執政的最後一年開始軍事改革,將共和國陸軍的總兵力削減到田萬左右,最多保留8個主力野戰軍,更有可能取消軍一級編制,以旅爲最高戰鬥單個,從而大幅度提高共和國陸軍的作戰靈活性。果真如此的話,陸軍主力作戰部隊肯定會被控制在刃到出斤,旅之間,總兵力不會超過出萬。

毫無疑問,這麼做,對共和國的好處非卑明顯。

縮減陸軍規模,等於讓空軍與海軍、以及更有發展潛力的天兵獲得更多的投入。從國家安全角度考慮,力個主戰旅足夠確保共和國的本土安全,足夠同時打贏兩場低烈度局部戰爭,或者一場高強度地區戰爭。即便遭遇大規模地區戰爭,因爲提高了士官比例,所以可以在戰時通過徵召士兵的方式,將作戰部隊擴大好幾倍,同時確保各作戰部隊的戰鬥力不會大幅度下滑。要知道,在作戰部隊中,以班長爲代表的士官纔是真正的頂樑柱”個好班長能夠帶動8到舊個士兵。即便陸軍規模過小。會產生負面影響,也可以通過擴大海軍陸戰隊,讓海軍陸戰隊擔負部分地面作戰任務的方式確保軍隊的總體戰鬥力。長遠來看,隨着共和國不再受到周邊國家的威脅,今後的軍事行動以對外干預爲主。擅長與海軍配合作戰的陸戰隊更加適合對外干預行動。

站在政治家的立場上,王元慶有足夠的理由把陸軍由們萬裁減到田萬。

站在其他軍種的立場上,也有足夠的理由支持裁減陸軍。

可是站在陸軍官兵,特別是各個軍長的立場上,肯定反對裁減陸軍,因爲那等於搶走他們手上的飯碗。

各軍軍長也早就聽到消息,元首不會拿陸軍將領開其。

不管怎麼說,陸軍仍然是共和國第一大軍種,在共和國軍隊中的地位非常高。別的不說,總參謀長是陸軍上將,最有可能成爲下一任總參謀長的裴承毅也是陸軍中將,而在此次戰爭中表現突出的袁晨皓仍然是陸軍上校。雖然空軍與海軍將領有很大的發言權,但是在共和國高層軍事領袖中,陸軍將領仍然佔了大半壁江山。元首要想拿陸軍開刀,首先就得問問項鋌輝與裴承毅是否同意。

按照大部分陸軍將領的想法,元首很有可能通過組建戰區司令部的方式,逐步瓦解陸軍在共和國軍隊中的“霸權”地個,並且爲“失業”的陸軍軍長提供新的飯碗,讓陸軍支持軍卓改革。

成立戰區司令部的消息早就傳出來了,雖然沒有在這場戰爭中落實,但是所有軍長相信,隨着裴承毅通過這場戰爭站穩腳跟,當仁不讓的成爲總參謀長的接班人,關於下一任總參謀長的紛爭告一段落,成立戰區司令部的事情將水到渠成。即便不在項鋌輝的任內完成這件事情,裴承毅上臺後都會通過支持軍事改革,全面調整共和國的軍事指揮機制,讓戰區司令部制度全面取代現在的軍區制度。

站在元首的“蓬示慶肯定會與裴承毅聯年推行戰區司令部制手

別的不說,爲了深化政治改革,王元慶肯定會取消各大軍區,因爲政治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在共和國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而軍區制建立在老舊的政治體制之上,隨着舊有的政治體制土崩瓦解,軍區制自然要成爲歷史。

以王元慶的魄力,肯定不會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下一任國家元首。

再說了,最有可能成爲下一任國家元首的顏靖宇沒有多少威信,甚至不可能在任期內像紀佑國、趙潤東、王元慶那樣,通過對外征戰建立起絕對的個人威望,也就不可能像王元慶那樣大搞政治改革,向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開刀。如果王元慶打算讓顏靖宇接班,肯定會在離任前解決所有棘手問題,給顏靖宇留下一個比較穩定的局面,讓顏靖宇一帆風順的幹完兩屆任期。如果王元慶考慮得更加長遠一點,甚至會安排好今後數屆政府的接班問題,確保共和國順利渡過人口老齡化時期。不要忘記,王元慶上任的時候才田歲,是共和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國家元首。就算他幹完舊年後離任,也不過的歲。對國家元首來說,的歲不但算不上老,還格外年輕。也就是說,王元慶離任之後,仍然有足夠的影響力,仍然是共和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當然,是不是顏靖宇接班人,現在還說不準。

按照不成文的規矩,如果王元慶打算讓顏靖宇接班,就應該讓顏靖宇出任國家副元首。

當初,王元慶也是在當了年的副元首之後才成爲國家元首。

由此可見,王元慶對顏靖宇的能力還是有點放心不下,或者說對顏靖宇能否控制大局有所擔心。

另外一個問題也非常值得深思,那就是顏靖宇的年紀。

顏靖宇出任國務院總理的時候只有好歲,雖然王元慶出任國家副元首的時候只有馮歲,但是等到王元慶離任的時候,顏靖宇只有盛歲,只比王元慶當年出任國家元首的時候大2歲。對於國家最高領導人來說,歲確實有點年輕。王元慶當然是特殊個案,因爲他在出任國家副元首之前,不但在地方幹了年,還在紀估國身邊幹了幾個年,擔任元首首席助理的時候就對國家的基本情況有了全面瞭解,也積累了大量行政經驗,更加清楚紀估國的改革意圖。

毫無疑問,顏靖宇沒有這麼得天獨厚的優勢,就算他在廣西乾得很不錯,卻被很多人也會認爲那是王元慶的功勞,不是他的能力。

正是如此,很多人認爲下一任國家元首很有可能不是顏靖宇。

按照軍隊裡流傳得比較廣的說法,王元慶很有可能讓顏靖宇在國務院總理的位置上多幹一界,然後再擔任一屆國家副元首,最後才讓他成爲國家元首。在此期間,肯定有一位過渡領導人,最佳人選肯定是顧衛民。

果真讓顧衛民接班,像羅少鵬這樣的軍長就得更加小心了。

誰都知道,顧衛民是從國防部長邁向委員長的,而且在顧衛民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削減軍費開支!

雖然外界普遍認爲顧衛民是共和國最近幾個年來,最懂得控制軍費的國防部長,正是他在控制國防開支上做出的卓越貢獻,才讓共和國的經濟發展沒有因爲數次大規模戰爭而受到嚴重影響,正是如此,顧衛民有在王元慶的政府中獲得了僅次於元首的大權,成爲王元慶最重要的助手,但是對任何一名軍人來說,顧衛民絕對是不受歡迎的舵手,因爲在所有軍人看來,正是顧衛民擔任國防部長那幾年,共和國的軍事建設速度大大減慢,很多重要裝備發展項目被裁減,導致軍隊的戰鬥力沒能得到更大的提升。甚至有很多人認爲,如果不是顧衛民裁減掉了幾個主要裝備發展項目,共和國軍隊很有可能在印度戰爭爆發之前進入“電磁時代”將針對美國的領先優勢擴大到舊年以上,而不是現在的蚌。

毫無疑問,顧衛民上臺之後,肯定會大刀闊斧的推行軍事改革。

裁軍肯定無法避免,減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很多正在進行的裝備項目也會半途而廢。到時候,失業的就不是幾個萬軍人,恐怕還有幾個萬、甚至上百萬軍工企業的工人與科妹人員。

更重要的是,顧衛民不是顏靖宇。

雖然在同一時代的領導人中,顧衛民的光芒遠不如王元慶,而且一直受到王元慶的壓制,甚至可以說,正是王元慶的存在,顧衛民有不得不在“二號人物”的位置上呆了這麼多年,但是與顏靖宇相比。顧衛民的威望高得多,地位也高得多,影響力更加不用說。即便沒有王元慶的支持,顧衛民也有能力推進政治改革卓軍事改革。

由此可見,顧衛民能不能上臺,關鍵得看王元慶有沒有能力在任期內做完該做的事。

對羅少鵬這樣的軍人來說,結果與否都相差不大。

如果王元慶能夠在任期內完成政治改革與軍事改革,顏靖穿上臺之前,就會有數十萬軍人不得不提前轉業,大批將軍失去手裡的權力,被放到養一一小必冒上果王示慶不能在任期內宗成政治改革與軍”顧衛民上臺之後,照樣會有數十萬軍人轉業打手 大批將軍提前過上退休生活。

不能去改變環境,就只能適應環境。

在大背景已經明瞭的情況下,各主力野戰軍在戰場上奮勇爭先,也就不難理解了。

換個角度看,羅少鵬心裡也不是個滋味。

當初意氣用事得罪了項鋌輝,羅少鵬就知道前程難料。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網上戰場,又得罪了裴承毅,那就不是前程難料的問題了。雖然羅少鵬知道項鋌輝不是那種在乎個人恩怨的人,不然早就把他趕出了出軍,但是羅少鵬並不清楚裴承毅的爲人,只知道裴承毅將是下一任總參謀長。如果裴承毅是個小肚雞腸的傢伙,恐怕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爲出軍安排新軍長。

這個想法,讓羅少鵬心灰意冷。

不過他沒有放棄,因爲他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作爲少將軍長,就算提前退役,羅少鵬也能終生領取國家的退役軍人補貼,過上既清閒又安逸的生活。對出軍的絕大部分官兵來說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如果羅少鵬帶着叢軍一起到黴,讓墜軍成爲了首批裁減對象,那就意味着2萬多官兵中,大部分將不得不提前脫下軍裝,丟掉飯碗。

作爲軍長,羅少鵬或許可以在上級面前桀驁不馴,卻必須對手下的官兵負責。

從這個角度看,羅少鵬是一個懂得帶兵、非常關心部下的軍長,只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過於偏執,不知道如何進退與取捨。

部隊出發前,羅少鵬就對全軍官兵說過一句話,那就是,這次不是爲別人打仗,是爲自己打仗,爲了全軍2萬多將士的未來打仗!

對出軍來說,已經沒有退路,只能前進。

當一支軍隊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勇氣,就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擋住其前進步伐。

從官兵素質、總體編制、練水平、綜合能力等各方面衡量,落軍都不弱,在戰略反應軍中,除了比刀軍稍微差一點,出軍與刀軍的戰鬥力旗鼓相當,比其他的戰略反應軍強得多,並不缺乏本錢。

東線決戰初期的戰鬥也足以證明出軍的戰鬥力。

被印軍擋在宋河東岸,不是落軍的戰鬥力不夠,而是協助作戰的工程部隊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讓凹軍錯失了在印軍部署好防線之前搶渡宋河的最佳時機,最終不得不用戰略反應軍不太擅長的攻堅戰術強渡宋河。

如果再給24軍一次機會,羅少鵬肯定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事實上,裴承毅確實又給了羅少鵬一次機會。

僅僅一個晚上,出軍就向西突擊了近助千米,主力部隊包圍了印多爾,先頭部隊則提前折向烏賈因,擺出了圍殲兩地近力萬印軍的架勢。

印多爾與烏賈因的印軍都是計劃前去增援博帕爾,卻沒來得及趕過去的二線部隊。

出軍先頭部隊到達的時候,印軍就縮回了防禦陣地,擺出了死守的樣子。

能不能死守,不由印軍決毛

按照裴承毅的戰役部署,出軍不但要包圍印多爾,牽制烏賈因,還必須在在好小時之內攻佔印多爾,並且向西南方向突擊,佔領曼德萊舍沃爾,強渡納爾莫達河,爭取將鋒線推進到達布蒂河北岸,能夠強渡達布蒂河就再好不過了。也就是說,到了達布蒂河北岸,裴承毅纔會讓萬軍頂替出軍,向位於達布蒂河河口處的蘇拉特發起進攻,並且一鼓作氣的打下蘇拉特,控制這座年吞吐能力達到數千萬噸的大型港口城市。

雖然在出軍的官兵看來,這是在爲刀軍做嫁衣裳,但是用羅少鵬的話來說,刀軍打得再好,也是建立在出軍取勝的基礎之上。

就算分配戰功,立下首功的也匙4軍,誰也不能抹殺出軍在西進作戰行動中立下的汗馬功勞。

當然,前提走出軍必須按時按質完成任務。

爲此,出軍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打下印多爾,打開通往納爾莫達河北岸的通道。

萬幸的是,羅少鵬揀了一個大便宜。

受博帕爾戰役的影響,留守印多爾的印軍不但沒有多少鬥志,也沒有多少物資,不然裴承毅也不會用打手 時內打平印多爾。

羅少鵬也知道這一情況,所以包圍印多爾之後,他立即呼叫了火力支援。

要讓印軍投降,首先就得打掉印軍最後一點抵抗意志,讓印軍知道,如果不馬上放下武器,印多爾將變成第二個博帕爾!

不得不說,羅少鵬領軍打仗的能力非常不錯。雖然沒有凌雲霄那麼勇猛,但是更懂得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能夠當上主力野戰軍的軍長,肯定不是吹出來的。

第10章 最佳男演員第110章 決戰部署第22章 力挽狂瀾第8章 聯合經營第86章 奔赴戰場第36章 天助我也第127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42章 回心轉意第10章 巨大成果第60章 絕不拋棄第110章 克敵之長第101章 雷厲風行第57章 主動與被動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141章 最高級別警告第28章 戰術調整第6章 拷問第117章 蓄意挑釁第96章 爭分奪秒第91章 契機第61章 奪權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105章 再赴戰場第7章 危機暗伏第2章 情報安全事件第51章 積極備戰第118章 關鍵的一小步第42章 順大流第122章 一發不可收拾第91章 守株待兔第59章 初次交手第18章 奪權第125章 艱難的開端第17章 積極主動第111章 處處被動第77章 爲了消耗第71章 劇7941第11章 統一進程第144章 物降一物第32章 箭在弦上第47章 兔死狗烹第50章 籠中的惡魔第171章 趕盡殺絕第13章 深入探討第83章 雙管齊下第58章 高端之爭第39章 殺雞儆猴序十六縱橫捭闔第36章 風雲突變第13章 情報安全第97章 窮途末路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60章 戰役穿插第18章 責任第103章 春雷第83章 圍殲第40章 戰果最大化第80章 輕重緩急第123章 全面考慮第94章 大清洗的徵兆第13章 暗中支持第69章 轉移重點第3章 血淚史第3章 通往戰爭的大門第54章 交換立場第74章 開盤第16章 基礎第55章 新焦點第40章 天降奇兵第112章 風水輪流轉第160章 不可模仿的將軍第60章 絕不拋棄第24章 別無選擇第1章 鬼話連篇第18章 失控的戰艦第70章 換位指揮第54章 瘋狂的內戰第59章 左右開弓第13章 情報安全第97章 殊途同歸第93章 全面調整第157章 東家出面第45章 驚天陰謀第13章 煙霧彈第102章 生死航道第52章 趁火打劫第66章 來龍去脈第161章 換個角度看第9章 共和國模式第6章 戰爭策劃者第85章 全面部署第22章 移民潮第39章 笑傲長空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91章 爲決戰做準備第44章 緊鑼密鼓第9章 針對性第50章 未來戰士第69章 轉移重點第89章 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