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積極謀劃

止圳戰爭問題。會議與氛頓時緊張了許????????????與大多數人預料的一樣,介紹問大體情況後,袁晨皓就把話題轉向中亞地區,繼續鼓吹向俄羅斯開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當上總參謀長之前,袁晨皓就主張拿俄羅斯開刀。

猛6年初,哈薩克斯坦爆發軍事政變,俄羅斯悍然出兵。在軍情局證實政變與俄羅斯情報機構有關之後。軍隊內部就出現了出兵哈薩克斯坦,控制大中亞地區的聲音,而當時袁晨皓明確支持以強硬手腕控制中亞地區。

所謂的“大中亞地區”包括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在內的6個國家。因爲在美國撤軍之後,共和國通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扶持了親華政權 以及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拉攏了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斯坦,所以刃年代末,共和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就超過了俄羅斯。

中東戰爭之後,共和國與俄羅斯首次就中亞地區問題進行正式磋商。明確兩國的勢力範圍。磋商一直持續到力口年底,也就是《倫敦條約》第二階段削減工作即將開始前。共和國才做出重大讓步,承認俄羅斯在烏茲別克斯坦與十庫曼斯坦的主導地位,而俄羅斯承認共和國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的主導權,因爲啥薩克斯坦是該地區的頭號大國,不但國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還是俄羅斯與共和國的戰略緩衝區,所以雙方均沒有主導權。

由此可見,俄羅斯通過軍事政變控制哈薩克斯坦,已經越過了警戒線

正是如此,共和國軍隊內部纔出現了“懲戒”俄羅斯的聲音。

問題是,共和國與俄羅斯在中亞問題上並沒簽署任何具有實際意義的國際條約。畢竟兩個大國瓜分中亞地區,蠻橫干涉6個國家的內政。放在哪裡都說不通。更重要的是。兩國是在中東戰爭之後達成的秘密協議,也就是說。當時美國的影響力正在提升,爲了避免讓美國再度插手中亞事務,共和國與俄羅斯都沒有大張聲勢,最終以秘密協議的方式,確妄了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勢力範圍。

如此一來。共和國要想借哈薩克斯坦軍事政變做文章,存在師出乏名的問題。

對袁晨皓來說,當時他還是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即便已經是總參謀部的第一人。影響力超過了總參謀長,可是在重大決策上,他的話語權仍然非常有限。

猛7年初,正式就任總參謀長之後,袁晨皓開始大肆鼓吹“俄羅斯威脅論”

拋開個人因素,袁晨皓在很多場合的言論,足以被外界認爲是共和國準備向俄羅斯動手的信號,甚至會被認爲是共和國在爲戰爭做最後的宣管怎麼說,作爲共和國軍隊的總參謀長。時匆不忘來自北方的威脅,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當然,也確實無法排除共和國當局在這件事情上的深刻用意,即利用袁晨皓的言論,讓戰爭深入人心。爲國內外的民衆提個醒,以免在戰爭爆發的時候,讓人覺得過於突兀。更重要的是,袁晨皓的言論實際上給了共和國當局更多的選擇。換個角度看,如果共和國在開戰後首先拿俄羅斯開刀,或者直接以向俄羅斯用兵來引發戰爭,會讓人覺得完全在情理之中,因爲共和國軍隊的總參謀長早就“打了招呼”哪怕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即共和國沒有主動進攻俄羅斯。甚至不把俄羅斯當成敵人。也會讓人覺得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兵不厭詐,聲東擊西是再簡單不過的軍事計謀。

問題是,在這件事情上,肯定無法排除個人因素。

前面多次提到,別說超越裴承毅。要想取得裴承毅那樣的軍事成就。袁晨皓都得在軍隊裡更有作爲。

當上總參謀長只是第一步,如何當好總參謀長纔是關鍵。更重要的是。在袁晨皓之前,除了前任總參謀長之外。其餘的總參謀長都是戰功赫赫,就連來自海軍的林嘯雷都指揮共和國軍隊打了幾場漂亮仗。如果僅看來自陸軍的總參謀長,在袁晨皓之前的彭茂邦與項鋌輝更是戰功彪炳,名留青史的軍事統帥。衆所周知,從林嘯雷開始,總參謀長的任期就縮短到了舊年,而且只會越來越短,不會越來越長。如此一來。袁晨皓要想成爲名留青史的軍事統帥,就得抓緊一切機會。

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評論來說,最想打仗的不是裴承毅,而是袁晨皓。

暫且不說這一評論是否過於偏頗,從實際情況出發也確實如此。對裴承毅來說,戰功多寡已經沒有多少意義,至少在他成爲國家元首之後,民衆最在乎的不是戰功,而是治理國家的能力。對袁晨皓來說。情況恰恰相反,哪怕他已經是總參謀長,要想讓全軍將士相信他的實力,他也得在戰場上建立新的功勳。

落到現實問題上,更加不能忽視袁晨

雖然沒人否認陸軍在世界大戰中的主導地位,不管怎麼說,規模越大的戰爭,陸軍就越發重要,但是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以袁晨皓爲代表的共和國陸軍將領肯定希望背靠本土好好打上一仗,而不是像中東戰爭那樣,在離本土數千千米的地方作戰。這並不表示袁晨皓害怕在境外作戰,也不表示共和國陸軍的戰力有問題,只是作爲陸軍統帥,必須考慮全面戰爭帶來的影響。

說直接一點,北上用兵,關係到本土安全。

事實上,這也是袁晨皓一直強調應該優先在中亞用兵的根本理由。

彌年代初,“中國一南亞共同體市場”擴大爲“中國一中亞一南亞自由經濟合作區。”包括中亞6國在內的 0多個國家融入了這個以共和國爲主的大經濟體,而且按照計劃,最終形成包括中亞6國、南亞8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與馬爾代夫)、東南亞國(緬甸、泰國、老撾、束埔寨、越南、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東亞2國(朝鮮與琉球,日本在歷年宣佈重新建國後,共和國在同年承認琉球爲獨立主權國)、以及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蘇丹等國在內的,以共和國爲中心的全球性經濟體。在這個巨大的戰略框架中,中亞不但是共和國與俄羅斯的戰略緩衝區,還是共和國通往西亞與北非的跳板,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也許有人認爲,這與本土安全無關。

事實上,“本土安全”絕非一個簡單的安全問題。從世界大國的立場出發。本土安全不但包括傳玩意義上的安全問題,還包括了經濟、貿易、外交等等領域的安全問題。在構建戰略框架的時候,共和國當局也充分考慮了戰爭對本土安全造成的影響。別的不說,印度戰爭爆發前。共和國耗費巨資。修通了從略什到伊斯蘭堡的鐵路。當時,很多人都認爲這是共和國這麼做是爲了對印度進行戰略包圍。問題是,印度戰爭之後,共和國當局不但沒有放棄這條鐵路,還對其進行擴容提速。將年通行能力由刃。萬噸提高到了化凹萬噸,並且在第二期提速工程完成之後,提高到了及凹萬噸。如果第三期提速工程順利完成,到毖年初能夠達到 刀。萬噸。共和國耗費巨資興建從阿拉伯海經帕米爾高原進入新疆的鐵路線,根本目的就是爲了提高必要物資貿易線的安全性。說直接點,海灣、中東與東非的物資只需要到達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或者卡拉奇港就能用鐵路送入共和國,無須前往東印度洋、更無須經過馬六甲海峽。考慮到美國在迪戈加西亞與澳洲西北地區的軍事存在。這條運輸路線能夠大大提高重要戰略物資的運輸安全性。誰也不能否認,這條運輸線與中亞地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設想一下,如果讓俄羅斯控制了中亞地區,哪怕只控制了前蘇聯的幾個加盟共和國,沒有進軍阿富汗,部署在塔吉克斯坦的俄軍也能對這條運輸線構成致命威脅。至少會迫使共和國在中亞地區部署重兵。

在戰略安全問題上,根本沒有商椎餘地。

早在年初的軍事高層會議上,袁晨皓就重點強調了中亞戰略運輸線的重要性。按照他的觀點,雖然這條運輸線在戰時的運輸能力也就只有 億噸左右,僅爲通過印度洋輸入共和國的物資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這十分之一的運力卻能夠決定戰爭勝敗,因爲在共和國需要進口的刀種重要戰略資源中,有醜種來自西亞與東非,其中7種的主產地在西亞與東非。更重要的是,作爲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稀有金屬礦的全球主要產地有5個”一是東南亞的老撾,二是東非的蘇丹、三是西非的尼日利亞、四是南美洲的秘魯一智利一玻利維亞、五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實際產地還有共和國、美國與俄羅斯,只是這三個國家要麼封存了所有的稀有金屬礦,要麼不對外出口),而與共和國關係密切的就有老撾、蘇丹與尼日利亞。老撾近在咫尺、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尼日利亞遠在西非、戰時可利用度並不大,關鍵就是東非的蘇丹。到歷年,從蘇丹進口的稀有金屬礦與稀有金屬初級成品佔到了共和國總消耗量的四成左右。由此可見,確保蘇丹的稀有金屬礦順利進入共和國,絕對是確保共和國戰爭機器正常運轉的關鍵所在。雖然海運的效率遠高於陸運,而且平常也以海運爲主,但是在戰爭時期,海運的風險遠高於陸運,所以確保從巴基斯坦到共和國西北地區的鐵路交通線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基於這個目的,袁晨皓一直堅持將中亞地區設爲主要戰區。

因爲一直由袁晨皓負責制訂戰爭計刮。所以在之前提交審議的幾份計發中,均把中亞當成主要戰場,而且均以積極進攻來化解危機。

品直接點,如果有必要的話,其和國應該率井向俄羅凱一六

爲此,在曰年初,袁晨皓就在編號“甲曰州”的戰爭計劃中明確提到,在主動進攻的情況下,共和國軍隊最多隻需要6個月就能掃蕩整個中亞地區,殲滅盤踞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境內的俄軍,將戰線推進到伏爾加河東岸。即便不向俄羅斯本土進軍。也能確保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優勢。當然。整個計劃中。最關鍵的不是作戰時間與作戰範圍,而是作戰投入。按照袁晨皓的估計,只要進攻果斷迅猛。最多隻需要動用5個主力戰鬥單位與5個標準戰鬥單位,即投入萬萬地面部隊,外加飛口架作戰飛機(包括支援航空兵的運輸機)與5個獨立炮兵單位(爲了加強陸軍的獨立作戰能力,在歷年的時候新增了獨立炮兵單位,其編制規模與戰鬥單位的炮兵旅相當),彈藥等作戰物資的消耗速度在每日田萬噸到 曲萬噸之間,6個月的總消耗量在口億噸左右。雖然物資投入總量非常驚人。遠超過中東戰爭,但是考慮到戰區範圍與交戰對手,以及基本交戰性質,這點消耗量就不足爲奇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只需要投入萬萬地面部隊的話,還不會對共和國在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產生太大影響。

可以說,袁晨皓的這個計利非卓有吸引力。

根據未獲證實的消息,時任國家元首的顏靖宇就對這一計劃非常感興趣,甚至單獨找袁晨皓談了幾次。

問題是,在這個計發小中,袁晨皓疏每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那就是,發起戰爭容易,結束戰豐困難。

俗話說,就是騎虎容易下虎難。

在中亞地區主動發起進攻,等於向俄羅斯宣戰。雖然以共和國的國力,擊敗俄羅斯不是什麼難事。用一些將軍的話來說,別說將俄羅斯趕出中亞地區,只要共和國能夠承受足夠的戰爭傷亡與損失,甚至能將俄羅斯趕出亞州。但是與俄羅斯的戰爭,絕對不是一場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軍情局早已證實,俄羅斯與美國簽署了秘密軍事同盟條約。只要共和國軍隊越過國境線,進入俄羅斯境內,美國就會向共和國宣戰。戰爭爆發後。俄羅斯肯定會死咬不放,到時候誰也無法保證共和國軍隊不會越過國境線。事實上,袁晨皓的計劃中已經明確提到。必要情況下,共和國軍隊會越境作戰。也就是說。與俄羅斯的戰爭。實際上就是世界大戰的開幕式。從實際情況出發,美國肯定不會等到俄羅斯被揍得奄奄一息才參戰,肯定會積極主動應對共和國的挑戰。總而言之,戰端一起,共和國就得做好打世界大戰的準備,別指望用一場局部戰爭來打垮俄羅斯。只要是世界大戰,共和國陸軍就不會停留在中亞。肯定會在趁勝追擊。到時候,就算共和國軍隊不打過去,俄軍也會打過來。不管是政治家、還是軍事家,都不會冒險放棄主動權。也就是說,共和國肯定要在中亞方向上、準確的說是俄羅斯方向上投入重兵,萬萬地面部隊解決不了問題。墜萬地面部隊都不見得能打敗俄羅斯,到時候也許要投入 四萬、甚至數百萬地面部隊。毫無疑問。如此巨大的投入,必然會對共和國在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產生影響。

換個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美國積極拉攏俄羅斯,鼓動俄羅斯在中亞地區製造事端的根本目的呢?????正是如此,顏靖宇才把這個疑難問題留給了裴承毅。

也許有人會認爲,作爲軍人出身的裴承毅,在戰爭策略上更加積極主動。問題是,在對俄問題上,裴承毅必須小心謹慎。

說直接一點,就是共和國要不要率先與俄羅斯開打。

客觀的講,如果能夠使俄羅斯保可以說,共和國也一直在爲這個目標努力。不然不會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一讓再讓,甚至對美俄秘密結盟的事情視而不見。不管怎麼說,只要俄羅斯沒有參戰,就軍隊沒有打到美國本土(夏威夷、阿拉斯加也算美國本土),俄羅斯就沒有參戰的義務。結果很明顯,俄羅斯肯定想在最有利的時候參戰。如果俄羅斯嚴格按照秘密同盟條約來做,即共和國軍隊打上美國本土後才參戰,對戰爭的影響並不大。因爲到這個時候,美國敗局已定。俄羅斯參戰與不參戰都無法改變戰爭結局。由此可見。美俄秘密同盟條約實際上是一份只對俄羅斯有利的條約,是美國爲了拉攏俄羅斯的同盟條約。

問題是,俄羅斯會等到最後時刻才參戰嗎?

共和國的領導人可以對俄羅斯一再忍讓,卻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未完待續

第20章 做文章第45章 鬥氣第15章 真正的敵人第56章 雙面間諜第126章 倒下的民族第138章 絕對火力優勢第39章 九天之上第81章 化危爲機第2章 大國頹勢第2章 大換裝第123章 遊戲規則制定者第11章 識時務第38章 自主決策第140章 猛虎下山第23章 危機四伏第1章 強國夢第30章 兩手都硬第80章 第一次第8章 緊急歸隊第6章 試驗部隊第22章 王牌艇長的機會第13章 政治風暴第65章 開創性戰役第31章 島內風波第22章 風向轉變第80章 輕重緩急第13章 頭緒第7章 觀念轉變第71章 萬事俱備第4章 秘密接頭第60章 致命威脅第28章 共和國的憤怒第29章 穩定因素第117章 全線吃緊第24章 別無選擇第89章 解密第82章 大好機會第72章 代理人第23章 創造機會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107章 大膽設想第103章 歷史性時刻第17章 高原槍聲第172章 追求幸福的權利第74章 情報網絡第85章 靈活戰術第54章 獨一無二第64章 別無選擇第42章 人盡其能第13章 深入探討第143章 直搗黃龍第42章 聯合國大戲臺第110章 叛逃風波第117章 南方決戰第89章 快速突擊第67章 快速船隊第109章 擴大進攻第17章 多事之秋第108章 當機立斷第28章 戰略圍剿第48章 國家宣言第18章 點火第66章 最後的努力第38章 理想惹的禍第15章 表態第34章 艇長的選擇第47章 範本第108章 選擇第24章 驟變第23章 何去何從第3章 餘熱第73章 重南輕北第36章 天助我也第55章 冷遇第51章 摒棄前嫌第147章 炮彈開路第53章 高起點第55章 冷遇第63章 一錘定音第36章 軍事儲備體制第24章 風暴來臨第140章 千秋功業第12章 實力第102章 戰爭規模擴大第22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第106章 張網捕魚第42章 兩難處境第53章 建議第127章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109章 猛然醒悟第102章 全面升級的擔憂第69章 司令官的價值第10章 冰山一角第84章 王牌軍的實力第40章 空天戰機第66章 有利有弊第104章 歷史重任第3章 血淚史第47章 準點第51章 摒棄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