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轉變思想

仁和國與美國不約而同的將防禦放在首位。也是不得不心洲洶擇

按照四隻時的國際情況,即便戰爭在歷年爆發,即《倫敦條約》的第二階段削減工作順利完成,共和國與美國的核彈頭都將削減艦。總量縮減到狂口枚左右,戰略運載工具則將縮減到勸件左右,從而使兩國的戰略打擊能力均在對方戰略防禦系統攔截能力的上限之內,但是從戰略角度考慮,首先確保本土安全,再考慮打擊對手,肯定是共和國與美國當局的不二選擇。換句話說,如果連本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算能夠打垮、甚至摧毀對手。也無法贏得勝利。事實上,這也正是在2西年之前不大可能爆發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畢竟在相互確保摧毀的前提條件下,誰也無法成爲最終的勝利者。

問題是,對雙方的軍事家、特別是高級將領來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在確定戰略發展方向的時候。裴承毅就一再強調,即便必須更加重視防禦,也應該積極防禦,即以戰術反擊爲主,而不是被動防禦。

美國的情況也很類似。在愕年的時候,離開五角大樓的史塔克就在接受剛電視臺特別採訪的時候提到。在未來的戰爭中,防禦將是取勝的主要因素,但是美國絕對不能因此而放棄主動權,只有通過積極主動的防禦,才能擊敗對手。以史塔克更杜奇威的關係,這也可以看成是杜奇威的軍事理論,畢竟在杜奇威需要脫下軍裝的時候,不大可能以軍事家的身份接受公衆媒體的公開採訪。

不管怎麼說,這種轉型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當然,這也是爲什麼雙方需要花上好幾年做準備的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雙方在這個時候做出戰略調整,就是希望在戰爭爆發前,通過全面軍備競賽來拖垮對手。創造更大的獲勝概率。

事實上,這也是非常正常事情。

要知道,在前兩次世界大戰之前。軍備競賽都是“前戲”。

拿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說,在戰爭爆發前,德國與英國搞了近力年的軍備競賽,雙方在海軍建設上投入了幾乎全部國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爲德國在海軍上投入的力量過於巨大,導致德國陸軍受到影響。沒能在地再上擊敗法國。

在舊比年之前,德國在地面戰場上的優勢非常明顯,甚至在東線戰場上打垮了沙俄,在西線戰場上離勝利只有一步之遙。如果德國能在戰前花更多的力氣來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恐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就將改寫,甚至有可能讓其變成第二次普法戰爭,從而使德國成爲歐洲大陸、乃至全球最強大的國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受重視的德國陸軍在地面戰場上左右開弓。取得了足以讓所有德國人引以爲傲的勝利,再受到德皇器重的海軍卻沒能取得任何戰果,最終成了協約國集團的戰利品。由此可見打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實際上成了壓垮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換個角度來看,協約國集團在戰前的宣傳,以及在軍備競賽中起到的引導作用也是讓德國走上歧途的重耍因素。本站新地址已夏改爲:聊胎0脅鞏姍敬請光白閱讀!

德皇威廉二世是當時英國國王的外甥,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給德皇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德皇在海陸建設上,更加重視海軍,輕視了關係到德國生死存亡的陸軍。以當時的情況。德國是典型的“陸權國家”即便具備了爭奪世界霸權的實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的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國家綜合實力也僅次於美國,也應該把西面的法國與東面的沙俄當成主要對手,只有在擊敗了這兩個強敵之後,纔去對付英國,而不是同時與3個強大的敵人交戰。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德國能夠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就是因爲在俾斯麥首相的正確領導之下,與英國保持了良好關係,利用英國的支持。穩住了東面的沙俄,創造了單獨對付法國的機會。

當然,這些已經是國家的戰略問題,與軍備競賽的關係並不大。

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海軍軍備競賽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也非常突出。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英日法意等列強通過《華盛頓條約》與《倫敦條約》對海軍軍備競賽加以嚴厲約束,希真以此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戰,但是這些條約失效後,軍備競賽仍然成爲了世界大戰的前戲。比如從打手喲年開始,美國與日本的海軍軍備競賽就全面展開了,而且決定了太平洋戰爭的最終結果。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軍備競賽的最大特點就是海陸並重,而且加上了空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軍備競賽以空軍爲主。

萊特兄弟的“飛行者號”飛上藍天之後不久,空軍就一,;。戰爭也從此由平面走向它中力量成爲了主。決定性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以“速度競賽”爲標誌的空中力量競賽就是軍備競賽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優秀的幾種戰鬥機,比如德國的亂一打手兇與英國的“噴火”式戰鬥機實際上都是“速度競賽”的產物。可以說,爭相發展空中力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軍備競賽的一大亮點。

從戰術上看,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典型的機械化戰爭,而最具代表性的地面戰術就是德國陸軍的閃電戰與蘇聯陸軍的大縱深進攻理論,但是這兩種陸軍戰術的核心力量並不是通常說的以坦克戰車爲主的機械化部隊,而是以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爲主的航空兵,特別是以戰鬥機與攻擊機爲主的戰術航空兵。可以說,如果沒有航空兵在前面開路。德國陸軍的裝甲部隊不可能橫掃西歐,更不可能兵臨莫斯科,蘇聯紅軍也不可能打到拍林,最終擊敗德國。

從戰略層面上看,由美國發起的戰略轟炸,更是把戰爭推向了新的高峰。可以說,正是因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對德與對日戰略轟炸取得了輝煌成果,才催生了美國空軍,讓美國當局把空軍當成了頭號軍事力量。美國空軍當時還是陸軍航空兵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宰天空,也與戰前的軍備競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美國的兇轟炸機上使用氣密座艙就來自二戰前的技術探索,而偶輪增壓發動機更是與戰前的“速度競賽”有密切關係。

與前兩次世界大戰相比,歷年開始的軍備競賽更加殘酷。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共和國與美國按照新的戰略思想,即放棄以進攻爲主的建軍方式,把重點放在防禦上,那麼兩國必須在戰爭爆發前爲部隊換裝,至少需要更換一半以上的主戰裝備。

拿陸軍來說,共和國就得調整地面主戰平臺與空中作戰平臺的戰術指標。本站新地址已夏改爲:聊胎0脅鞏姍敬請光白閱讀!

相對而言,陸軍的問題並不嚴重。不管怎麼說,地面主戰平臺與空中作戰平臺都是採用了開放式架構。而且按照模塊化標準進行設計的。調整戰術指標後,只需要重新開發各種功能模塊。

拿主戰坦克來說,在確定要將防禦能力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田%,具備抵抗第一代螺旋電磁炮發射的穿甲彈的能力之後,即最大防護標準下的戰鬥質量由巫噸提高到馮噸。主要產生了階問題。一是生產成本提高大約騙,主要就是增加高強度合金裝甲用量。二是防護模塊愕重新設計,畢竟質量改變後,尺寸數據也會變,自然要重新設計外形。三是對動力系統的要求更高,在增重心屯,即增重魏的情況下。要想保持戰術機動能力,動力系統的功率至少需要提高騙。這3個問題對開發工作的影響並不大,用中重集團工程師的話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錢,就能解決問題。

真正受到影響的是海軍。

不管怎麼說,陸軍的主戰裝備是以數量取勝,不管是主戰坦克、還是低空攻擊機,大批鑑採購的時候。都是以百爲單個,甚至以千爲單位。海軍的主戰裝備就不一樣了。哪怕是裝備數量最多的反潛艦艇,批量採購的單位也是艘,最多不過幾個艘,如同航母這樣的大型戰艦的採購數量也就幾艘。

更重要的是,海軍主戰裝備的設計週期更長,而且變動難度更大。

雖然海軍艦艇也早就採用了開放式架構與模塊化設計,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海軍定下了戰術指標之後。都會訂下一個價格,設計人員將據此首先確定戰艦的排水量,然後再進行細節設計。拿航母來說,在確定標準載機數量爲力架、持續作戰舊天、部署週期爲6個月等戰術指標之後,工程師就能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排水量區間,即到底是舊萬噸左右。還是舊萬噸左右。在確定了排水量區間之後,纔會根據實際要求配製各個功能模塊。如此一來,如果海軍半途改變了戰術指標,比如要求標準載機數量爲打手2個月,工程師就會將排水量從舊萬噸提高到舊萬噸,然後調整模塊,等於一切從頭再來。

事實上,這就是“重慶”級航母折騰了舊多年的主要原因。

當然,問題還沒有這麼簡單。

在確定了以防禦爲主的戰略之後。航母的重要性就不那麼突出了。要知道,航母絕對是以進攻爲主的海面戰艦,而且只有進攻才能體現出航母的價值。

問題就在這裡。

中東戰爭、以及之前的印度戰爭已經證明,在未來海戰中,航母的那點攻擊能力很難在制海任務中對同等級別的對手構成威脅。以共和國的“上海”級航母爲例,在搭載架艦載機的情況下,以最大山“淳力計算,即出動今部刀架戰鬥機:其中出架執行護航與飢扒訪空任務,另件好架執行攻擊任務,而且每架都攜帶4枚反艦導彈,也只能投送!口枚導彈。在一支以打手艘巡洋艦、2艘多用途驅逐艦與破反潛驅逐艦的戰鬥羣的防空網能夠在一次防禦中攔截刃0枚以上的反艦導彈。也就是說,在規模相當的情況下,進攻很難打垮對手。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此之前的幾場戰爭中,即便在印度戰爭初期,共和國海軍也沒有完全依靠艦載戰鬥機消滅過一支規模相當的印度艦隊。

受此影響,航母完全變成了活動的海上機場。本站新地址已裡改爲:聊胎0肌混姍敬請光後閱讀!

問題是,在支持作戰飛機方面,航母遠不如海上基地。

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航速等問題,海上基地是更加理想的航空兵支援平臺。甚至可以說,只要磁感應推進系統成熟,空軍發展的“空中基地”的支援能力都在航母之上。如此一來,航母存在的價值將大受影響。

事實上,在秘打手年的時候,就有人懷疑過航母的存在價值。

雖然有人認爲,在口年之前的戰爭體現不出航母的價值,畢竟在目的與規模都有限的戰爭中,爭奪制海權的戰鬥並不具備決定性的意義。或者說交戰雙方在奪取制海權的問題上並不積極,所以航母很難在制海作戰中有正常表現。在全面戰爭中,航母的制海能力,特別是戰略機動與部署能力將完全體現出來。但是必須承認,在技術迅速進步的情況下,航母的這個優勢已經不那麼明顯了。

當然,在情況不明的時候,共和國與美國都不會輕易改變海軍建設。

原因很簡單,海軍的建設週期最長,變動後產生的影響最大,所以在情況明朗之前不益做大幅度調整。事實上,歷史上的強大海軍都有類似的發展戰略。拿英國來說,皇家海軍橫行全球的時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不積極進取的海軍,很多新技術與新武器、比如蒸汽機與魚雷。都首先出現在其他國家的海軍之中,然後才被英國海軍採用,並且憑藉英國的強大國力,迅速超越對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即英國無法繼續維持全球第一大海軍的時候,皇家海軍纔在技術創新上有所作爲,比如對現代海軍影響最大的彈射器、斜角飛行甲板與滑躍起飛方式都是英國人的傑作。

正是如此,美國海軍並不急於創拜

事實上,中東戰爭之後,共和國海軍的國際地個已經得到承認,成爲了與美國海軍平起平坐的一流海軍。所以在此之後,共和國海軍也變得更加保守了。

田年底,共和國國防部就批准了“重真,級航母第二批次的建造工作,並且在次年年初批准了第三批次的改進設計工作。

也就是說,共和國不但沒有放慢海軍的建設速度,反而加快了新式戰艦的建造速度,做出了迅速擴充海軍實力的決定。實際上,這也是對美國最直接的挑戰。要知道,除了加拿大與墨西哥之外,其他任何國家要想威脅美國,首先就得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最無法容忍的就走出現一支能夠對美國海軍構成威脅的海上。

受此影響,美國當局也在四隻底與劫打手年初批准海軍的擴充計哉。

與陸軍、海軍相比,空軍受到的影響最小。

相對而言,空軍是一支“絕對性”的進攻力量。在杜黑的“制空論”中就強調,空軍存在的價值就走進攻,與其在空中擊落敵人的戰機。還不如將敵人的戰機炸燬在地面上,因此真正強大的空軍,絕對是以轟炸機爲主,而不是以戰鬥機爲主。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着技術進步,戰鬥機的打擊能力的到大幅度提升,而受價格因素影響。轟炸機的裝備數量越來越少,即便在美國,轟炸機的數量也僅有數百架,到了引世紀,更是縮減到百架以內。但是在作戰使用上,對地打擊仍然是空軍的主要任務。

當然,從技術上講,空軍要從進攻轉爲防禦,主要就是結構調整。即重型制空戰鬥機在機羣中所佔的比例。對共和國與美國空軍來說。要做的事情非常簡單,那就是花更多的錢採購更多的、更好的制空戰鬥機,以加強防空作戰能力。

由此可見,不管是陸軍、海軍,還是空軍,在新的作戰指導思想下。首先要做的就是採購新的武器裝備。以推廣新的戰術。事實上,這就是軍備競賽的實質,即冉戰爭思想來推動裝備建設,由此對國家經濟產生影響,最終讓國家在此期間爲戰爭做好準備,爲戰爭的最終結果莫定基礎。

問題是,誰也不能忽視“第四軍”。即天軍的影響!

第96章 風暴高潮第5章 軍火貿易第133章 高地第142章 合縱連橫第32章 病急亂投醫第109章 擴大進攻第148章 技術與戰術革命第98章 東衝西突第10章 冰山一角第57章 偷襲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55章 後知後覺第25章 無價的道義第138章 戰略佈局序十五運籌帷幄第74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48章 玩火者第44章 善後第3章 通往戰爭的大門第120章 膠着戰局第29章 別無選擇第50章 暗中交手第3章 餘熱第45章 驚天陰謀第35章 軍售交易第35章 一鼓作氣第70章 眼中釘肉中刺第85章 全面部署第31章 暗算第173章 走向尾聲的信號第108章 速戰速決第48章 玩火者第45章 部署第56章 前方第116章 事發突然第25章 加速第65章 軍備競賽第36章 牽制力量第79章 利益同盟第86章 戰前動員第52章 趁火打劫第4章 倫敦條約第128章 黯然離去第5章 時事造英雄第45章 風雨飄搖第106章 海上平臺第1章 激活第175章 政治領袖第47章 難以置信的順利第38章 定位第47章 漫長的發展道路第29章 野心家第50章 司令官的職責第12章 順從第15章 智者千慮第135章 最大一塊飛地第11章 拉人入夥第39章 鬥法第22章 西方不亮東方亮第60章 皇家空軍第151章 心領神會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2章 軍情局長的面子第111章 最後的槍聲第130章 兩手準備第66章 勢成騎虎第85章 靈活戰術第22章 傳奇人物第22章 局外人第102章 全面升級的擔憂第145章 打破僵局第23章 安全事務合作條約第25章 加速第90章 自掘墳墓第68章 奇蹟第132章 停戰接觸第13章 聯合火力支援第58章 爭分奪秒第99章 否極泰來第82章 堅持路線第48章 玩火者第23章 創造機會第133章 假投降第71章 民主表決第33章 各有所需第107章 風暴中心第47章 厲害關係第6章 飛赴紐約第120章 初嘗甜頭第102章 重獲自由第66章 來龍去脈第87章 艦隊北上第36章 先進理念第38章 初露頭角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11章 統一進程第2章 臭味相投第116章 大國舞臺第50章 掌握主動權第56章 由海向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