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雲州,晏王府。

趙黼迫不及待地將雲鬟的來信拆開,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雲鬟寫這封信的時候,自然比世子府跟靜王修書的時間都要晚。她是世子府命案之事看似塵埃落定,而京內也彷彿恢復平靜的時候,寫下此信的。

就如同是對前面那兩封信的概述跟總結。

趙黼起初接到之時,只顧滿心狂喜,幾乎還沒開始看裡面寫的什麼,便已經情難自禁,在那雋秀清逸的字跡上用力親了幾口。

蔣勳在旁看得又是皺眉,又是忍不住笑。

只不過當他終於勉強定神、看明白紙上內容的時候,趙黼臉上的笑才飛快斂了。

他想不到,這薄薄地兩張信箋裡,承載的卻是似山般沉重的消息。

對普通百姓甚至如雲鬟這般中下級官員來說,京內那一場□□,其實並不算十分的“驚恐”,只是“變化”而已。

因在他們都看不見的地方,有一場默然之中進行的角力,卻也是天底下至爲兇險敏感的角力,——並不僅是關乎一人之生死,而是因一人之命運,牽扯着千千萬萬人的命運。

也是後來,雲鬟才知道京內那個夜晚,是怎樣的驚濤迭起。

事情的起因,自然便是世子府的血案,三法司聯手審訊之下,矛頭直指太子府。

本來宮中內侍前往大理寺之時,白樘該即刻進宮、稟奏如今爲止的所有案情及重大發現,然而白樘因謹慎起見,決定再壓一壓,繼續查下去,直到真正“水落石出”,再行稟告皇帝。

只可惜,白樘雖有這般膽量跟手段,有的人卻實在是等不及了。

那便是太子殿下趙正。

先前因太子府內的種種事端,皇太孫妃夜遊,遼人細作作亂,以及李氏在宮中被皇太孫手刃……這一連串事情下來,已經讓太子心中十分惴惴。

正如顧詹士所說,晏王世子府出了命案這件事,他們本以爲晏王畢竟會受波及,太子府可以鬆一口氣了,誰又能想到,此事竟偏偏又死死地掐住了東宮的脖子。

周圍的傳言,皇帝模棱兩可的態度,搖搖欲墜似的境地,讓太子再也無法按捺。

事發這夜,宮內東昭門的侍衛統領正是太子的人,可以暗開宮門,裡應外合。

先前巡城司的人馬,原本趙黼能夠自由調動,如今趙黼偏回了雲州,自然正是可乘之時。

再加上朝中也自有一半兒的人是太子這邊的,只要事情行的機密果斷,讓趙世即刻稱病傳位,便也是順理成章,十拿九穩的。

因此趙正終於決定,成敗在此一舉。

就在他們決定動手、計劃都周全之時,趙世忽然派人召見晏王恆王進宮,正在東宮接到消息之時,宮內來請的內侍也旋即到了。

趙正只得佯作無事,問道:“這會兒城門都要關了,如何又傳人進宮?”

內侍道:“聖上先前突發了心疾,所以才傳幾位王爺跟太子進宮伴駕呢。”

趙正心頭一動,道:“恆王跟晏王都已經進宮了麼?”

內侍道:“回太子殿下,兩邊兒也自有人請。這會子只怕正也啓程進宮呢。”

趙正入內,同幕僚們飛快地商議了幾句,約定了行事之號,便隨着內侍進宮而去。

不多時來至萬安殿,就見門口上晏王站着,也是纔來,見了趙正便轉身行禮。

趙正道:“你如何還未進內?”

晏王道:“方纔看見是太子殿下來到,便想稍等一等。”

趙正將他打量了一眼,卻不知他這般恭敬,是真心還是假意。因問道:“恆王呢?”

晏王道:“我來之前,看見恆王正進內去了。”

趙正不置可否,當下便同晏王一塊兒進殿,果然見恆王立在地上,皇帝趙世坐在榻上,正在吃一碗湯藥。

兩人上前行禮,太子道:“聽說父皇身子有恙,不知可如何了?”

皇帝慢慢將藥遞給旁邊侍從:“沒什麼,只是年紀大了,毛病自然便多了,只不知爲何,一時半會兒仍是死不了,叫人着急。”

幾個人面面相覷,太子忙道:“父皇何出此言,父皇正當康年,千秋鼎盛。”

趙莊跟恆王也都稱是。

皇帝道:“是嗎,你們心裡,都沒想過要朕快點死嗎?”

趙莊先跪在地上:“父皇說這話,叫兒子們無地自處了。”

太子跟恆王也相繼跪下請罪。

皇帝卻仍是淡淡地,望着三個人道:“朕聽人密報,說是近來,有人暗中調動京城兵馬,意圖不軌,你們……可曾聽說此事?”

如此一句,叫人毫無防備。趙正心懷鬼胎,聞言身上森森寒意,恍惚聽趙莊說不知,他便也道:“兒臣也從未聽說此事。”

皇帝冷笑了聲,道:“那麼,東昭門的守衛……也是無礙了?”

趙正猛地聽見這話,汗刷地便從臉上滑落,猛擡頭看向皇帝。

對上皇帝有些陰鷙的目光,趙正幾乎魂不附體,卻仍道:“兒臣,竟不知父皇此話是何意?”

趙世說道:“恆王,你同他說。“

趙正吃了一驚,猛地轉頭看向恆王,卻見恆王看他一眼,竟說:“太子殿下,我接到密報,說是殿下這兩日頻頻調動京內兵馬,我因有些不解,還以爲是父皇授意,故而方纔對父皇提起,誰知父皇竟全不知此事的……”

趙正無法置信,盯着他道:“你……”

恆王卻是滿面肅然跟疑惑,道:“不知太子殿下,是不是真有此事,又是什麼用意?”

趙正嚥了口唾沫,臉色發青。

晏王在旁看的蹊蹺,忙問:“是不是消息有誤?”然而看着兩人互相對峙似的情形,晏王心頭一震,隱約有些知曉。

忽地聽得皇帝說道:“先前世子府的命案,當真是撲朔迷離,原先以爲兇手是謝鳳,誰知……又是晏王,今日朕聽說查的有八/九分了,本來命人去傳白樘,誰知他竟推說尚未水落石出。”

恆王接道:“其實此事的確已經明白了,晏王當時殺人,乃是中了人的攝魂術,身不由己罷了,至於那侍衛竇鳴遠,卻跟太子府的呂錄事是親戚,且曾許諾爲太子效忠,晏王殺人用的匕首,都是太子府禁衛所用,可見真相如何了。倒是不知白樘因何不肯結案。”

晏王在旁,聽着他說的竟一絲不差,比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都明白。

趙世道:“晏王,是不是如此?”

晏王只得道:“是如此,然而白尚書說此案尚要繼續追查,只怕還有內情。”

趙世轉頭問道:“太子,你可有什麼話說?”

太子自覺足下所立之地,搖搖欲墜,便道:“兒臣對此事,一無所知。曾也私問過底下人,顧詹士雖承認曾攛掇呂陵說服竇鳴遠效力,可是崔鈺被殺之事,卻是分毫無關。求父皇明察。”

趙世笑了笑,仰頭出神片刻,忽然說道:“你們可知道,那日我傳謝鳳進來,詢問他當夜發生何事,他並未如實招供,反說了一個典故?”

晏王不由問道:“是什麼典故?”

趙世便將那“包拯斷牛”的故事說了一遍,道:“當時朕只氣他口燦蓮花,卻不說實話。誰知道後腳你們便都進宮來了。謝鳳說,只有切了牛舌之人,才巴不得那牛主人犯錯,所以一看到牛竹將肉販賣,便立刻出首舉報。偏偏……太子你急不可待地來跟朕說,收到密報,說晏王殺了人。”

趙世當時看着自己的兒子,心中之怒,只有他自己知道。

太子這才明瞭,臉色青中泛白:“父皇,我是真的……接到密報,只是想要查明真相而已呀!”

趙世禁不住喝道:“你是想查明真相,還是想趁機搞垮晏王?”

太子渾身戰慄,此事他自然是有私心的,任何在他位子上的人,只怕也都有私心,加上晏王的確對他極爲威脅,當那樣一個絕佳的機會在眼前的時候,他竟無法自制。

也因爲那件事跟他無關,所以他自忖“光明磊落”,所以纔敢要求徹查,卻又如何能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何況偏又有那個“典故”在先。

至此,太子才隱約覺察今日皇帝召他們進宮的用意。

深吸一口氣,趙正擡頭說道:“其實,在父皇心中,兒臣早就不堪大任了,是不是?早在未曾立太子之前,父皇就偏愛晏王了。”

趙世道:“你的確不堪大任,氣量狹窄,行事偏私衝動,御下不力,耳根軟……但是,當初朕仍是立你爲太子了,並非朕偏愛誰,誰就一定會是儲君,不然,朕早就立晏王了!”

太子趙正緊閉雙脣,恆王在旁,嘴角微微一挑,流露一絲薄笑。

趙世咬了咬牙,又道:“當初東宮那麼多爛事,朕卻仍舊在忍,本想你只要做一件兒讓朕刮目相看的事就罷了,朕可以、既往不咎。只是想不到……你非但沒有,反而更讓朕忍無可忍……”

世子府的那件案子上,倘若那日太子進宮,是爲了晏王求情的,趙世看在他珍惜手足之情的份兒上,也未必那般慍怒厭棄。

一直到如今……到了要動刀兵的地步,皇帝終於知道,他的忍耐到了盡頭,而趙正的太子位,也到了盡頭。

次日,金鑾殿上。

幾乎一夜未眠,皇帝似乎更蒼老了幾分,只是精神仍舊強悍,坐在高高地龍椅上,雙眼如同盤旋在高空的鷹隼一般,掃視着底下的諸位大臣們。

有些滄桑的口吻,沉重而威嚴地問道:“朕有意廢太子,衆愛卿可有意見?”

只有兩名老臣出列,說了些太子雖有過,但也有功之類的話,只因畢竟大勢已去,若是無昨夜那一場府兵異變,或許還可力挽狂瀾,但意圖逼宮,已經是罪無可赦。

如今說太子也曾有功,不過是挽回些顏面、表表昔日情分罷了。

因此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言語。

趙世嘆了口氣,沉默片刻,忽地問道:“若是立儲,當立何人?”

羣臣靜默,片刻,便有人出列道:“按照長幼之序,當是恆王殿下。”

另一人道:“且恆王殿下對聖上忠心耿耿,這次若不是殿下早有防範,也未必能夠……看破京內□□的圖謀。是以臣也覺着恆王殿下最佳,一則名正言順,二則堪當大位。”

恆王在列,微微地面露得意之色。

龍椅之上,趙世不動聲色,睥睨下臣衆人,終於說道:“昨夜,的確是多虧了恆王報信不錯,但是……朕不解的是,素來恆王跟太子是關係最好的,如何竟會主動出首?”

恆王臉色微變,繼而道:“回父皇,兒臣跟太子自是手足之情,故而互有來往,只不過,太子此舉實在大錯特錯,竟絲毫不念父子君臣之禮,故而兒臣兩下權衡,自然要痛下抉擇。”

有幾位臣子也點頭讚賞。

皇帝道:“那你可曾面勸過太子,叫他不要行差踏錯?”

恆王道:“這、這……兒臣平日裡雖有些規勸言語,但是這件事畢竟非同小可,兒臣生怕,生怕勸不住太子,何況他一意孤行之下,倘若兒臣勸諫不成,反而走漏了消息,深受其害,更加沒有人能跟父皇報信,此事便無法可想了。請父皇諒解兒臣之心。”

趙世便不言語了,只問晏王道:“晏王,你覺着如何?”

晏王遲疑,繼而說道:“此事輪不到兒臣置喙,自然是父皇跟幾位輔政大臣們決定。”

趙世又看靜王:“靜王呢?”

靜王道:“兒臣跟晏王是一般想法。”

趙世的目光在兩位王爺面上掃來掃去,然後移開,又看向底下大臣,終於點名道:“沈相,你意下如何?”

沈正引出列,雙眉微蹙,道:“聖上,此事不該微臣參與。”

趙世道:“爲何?”

沈正引道:“聖上莫非忘了,老臣家的一位堂侄女,此刻是靜王妃。”

趙世笑道:“朕並沒有就糊塗到那種地步,只不過,古人云‘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你只管說就是了。”

沈正引道:“既然如此,微臣覺着……靜王爺堪當大任。”

此話一出,在場竟有半數以上的大臣們點頭稱是,又有人出列,盛讚靜王,六部尚書之中,除了兵部,刑部並未表態,工部尚書意在恆王外,其他的禮部,戶部,吏部均都讚賞靜王。

靜王見狀,忙跪地道:“求父皇寬恕,兒臣萬萬不能。”

恆王在旁,微微冷笑,忽地晏王道:“父皇,兒臣覺着靜王的確堪當大任。”

趙世盯着他看了一眼,卻不做聲,目光在底下掃來掃去,忽然看向一人,便問道:“白愛卿,你如何不出聲?”

白樘聞言出列:“臣在。”

趙世道:“你心目之中屬意的儲君人選,卻是何人?”

剎那間,整個金鑾殿上寂然無聲,每個人都看着站在中間那道端直的身影,就連地上的晏王,靜王兩人,也都擡頭看向白樘。

靜默之中,只聽得白樘道:“臣屬意的是……晏王殿下。”

一片死寂之後,“嗡”地一聲……臣子們按捺不住。

沈相面上是掩不住的震驚之色,連素來內斂溫潤的靜王,也罕見地於眼中流露意外之意。更不必提晏王了。

只有高高在上的趙世,望着白樘,意味深長地笑了一笑。

此後,

作者有話要說:  恆王,晏王,靜王三位王爺離開金鑾殿,只臣子們在內,自又有一番激烈爭執不提。

羣臣清早進宮面聖,一直到過午,才魚貫出宮而回。

六天之後,皇帝發詔書,廢太子,儲君卻仍未定,相比較羣臣的焦急,趙世卻出奇地冷靜,彷彿在等待什麼。

直到三個月後,雲州方向傳來一個消息,對皇帝趙世而言,他所期待的“天時”,終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