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做媒

易家大郎比吳貢士年輕,比吳貢士家世好,比吳貢士更有學問。吳貢士家境清貧又是鰥夫,元配還留有一子;易家大郎尚未成婚,雖然家境不佳,但族裡卻有一位學士,族人兄弟裡也有不少科舉出仕的人,怎麼看都比吳貢士強得多了。

趙焜要爲嫡出的長孫女挑夫婿,怎麼看都沒有理由捨棄易家大郎,選擇吳貢士的道理。趙家三房雖然不是什麼高門大戶,卻也是世代書香,又是建南侯府的親支族人,從家世上講,並不比別人差。如今趙焜又是新出爐的貢士,就算他年紀老大,有很大可能會考得同進士,也沒必要太過小看了自己,委屈嫡長孫女嫁人做填房吧?

然而趙焜卻有自己的爲難之處:“吳貢士雖家貧,但學問紮實,今科當能擠身二甲,今後前程不可限量。他是有一子不假,但元配早逝,岳家勢微,若得他爲婿,即使淑姐兒名義上只是個填房,也不會受人輕視,正室體面更是不會有半分受損。至於他的兒子,好生教養了長大便是,也不礙着什麼,反而可以成全了我們家淑姐兒的賢名。易家大郎雖然比吳貢士要強,可太過出色,淑姐兒卻未必配得上了。我與易家大郎相識,也知其有高志。若仗着侯府對其有知遇之恩,便強行將這樁婚事訂下,日後夫妻之間有了嫌隙,豈不是害了淑姐兒?況且易氏族中多是讀書人,子弟婚配選的也都是書香世族之女。我們家雖說也是詩書傳家,但淑姐兒卻只是比識字強些,並不擅詩書,日後妯娌間來往。也要叫人笑話的。齊大非偶,還不如另覓良緣。”

他想得明白,張氏也尊重他的意見,只是心裡未免要爲趙淑姐委屈。趙淑姐長相是平凡了些,但也算得上是清秀了,若在奉賢老家嫁人,上海府內的大戶人家。基本都可以匹配。如今卻不但要遠嫁,還得進門就做現成的娘。那是元配留下來的嫡長子,份量還跟庶妾所生的不一樣。輕不得重不得,日後淑姐兒有了兒女,還要處處排在此子之後,換了誰不在意?

張氏自己就是填房。深知這填房的苦處。然而這樁婚事是淑姐兒的嫡親祖父起意,她這別房的曾叔祖母也不好多說什麼。只能答應趙焜,會讓趙瑋向吳貢士透個口風。

不過等宴席散了,趙氏族人各回住所之後,張氏還是免不了要私下嘀咕兩句。正巧盧媽今日回府。被張氏留下來幫着料理家中庶務,籌備孫子孫女的婚事,聽到舊主人的抱怨。便笑了:“老夫人也想太多,焜老爺又不是糊塗人。怎會不爲孫女兒着想?他都覺着自個兒做定了同進士,那吳貢士卻有極大可能考中進士,同進士的孫女兒嫁給了進士做填房,進門就是現成的官太太,又哪裡吃虧了?三房的淑姐兒雖說年輕,但留在南邊嫁人,頂多就是嫁個秀才舉人罷了,哪裡比得上做進士太太體面呢?況且以吳貢士的家底,日後多半還是要倚重妻族,自不會虧待了淑姐兒。”

張氏怔了怔,這才反應過來,但仍忍不住感嘆萬分。

吳貢士那邊雖然還要準備殿試,但得了消息,心下也十分驚喜。趙焜既是明知書館副館主,又是建南侯府族親,他娶了趙焜的孫女爲妻,日後便是建南侯府的姻親了,這樣好的親事,他怎會拒絕?況且他在趙焜手下做事已久,知道其爲人秉性,相信對方的孫女兒就算容貌平平,教養卻不會有差錯,應當是個賢妻。他當即就尋了同鄉做媒人,上門求親,不到十日,就將這門婚事定了下來。

趙焜心情很好地一邊準備殿試,一邊寫信回奉賢,將這門婚事告訴家中老父與老妻兒孫。他還提到,次孫女潤姐兒也有十二歲了,他在京中時會好好留意合適的孫女婿人選,讓家裡人千萬別自作主張,把潤姐兒定出去了。

趙焜開了個頭,其他知情的趙氏族人也開始心動了。眼下京中才子云集,正是給家中女兒或孫女尋婚配的好時機。只要是條件不錯,又知根知底的考生,就算這一科成績不佳,也可以考慮定下的。說不定未考中的人,反而更容易說定呢。

趙啓軒的女兒沅姐兒也有十四歲了,六房幾名在京的族人也有女兒或孫女,都不由得留意起合適的人選來。又因爲明知書館聚集了不少出身清貧的讀書人,他們便總是尋了理由來拜訪趙焜,藉機觀察一衆青年才俊。易家兄弟身爲其中的佼佼者,易家大郎更是今科高中了,自然是他們最爲熱衷的對象。

易學士之子素來與趙瑋交好,受了易家兄弟的託付,悄悄來找趙瑋求情。事實上,除了趙氏族人以外,也有不少親友託人來說項,欲與易家兄弟聯姻。不過他們兄弟都不想在這時候定親,眼界也比較高。他們娶妻,也同樣只願求書香淑女。至於對方家世財產容貌等等,都在其次,關鍵的是品行和教養。易學士父子都不想讓他倉促定下婚事,請求趙瑋攔上一攔。

趙瑋有些哭笑不得,但易學士父子與他交情不淺,他只能答應下來,私下去尋了幾家族人說話,讓他們別擾着人家貢士讀書了,殿試還未進行呢,萬一誤了人家的前程,豈不是結仇了嗎?趙氏族人連忙收斂了許多。

吃晚飯的時候,趙瑋把這事兒當作是趣聞,跟張氏提了提。張氏就在那裡嘆氣了:“三房倒也罷了,六房行商賈事,怎麼好與書香門第聯姻?若是寒門出身的讀書人,倒也罷了。可別讓他們遇着個前程大好的青年才俊,就拿着我們侯府的名頭,逼得人家答應婚事纔好。”

趙琇連日練習禮儀,正小口小口地吃着飯,聞言差點兒嗆着了,忍不住笑着對張氏道:“不至於吧?六房就算是做生意的,也是我們建南侯府的族親,在江南也算是聲名赫赫,家中女兒又不是嫁不出去了,哪裡就到了要逼人來娶的地步?”

張氏憂心忡忡:“人心難測,六房行事,素來就霸道些。”

六房當然不是軟和人,當初長房與小二房積弱時,六房也不是沒想過要奪走宗族話事權的。但趙琇並不認爲他們如今還認不清自己的位置。他們如今的生意已不再侷限於區區的糧食棉花買賣了,店鋪也不再侷限於江南地區,沒有建南侯府支撐,隨便來個縣令就能奪走他們的財富。就算有個進士女婿,能量也沒法跟建南侯府比。該怎麼做纔是最好的選擇,他們心裡清楚得很。

趙琇便勸張氏:“祖母若是不放心,不如就幫着幾位堂妹、侄女兒挑一門合適的婚事?有您做媒,族人們定會覺得十分體面。”

張氏有些心動了。如果是由她做主的話……

做媒拉縴,還真是中老年婦女的一大愛好呢。雖然她如今管家很忙,可她手頭不缺出色的年輕學子,又有曹太夫人等幾位好友可以提供更多人選,說不定真能撮合幾樁好姻緣呢。

第一個讓她掛心的,便是易家大郎的婚事。易家大郎年紀已不算小了,家世除了清貧些,各方面都還不錯,又即將考中進士。若是殿試之後,他被授了官,卻還未娶妻,那象話嗎?她得好好想想,認識的適齡女子中,是否有與他相配的好姑娘?

趙淑姐已被趙焜許給了吳貢士,趙氏族中剩下的女孩兒都不合適,曹家那頭認識的多是青年武官,張氏只能問米夫人,是否有匹配的人選了。

米省之這時候已經述完職,啓程回杭州任上去了。米夫人留京養胎,等胎兒情況穩定了一些之後,就帶着女兒,再多帶上一位妯娌米舅母,連同家下人等一起搬進了內城,就住在建南侯府附近的一處宅子裡。

這宅子卻是米舅母尋了當初進京時找過的一位經紀幫忙找的,前後兩進,地方比原來的小院大些,房屋也足夠,與侯府離得更近,彼此來往要方便得多。自米夫人母女搬了過來,建南侯府那邊幾乎每日都有人過來請安送東西,趙米兩家來往十分緊密。

得了張氏的信,米夫人就開始回憶認識的女孩兒裡頭有哪些還未定親:“米家四房人,倒有五、六個侄兒還未說親,侄女兒卻少,雖有三兩個,多年未見,也不知容貌品性如何。卞家……”她頓了一頓,忍痛將孃家的女孩兒剔除出去了。卞家女的名聲在外,雖說易家人不知情,但萬一將來計較起來,結親也跟結仇無異了。

米穎芝便對她說:“母親,您這一兩年經過葉大夫的藥方調理,身體已好得多了,如今又有了身孕,可見這方子十分對症。何不將方子也抄一份送給姨母、表妹們?若是她們身體好轉,日後不用再爲子嗣犯愁,婚事上也就不用再爲難了。”

米夫人想了想:“也好,我回頭便寫了信去奉賢給你姨母。她與你陶姨父也是隻有一女,早就盼着能再生一子了。”

米穎芝想了想,笑道:“母親不如索性把姨母請到京裡來小住幾個月好了。嬸孃雖好,但事情繁多,全要倚仗她一人,未免辛苦些。若再有姨母坐鎮,必然萬無一失,女兒心裡也更放心。”

請陶太太到京城小住?米夫人吃了一驚,但很快就真的考慮起這個提議來。

第344章 新居第463章 初提婚姻第523章 謝禮第66章 宗族大會(二)第84章 傳信第158章 追捕第135章 海上時光(中)第461章 盛況第540章 計劃第72章 疑點第367章 約定第459章 尋親第205章 雪花酪第504章 慈善第195章 不合時宜的請求第384章 藏梳第279章 救人第33章 秘密任務第350章 地震第16章 廣平王世子第555章 婚期第121章 意外的線索第454章 離開第43章 下毒第473章 疑惑第237章 露餡第248章 評詩排座次第24章 顯靈第619章 藉口第555章 婚期第401章 反轉第469章 守歲第264章 表白第478章 害臊第187章 新皇第113章 新朋友第294章 評價第227章 歸來第284章 遺案第194章 曹家第100章 宗房內鬨第549章 處置第22章 當衆揭穿第218章 趙演的小心思第216章 戰果第553章 盤算第61章 提點第313章 許諾第628章 送妝第339章 請客第3章 既來之則安之第21章 好戲第251章 小病第421章 坦率第70章 趙煜的小算盤第538章 宮門第533章 熱鬧第567章 新進士第40章 做戲第583章 告狀第377章 驚聞第153章 求教第262章 夜笛第174章 勸食第540章 計劃第474章 紅香第508章 相見第199章 對峙第266章 知不知第267章 心虛第200章 送冰第126章 異變第427章 請罪第342章 警告第177章 突如其來的罪名第595章 病倒第265章 心臟病第187章 新皇第253章 溫泉第453章 小敘第552章 牽制第131章 不速之客第422章 勸姐第574章 壯大第409章 聽戲第388章 探望第367章 約定第338章 握手第488章 動手第523章 謝禮第496章 對策第603章 勸母第315章 謝禮第398章 怨懟第337章 懂你第200章 送冰第239章 誤會第172章 喪鐘第377章 驚聞第291章 臘八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