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夏貴妃一聽謝涵提到的那兩張紙條的內容,竟然腿一軟,哆嗦了一下,好在她很快扶着謝涵站穩了。
如果說她的第一反應是害怕,那麼她的第二反應便是不信,“這,這,這不太可能吧?”
這是什麼,這是謀逆!
雖然謝涵沒有提到“謀逆”二字,可夏貴妃不由自主就往謀逆這邊想了。
都和韃靼人勾結了,這不是謀逆是什麼?
說實在的,自從姐姐沒了之後,夏貴妃不止一次猜想徐氏會對朱泓下黑手廢掉朱泓,也不止一次地教朱泓如何防範,甚至還在朱泓身邊安排了幾個人。
可她千想萬想,決計是半點也沒有想到趙王和徐氏竟然膽敢謀逆。
畢竟誰都清楚,本朝的祖制,王爺是沒有兵權的,一個沒有兵權的王爺想造反這難度也太大了,可能嗎?
這後果是什麼難道他們不清楚?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本朝的世祖皇帝不就是不甘心做一個親王而搶了他兄長的皇位?
都有過先例了,再來一次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她的兒子怎麼辦?
“姨母,放心吧,我想着皇上肯定會有妥善的安排的。”謝涵扶着夏貴妃慢慢往前走,因爲兩個人站在路邊說話是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好奇心的。
“不成,我的心怎麼這麼慌慌的厲害呢?”夏貴妃摸着自己的胸口,臉色煞白煞白的。
謝涵見此頗有幾分後悔不該把實情告訴她,她以爲對方好歹也是在宮裡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沒想到這件事還是超出了她的承受範圍。
“姨母,你別怕,外頭的事情夫君會盡力去安排,宮裡的事情只能靠你自己了,本來我們攢了點銀子想送給你打點用,可如今這情形這些銀子暫時我也不敢拿出來了,等過了這段時間再說。”
沒辦法,這種時候謝涵不站隊也得站隊了,她和朱泓必須傾全力把朱淵扶上位,否則的話就該輪到顧鈺的兒子朱淳了,那謝涵和朱泓今後別想過安生的日子了。
“孩子,姨母什麼也不說了,姨母知道輕重的。”夏貴妃總算回過神來了,兩手握拳。
既然謝涵說皇上已經清楚這件事了,那麼皇上肯定是做了妥善的安排,她不用怕什麼趙王和徐氏,眼下她要防範的人是顧鈺。
宮裡宮外的形勢她早就看明白了,顧鈺有顧家、沈家如今又有趙王府支撐,而她的孃家只是一幫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不管是財力和兵權都和顧家相去甚遠,她拿什麼跟顧鈺去爭?
所幸的這幾年朱泓和謝涵的名氣也大了,功勞也大了,在皇上面前也越來越有分量了,因此,她也算是有了一點點的倚仗。
好在立太子皇上要考慮的是不僅是皇子的能力,還要考慮這些外戚的力量。
說起外戚的力量來,這就有個度的問題,外戚的力量太大了干政是必然的,而外戚干政的後果必然是皇權的削弱;可反之,外戚的力量太小了,只怕這皇位未必坐的穩當,極有可能會引發新的一輪爭奪,到那時,骨肉相殘是必然的。
因此,夏貴妃對自己的兒子上位還真沒什麼信心,主要是顧鈺那邊的靠山太硬了。
可不管怎麼說,她都要盡力一試。
因爲她不光是爲她自己爭,也是爲她兒子爭,爲謝涵和朱泓爭,爲她死去的姐姐爭。
說話間兩人便到了御膳房門口,兩人心照不宣地把那個話題收住了,討論起今日要做的幾樣點心來。
謝涵是第一次來御膳房,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大的一個廚房,比慈寧宮的主殿還大,差不多十來排竈口,每一排至少有十個竈口,每個竈口旁都有三四個人在忙乎,一眼看過去,滿滿的人頭和穿梭的太監宮女。
夏貴妃顯然不是第一次來,她一面領着謝涵進去一面跟謝涵解釋,原來御膳房只負責各宮主位的膳食,皇上、太后、皇后各佔一排竈口,剩下的妃嬪看她們每日的膳食份例安排幾個竈口,多的有十個八個,少的也有四五個,而那些皇子公主們沒進學之前是跟着各宮主位一起吃,進學之後再統一劃到上書房了。
兩人走到太后的竈口前,司畫和司寶正守在清理那些活蝦,謝涵要做的第一道點心自然是蝦餃。
有司畫和司寶打下手,又有夏貴妃幫着揉麪擀皮,謝涵很快就做出了四樣小吃,除了蝦餃,還有燒麥,小籠包、發糕。
這幾樣點心工序都不復雜,是南邊常見的早點小吃,論理是不適合下午吃的。
可謝涵知道北邊人的飲食習慣和南邊不一樣,他們多半喜歡吃麪食,因此晚餐大都是喝點稀粥然後吃點饅頭餃子鍋貼什麼的,如今換上這燒麥、蝦餃什麼的倒是也正好。
因此,半個多時辰後,謝涵和夏貴妃就把幾樣點心端到了太后的病榻前。
“還真不錯,到底是南邊來的手藝,看得就比較精緻,小小巧巧的,顏色也都怪好看的。”太后見了面前的四個小碟子,白的、粉的、黃的、綠的,先就喜歡上了。
謝涵指着這四個小碟一一解釋了一遍,並親自動手把一個蝦餃夾成兩半喂太后吃了起來。
到底是病人,年紀又大,儘管喜歡,也委實吃不動了,因此,太后也只是每樣淺嘗輒止了一下。
倒是一旁的朱淵過了一把癮,一邊吃一邊抱怨道:“難怪四哥成親前一天到晚就往四嫂家跑,敢情他不是去看四嫂,是去四嫂家蹭飯了,只是四哥也太不夠意思了,都沒有一次想着帶上我。”
夏貴妃怕這話有隱射私情之嫌,忙道:“這孩子,你四哥那些年一直忙着打仗呢,好容易回來見你四嫂一面也是有正事,帶着你算什麼?”
“好了,這裡又沒有外人,小孩子幾句話,哀家不會計較的,不過說到這件事,哀家還真是有點好奇,孫媳婦,當年你真的不清楚泓兒的身份?”
朱淵的話偏挑起了太后的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