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分封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雖說南京宮宇沒有故唐華清宮一帶萬千宮闕的氣派,但自然也是巍峨大氣莊嚴豪奢,只是遷都日久,門庭冷落,雖然去年也增派人手粉刷修飾了一番,但久無人氣,未免有幾分淒冷了。

幾個內官女使手捧攢盒,半弓着身子,碎步往春和殿方向踱了過去,而這寂靜而龐大的宮殿中唯一熱鬧的一處地方,便爲他們次第開出門來。幾個中官、宮女迎了出來,把他們接進了錦繡千重的內殿裡。

“多謝皇后娘娘想着了。”徐循已經換下了孝服,穿着合適於初秋天氣的青綾衫裙,“這纔多久,又遣人賜了點心來。”

的確,這攢盒看着簡單樸素,其實卻是‘京口瓜洲一水間’,從京城水路運到南京,特地賞賜給徐循的京中應季點心。迎頭的女史南醫婆滿面笑意,“這是太后娘娘賞賜給您的。”

皇后娘娘着人來送,徐循還可以怠慢點兒——畢竟是好姐妹嘛。這太后娘娘派人來賞,徐循就不敢託大了,忙整肅衣冠,北面而向端端正正地拜謝過了,方纔起身和南醫婆對坐着嘮嗑說話。

沒有第一時間去北京奔喪,主要是因爲徐循在一切塵埃落定以後,因爲這些天來的操勞和壓力,又‘病’了。再說,就是要上京,也得找南京留守的幾個中官衙門給操辦,南京這邊兵荒馬亂的,一時間也不知道去找誰好。索性就在春和殿裡養病,而不是星夜回京去給大行皇帝披麻戴孝。

其實也不能說是裝病,這一陣子徐循都沒有睡好,安心以後的確是發熱無力了幾天,不過這種壓力病,大概心裡寬鬆了以後,稍微再休養幾日也就無妨了。只是徐才人此時對天家已經沒有那麼虔誠的孝敬賢惠之心,想到那些沒完沒了的哭跪禮儀,索性順水推舟,就在牀上多賴了幾天。此時馬十等人,是已經把她病倒的消息送上京了,嗣皇帝遂下令讓她在南京安心養病,打發了侍女們過來照顧不說,還令柳知恩帶了口諭來,其中自然是不少勉勵溫存之語了。

改元是大事,連着兩三個月肯定都少不得各種忙碌,徐循也不指望嗣皇帝能給她寫信什麼的了,能得一句口諭知道自己還沒被忘記,她便挺滿意的。雖說住在春和殿裡,不能隨意外出也是無聊,但因可以免去那無止盡的跪拜,這便都還是值得的。

南醫婆這次送賞過來,其實也有爲徐循好好補補身子的使命在的,天子守孝二十七日,前天已經除服了。徐循等人也沒有繼續守制的道理,留神別穿得太鮮豔也就是了。他們身邊服侍的宮人,也跟着沾光了,不必穿那白茫茫的素服,現在都是換上了青、褐色的襖子,也可以跟着主子們吃點葷腥肉碎了。

“就是這一陣子太操心。”南醫婆給徐循把過脈後下了結論,“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只要能少用心思,多活動活動,沒幾個月也就能好起來了。”

“廖太醫也是這麼說的。”孫嬤嬤在一邊和南醫婆搭話,“說是咱們貴人就是前一陣子心思太沉了——”

“還叫貴人啊?”南醫婆笑了,“該改口了吧。”

嗣皇帝登基以後,徐循等人的身份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宮裡的規矩,太子、太孫宮裡,除了正妃以外是沒有娘娘的,皇上身邊則不同了,即使只是美人,只要得寵,照舊是某娘娘。原太子妃雖然還沒被冊封——詔書還沒下呢,但衆人已呼爲皇后娘娘,同理,徐循雖然還沒被冊封,但已經是可以按宮中慣例,稱呼爲娘娘了。

孫嬤嬤看了徐循一眼,笑道,“我們貴人說了,還沒受冊封呢,不好越了規矩,隨便亂叫的。”

南醫婆面上不由現出讚許之色,“從前和貴人同舟北上時,便知道貴人性子謹慎,日後成就當不可限量。如今是果然被我料中了。”

雖說官方對徐循在南京的作爲還沒有表態,但宮裡有點地位的人,誰不是心明眼亮?這一陣子,別說孫嬤嬤等近侍是喜氣洋洋,就連北京來的信使,對徐循的態度都要比從前尊敬親熱了許多。南醫婆怎麼都是太后身邊近人,這點眼色肯定還是有的。

徐循本人卻是有點寵辱不驚的態度,聽到南醫婆的誇獎,也不過是微微一笑,“太過獎了,我受不住啊……”

她把話題給調開了,“一個人住在南京,也是怪寂寞的,不知醫婆覺得,我何時可以動身回北呢?若是現在回去,指不定還能趕上大行皇帝的七七,我也能略盡綿薄孝心。”

衆人越發都流露出欽佩感動之色,交口誇獎徐循的純孝,彼此這麼客套了一番,南醫婆才道,“貴人再多休息幾天吧,等覺得自己好全了再動身也不遲,免得旅途勞頓,若是坐下病根來,可就不大好了。”

也就是說,南醫婆是把動身的時間交給徐循自己來安排了。更要往深了想,她也是隱隱約約地透了一句:徐循有點裝病嫌疑的事,她是瞭然於胸,只是不會去拆穿而已……

徐循也不擔心南醫婆會和太后搬弄什麼口舌,兩人相處了幾年,對南醫婆的爲人,她還是很放心的。她笑着點了點頭,“那我可得好好養養了。”

南醫婆也不免笑開了。“貴人真是沉得住氣,竟是一點也不着急。”

當晚,隨船南下來服侍徐循的趙嬤嬤給徐循說起了宮裡的新事兒——雖然離得遠,可新聞徐循也是一點都沒落下。“已經是操辦完殉葬的事了……這回倒比文皇帝那時候好些,李賢妃、張敬妃都沒殉呢。”

大行皇帝去得實在是太突然了,到現在都是疑雲重重的,什麼說法都有。甚至於包括太子爲什麼秘而不宣地趕往京城,這裡面的緣由也沒有公佈出來,所謂廢止殉葬的話語也未見諸於遺詔中。徐循早放棄了廢止殉葬的想法,現在聽說居然除了張家的女兒以外,還多活了一個,不免擡起眉毛。趙嬤嬤又道,“李賢妃不必說了,您也知道,從您南下前就病着,大行皇帝去世的時候,病得都沒法起來了,眼看也就是旦夕間的事,再熬也過不得年底了。太后娘娘也是要全了鄭王、淮王和真定長公主的孝心。”

說穿了,就是要籠絡一下鄭王、淮王兩個年長皇子的心嘛。徐循點了點頭。

“至於張敬妃,”趙嬤嬤嘆了口氣,“那是張家的姑娘,自然是援引舊例了。”

張敬妃的姑姑張貴太妃,就是以勳舊之女,未有殉葬,再加上張敬妃本人勤謹事太后,不殉葬也是很自然的事。徐循關心的是另一回事,“李賢妃都沒殉,難道郭貴妃還真的殉了嗎?”

說起來,郭貴妃是連李賢妃、張敬妃的份兒都佔全了,又有子,可全孝心,又是勳舊之女,說起來還是開國元勳之後呢。武定侯的爵位可來得比英國公一家早得多了。再說,位分也高……

“殉了。”趙嬤嬤肯定地說。“除了李賢妃、張敬妃以外,有名分的都殉了——不過您也知道,本來就死過一撥了,新的又還沒選上來,後宮也空虛呢,就去了五個。原來的黃美人,王昭容……”

的確,大行皇帝在做太子的時候,後宮減員就比較厲害了。被牽扯進魚呂之亂就死了好些,還有平時生產啊、染病身亡的,都有,這回還沒來得及選秀就去了,所以殉葬人數反而是少了不少。

徐循對別人沒什麼興趣——她熟悉的人早在文皇帝時候就快死完了,她就是爲郭貴妃的殉葬而詫異,尋思了半日,才嘆道,“郭貴妃真是可惜了。”

早過來伺候她的錢嬤嬤不以爲然地插了一嘴,“恃寵而驕,不能敬上,實在短視得很,如此下場也是早都註定了的。怪,就怪大行皇帝去得突然,沒能在遺詔中給她添上一筆吧。”

一般說來,在皇帝去世之前,都有一個留遺言的機會,那時殿中不但有嗣皇帝、後宮諸妃嬪,也會有史官、大臣等,如果郭貴妃能讓大行皇帝死前說她一句,任何人都不可能把遺言捂住,她非但不用殉葬,日後還可以享受嗣皇帝的孝心——不論嗣皇帝多不喜她,孝道禮數爲天下表率,卻是不能有所瑕疵的。只能說,千算萬算,郭貴妃是漏算了大行皇帝暴卒的機會。當然,也有很大可能,就是她壓根就沒想這麼深……

徐循想着郭貴妃的音容笑貌,半晌才怔怔地嘆了口氣。

“有寵、有子、有出身又如何,”她道,“還不是落得個被迫投繯的下場?”

她衝在場的三個嬤嬤道,“眼下南京宮裡,都是我們自己的親近人,有句話,我也就不瞞着嬤嬤們了。”

幾個嬤嬤聽徐循語氣,也知道她將要開口的話十分重要,均都放下手頭事兒,聚到徐循身邊來。徐循深吸了一口氣,一邊尋思着,一邊徐徐道。

“都是自己人,也不諱言了,此次回京,少不得要晉封妃位。即使日後失寵,有個妃位護身,又是潛邸舊人,只要皇帝在世一日,總少不得我的好日子過……”她嘆了口氣,“只是人心向生,再是愛濃,我也不願殉葬的。還請各位嬤嬤和我一道集思廣益,我們想想,若不願殉葬,這以後的日子裡,咱們又該如何行事呢?”

這個問題,頓時就把一屋子人都問得沉默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竟是誰都沒有答話。

徐循問計於親信時,北京的皇宮內,也有人在燈下商議着日後一段時間的方針政策。

“這兩年內,政權變換得太頻繁了。”張太后疲倦地揉捏着鼻樑,“國事上,還是鎮之以靜吧,不要輕舉妄動……文皇帝給你父親留下來的大臣們,都是你的老師,遇事多問問老師們的意見……”

大行皇帝去得突然,臨去前召見諸臣,留下了“國家大事交託皇后”的話語,如非嗣皇帝今年已有二十多歲,太后垂簾都是名正言順的事。即使是現在,她過問政事,都非常名正言順,就連內閣諸臣,遇事也習慣了尊重太后的意見。

好在,母子兩人在政治立場和觀點上,並沒有太多矛盾,嗣皇帝恭聲道,“是,兒子現在就是擔心邊境上的瓦剌部……”

“纔剛被打得元氣大傷呢。”太后不在意地道,“一年都不到,也激不起多少風浪。”

她頓了頓,掃了兒子一眼,頗富深意地道,“你現在該注意的,是河北和山東……”

皇帝面露沉吟之色,“河北還好,就在眼皮子底下,山東那邊……”

“今日錦衣衛送來的密報,你也看到了吧。”太后淡淡地道,“居然使人在德州內外重重埋伏,究其用心,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從陸路進京,德州是必經之路,就算不進城,也必須從德州府治下的驛館路過,漢王的心思,簡直是令人髮指了。要不是皇帝在接到密報以後,當機立斷馬上進京,先皇的病情和死訊都被封鎖得好,與此同時所有人也都深信不疑地以爲太子在南京城裡生病,漢王那邊毫無防備地讓皇帝打好了這個時間差,能否平安路過德州真是難說的事——要是不能平安路過德州,現在天下大局如何,那可就難說了。

太后還好,終究還是有兒子的,皇帝本人卻只有一條命,他心中對漢王的忌恨,豈會比任何人少?只是大局爲重,漢王即使反心卓著,只要不反,朝廷都不便擅動刀兵罷了。他嘆了口氣,“眼下也只能先提防着了,國庫空虛,也實是打不起仗,能拖一陣子是一陣子吧。”

太后讚賞地點了點頭,轉了話題,“治大國如烹小鮮,很多事也是急不來的……如今既然已經除服了,也可以把後宮封一封了吧。既然已經是皇帝了,便無需再守什麼孝,正經的儘快生兒育女纔是真的。我已和胡氏打了招呼,先前選進宮的秀女都不打發了,直接給你充實後宮也好……”

她還要再絮絮叨叨地安排下去時,見兒子欲言又止,心頭不禁一動,“怎麼——”

皇帝又躊躇了一會,才道,“娘,從前給兒子選妃的時候,擺明了說的是孫氏,連阿翁都點頭了的。無非是老人家後來腦子糊塗了,才冒出來一個胡氏。不論是我還是爹,心裡這個正妃,一直都是孫氏……”

太后大吃一驚,心裡一時竟不知做什麼想法,穩了半日,連皇帝的話都有點沒聽明白,她拼命地眨着眼睛,過了一會,纔打斷了皇帝的話語。

“不要再說了!”太后的言語很堅定。“玉女委屈,我也心疼,可名分既定,那可能朝令夕改!嫡妃不能正位皇后,天下人知道了,心裡對你這個嫡長子繼承皇位,有沒有什麼多的想法?名分都定了,嫡庶便無可更改,皇后是你的敵體,哪有你說立誰就立誰的,孝順之道去哪裡了?你自己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皇帝囁嚅了片刻,卻也無話可回,想了想,嘆口氣道。“那也罷了。”

“再說,你對胡氏就這麼絕情?”太后的眉毛已經要豎起來了。“皇后位置不給她,你讓她如何自處,你是要把你的髮妻逼死才甘心?”

“這自然不會!”皇帝忙道,“這麼些年的情分還在呢,兒子想着,雖然不是皇后了,但也該冊封爲貴妃——或是仿太祖的例子,給加個皇字,皇貴妃,除了名分以外,一切待遇,和皇后也差不得多少的……”

他回得這麼快,可見是早有腹稿,不是絲毫不管胡氏的死活,太后稍微滿意了一點,她哼了一聲,不說話了。

“既然如此,那就改冊孫氏爲貴妃吧……”皇帝很快地就提出了另一個辦法,看來,對自己的計劃成功率,他也是早有預估。

太后嗯了一聲,沒有多說什麼——一個貴妃,孫氏也是當得起的。“那何氏、徐氏呢?”

“娘您看如何呢?”皇帝討好地反問太后。“此事就全由您來做主!”

太后想了想,道,“高皇帝時候,宮廷慣例,沒有生子、年限又短,都是不封妃的。文皇帝時候其實也是一樣,宮裡除了那些朝鮮女人以外,沒有生子的,都是苦熬多年,甚至是快病死了纔給封個妃位。你父親的宮裡那都是潛邸老人,沒有新人,不值得參考。我的意思呢,何氏雖無子,卻有女,也是追隨你多年,可封妃。”

她頓了頓,蹙眉沉思道,“這徐氏嘛……”

作者有話要說:一邊在想活下去,一邊在想待遇問題

這個節奏有點對不上啊哈哈哈哈

今天更新得早!

猜猜小徐能封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