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善吹“鹿哨”的獵戶,便掐算着時日,比鹿王交配早那麼一兩天進山,事先做好僞裝,要在頭上戴頂鹿角帽,身上則穿一件鹿皮襖,懷中裹根鐵棒,躲到原始森林中模仿鹿鳴,引得母鹿銜來靈芝,然後打悶棍放倒母鹿,剝皮刮肉再取走靈芝草。不過學這種聲音得有天賦,一萬個人裡未必有一個人能夠模仿得像。
倘若不走運,撞上兇猛無比的鹿王,拿弓箭土銃也未必對付得了,就得憑經驗拼命逃向林木茂密之處,因爲鹿最怕密林,倘若被藤蘿枝杈纏住鹿角,動彈不得,它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放山
關東有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人蔘是百草之王、中藥之首,歷來在關東三寶裡佔着第一位。山區將人蔘俗稱爲“棒槌”,管進深山老林採挖野山參的行當稱爲“放山”。一般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直到下枯霜爲止。
放山人在近千年採挖山參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包括“暗語、技術、禁忌、工具”等。根據人蔘生長年代劃分爲“三花兒、巴掌、二角子、燈臺子、四匹葉、五匹葉、六匹葉”,最大的是八匹葉。八匹葉人蔘主莖長兩層葉子,稱二層樓;每層四個杈的是四匹葉,兩層四匹葉相加成爲“兩層樓八匹葉”,極其罕見。五匹葉以上即爲“大棒槌”。
想去挖大棒槌,首先要拉幫,也就是進山之前組織幫夥,這事都由“把頭”負責。把頭是一夥放山人的首領。能當把頭的人,必須具有豐富的經驗,懂山規,講仁義,有挖參技術,會觀山景,能夠看出哪座山會生長人蔘,進山後不會迷路。
有了隊伍就能進山了,不過進山也要選黃道吉日,一般爲初三、初六、初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進山後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爺——老把頭孫良。用三塊石頭搭成老爺府,在老爺府前禱告,祈求保佑。然後選擇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熗子,也就是簡易的窩棚,再用木杆支架苫樹皮防雨,裡面鋪上草和狍子皮,作爲在山裡過夜住宿的地方。晚間在窩棚前點起火堆,驅趕蚊蟲,防止野獸,去潮氣暖身以及爲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燒的柴火要順着擺放,一般由把頭點火。放山人每天從這裡出發去不同的山林挖參。
到山裡尋找人蔘的過程在行話裡叫“壓山”,又稱開山、巡山、壓趟子、撒目草,名目很多。壓山之前先由把頭“觀山景”,選定去哪片山林,這是對山形山勢和樹木植被的仔細觀察,判斷哪裡會生長人蔘。有時候把頭會根據晚上做的夢決定壓山的地點,此時衆人只管跟隨,不能點破。
壓山時幫夥人員要分工“排棍兒”,把頭爲頭棍兒,中間的人稱腰棍兒,排在最外邊的稱邊棍兒,邊棍兒也要有豐富的放山經驗。放山人拿索寶棍,按照排棍兒順序橫排,兩人間距丈餘,索寶棍尖可搭在一起,不放過一塊磚的距離,撥草緩行,尋找人蔘。講究“寧落一座山,不落一塊磚”。
壓山時不準亂喊話,看見東西喊出來就得拿着,即使看見蛇也不例外,怕分心和迷路。壓山時頭棍和邊棍邊走邊“打拐子”,將細樹枝折斷成90°作爲記號,以避免重複搜尋。
按把頭和邊棍所指的方向拐彎是“打拐子”,遇到林子太密了,幾步之外可能彼此看不見,又不許亂喊,因此要用索寶棍敲擊樹幹的辦法彼此聯繫,稱爲“叫棍兒”,敲一下樹幹,每人依次回敲一聲,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繼續壓山。
休息抽菸時索寶棍要摟在懷裡立着,防止人蔘跑了;絕對不準坐樹墩,傳說樹墩是山神爺老把頭的座位;煙口袋沒煙了,不能說“沒有”,怕不吉利,拍拍煙口袋,別人會送煙;不準打瞌睡,打瞌睡容易“麻達山”,也就是迷路。另外壓山時還有個大忌諱,不準拉屎撒尿,是怕衝撞了山神老把頭。
如果途中遇到了蛇可是個好兆頭,因爲蛇是“錢串子”,預示着即將開眼兒;遇到老虎也主大吉大利,放山人也稱老虎爲山神爺;走過的地方沒發現人蔘,如果把頭認爲這個地方能有人蔘,就返回再找,叫“翻趟子”。放山人把幹鹿角、幹狍子角叫“幹找”,見到不吉利,預示着白忙活。放山人抽菸稱“拿火”,休息稱“拿蹲兒”,吃飯稱“拿飯”,睡覺稱“拿覺”,改變住處稱“拿房子”,意思都是爲了拿到人蔘。挖到人蔘稱“撮住了米口袋”,“沒開眼兒”也稱“沒撮住米口袋”,做飯的稱“端鍋的”。
發現人蔘叫“開眼兒”,要大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要問:“什麼貨?”這叫接山。發現人蔘者得如實回答幾匹葉。當發現人蔘者回答五匹葉或六匹葉時,大夥會一齊喊:“快當!快當!”這在東北話中的意思是順利,也有祝賀的意思。
發現人蔘者立即敲兩下樹幹,把索寶棍插在人蔘旁邊。因其有功,此時可休息抽菸。把頭也要抽菸歇氣定神兒,準備“擡棒槌”。
如果看花了眼,喊了山卻發現不是大棒槌,叫“詐山”。喊詐山要麼回熗子,要麼給山神爺老把頭磕頭謝罪,繼續壓山。有時幾天沒開眼兒,爲振奮精神,故意喊山,叫“喊空山”。放山人對二角子情有獨鍾。二角子是開山的鑰匙,預示能拿到大棒槌。發現二角子要燒香磕頭致謝。壓山第一次開眼兒如果是四匹葉,發現人蔘者接山時只能答“棒槌”,因爲“四”不好聽。
壓山找到人蔘之後,接下來還要挖參,俗稱“擡棒槌”。首先用棒槌鎖鎖住棒槌——兩頭拴着大錢的紅線繩,大錢上的年號越吉利越好,紅繩中間繞在人蔘的主莖上,兩頭大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寶棍和樹枝上,以便防止棒槌跑掉,因爲地形複雜,參草難辨,轉眼不見,有時再找很難,然後大夥跪在人蔘前,或搭建老爺府,以草代香,磕頭拜謝山神爺老把頭,再打火堆驅趕蚊蟲,由把頭開始挖參。
挖棒槌是很複雜的細活兒,用手扒去棒槌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鋸”鋸斷棒槌周邊的樹根,不能用斧子砍,樹根有彈性,會震壞棒槌。細樹根用剪子剪斷。用“快當籤”仔細拔除棒槌周圍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鬚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鬚都不能挖斷。清理出每根鬚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以防失去水分。擡棒槌所用的時間與棒槌生長的大小和環境有關,有時擡一苗棒槌需要幾天的時間。
人蔘挖出後,要“打參包子”。揭一塊新鮮的苔蘚鋪好,放上一些原來的土,把人蔘裹住,包上樹皮,用樹皮腰子捆好。苔蘚柔軟、潮溼、不易乾燥,用來包裹人蔘,利於保鮮。
擡出棒槌後,要“砍兆頭”,繼續壓山發現五匹葉爲首的成片人蔘,或是六匹葉爲首的成片人蔘也要砍兆頭,在人蔘附近紅松樹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寶棍高的位置面向人蔘方向削去一塊樹皮,在光滑的樹幹左側按幫夥人數刻橫槓,右側按擡出人蔘的匹數刻橫槓。然後給兆頭“洗臉”,所謂洗臉就是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松油,爲了保護兆頭幾十年後也能看清,因此放山人往往能在許多年前的老兆頭前找到人蔘。
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擡大留小”。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後人。放山人更講究互助,放山挖到人蔘,賣的錢幫夥成員不分老幼一律平分。
擡棒槌時遇到別的幫夥,就要見面有份兒。如果兩幫都是單人,那就見面分一半兒。幫夥之間不爭山場,講究先來後到。發現已經有人在這座山了,就趕緊轉移到另外的山場。
放山人的經歷大多充滿了此類傳奇色彩,而且從採參專用的器具、放山場地的勘測、森林中方向的辨別,到環境保護意識,不少方面都體現了科學原理。
字王
測字也稱拆字,最早的時候叫相字,與相面算卦一樣,跑江湖的先生擺個攤子,若有主顧來了,就隨便說個字,先生將這個字寫到紙上,據此決斷吉凶。凡是以此技餬口的江湖人,都有口訣,不同的字對應不同的口訣,高明與否在於能否隨機應變,有此則神,離此則庸。
以前杭州有位姓蘇的老先生,每天在街上擺攤測字,測一個字收一百文銅錢,等賺夠六百文,能維持一天的吃喝開銷,就立刻收攤,來晚的人給的錢再多,他也一概不算,頗有周文王演卦之古風。
某天有個當兵的,一大早就來攤上測字,想問問終生,他寫了一個“棋”字。老先生看罷,當場就給他斷了幾句,棋字有象棋、圍棋,凡是圍棋之子,是越下越多;而象棋之子,則是越下越少,多則吉,少則危。
當兵的問:“您說我這個棋是圍棋還是象棋?”老先生說:“棋字是個木字旁,從木不從石,應該是象棋,所以你家人口恐怕日益凋零。”當兵的點頭稱是,但所答非所問,他是想問問自己今後的命運如何。
老先生說:“看閣下裝束,乃行伍中人,是象棋中所謂的‘卒’,卒在本界只能行一步,渡河之後則是縱橫皆可行,照此理言之,外出方可得志,你應當到外省闖蕩闖蕩。”當兵的問道:“先生是說我離家出去,就能發達顯赫?”老先生說:“卒子渡河之後,也僅能一步一挪,縱然外出得志,亦是難得大志。”
有一次,有一個商人寫了個“茆”字,問婚姻之事。老先生說:“這個字不好,你瞧茆字,是花字的上半截,又是柳字的右半邊,花也不全柳也不全,這叫殘花敗柳,看來你要娶的這個女子,多半來自風月場所。”商人說:“您真是神數,我元配夫人前些年亡故,一直沒有續絃,這兩年跟一個青樓女子好上了,我倒不嫌棄她的出身,打算替她贖身出來娶爲正室,先生您看看這個女子能不能娶?”老先生說:“茆字也有春來生機復甦之兆,這女子從良後應該可以旺夫。”
據說凡是蘇老先生測字,事後十個裡邊能有九個應驗,真是令人心服口服,所以名聲遠播南北,民間尊其爲“字王”,但他測字的方法與江湖上各派相法口訣截然不同,好像都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平生也不收徒弟,等他死後這路測字之術很快就失傳了。
照妖鏡
“照妖鏡”的傳說由來已久,按《西遊記》裡的說法,不管是什麼妖怪化成人形,拿此鏡一照便會原形畢露,可唯獨照不出“六耳獼猴”。因爲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又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那“六耳獼猴”即是其中之一。
這類古鏡照妖的傳說,主要源於古人認爲銅鏡具有神明妙用,首先在於它能“觀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朴子》言,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託人形以迷惑人,“唯不能易鏡中真形”,它們一看見銅鏡,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是趕快溜走。基於這一原理,凡巫視道冠一流在從事捉鬼妖等活動時,照例都要先用一面鏡子當識破妖怪的法寶,其時鏡子乍現,妖怪就逃之夭夭了,其中最著名的傳說大概就是“照妖鏡”了。
順此思路,“照妖鏡”又有了更廣的應用範圍,比如古代武將甲冑的後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塊“護心鏡”,一方面是鏡材的銅質本身,具有抵禦劍矢之類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發揮鎮嚇諸多鬼怪妖物的功能。再比如,把一塊小圓鏡鑲在大門頂端中間部位的民居建築習俗,在中國許多地區盛行,甚至直到今天,這類具有鎮邪驅怪意義的古鏡,還常常出現在現代風格的建築物上,只不過鏡子的材料已由熟銅變成了玻璃。
此外在傳統的婚禮風俗中,銅鏡是使用場合和次數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着有銅鏡的新衣上轎去婆家;在花轎進入婆家大門前,還要由專職人員用銅鏡在轎廂內上、下、左、右仔細地“搜尋”一遍;用作合晉的洞房裡,一面大銅鏡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器物。此外,銅鏡也被使用在民間喪葬活動中,人們將其置於墓穴頂部,或棺牀的四角,這些安排均出於辟邪的需要。舊時宅居因朝向不吉,如兩屋大門相對、門對煙囪等,便在門楣間或窗戶上方懸掛一面鏡子避邪,期待妖魔鬼怪見此鏡躲避,住戶逢凶化吉。俗稱此鏡爲“照妖鏡”。
解放前的商人,大多特別迷信風水靈學,他們在風水先生指出的“死門”方向,即陰氣最重之處的對面,一般要立一個奇妙的寶塔狀建築物,其頂焊有八面八方照妖鏡,名曰“昭日塔”,此舉是爲聚集八方陽氣鎮壓陰惡兇靈,只要能鎮住邪氣,往往不惜成本的,這可能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