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340章 邊塞榆林

對於那些被錯劃了成分,錯傷的羣衆,賀龍說:“中農土地被拿多了要調整,有些人不該死的死了,要幫助他們生產,照顧他們的子弟讀書,沒有土地幫他們解決土地。”

賀龍在會上檢討了自己,他說:“義合會議上防‘左’不夠,批評自己不夠,劃分階級上犯了錯誤。特別是我態度不好,方式最嚴厲,把鬥爭搞起來了,我批評了安文欽、李鼎銘,我念了那副對子,還介紹了其他解放區的一些村村點火、家家冒煙的例子。這些例子正是其他解放區所犯的錯誤。”

賀龍心情沉重地說:“義合會議對西北黨也是一個重要的會議,這個會議裡面有一些錯誤,在這些錯誤裡面,我負的責任八分就是八分,應負九分就是九分,錯了就錯了,錯了改正。”

他於1948年9月在西柏坡,向毛澤東所寫的報告中,以沉重的心情檢討了自己。報告中寫道:“義合會議中,在批評方法上還有缺點,特別是我,對於在‘三三制’政策執行上,對開明紳士缺乏原則性的遷就,對於財經部門、保安部門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嚴重現象,批評方式上過於嚴厲,這也是不應該的,這主要是由於我在緊迫的戰爭情況下,對各方面工作的轉變,要求過急了一點。”

……

此時,也就是1949年的5月前後,許多解放軍部隊已經集中在了榆林附近的許多地方了。

再說說榆林,那是龍泉以北的比較大的古城,應該說是邊塞古城。

榆林地處毛鳥素沙漠邊緣和長城腳下,歷史上就是通往內蒙古的通道,是漢族與蒙古族物資交流的中心。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市的部分地方,如神木、府谷、佳縣等地,都在雍翟族境內,周代爲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爲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爲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

而上郡就是龍泉。也就是在當時,榆林隸屬龍泉!

當年的秦太子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常稱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母羋氏。

扶蘇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秦始皇對其給予厚望。嬴扶蘇認爲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等嚴峻政策,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蒙恬軍隊,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最後在這裡,也就是上郡,後來的龍泉城,扶蘇蒙恬都被秦二世的大臣李斯設計逼死!

那個時候的榆林,還是上郡的一個關口兵營小鎮!

到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爲匈奴佔據,未設置郡縣。

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

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

隋末唐初,本市爲地方豪族樑師都佔據,自稱樑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復設綏、夏、銀、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

後唐莊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

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佔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復,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後,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後,又淪爲金有,屬鹿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橫三縣。也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榆林衛,才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城市。

只是,這裡的風沙太大。風沙的南侵,逼的榆林三次遷城。

到了清朝,康熙大帝出征新疆準格爾,曾經路過這裡,特別喜歡榆林的桃花水豆腐!點名作爲皇家貢品。

而大清朝庭裡的許多滿清犯官,包括哪些皇家的兒孫們,獲罪被流放到了這裡。那些人來到這裡,放不下架子,使得這裡變成了一座帶着皇家某些氣味的城市;好些食物,好些用品,好些習慣,包括哪些小調歌聲曲調,都抹上了大清都城——北京的某些特色!包括這裡的生活習慣,跟龍泉根本就不同。榆林城裡沒有窯洞,都是四合院,磚房房。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

(本章完)

第一卷_第208節 婆婆兒媳第一卷_第十四節 嬌女淚河第一卷_第348章 惱怒玉靜第一卷_第210節 入土爲安第一卷_第八十二節 將士出征第一卷_第八十八節 怒火燃燒第一卷_第184 慰問烈屬第一卷_第120節 識字運動第一卷_第十九節 女兒待嫁第一卷_第230章 慷慨陳詞第一卷_第218章 戰友之死第一卷_第120節 識字運動第一卷_第九十三節 善良秀月第一卷_第343章 贊高雙成第一卷_第十九節 女兒待嫁第一卷_第三節 廟會百態第一卷_第230章 慷慨陳詞第一卷_第350章 玉靜後悔第一卷_第341章 說井嶽秀第一卷_第226章 杏花之淚第一卷_第二十八節 彩花淚水第一卷_第179節 山林小村第一卷_第三十九節 通保再娶第一卷_第167節 歡慶歌聲第一卷_第200節 堅壁清野第一卷_第127節 煎餅攤黃第一卷_第135節 兒女婚姻第一卷_第350章 玉靜後悔第一卷_第四節 廟會大戲第一卷_第131節 難忘舊情第一卷_第二十節 花轎新婿第一卷_第六十二節 結髮妻淚第一卷_第131節 難忘舊情第一卷_第222章 收復龍泉第一卷_第九十六節 學生運動第一卷_第八十七節 神神和兵第一卷_第136節 婚事新辦第一卷_第192節 孝心切切第一卷_第九十九節 風餐露宿第一卷_第九十節 路途亂象第一卷_第五十四節 浪子回頭第一卷_第202節 放棄延安第一卷_第334章 槍林彈雨第一卷_第127節 煎餅攤黃第一卷_第174節 回到龍泉第一卷_第六十九節 漢誠認親第一卷_第214節 潤昌怒斥第一卷_第220章 沙家糧店第一卷_第155節 追尋原因第一卷_第161節 講究衛生第一卷_第151節 鋤奸擴大第一卷_第195節 戰事危機第一卷_第229章 孃家嫂子第一卷_第十七節 娃娃提親第一卷_第209節 奶奶歸西第一卷_第123節 三邊戰局第一卷_第336章 太原戰役第一卷_第七節 善良人家第一卷_第十九節 女兒待嫁第一卷_第五十三節 賭神酒仙第一卷_第139節 春英成婚第一卷_第218章 戰友之死第一卷_第352章 發財路險第一卷_第四十一節 舊習堪羞第一卷_第三十一節 年前年後第一卷_第181節 解放序幕第一卷_第三節 廟會百態第一卷_第200節 堅壁清野第一卷_第217章 五龍之戰第一卷_第349章 秀月打賭第一卷_第九十二節 女兵租房第一卷_第六十六節 狼嚎雪路第一卷_第153節 草木皆兵第一卷_第140節 光武戰績第一卷_第182 樑家喜事第一卷_第142節 疾病纏綿第一卷_第八十七節 神神和兵第一卷_第120節 識字運動第一卷_第二十八節 彩花淚水第一卷_第142節 疾病纏綿第一卷_第二十二節 花燭喂雀第一卷_第112節 風雨古城第一卷_第169節 路途遙遠第一卷_第116節 怒射敵眼第一卷_第145節 西路悲歌第一卷_第213節 龍泉被佔第一卷_第176節 喊信天游第一卷_第九十七節 激烈鬥爭第一卷_第十一節 辛苦兒媳第一卷_第二十六節 新年油糕第一卷_第168節 奔赴東北第一卷_第344章 尊鄧寶珊第一卷_第165節 體育運動第一卷_第182 樑家喜事第一卷_第230章 慷慨陳詞第一卷_第169節 路途遙遠第一卷_第221章 戰爭飢餓第一卷_第五十四節 浪子回頭第一卷_第九十四節 亂象百態第一卷_第176節 喊信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