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

在東北三國中,新羅絕對是一個逆襲的典範,原本於三國當中勢力最爲弱小,但是因爲緊抱大唐的大腿,反而成爲半島上笑到最後的惟一一個政權。

當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不純粹,特別在涉及到各自利益方面,全都是滿滿的算計。當百濟與高句麗先後滅亡之後,圍繞着戰後的利益分配問題,新羅與大唐又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戰爭。

新羅整體實力雖然不高,但卻用煽動百濟與高句麗遺民對抗大唐的手段,再加上當時吐蕃與大唐的矛盾爆發,西線戰事不夠理想,使得大唐不能像此前攻滅高句麗那樣大軍盡出的解決半島騷亂問題。

戰爭斷斷續續的持續數年之後,雙方各自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最終才結束了這一場戰爭。大唐默認新羅佔有大同江以南的半島地區,而新羅也重新回到大唐在東北的羈縻秩序中來,恢復對大唐的朝貢與入質,不再試圖染指原高句麗地區。

以隋唐兩國國力強徵高句麗等東北勢力,結果卻在一定程度上爲他人作嫁衣裳,這樣的後續當然談不上熱血壯闊。但大唐作爲當世第一強大帝國,其龐大的疆域與體量決定了其邊患與外交形勢的複雜,有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戰爭成本的因素,選擇成本更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李潼心裡對新羅自然是不怎麼感冒,但剛剛發生的契丹叛亂、營州陷落包括靺鞨人東逃等一系列事件,又讓他不得不重視與新羅的邦交問題。

河北方面的戰事雖然有了重大的突破,但針對契丹餘部的圍剿仍在繼續進行着,而且想要讓東北重新恢復秩序,勢必是一個頗爲漫長的過程。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羅的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着事情的發展進程。

所以儘管心裡有些不爽,他還是特意接見了一下來自新羅的使者,藉此探聽一下新羅人在東北問題上的態度,從而再考慮在東北問題上需不需要作出調整。

新羅此次派遣的使團規模不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有兩百多人。這麼多人身份高低各不相同,李潼當然不可能盡數接見,着令光祿寺通曉新羅國情的官員挑選一番,最終接見了三人,分別是一名王子、一名大將以及一名學士。

新羅王子是這一次入使使團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只有十歲出頭的年紀,名字則就很有意思,叫作金隆基。大將名爲金朝隱,學士則名爲薛聰。

李潼對新羅國情局勢瞭解不多,爲了在接見使者的時候進行有效溝通,所以也專程召見了幾個通曉此情的朝臣詢問,這一召見才發現原來在朝中還存在着不少的新羅人。

這其中有一個太常博士名爲張大年,就是早年新羅與大唐關係尚好的時候派遣留唐的學生,自此之後便留居大唐,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當這張大年被引入側殿相見時,李潼看到其人已是須發灰白,形容舉止與唐人全無異常,若非有司報告其人身份,就憑這麼打量還真察覺不出這是一個外蕃之人。

“博士長留遠鄉,對故土可有思念?”

打量了這張大年一番後,李潼便示意其人入座並笑語問道。

張大年聽到這問話,嘴角泛起一絲苦笑,語調半有自嘲道:“鳥飛返鄉、狐死首丘,生於斯土,能無懷念?唯臣舊年入國並非官遣,貿然返回恐土人加害。況我大唐博大雄闊,不以臣爲卑遠而見棄,三十年間文章深沐、飲食賜養,若非有司提問,臣都已經忘卻故身……”

無論這張大年真情還是假意,聽到其人這麼說,李潼還是頗感欣慰的,同時又忍不住問道:“博士並非官遣,又是因何入國?”

念及舊事,張大年又是一臉感慨道:“昔者太宗文皇帝與大帝恩威垂治,覆及華夷,憾我海東小邦敝情深在,唯骨品爲尊,寒庶小民難享華國天恩所賜。入國宿衛進學者皆上品子弟,褐麻者則求進無門……”

聽到張大年一番講述,李潼纔對新羅的政權國情有所瞭解。其國所奉行骨品制度,類似於世卿世祿,但規定卻更加嚴格。像是王族的聖骨、大小貴族則分爲真骨、六頭品、五頭品等等,不同等級互不通婚,社會地位也有着天淵之別,倒更像是後世的種姓制度。

大唐作爲區域中第一強大的帝國,新羅與大唐之間的人事交流也盡被上層權貴所把持。這個張大年在新羅屬於三頭品的平民,按說是沒有資格入唐求學的。只不過新羅篤信佛法,對於僧徒入唐的限制要輕微一些,張大年就是鑽了這個空子,剃度出家然後跟隨商隊私自入唐。

其人滯留大唐而不歸國,除了留戀大唐的繁華之外,也是因爲歸國之後將要面對嚴厲的審察。在唐國他還能擔任一個太常博士的官職,可若是歸國可能轉眼就要淪爲階下囚,乃至於性命不保。因爲他這種私自入唐的行爲,就意味着平民階層對骨品制度的挑釁。

聽到這張大年的講述,李潼倒是想起一樁後世有關新羅的人事記憶,那就是中晚唐時期著名的新羅人張保皋。這個張保皋可以說是東北亞海上貿易的重要人物之一,算是新羅人當中爲數不多的平民英雄,結果就因爲觸犯到舊貴族的利益而被其國王派人暗殺。

出於對這骨品制度的好奇,李潼又多問了幾句,然後才知道原來早在他奶奶登基稱帝之前,新羅人當中就接連出現了兩個女王。

這當然不是因爲新羅人是一個女權社會,而是因爲在骨品制度之下,聖骨傳承的家族已經沒有男丁繼位了,畢竟聖骨家族只有這麼多,又不與外部進行通婚,多代近親繁殖下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可想而知。所以新羅這兩次女王當國,還是骨品制度跨越性別的結果。

但就算有這兩個女王續了一波命,新羅的聖骨家族還是在幾十年前絕了後,如今新羅王世襲則轉爲真骨家族,即就是曾經在貞觀年間出使大唐的金春秋一系。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金春秋這個新羅太宗,李潼還是有所耳聞的。其人可以說是半島上一個劃時代人物,正是在其人積極奔走聯絡之下,新羅才能跟在大唐軍隊後面,完成了對三韓的初步統一。

不過隨着後世極端民族主義的興起,金春秋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被認爲是媚唐事大、引外敵而殺兄弟的賣國賊。儘管在半島統一前,三國之間狗腦子都快打出來了。而且罵是罵,這種媚上事大的外交作風卻是流傳後世且被髮揚光大。

張大年在朝雖然不是什麼高官,但對這位監國殿下的行事作風也有着深刻的瞭解,明白之所以受到召見,當然不是隻爲了詢問習俗那麼簡單,所以在入見之前也是做了一番充足的準備。

這會兒有了一個表現的機會,張大年便開口說道:“方今東北邊情,除我唐家州府之外,新羅已成獨大之勢。春秋公在世時,事上尚能不失恭謹,然文武王以來卻因貪謀短利而忘懷大恩,屢有悖逆事蹟,此亦我等在國三韓苗裔所不齒之行徑!幸而暴者難足長守,其人棄國之後,國中旋即生亂……”

金春秋雖然積極聯絡大唐進攻百濟與高句麗,但最終完成這一事業的還是他的兒子金法敏。

金法敏也曾在唐入質宿衛多年,繼承王位後奉行其父策略,繼續作爲大唐藩屬爲東北戰事積極奔走,但隨着高句麗被滅亡,其人的貪慾便爆發出來,擅自攻取百濟故地,從而引發了長達七年的唐羅戰爭。

在這戰爭的過程中,大唐由於還要應對西面已成心腹大患的吐蕃,對半島戰場上的投入不夠。再加上金法敏狡黠多變,戰爭過程中屢有稱藩示弱請罪等舉動,使得東北戰事被長期拖延。

不過新羅雖然接收了一部分的東北戰爭勝果,但其國中矛盾也越來越尖銳。金春秋父子本就是以真骨血統繼位,在一衆舊貴族當中存有一定的質疑聲,再加上父子二人久沐唐風,積極推行王權專治,打壓並剝削舊貴族的權力。

所以在金法敏死後,新羅國中便爆發了舊貴族的造反。叛亂雖然被平定下來,但王權仍然沒有擺脫舊貴族的鉗制。在大唐武周代唐的永昌年間,新羅王便曾經試圖遷都以擺脫其國都金城周邊的貴族掣肘,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至於眼下在位的新羅王,是少主登基,大權基本掌握在強權大臣手中。這一次入唐擔任使者的王子金隆基,正是當代新羅王的嫡親兄弟。

“新羅久沐我大唐之恩,實非悖逆之國。唯因舊者悍主在位,所以頗有兇惡行徑。但凡我鄉土生民,皆慕唐風華盛、章軌博大,不以名族爲貴賤之辨,不以華夷爲用人之限。制度之美,人所共羨,如臣等寧爲唐家忠魂、不爲骨品賤奴者不知凡幾!只因道遠阻險,邦人不能從容來朝,所以天恩不達、仁德不化,實非邦人本性兇頑……”

張大年這一番自白,李潼聽着倒是很順耳,但也並不會完全相信。但通過其人事無鉅細的深入分析,也讓他對如今的新羅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瞭解,並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想。

召見完畢之後,李潼賜給張大年一襲緋袍並拔秩一階以示勉勵,然後才讓禮官安排新羅使者入朝。

新羅這三個使者身份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對唐人的禮儀章軌都十分的熟悉,入殿見禮奏答亦頗爲得體,可見新羅上層人物對唐人文化接受之深。

這其中王子金隆基不必多說,十歲出頭的年紀本來就是爲了擡高入使規格而被派遣。使團中真正話事的還是大將金朝隱,這個金朝隱身份也很有意思,其人乃是新羅太宗金春秋的孫子,其父名爲金仁問。

當然這還不是金朝隱最特殊的一個身份,入殿之後其人先以藩使而見禮,得受賜座後卻又起身作拜道:“臣左威衛翊府左郎將朝隱,叩見監國元嗣殿下!舊者臣充事朝中、領職宿衛,曾有幸拱從殿下出入禁中,當時已見殿下風采灼然,私心竊以殿下必爲邦國柱石。舊願發未長遠,殿下已經馳名宇宙,唯臣家事所催,悍未景從於事……”

四藩諸國向來都有入質宿衛的傳統,儘管新羅在金法敏時期與大唐邦交不怎麼好,但仍有質子宿衛朝中,其中的代表就是金春秋次子金仁問。

金仁問曾經跟隨唐軍參與百濟與高句麗的戰事,在高句麗被滅國之後入朝獻功,自此便留在了朝廷中。在唐羅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刻,高宗皇帝甚至還下詔廢除了金法敏的新羅王位,以金仁問爲新的新羅王,隨着金法敏遣使請罪,此事才被叫停。

之後金仁問便一直留在大唐,天授年間甚至還曾經擔任北衙羽林大將,直到如意年間在神都洛陽去世,其靈柩才被女皇武則天遣使送歸新羅。

金仁問雖然是新羅王金春秋之子,但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大唐渡過,而此番入使朝廷的金朝隱,更是從小便生活在兩京之間,並且蒙蔭入事,在南衙擔任宿衛將領,此前扶柩歸國,今次重新入朝,倒像是重返故鄉一般。

眼見金朝隱仍持唐臣禮節,李潼心情頗爲愉悅,不無感慨道:“令尊雖爲三韓貴種,但半生志力俱獻唐家。此前耽於世務,不曾親問喪禮,今重見故人之後於朝,於人情也是一大安慰。”

說話間,他又問起金仁問靈柩歸國後喪禮舉辦細節,得知金朝隱仍未得嗣父爵,當殿傳召中書官員並禮官,賜給金朝隱臨海郡公的故爵。

雖然金朝隱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唐臣,但多年耳濡目染的浸染,對於唐家名爵自有一份敬重期待,得嗣父爵之後一時間也是激動不已,乃至於感懷涕零。

一直等到另一名入朝的新羅使臣薛聰開口,殿上兩人才結束了互動。金朝隱受唐人影響深刻,入朝伊始便得封故爵,已經是樂得合不攏嘴,明顯不再適合接下來的交涉。

因此接下來在交涉過程中,便主要有這個薛聰進行主述。薛聰也曾有留唐的經歷,而且還是新羅當代首屈一指的唐學家。不過其人出身倒與太常博士張大年有些類似,並不是上品的貴族,也是出家爲僧纔有入唐求學的機會,不過運氣要比張大年好一些,如今正在新羅比擬國子監而設立的國學中擔任講師。

此次新羅入使,共有三項任務,第一自然是賀喜朝廷撥亂反正、監國元嗣執掌大權,並且會跟隨朝廷西行歸祀,這也是身爲藩屬的基本責任。第二則就是護送王子金隆基入朝爲質,並求學於國子監。第三項則就是請求大唐准許新羅王前往祭祀北嶽。

這其中第一項沒什麼好說的,至於第二項則就有點意思。新羅派遣貴族子弟入質求學也是常例,但這個王子不過十歲出頭的年紀,再結合新羅目下少主當國、權臣掌權的處境,就讓人咂摸出許多味道,能夠顯示出新羅王室對大唐的複雜且矛盾的態度。

從此前新羅王金法敏開始,新羅對大唐染指半島局勢的舉動便頗爲牴觸,並通過一系列的戰爭爭取到極大的自主性。但同時新羅王室對大唐有頗有依仗,希望能夠藉助大唐的威懾力來穩定國中局面。

現在一個十歲出頭的王子被派到大唐爲質,就難免不讓人聯想新羅王室有幾分託庇求幸的味道。或許王室自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擔心再發生什麼血腥叛亂,所以派遣王子入唐,也讓國中貴族們懾於宗主國的權威而不敢放肆。

李潼對此倒是樂見其成,雖然他對新羅整體印象不佳,但若能將一個王室嫡系留在朝中,一旦新羅國情有變,也有足夠的理由進行干涉。

但是在看到新羅王請求祭祀北嶽的時候,他又忍不住皺起了眉頭。新羅雖然國土狹小,但志氣卻不弱,其國中也比擬中國設立了三山五嶽而作祭祀。

本來新羅人要拜哪一路的山神,跟大唐也沒有什麼關係,可問題是新羅人所稱的北嶽太伯山卻並不在其國境之內,而在高句麗故地中。

現在東北鬧亂還未平定,新羅在這個時候提出前往祭祀北嶽,拿屁股想也知道必然沒打什麼好主意。所以說這個國家真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單單前兩條還算不失藩臣本分,偏偏要在末尾加上一坨屎噁心人。

“爾國凡所奉祀,或與黎元教化相關,朝廷本不當過問更多。唯今遼東情勢略有不協,悍蕃逆徒鬧亂山林,尤需嚴作清剿。護邊殺賊,國情攸關,臨陣事急,不暇細奏,貿然行近,恐爲誤傷。”

雖然心裡厭惡至極,但李潼也並沒有把話說死,反正接下來東北方面將會繼續深入清剿叛賊,管你新羅要拜哪路野神,只要跨過邊境,誤傷那是必然的。

他當然也擔心新羅會態度強硬的干涉東北局面,但還是決定賭上一把,其國主少國疑、難有足夠的力量加入其中。無論後續事態發展如何,姿態是要先擺出來的。

新羅人不甘寂寞的試探讓李潼大感不爽,他當然要有所回敬。雖然眼下國內的形勢是很難直接派遣大軍南下大同江,但講到噁心人,大唐也是手段多多。

所以在接見過新羅使者後,李潼便再下制令,訪高句麗與百濟王室直系,冊封高句麗王族高寶元爲朝鮮郡王,原百濟王室扶余敬爲帶方郡王,與新羅王在唐爵位樂浪郡王都是同一級別的待遇。

當然,冊封這兩國遺族爲王也不僅僅只是爲了刺撓新羅王那麼簡單,以此二國王裔加強對兩國遺民的羈縻籠絡也是一方面,對東北局面的平復俱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同時,接下來朝廷西行歸祀也是一場盛大的禮事,總需要幾個番邦首領來站臺擺場面,才能顯示出大唐威加海內的強大。

因此不僅僅只是東北幾國王裔被重新加封虛爵,諸如此前被酷吏迫害而流放嶺南的西突厥王室阿史那獻也被召回朝中,封爲興昔亡可汗。這也算是給西突厥十部重新尋找一個名義上的首領,以取代如今還在被吐蕃控制在手的那個所謂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

另有此前被幹掉的原吐谷渾王慕容忠,人死不能復生,一番挑揀後,選擇了上代國王諾曷鉢少子慕容萬繼任青海國王。但原本由吐谷渾王族世領的安樂州都督,則就因爲慕容忠的緣故而被奪除,由靈州刺史兼領此職,青海國王在朝而不就國,原吐谷渾遺民開始進行編戶治理。

在封賞這些蕃國君長並四方豪酋的同時,朝廷西遷的工作也開始正式進行了。

自高宗永淳年間聖駕東行以來,接下來十幾年的時間裡,東都洛陽一直作爲大唐朝廷實際上的帝都所在。十幾年間西京百司官署盡數轉移到洛陽來,現在再想重新遷回,這無疑是一樁大工程。

不過李潼也並不是要將朝廷整體完全遷回,拋開關中本位的政治考量,單就目下而言,其實洛陽作爲帝國的首都各種條件遠比長安要更加優越,所以未來洛陽也將會是他執政過程的重要場所。

而且眼下兩京之間的漕運體系還沒有進行一個系統性的整改,過去這大半年的時間裡,內外戰事頻生,就連洛陽都用度頻有告急,朝廷整體回遷的錢糧消耗也是眼下所難以承擔的。

因此,此次西遷僅僅只是治國行政的中書、門下等要省機構與典禮相關的禮部、太常、光祿等諸寺,其他一些次要的部門,則就仍然留守洛陽,並不再來回折騰了。

九月中旬,河北方面獻俘隊伍正式返回洛陽,將叛賊李盡忠並其他叛將首級、包括三千多名契丹戰俘獻於皇城端門前。

李潼親登端門,接受獻俘,並下令將李盡忠首級懸於四方館門前以懾四方夷賓,同時將大軍所繳獲貞觀年間賜給契丹大賀氏的旗鼓於天津橋南焚燒,宣告大賀氏爲叛族、奪其賜姓、永不列藩賜給。

這一系列指令,自然在諸蕃胡酋首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唐自貞觀以來,治理蕃胡事務尤以博大爲主,雖然掃滅了諸邊衆多對大唐不恭的胡權勢力,但在其羈縻體系中對這些蕃胡豪酋們仍然不失優待,即便有什麼叛亂髮生,也僅僅只針對那些野心作祟的首領個人進行打擊報復。

契丹大賀氏早在高宗年間便曾經發生叛亂,但在叛亂平定後,仍然挑選了大賀氏豪酋繼續擔任松漠州都督,即就是如今的李盡忠。

可是這一次大唐卻擴大了打擊範圍,將整個大賀氏都列爲叛族,永遠不再與之建立朝藩關係,如此強硬的態度,給人心所帶來的震撼不可謂不大。

但無論這些胡酋們作何感想,大唐朝廷在內部新經動亂的情況下,接連在河曲與河北地區取得大捷,戰勝了兩顧叛亂謀反的勢力,再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強大。

大唐當然不是沒有對手,但起碼不是他們這些見風使舵的胡酋們。如今對叛亂的打擊態度越趨強硬,自然也讓叛亂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提升,一些想要興兵作亂者就需要仔細考慮一下能不能夠承受如此高昂的代價。

此次歸國獻俘,有一萬剛剛參與河北戰爭的騎兵大軍,這一次回撤國中,既是休養,也是爲了減輕前線方面的軍需壓力。

畢竟自幽州再向東去,地形地勢逐漸變得崎嶇多變,戰術上更側重於對於山澤要塞的爭奪,大規模的騎兵推進所帶來的機動優勢已經遠不如內陸州縣那麼明顯,反而會對物資的需求消耗成倍增加。

一萬新勝之軍的返回,也讓都畿方面的力量得到了恢復。在經過幾天時間的休養之後,儀駕便正式離開洛陽,向西京長安而去。

儘快從進入九月開始,朝廷西遷的工作便開始進行,一些部門人員先一步前往長安。但當隊伍正式起行的時候,整支西遷的大部隊仍然多達數萬人衆,前後綿延幾十裡。

也幸虧現在時間已經進入深秋,諸州貢賦陸續向兩京輸送。雖然河北戰場上也消耗了大量的物資,但隨着內外政令暢通起來,增補的效率也有所提高,使得大隊能夠不失供養。

隊伍抵達潼關的時候,西京留守、漢王李光順率衆來迎,與之同行的還有河曲戰事結束後便返回長安主持事務的姚元崇。兩路人馬匯合一處,然後便繼續上路,終於在十月上旬返回了闊別已久的西京長安。

“長安啊,不意此生還有生歸之期……”

望着龍首原上所聳立的雄城,深坐於大輦中的武則天神情中滿是追緬,口中喃喃說道。

一路行來,雖然不失侍奉,但也難免舟車勞頓,因爲擔心他奶奶身體狀況,李潼一直與武則天並車而行,此時看到武則天神情複雜,便輕聲說道:“祖母若厭居長安,禮事完畢後,我會着員護送祖母再返東都安置。”

武則天聽到這話後,臉上閃過一絲笑容,拍着李潼的手嘆息道:“此身已經老朽,何處不能了卻殘生,無謂因我一人,再給少輩增添煩擾。更何況宗家新有添丁之喜,轉年膝前便會有愛物環繞,何必再孤僻別居。”

聽到武則天這麼說,李潼眼裡也泛起期待之色。去年深秋,他府中妻妾便陸續有了身訊,自七月開始便陸續生產,只不過當時他一直忙於靖國定亂諸多事務,自然抽不出時間來西歸探望,如今好不容易返回了長安,一時間也是思念愈熾,恨不能下一刻便入城看望妻妾兒女。

不過眼下的他舉動行止都意義非凡,哪怕這麼簡單的人情願望也難達成。當儀駕行過灞上、抵達樂遊原之際,此時長安城內外已是人頭攢動,歡聲雷動,士民雖然被護駕的甲士們阻攔於道路之外,但也都熱情難掩,紛紛振臂呼喊着:“請元嗣殿下相見!”

不同於洛陽城裡的人事謀計,長安可以說是李潼真正的基本盤,今次率衆重歸,多少是有些榮歸故里的味道,聽着道左三秦兒郎熱切呼喊聲,臉上也流露出由衷的笑容。

“這是你的榮光,是你的功業,無干祖蔭餘惠,且應民聲!”

武則天聽着道路兩側的呼喊,拍着李潼的肩膀笑語說道。

李潼聞言後便也不再拘泥,下車上馬,在親衛們拱從下策馬而行,很快便行至隊伍最前方,向着兩側道路上的民衆們揮臂迴應,並大笑道:“靖國定亂,扶鼎歸宗,無負父老殷望,此日與民同歡!”

“請元嗣殿下早登大寶,慰關西父老襄助盛情!”

眼見元嗣殿下出現在視野中,在場羣衆們又紛紛呼喊道,一時間聲傳內外,響徹四野。而隊伍中那些跟隨而行的諸蕃酋首並諸州朝集使們也紛紛下馬趨行,拜倒在道路兩側,各自大喊道:“民聲如雷,民情殷厚,元繼興邦,唯監國元嗣是選。臣等頓首頓首,恭請殿下早登寶位,服膺正命!”

長安城門前,士民再作勸進,聲勢浩大,覆及城野。道行至此,李潼當然不可能半途而廢,仍以歸祀爲名,下令隊伍繼續前進。

儀駕進入東內大明宮,百司官屬稍作安頓之後,李潼也僅僅只是在偏殿中見了一見早已經等候在此的妻兒們,甚至幾個懷中小物都還沒怎麼認清楚,轉頭便又被羣臣勸行,再次率領羣臣直向皇陵行去。

過去十幾年間,雖然哪怕在武周代唐時期,朝廷也都專遣禮官祭祀唐家陵寢,但意義自然截然不同。如今李潼作爲李唐宗室興繼元嗣,率領羣臣參拜皇陵,乃是十幾年來第一次的正祀。

所以儘管他不怎麼喜歡在禮事上大肆鋪張,但這一次仍然是窮極兩京府庫、大修文物,沿途張設,三座皇陵也都各作修葺,再次恢復了以往莊嚴宏大的景象。

一行人首先抵達了高宗大帝乾陵,太皇太后武則天亦參禮其中,並作爲首獻告拜乾陵,其次李潼爲亞獻入前向他腹誹了無數遍的爺爺告拜致辭,當宰相李思訓作爲終獻完成獻禮後,廟堂內外頓時響起了無數唐家臣員的拜哭聲,無不感慨唐家基業終於再得正嗣傳承。

完成獻禮後,李潼便親送他奶奶就別殿休息,當羣臣拜哭聲傳入後,耳邊明顯聽到他奶奶一聲嘆息,大概是感慨外間那些白眼狼雖然勉爲其難端了數年她武周飯碗,終究還是留戀唐家俸祿滋味。

一場坤道逆轉,至此終於落下帷幕,如今思來只留下一片狼藉,若非尚有佳孫可恃,如今會是怎麼樣的處境局面,簡直不可想象。

偏殿中,武則天昂首望着高宗畫像,神情追緬中不失悵惘,眼眶裡隱有霧氣滋生,良久後才拉着李潼入前,語調中不無苦澀:“大帝啊大帝,非此少流敢當,我夫妻恐失此處埋骨之丘!舊者確有任性,而今你在黃泉,我亦漸近,可以說一聲相見無愧……”

說話間,武則天又顫顫巍巍將李潼抱在懷內,閉上眼時,眼眶裡已經淚水橫流:“情深難言,慎之啊,你祖母……罷了,你且先行,你祖母留此與你祖父稍作喜話,歸途再來同行。”

李潼倒是很能理解他奶奶眼下的心境,溫言告慰一番,留下一部親衛於乾陵繼續守衛,然後才又行出,率領羣臣繼續往昭陵行去。

昭陵一番祭祀完畢後,看着陵園中所佇立的那十四國蕃君石像,以及仍在匍匐禮拜的諸蕃君長們,李潼心中不免豪氣橫生。

他太爺爺文治武功、可謂人君典範,諸蕃君石像拱衛陵寢也是實至名歸,而他雖然倉促封立了多名蕃君首領,看起來場面不小,但也透出一番名不符實,忍不住便是感慨道:“觀此壯景,才知我與諸卿俱不如前人,前事淺薄不論,唯奮烈勇行!”

昭陵祭拜完畢後,下一路便是獻陵,一路祭拜下來,花了幾天的時間。當隊伍再重新返回乾陵的時候,羣臣再於道左阻車勸進。

這一次李潼終於不再推辭,在羣臣擁從之下復入乾陵,於廟堂內自他奶奶武則天手中正式接過了包括傳國玉璽在內的諸皇帝符璽,成爲大唐真正的皇帝。

新皇登基,大典仍需歸京籌備,不過在乾陵的時候,李潼還是以皇帝的名義發佈了幾道制令。首先就是改元正朔的問題,以明年爲開元元年。

開元盛世對每個國人而言都有着非凡的意義,李潼雖然心裡對他那小堂弟李隆基多有調侃,但其實內心裡對於開元年間的強大與富強也是充滿了崇慕。

起碼就他眼下所接手的帝國現狀而言,是遠遠比不上開元年間的全盛時期。取年號爲開元,與他而言既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表達自己興治的決心,同時也是一層警醒。他希望他的開元盛世能夠更加持久,不要再有海內悲慼的天寶餘波。

除了改元之外,另有就是針對幾個身份敏感的皇室成員的處理。已故相愍王陪葬乾陵,但其嗣子李成器則廢爲庶人,諸子俱降封郡王,少子李隆業爲嗣相王。廬陵王李哲不守藩節,廢爲庶人,憐其宗家故息,以長子李重福爲英國公而嗣守其宗。

至此,洛陽那一場鬧亂所造成的餘波才正式畫上了句號。之後羣臣便拱奉聖駕返回長安,開始進行真正的登基大典。

0624 駐兵莫離,窺望臨洮0248 太平積忿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645 元振苦行,蕃國難進0029 李氏爲上0561 豪商入府,犬馬效勞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187 立筆爲聘,定此良緣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1048 飛禽傷谷,囤積必刑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978 封衙鎖庫,勾檢察奸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874 狡兔三窟,營持有道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152 潛龍怒音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086 曲樂動人0780 君心如鐵,烈火難融0015 仁智院掌直0307 南望老人星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381 媽寶裴光庭0909 元振鎮邊,色亦有道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960 青海盟會,以胡制胡1033 當戶窮吠,於事何益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974 故事險惡,禍根難躲0018 跋扈宗王0936 寶圖投獻,富貴可期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072 天賦異稟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441 悍命拒刑,以死隱惡0740 北衙軍壯,聖人不朝0073 春江花月夜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742 蓮花六郎,生吞珠花0615 赤嶺貫通,大軍可入0119 伴遊金吾衛0573 狼騎入谷,唐軍棄城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1009 今月照古,天涯此時0932 土渾難王,噶爾請藩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743 既入幸途,抽身不易0979 新朝修律,當世準則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545 國賊碩鼠,其罪當誅0238 洗劫武攸宜0403 凶逆作惡,宰相罪大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215 優才如此,孰能不愛0437 新授殿中監0328 野狐宰相0359 幷州大都督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0185 嗜色如命是人情0083 途窮生戾氣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946 天時在我,應時而興0183 門庭煊赫,車水馬龍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018 跋扈宗王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534 組我軍政,法劍不饒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295 無妄之災0930 三年盛儲,一戰雄圖1021 遊戲坊曲,豪取萬緡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683 子昂投書,強辭孽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