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4 大賞諸軍,收心備戰

正月末,京中形勢越發穩定,幕府也終於不再掩飾軍事籌備的進程。

長安城西,原本用於收容鬧亂客民的大營,如今被改爲了軍營。雍王麾下數萬大軍,半數集結於此。隨着幕府各項事務漸上軌道,雍王也親自坐鎮大營,處理各類軍務。

“如今長安兵力合六萬五千餘步騎,若需徵發道內諸軍府,一月之內可聚甲兵九萬六千員……”

聽到姚元崇的彙報,李潼才意識到他如今已經成了十萬大軍的統帥,心裡倒是忍不住生出幾分淡淡的虛榮感。

但這個數字雖然乍一聽有些可觀,可若仔細分析一下,則就更加透露出如今關內軍事力量的大退步。

這字面上的將近十萬軍隊,其中有五萬是他原本關內道行軍帶入長安平叛的軍隊,再加上近來所整編起的幾千團練,真正算得上關內道原本就有的府兵,僅僅只有三萬多人。

府兵全盛時期,是高達六十萬的大軍,單單關內道所設立的折衝府,便佔了有將近一半。即便打個折扣,關內府兵應該起碼也是二十多萬人的規模。

可是到現在關中剩下的府兵底子,不過三萬出頭,而且還僅僅只是各州折衝府報上的內容,這當中有多少水分,仍未可知。

“分令岐、邠、涇、隴等諸州徵召兵力,餘者各安本鄉。”

眼下整體戰略形勢還是被動防守爲主,換言之未來戰事規模會發展到多大,並不由自己控制。爲了確保能夠擁有足夠的應變兵力,李潼暫時也只能依靠這些殘留的府兵老底子。

“此次用兵三萬,但幕府需要集結五萬軍用。先期隨軍使用,後期一定要在二月之前悉數到位!”

說話間,李潼看了看剛剛從河東跟隨物資趕到長安的李元素,對他點頭說道:“幕府收有豐富儲糧,給軍賑民綽綽有餘。目下缺額主要還是各類械給,但長安局勢已經歸於穩定,只要善用民力,籌用不難。”

“卑職領命,一定專心調配,不誤軍用!”

李元素聞言後連忙點頭道,他身爲關內道行軍長史,乃是幕府之下第一人,此前在河東便專營後勤物資,如今到了長安,同樣需要專事於此。

對於李元素的能力,李潼還是比較放心的,畢竟是曾經擔任過宰相的人。如今長安這裡整體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又有社監署這一針對百業行社的官署可以直接調配生產與物資,雖然細節方面還需要增補,但想來也難不住李元素這個曾經坐鎮政事堂的人。

同在席中的唐先擇忍不住開口說道:“長安局勢新定,仍需強權坐鎮,只有殿下坐鎮長安,內外才能井然有序。此次赴隴,不如由卑職代行……”

李潼聞言後笑着搖搖頭:“賊徒此番嘯鬧,欺我唐家無人,正該迎頭痛擊。至於長安此境,章令頒行,規矩有設,凡有逾規犯法者,唯明正典刑,以殺制惡。”

他當然也明白,眼下長安這個局面只是初定,唯有他坐鎮才能壓得住各方反彈。一旦他離開長安,有的人難免又會蠢蠢欲動。

而這一次行軍,主要明確的作戰目標還只是仍在原州肆虐的突厥默啜的人馬,至於隴右、安西還只是防備爲主,不可貿然發起邀戰。所以眼下的邊患形勢,還不值得他放棄長安穩定親赴前線督戰。

更何況,李潼也清楚他算不上什麼名將之姿,即便身臨前線,無非是稍稍振奮一下軍心士氣,也難扭轉如今的攻防態勢,意義不算太大。

但戰爭從來都是一個綜合博弈的結果,一時弱並不意味着一世弱。他太爺爺李世民也曾被逼簽下城下之盟,但沒過幾年,突厥頡利可汗便入朝蹈舞謝罪。

他此番率軍出行,主要目的也不在於當前的戰事,而是爲了讓幕府獲得更廣闊的戰略空間。長安是關內精華所在不假,但整個關內也並非只有長安。

去年年末,他率軍西進,活動軌跡主要集中在長安。關內諸州雖然也各派使者來見,並聽從幕府號令,但這種聯繫終究還很淺薄,是建立在朝廷賦予幕府的權力基礎上。

未來如果幕府與朝廷之間關係交惡,這些州未必就還會對幕府如此恭敬順從。

眼下神都朝廷的重點還在皇嗣履極一事,暫時沒有精力西顧,李潼還有一些時間加強對這些州的管控。等到朝廷大事完畢,開始正視關內問題,那李潼才真的不敢再隨便離開長安了。

如果那時候諸州不能齊心共奉幕府號令,單憑長安一地,哪怕經營得再好,又怎麼能夠抗衡得了神都朝廷舉國之力?

所以這一次行軍,真正的作戰目標還在其次,李潼主要目的還是要考察一下各州政治形勢。如果某州官員明顯表現出對他的牴觸,那就要考慮直接替換掉。

雖然眼下他也沒有直接任命刺史並諸州上佐的權力,但是可以打小報告啊,我的盟友李昭德可不是吃素的。更何況,朝廷如果處理的不能讓他滿意,他大可以對他四叔履極一事拒不表態,我還可以呼喚我三叔啊!

當然,李潼自己雖然考慮複雜,但對這一次行軍,態度還是很端正的。在出兵之前,爲了鼓舞士氣,他便先將此前長安定亂的軍功進行了一番封賞。

朝廷給他虛名不小,但實際的錢糧供給卻完全沒有。所以這一次李潼在準備授賞規格的時候,索性也就把朝廷那一套固定的章程甩在一邊,按照自己的規矩來。

長安此次定亂,政治意味更大,可若講到實際的作戰過程與結果,可以說是兵不血刃,幾乎沒有什麼軍功斬獲。

按照朝廷此前的尿性,這樣的作戰頂多是轉勳幾階,實際的惠利則幾乎沒有。這也是神都朝廷根本不支援錢糧的一個原因,否則就算朝廷再艱難,肯定也要擠出一部分錢糧來犒賞大軍,否則軍隊真就成了將領私曲了。

幕府眼下要比神都朝廷闊綽得多,所以也是錢帛大用,封賞出了錢三十多萬緡、絹二十餘萬匹,均分在每個士卒頭上,每個人所收都有十緡。

十緡即就是一萬錢,按照長安谷價一斗二十五錢,一斛二百五十錢,折糧便是四十斛左右。實際上,長安由於鬧亂以及失治的緣故,糧價本身就是偏高。在河東這些漕運發達的地區,一萬錢往往可以購糧五六十斛。

唐代畝產除了京畿周邊上等良田可達兩斛以上,一般的農田歲收平均應該在一斛上下。所以這一次封賞,相當於五六十畝農田的歲收。

代北道大軍去年九月前後被徵發,一直到今年年初,幾乎每一個被甲士卒都獲得了這樣份額的獎賞,雖然談不上豐厚,但也可以保證家人沒有飢餒之患,少了後顧之憂。

畢竟幾個月行軍雖然辛苦,但也沒有遭遇什麼大戰。就算專心在鄉中侍田,且不說有沒有這麼多土地,單單耕種五六十畝的農田,也絕不是什麼輕鬆活計。

而且代北道這些老卒,本身就得到了優待,普遍得賞都要比關中新召之卒搞了兩三緡的賞錢,如此自然羣衆滿意,軍心穩定。

在發放這些封賞的時候,李潼也是討了一個巧,主要以錢帛爲主。大家領了錢,可以寄回鄉中,讓家人們在鄉里購糧,這樣可以免了幕府在存糧上的壓力。

軍士們領了錢,扣除一部分需要寄回鄉中保證生活之外,還可以在長安市中進行消費,購買一部分鄉中所沒有的物產,一併寄回鄉間。

關乎自身利益,人總是不失算計。長安作爲一個雄大都邑,哪怕新經鬧亂、略有蕭條,但市中售賣的物貨種類也遠非其他地境可比。在長安購買一些物貨,無論是留作自用,還是家人轉手售賣,都比直接寄錢回去要划算得多。

所以賞錢入手之後,軍士們的購物熱情也是高漲。幕府倒也沒有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在發兵之前特意留出幾天,輪番給了一些假期,讓他們入市消費。

如此一來,這些賞錢大部分還是留在了長安市場中。至於軍士們採購的物貨,諸如各類調料、成衣並器物等等,本就是不是什麼稀缺商貨,也不會給市場造成太大負擔。

畢竟長安本地生民本身購買力就有所下降,對於維持基本生活之外的商品,沒有太大的需求。軍士們輪番入市,倒是填補了市場上的空缺,也是一次民衆們自發性的物貨調配。

軍士們購買的商品,則由寶利行社負責運輸、送往各自鄉土。李潼打算將寶利行社的飛錢業務向河東進行擴展,這也正好是一個機會。

眼下的飛錢,主要是集中在官府與商戶、商戶與商戶之間的結算,民間禁止流通。最小面額,仍在一百緡以上,普通民衆平常也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麼大的面額。

因此,飛錢仍然是屬於一種票據,而並非通用的貨幣,未來李潼也不打算繼續下放。古代這種生產條件與物資基礎,本就不具備發行信用貨幣的條件。

小民生活狀態本就脆弱有加、幾乎不具備對金融產品的抗壓能力,濫行飛錢,既會傷害到他們的生活,對飛錢本身的運作體系也是一大傷害。

至於商賈和豪戶,抗壓能力更強,而且多涉大宗交易,需要更加便捷的結算方式,飛錢就是專爲他們準備的,不會因爲尋常小事就進行大規模擠兌。

更何況,誰敢擠兌,那就是質疑老子的執政能力,找收拾呢!

1034 唯賭見性,必入彀中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442 大河水口,俱在掌握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992 岐王爲友,不羨知音0445 死不入黃泉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228 平康坊聲色迎王0501 密令在手,謀殺懷義0960 青海盟會,以胡制胡0686 伯玉消沉,愁懷醉骨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708 滿城喧譁,一家憔悴0493 羣臣攻訐,打殺邪風0488 庸人自擾,死不足惜0424 君王戀權,固步自封0006 人盡敵國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660 東域赤尊,和親唐王0038 水漲船高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012 耶耶的召喚0857借道西康,征伐六詔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057 命途何艱難0083 途窮生戾氣0056 金吾衛大將軍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550 修身之巧,不遜名儒0403 凶逆作惡,宰相罪大0081 少王險計0359 幷州大都督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046 京華遊仙窟0208 泥銷玉樹,人道所悲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263 娘子隨戲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964 王邸門高,俗流難入0655 倫情妖異,母女爲仇0847 仁願立朝,不容孝傑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203 奔跑的大王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096 勇宦楊思勖0664 漢王性僻,不樂成婚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144 誰敢偷餵我的狗0929 忠勤王命,嫉惡如仇0505 諸將自謀,雍王可靠0362 代王舊罪,依稀可引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0093 被甲登殿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877 行止所在,不容邪祟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797 盡忠斃命,河北將定0191 少王竟知有我0978 封衙鎖庫,勾檢察奸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896 應試不舉,斷須明志0772 義無大小,概是正氣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108 等你長大0048 內教坊諸事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755 權出於我,當重其位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932 土渾難王,噶爾請藩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058 薛師懷義0408 蜀女英才,羞煞男兒0160 血洗丘宅0674 唐王博大,予我從容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040 內教坊伶人0365 羣僚入廟,參佐代王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