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

清晨時分,房氏起了一個大早,伴着悠揚晨鐘,親自爲兒子們準備穿戴、佩飾並筆墨文具。

儘管這些東西早在昨天夜中她便已經吩咐宮人準備好並檢查了好幾遍,但眼下還是再翻看了幾遍確認無誤後,才讓人送入三子各自居舍中,可見對於這件事的重視。

李潼昨晚睡得很晚,也在思考往內文學館讀書的事情。隨着他們一家在時局中越發顯眼,所伴隨的兇險也會越來越大,這不必多說,還是要日常保持足夠警惕。

他之所以興奮難眠還有一點,那就是此番前往內文學館讀書,他在這個時代的活動範圍與人物所見將會得到質的提升。

說起來很可憐,他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幾個月之久,無非是從五殿後廊轉到仁智院,活動範圍與接觸面小得可憐,至今還在大內之中打轉轉,真可謂是大大拉低了穿越一衆的下限,就連自己都羞於提及。

內文學館雖在禁中,但卻有外廷官員擔任宮教博士,像是武后天授年間,內文學館改名爲習藝館,便有初唐詩人宋之問與四傑之一的楊炯直案習藝館。

眼下還是垂拱四年,宋之問還在洛陽浪着,小日子不要太滋潤。至於楊炯,則受徐敬業謀反牽連,還一直蹲在四川。眼下前往內文學館,自然是遇不到這兩人了。

不過李潼對他們興趣也不大,不覺得是什麼遺憾,他最關心還是這一次與外廷官員接觸的機會。

說實話,他來到這個世界已經這麼久,所見唯有沈南璆一個男人是長了鬍子的,想想也挺膩歪的。對了,還有一個胡人樂工米白珠,如果不是看到米白珠,他大概都快忘了男人還長鬍子。

清晨還沒睡醒,又被鄭金喚醒,坐在窗前讓冷風提神,嫡母房氏讓人準備的衣飾之類已經送來,宮人們又忙碌的將李潼打扮起來。

倒不是他非要衣來伸手,實在唐裝較之後世服裝穿戴還是繁瑣,且房氏派人送來的衣飾頗合古禮,較之時服更顯莊重,李潼也實在懶得研究。

他這裡出了門,沿途便見到了同往問候嫡母的李光順和李守禮。兩人打扮的都挺精神,起碼沒有那種明顯被幽禁的頹廢。

行入廳中問省,房氏又是一通耳提面命、事無鉅細的交代一番,可謂是緊張得不得了。

李潼雖然也比較期待這一次外出機會,但見到娘娘如此鄭重其事,還是忍不住暗歎一聲,逆境之中,人是難免敏感。

房氏若將此事當作什麼家門重大轉機,那也是註定要失望。當然前提是李潼需要安分守己,但他就算想要搞事情,也是需要待時覓機。

一家人草草用過早餐,便都聚在廳中等待中使前來。期間小妹李幼娘又招呼三兄伴她去騎她的小馬,卻被嫡母斥責,委屈的銜淚退出。

眼下的房氏,是不允許任何的意外打擾到三子進學的大事。雖然在仁智院中她也在教導,但意義又怎麼能同於外出讀書。

對於李潼,她是放心的,李守禮則不須提,別出醜搗亂就好。爲了讓兒子們能得有一個好的亮相登場,她甚至罕見的對長子李光順都和顏悅色的勉勵打氣。畢竟帷內感情如何不必說,只要出門,他們就代表着亡父李賢的臉面。

如是又過了將近一個時辰,才又有女官登門,是一個此前沒有見過的中年女人,被人稱作周典,自稱爲內文學館掌故,奉命前來引領三王入讀。

在幾名宦者、宮婢的陪伴下,三人終於踏出了仁智院,沿着冬景蕭條的九州池畔,一路向南而去。

太初宮建築羣龐大,也真是名不虛傳,一行人離開仁智院後,折轉前行將近一個時辰,纔算是抵達了目的地所在的內文學館。

這一路七折八轉,饒是李潼方向感不錯,此時也早已經忘記了來時的道路。可見想要在大內之中搞事情,沒有內應是絕對不行的,誤中副車那就徹底悲劇了。

不過因爲有高聳的明堂作爲地標,大體的方位還是能夠判斷出的。內文學館所在這一片廊院,應該位於九洲池偏東南位置,且與明堂已經呈直線維度,已經位於禁宮大內的邊緣。

換言之再往東行一段距離,穿過幾道宮牆後,應該就能抵達臺省寺監官署所在的皇城!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李潼不免怦然心動,這種距離感的拉近,讓他控制不住的浮想聯翩。儘管自己心中也明白大多都是妄想,但仍是興奮得不得了。

在內文學館門前,早有一名身穿綠絲圓領官袍、上結青紗襆頭的年輕官員立在此處,身後並有數名吏員、宦者侍立,及至三王行至,那一名官員便上前拱手爲禮並垂首道:“卑職鳳閣主書、直內文學館事,鍾紹京,拜見大王……”

鳳閣便是中書省,主書則是從七品官職,所謂淺綠蛤蟆袍。內文學館雖然也是館,但冠了一個“內”,地位上是遠不及六學二館那麼崇高,事實上這就是一個教育禁宮宦者、宮婢文化的場所,一直等到武則天提拔大量女官待制爲用、並將之更名爲習藝館之後,地位纔有了些許提升,但也沒有維持太久。

因此這樣的一個地方安排一個鳳閣主書直案管事,也是綽綽有餘。而李潼他們三人被安排在此處進學,也實在是有些寒酸可憐。

不過在聽到這一名年輕官員自我介紹後,李潼還是忍不住眸光一閃,只是感慨皇宮大內不愧國朝權力核心,出門一逛居然就能遇到一個寶藏男孩。

這個鍾紹京雖然眼下還只是七品蛤蟆袍,但也絕對不是寂寂無名之人,據說乃是三國魏太傅鍾繇後代,初唐書法家,並在睿宗李旦第二次在位時期被拜爲相,號爲江南第一宰相。

不過李潼所欣喜還不是鍾紹京日後的顯達,而是這個人發跡的過程。

此人入仕,非科舉、非門蔭,書吏起家,從低做起,本來前途有限,所以前半生只能轉任雜職,並在中宗朝成爲宮監。之後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這個鍾紹京時任西京苑總監,正是內應之一,更是發動宮役、奴婢幾百人奮戰一線,這纔有了之後拜相的顯達!

剛纔李潼還在感慨,沒有內應不好在禁中搞事情,沒想到轉眼一個活生生的宮變內應苗子就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鍾紹京也察覺到這位大王打量他的眼神略顯熾熱,不免多看了幾眼,但也只覺得對方清逸俊秀,儀態可觀。除此之外,便也沒有放在心上。

他的主職仍是鳳閣主書,內文學館只是兼直,還是在今早接到上官通知,這才匆匆入署迎接貴人。雖然知道了三王名號,但也並不入心。

畢竟當他解褐入仕的時候,李賢早成故事人物,感受並不深刻,因此對嗣雍王等三人也只是尋常目之,沒有什麼特殊的感情在其中。

在內文學館露了一下面,順便向三王引見幾名宮教博士,鍾紹京便告罪離開,匆匆返回了鳳閣官署去忙碌自己的事情。

掌故周典見永安王凝望鍾紹京離去的背影,久久不收回視線,便笑語道:“鍾主書妙筆能書,外廷諸公多有仰力,但時常也會留直館中,傾才授業。”

掌故中的“故”可解作故事、故器,便是老資格的人負責向新來者講述人事、傳授規矩,幫助他們快速融入環境,並且掌管一應閒舊器物的倉庫。

鍾紹京離開之後,諸博士也都各有事務,仍是這個掌故負責接待三王。相處日短,她也不知三王脾性,見永安王對直案鍾紹京頗有興趣,順口便吹噓一下內文學館的師資力量還是挺雄厚的。

李潼徐徐收回視線,心中卻是感慨,他這個郡王名氣聽着不小,但其實啥也不是。此前醫博士沈南璆旋來旋去,眼下鍾紹京也是如此,都是場面應付,根本就沒有流露出要跟他結交的意思。

還是要刷刷存在感,漲漲名氣啊。否則即便是遇到什麼種子選手,人家根本不搭理他,話題實在打不開。

如果他能才名高卓,大可以詩文曲樂引出話題,彼此相談甚歡,聊着聊着說不定就能燒黃紙、拜把子,然後搞一個種子長眠計劃,等待使命喚醒。

鍾紹京這個臭弟弟太高冷,讓李潼頓感索然無味。眼下的他,無人無物,你對我愛搭不理,未來我可能混不到讓你高攀不起啊。

不過他倒也不着急,既然知道有這一層聯繫,安心留在內文學館中,總有深入接觸的機會。

他倒不擔心鍾紹京突然離職,這種出身背景與入仕方式,如果沒有獨特的機緣與貴人提攜,想要驟得提升談何容易。未來這鐘紹京混了小二十年也不過一個宮監,比不上一次投機帶來的回報之大。

鍾繇的後人又如何,我爸爸還大唐太子呢,現在不還是照樣混得半死不活的鳥樣子。

李潼心裡默默給了鍾紹京一個機會,對方下次見他如果還是一副愛搭不理的模樣,他就要使壞扼殺這傢伙的前途,讓他沒機會搞投機。都是李三郎,我也是很牛的!

0514 豫王失禮,昭德剖心0769 我之所在,鼎之所在0019 一隻大青鵝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117 權門惡事0268 薰蕕不同器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353 勢術門庭,自非良配0618 興亡繼絕,不足成事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0876 情若不復,生無可戀0432 達則兼濟天下0615 赤嶺貫通,大軍可入0086 曲樂動人0265 順水推舟0937 壯烈割捨,清白事唐0652 只患志短,有功必酬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879 大唐創業,以德服人0296 通泉縣大街痞0097 壯力當賞0984 選司公正,風骨強硬0389 鄭女文茵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022 萬古愁難銷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011 仁智院家人們0216 急流勇退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297 不爲驥用,則爲馬骨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974 故事險惡,禍根難躲0148 橫財浸金汁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強悍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233 我之樂土,彼之禁區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092 仇人相見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874 狡兔三窟,營持有道0262 謀殺河東王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805 冊授羣臣,大治將興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1008 齒胄敘禮,生徒歡聚0060 唯望生,不望死0523 助吾事者,賜之以帛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629 生殺之權,不可輕予0102 少王神都行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042 能奏《武媚娘》否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772 義無大小,概是正氣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993 情緣玄妙,知錯難改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強悍0161 宰相薦才1003 修河勸學,大治河北0246 細憐閒庭0617 龍鳳之種,貴不可言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426 閒遊苑池,賢內分事0186 上錯花轎嫁對郎0087 蓮生獻經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398 狄公出手0124 朔邊良才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537 惡貫滿盈,附郭京城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462 天子難挾,黃雀在後0632 上陽宮冷,人情炙熱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401 恭喜狄公,後繼有人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857借道西康,征伐六詔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443 軍器難竊,武庫可奪0511 宗室入朝,西京驚變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576 天厭突厥,苦鹵灌口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252 名王身死,自應有殉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334 巽郎勤勉,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