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中興雄主,難免舐犢

京西大道上數騎飛馳,騎士們額縛紅帶、背插彩羽,這代表着所傳遞的乃是十分緊急的邊務情報馳驛入京。沿途凡所經過的館驛都要優先安排飲食並坐騎,途中敢有阻攔者俱可格殺勿論。

眼見到這一幕,京西大道上行人無不紛紛躲避、讓開行道,同時不免心生好奇,這又是發生了怎樣的緊急邊情、居然要用到這種程度的傳驛?

大唐的傳驛制度自有不同的等級與標準,騎士們如此裝扮已經算是級別頗高的人事,再高級別的便只有大捷與大逆。

城外行人們還在好奇猜測之際,相關的信報已經循着最快的渠道送入了大內禁中。

近日一部分朝士已經前往東都洛陽籌備事務,京中百司也在分配留守事宜,就連常朝都已經停止下來。趁着這難得的空閒,聖人甚至都已經換上時服、打算入坊短住幾日,順便詢問一下兒子昭文館學習近況如何。

突然發生這樣的急情傳奏,聖人也只能再換衣袍,急匆匆趕往延英殿中。

延英殿中,中書侍郎李嶠、兵部侍郎桓彥範以及太僕卿、樞密使郭知運等幾員重臣早已經等候在此,等到聖人登殿,忙不迭將情報奏告上來。

“三月上旬,吐蕃贊普于山南工布熊甲園盟誓諸部,與會之泥婆羅國王奏對失恭而遭贊普所殺,贊普歸駕途中,泥婆羅諸族攻襲王駕,贊普亦死於兵禍之中……”

聽完李昭德的奏報,李潼也不免皺起了眉頭,繼而拿起案上的詳細奏書瀏覽起來。

雖然說青海大戰之後,吐蕃已經不再具備與大唐正面對抗爭雄的實力,但仍是周邊鄰國當中一個強大的政權。

因此大唐也並沒有對吐蕃的動向放鬆警惕,在青海、西康以及南詔等各處設立起一整套的監視系統,確保吐蕃國中的任何動態都能第一時間爲朝廷所知。

過往數年,吐蕃方面的消息雖然獲知不少,但卻價值不大。倒不是說監視的力度不夠,而是彼方實在沒有什麼大的動作值得密切關注。

作爲大唐原本的勁敵,吐蕃在青海大戰之後便被打消了對外擴張的勢頭,原本吞併的吐谷渾與權臣噶爾家族一併被分割出來,雖然之後在南蠻諸詔方面也略有操作嘗試,但力度明顯不夠。

再之後,有關吐蕃的訊息就變得乏味起來,無非國中大臣勢位的更迭、贊普忙於各處救火定亂,國內亂象始終得不到平復,也根本沒有力量對大唐產生實質性的威脅舉動。

這一次吐蕃贊普亡於兵禍,其實跟大唐的直接關係也不大,但安南都護府還是第一時間便獲知訊息並奏告朝廷,足見過往數年大唐向吐蕃內部人事滲透之深,不會再發生早年贊普身死卻被瞞報數年的情況。

李潼在將奏報瀏覽一番後,然後又垂眼望向殿內諸員發問道:“蕃主橫死,卿等於此有何看法?”

聽到聖人垂問,郭知運便站起身來說道:“吐蕃近年內亂頻生,諸邦喧鬧,蕃主王權已是衰弱難振,亡於內禍應有預見。恰因如此,今次其之所以取禍,應有深意可作牽引。今所知唯此事蹟,前後因果尚未洞知,聖人既作垂詢,臣斗膽略言一二。”

李潼聞言後便點點頭,示意郭知運繼續說下去。

如今的唐蕃形勢已經不同於舊年青海大戰前後,吐蕃的問題已經屬於次要的邊事,因此對於吐蕃近年來的情勢細節,他也懶得再事無鉅細的一一過問,的確是需要專事的大臣加以分析,才能對這件事有一個詳細的認知。

“青海戰敗後,蕃主遁回國中,先與後藏象雄諸族盟誓立約,又因東域韋氏等諸族與山南諸部糾紛、得以側身於外、擔當仲裁,維持大體不失……”

少年繼位於憂患之中,成年後便成功杯葛孤立噶爾家這個掌權年久的權臣家族,吐蕃贊普政治手段自然是有的。自青海戰場逃回國中後,一系列的操作手段也堪稱教科書式的自救。

他先是與以王母沒廬氏爲首的後藏諸族達成同盟,又藉助山南軍隊停滯不前、寇掠西康而與韋氏等東域諸族產生的矛盾,將青海的戰敗化爲一個次要性的問題,使得兩方強勢臣衆彼此仇視,從而維持住了自身的安全。

郭知運立功於青海,之後雖然轉任內外,但對吐蕃的問題始終保持着關注,這會兒便繼續說道:“過往數年,吐蕃雖有內亂,但贊普專注於王統領地,不再動輒輕出,王權雖弱但處境愈穩。過往議盟,皆於邏娑城周邊舉行,鮮有遠離王地。

今次盟誓于山南工布,本悉多野疏族邦國,並非王統之地,此爲一奇。泥婆羅國王乃贊普胞兄、王權之張臂,近年屢有寇犯天竺諸邦,與蕃主並無勢不兩立之逆爭,蕃主何以橫加誅戮,此爲二奇。泥婆羅狹促小邦,甲陋員弱,竟能截殺精軍環拱之蕃主,此爲三奇。”

按照吐蕃內亂頻繁的局面,蕃主橫死看似註定,但在熟悉蕃務的人仔細分析下來,此事又處處透露出詭異。郭知運一通分析,點出了當中的許多疑點,但也因爲當下掌握的訊息過少,很難得出一個完整的解釋。

李潼也將郭知運所歷數的幾個疑點記錄下來,發付理藩院繼續跟進調查。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蕃主死去後,吐蕃國內權力格局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大唐又能借此獲取到什麼纔是重要的。

眼下大唐所控制的區域中,與吐蕃本土直接關聯最大的還是西康。

青海大戰結束後,大唐與吐蕃之間已經不復正常的邦交關係,官方的交流也一直沒有重續。但是在西康方面,大唐還是做了許多的事情。

當年蕃主強行奪回西康,之後也並未就其地歸屬進行對話,大唐則藉助宗教的力量,煽動西康底層的民衆組結僧兵,在山南軍伍撤離西康之後,利用本土的力量順勢收回了西康城。

原本尚算繁榮的西康城,在經受蕃主與山南豪酋們接連破壞後,已經近乎是一片廢墟。

但宗教的力量的確強大,那些原本任由豪酋魚肉掠奪的牧民僧兵們在收復西康城後,更爆發出極大的守護熱情,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內便從廢墟中將西康城重建起來,且規模更勝往昔。

西康城重建之後,西康當地民衆擔心會再遭到吐蕃的寇掠進攻,連番懇請大唐能夠庇護其城邦。

不同於往年藉助吐蕃國中權貴內鬥而作巧取,這一次懇請大唐再作接納庇護的呼聲卻是來自於民間。當然這也是因爲西康的地方武裝勢力、僧兵羣體們從建立起來便一直都在由大唐在背後主導操作。

所以大唐也迴應當地的民情呼喚,以隴南曹仁師爲西康護法師,率領三千唐軍入駐西康城,正式的將西康納入到大唐的鎮防體系中來。

但相對於其他的邊防重地,西康仍是一塊溝嶺橫阻的飛地,且因爲地近吐蕃,哪怕依靠當地的力量,也很難建立起類似安西四鎮那樣的都護統治。

相對於吐蕃本土的諸邦部豪酋們,西康當地的力量仍然很薄弱,很難直接干涉影響吐蕃內部的局面走向。眼下是因爲吐蕃國內本就權鬥不止,所以西康的收復與重建才能順利進行。

這一次吐蕃贊普身死,對西康進一步的經營也是一大利好消息。無論接下來將會發生怎樣的權力鬥爭,相關利益各方肯定需要廣邀助力。西康或許還不足以成爲正式參與角逐的一方,但也算是一個極爲重要的籌碼。

如果說有一點不好,那就是時機。原本吐蕃贊普自青海逃走已經讓李潼頗感鬱悶,聽到其人橫死的消息後也難免感到幾分快意,可在仔細權衡之後,對這傢伙的厭惡就更大了。

該死的時候不死,不該死的時候倒死的挺乾脆!

今年大唐最主要的用力方向自然還是針對漠北突厥的遠征掃蕩,這一場遠征的戰役本來就已經有所延後,如今各路將士俱已就位,更不可因爲別的事情再作打斷。

若吐蕃贊普還能續上哪怕半年的命,李潼都可根據漠北戰事的進行情況而做出更加有力的安排,甚至派遣一路偏師直入蕃土,以西康爲前進基地,直接掃蕩吐蕃核心的王統區。

但兩線作戰乃是兵家大忌,在漠北戰事沒有突破進展的情況下,大唐也不可針對吐蕃進行長期且大量的人事投入。

所以在經過一番討論後,君臣還是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鞏固西康、靜觀其變。

但其實除了這樣略顯被動的姿態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進取的策略,那就是將西康正式的納入到大唐的封邦體系中來,直接將聖人與德妃的少子封爲外藩的藏王。

李潼不知道殿內羣臣有無這種想法,但他腦海中某一刻是閃過一個類似的念頭。

吐蕃獨特的高原地形是很難通過武力進行直接征服,特別那些豪酋邦部們各擁勢力,就連贊普都被搞得焦頭爛額,並不像後世那樣已經經過宗教的馴化,仍是野性難馴。

如今大唐在彼處的宗教宣傳已經先行一步,若能以此爲基礎設立一個外藩,未來甚至可以憑此鳩佔鵲巢,取代悉多野家族對吐蕃的統治。

若這樣的想法成爲現實,雖然未來也要面對外藩離心力的問題,但一個流淌着李唐宗家血脈的藏王統治者,無疑要比高原上那些野路子的豪酋們與朝廷中樞更有話題可聊。

但這想法在腦海中只是一閃而逝,很快便被李潼摒在腦後。並不是說放棄這一思路,而是想到自家那黃口少子仍然幼稚懵懂,李潼實在不捨得眼下便將之放在遠邦、天各一方。

但世事的發展總不會完全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儘管李潼眼下愛子心切、刻意不願提及類似話題,但隨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或也將會成爲一個無從迴避的問題。

0286 竇七暴斃0343 女人的報復0920 自戕陛前,以死明志0072 天賦異稟0886 情多累人,羞於歸宮0142 就怕有壞人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207 李氏名駒0985 四十蔭授,科舉早達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028 禁宮異兆0022 萬古愁難銷0301 雲韶府使,少王歸都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258 曲江盛會0587 噶爾掌國,父子爲繼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844 紅顏一笑,豪擲千金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590 故隋兵道,遺澤後世0131 與衆不同的大王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216 急流勇退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933 半生功業,壯極青海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442 大河水口,俱在掌握0552 交糧入學,納錢鑿井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893 蓬戶蘭芷,馨香可愛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251 不當大用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164 官拜尚輦奉御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287 靈前敲詐0636 王若歸朝,春宮待之0291 獻業求命0509 捐盡封戶,爲國卻賊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89 鄭女文茵0229 心似雙絲網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672 蕃女感恩,版籍進獻0960 青海盟會,以胡制胡0786 欲圖中興,仁術難仰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156 武氏羣英會說幾句話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432 達則兼濟天下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097 壯力當賞0633 社稷之喜,君王之憂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677 茶馬商貿,西康爲國0876 情若不復,生無可戀0198 寸微靈光,日月照拂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989 重修故道,參天可汗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388 口是心非,有情無膽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533 老物不器,能殺鄉賊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602 青海軍使,慕容復國0319 巽郎才壯0151 神都此夜多驚魂0919 賊佔西康,大戰在即0290 懼親如仇0102 少王神都行0262 謀殺河東王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871 故情難捨,歸鄉修塋0189 洛陽女兒,似在眼前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368 薛郎鐵頭0320 高句麗遺民0417 搶位政事堂0906 彼之存亡,我之疥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