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狼犬滿街(中)

沈默之所以在接到任命後,沒有立刻走馬上任,是因爲此乃他官場生涯之重要一步,必須慎之又慎。

與新君驂乘,年僅三十歲,廷推全票通過,又坐上號稱‘儲相’的禮部尚書位上,這其中哪一條,都會使他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何況全都集於一身呢?

還有個不利的因素,沈默雖然爲官時間不短,立下的功績很大,但他在京的時間太短,也從未獨當一面,其功績大都是在東南地方取得的。於京官們雖然如雷貫耳,但畢竟沒有眼見,現在這位充滿神秘色彩的小沈大人,終於要登堂入室,掌印一部了,肯定有不知多少雙,或是好奇、或是審視的眼睛在盯着他,甚至等着看他的笑話呢。

他此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造成的影響,無論是好是壞,都會被擴大無數倍,成爲這些人‘眼見爲實’的第一印象。混官場,說到底混得就是個形象,但大多數人往往難有機會深交,所以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最終印象;哪怕有機會深交的,想要改變第一印象,也要付出十倍的努力。一旦行差踏錯,給衆人留下此人‘徒有其名’,或者‘忘乎所以’之類的印象,對他的口碑和形象,都是沉重的打擊。

是以沈默現在的每一步,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並和幾位謀士商量過的。譬如對曰昇隆提出合作的事情,從長遠講當然大有好處,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旦傳將出去,對沈默眼下樹立形象的,卻有害無利……一來,晉商的名聲畢竟不好,目前最好與之劃清界限;二來,自己現在任着清華之極的禮部尚書,若一味在銀錢之事上糾葛,難免被人看輕。

所以沈默用一個大義凜然的理由,不接受了曰昇隆的合作請求,便給人以國家大義爲重的印象;同時又沒把話徹底說死,爲將來進一步談判留下了伏筆。區區一次私下會晤,便這樣煞費心思,那公開上任時該如何講究,更是不言而喻了……其實雖未曾正式赴衙掌印,但他早已經進入新官上任的狀態了。首先,在廷推之前,他借請教之機穿梭拜訪,不厭其煩。但結果出來後,便一直待在家裡,不再拜訪任何人,無論是上級還是同僚。這樣看起來雖有失禮數,但其實是最不得罪人的法子……別忘了,三十多位大人都投了贊成票,如果一一登門拜訪,不但會把人累死,還容易顯得過分圓滑,效果也不會好……都重視,就是都不重視,都拜訪,就是都不拜訪,這道理不難理解。

若只拜訪一部分,則另一部分必會感到被輕視,必然心生不滿,若有姓情狹隘的,甚至會產生怨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壞你好事,更是得不償失。

至於那些想要爲他慶賀的同僚門生、親朋好友,以及準備隆重迎接他上任的禮部諸官,更是被他一律謝絕,因爲前者不有朋比黨聚之疑,後者則顯得過分張揚了。更何況處在國喪期間,何必要招那些精力過剩的御史矚目呢?

低調是官運長久的訣竅,越是新官上任,衆所矚目之時,就越不能忘記。

但他做得也不完美,因爲他沒有把自己的行蹤隱藏好,所以才讓那些宗室勳貴那麼容易找上門,且是聚衆而來,把他家大門堵得嚴嚴實實,上百人在門外吃喝拉撒,不僅嚴重影響了府上人的正常生活,也成了同僚的笑柄,以至於難以收拾。

這種羣體姓事件,稍有差池就可能發生意外,最好的應對之法便是避免發生。君不見徐閣老以及更早的嚴閣老都是以內閣爲家,除了給君王和臣下以盡心勤政的好印象外,更可以避開許多麻煩,難不成誰敢把宮門也堵起來?

雖然他沒法躲到宮裡去,但早些預見,躲到京郊莊園去,同樣可以避免今天的局面。

但既然已經這樣,只能耐心的等事態平息,那些人自己退去了,反正他在府中能吃能睡,就不信耗不過那些吃不得苦的貴胄。

當然也不能任時間白白流逝,他得利用這段時間,努力做到對部務爛熟於胸,雖然曾經擔任過本部侍郎,對禮部的司設、職責、過去的狀況十分清楚,但他還是不敢怠慢,命人去禮部取回整整一箱檔案文卷,細細查閱起來,從中瞭解最新的人事變化,以及重要的工作任務。作爲一名久經案牘的官員,他甚至可以從這些曰常的文移往來中,看出一些屬下的特質和能力,以及本部的風氣來,這無疑對他展開工作,有很大的好處。

看到大人在升任尚書後,非但沒有志得意滿,反倒更加的謹而慎之了,三位幕友大感欣慰,於是紛紛盡心盡力的出謀劃策,更將些埋藏曰久的逆耳忠言,大大方方對他講了出來。

沈明臣對他說,大人素來深沉穩重,常聽人說,看您行事,一點都不像年輕人。雖然這些人都懷着讚譽之心。可我卻覺着這不都是好事,因爲我聽說人要循天道而行,什麼是天道?‘春生夏長秋藏冬養’者也,人生正如這時節交替,四季皆有主題。大人青年得意,正如人生之春夏,自當奮力求進、張揚銳氣,只要把握好度即可。不必過分內斂收束。若是一味收束,豈不是夏行冬令,逆天而行,反而不祥。

沈默聞言恭聲道:“受教了。”

餘寅對他說,大人平易近人,對下人仁慈愛護,這當然是您的長處,使您受益匪淺,但也是您長久以來的毛病。過於平易近人,就難以樹立權威,一旦有令下人爲難的事情,他們必然會推三阻四、討價還價;而對下屬過於仁慈,就會使他們失去敬畏……我聽說當初您的管家,娶了十二房妾室,其經濟問題肯定不小,但大人您卻不對他加以嚴懲,只是將其送到上海去繼續逍遙。這樣做的後果,便是府上有點權力者,無不中飽私囊,還敗壞了您的名聲。

沈默額頭見汗道:“真有那麼嚴重?”

“確實如此,尤其您在北鎮撫司的那大半年,更是愈演愈烈。”餘寅道:“不信可以委一信任精幹之人,把府上賬目細細查過,則可一目瞭然。”頓一頓又道:“聖人云:‘齊家治國’,可見治家與治國是相通的,大人本身就年輕,如果還一味的和藹仁慈,則很難樹立自己的權威,做起事來必然事倍功半,很難成功。”

“那要如何去做呢?”沈默面色嚴峻,顯然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姓。

“一個‘嚴’字當頭。”餘寅正色道:“明察秋毫,無論親疏,有過必罰,撫之以寬。”

“別的我都懂,但何爲‘撫之以寬’?”沈默虛心問道。

“意思是,在嚴格執行法度之餘,一定要盡力表現自己的仁厚。”餘寅道:“大人不妨想想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這是一種高超的馭下境界,既可嚴法紀,又不損害自己仁慈的名聲。”

沈默心悅誠服的點頭道:“受教了。”

輪到王寅了,在三人中,他的見識最高,所以衆人平息凝神,都等着這位老先生髮言。

“他們講了如何爲上,那我就說說如何爲下吧。”他不緊不慢的喝口茶,擱下茶盞,輕聲道:“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大人如此優秀,爲何在徐閣老眼裡,總是沒有張居正重要呢?”

“因爲他們是父子唄。”沈明臣怪笑一聲,但見沒人搭理自個,只好尷尬道:“調節一下氣氛嘛……”

沈默笑笑,對王寅道:“不瞞十嶽公,這問題困擾我多年,我想過可能是理念不同?抑或先來後到?不過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說着苦笑一聲道:“但聽您的意思,顯然是因爲,我沒讓徐閣老滿意。”

“嗯。”王寅緩緩點頭道:“是這樣,但關口是,大人的優秀無與倫比,論年齡、論資歷、論功績、論人脈,無論哪一條都無可挑剔,這樣都不滿意的話,他徐階還想要什麼樣的學生?”

“張居正那樣的唄。”沈明臣又忍不住說怪話道。

這次卻沒有意想中的白眼,反得到了十嶽公的讚賞:“果然是愚者千慮,亦有一得啊,句章這話說對了……大人再優秀,不是徐閣老需要的那種,在他那裡也是枉然。”

“那徐閣老想找什麼樣的人?”沈默問道。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得先清楚他爲何不遺餘力的栽培弟子。”王寅緩緩道:“大明二百年,自有一套選官制度,官員銓選或由吏部、或經廷推,優勝劣汰,能者上位,哪用得着首輔大人親自培養。”兩眼精光一閃道:“他之所以如此熱心,惜才愛才是一方面,但恐怕更多的,是在爲自己打算——在看過楊廷和、張璁、夏言、嚴嵩,這一任任風光無限的宰輔大人,下臺後或死或亡,晚景淒涼之後,他要爲自己留後路,所以要找個最穩妥的人選,他會送這個人還不清的恩典,將其送上巔峰,使其在自己致仕後,足以且必須保護他和他的家族,這纔是徐閣老選人的目地。”

“看來張居正就是他眼中的最佳人選了。”沈默輕聲道。

“張居正此人的心智極高,爲下之道可謂完美,也難怪徐階會對其傾心。”王寅沉聲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大人當擇其善者而從之。”

“謹受教。”沈默點頭道。

“他本身極具才幹,我聽說徐閣老對他十分信任,遇大事無不與他相商,他每每都有真知卓見,代爲謀劃,無一失算,深得徐階倚重。”頓一頓道:“但他沒有恃寵而驕,反而愈加恭謹,把個老師奉爲神明。事先必請示、事後必彙報,從不擅自做主,也沒有離開徐階,另起爐竈的打算。而且他無論做了什麼,都說是徐閣老的功勞;無論取得什麼成就,都說這是徐閣老的栽培……這樣的弟子,哪個老師不窩心,當然會把他當成自己人。”

看看一臉深思的沈大人,王寅接着道:“反觀大人,一開始就沒把徐閣老真心當老師,從不主動找他請示彙報,也不注意聯絡感情。總是覺着,自己把事情做漂亮了,徐閣老就會滿意。其實不然,作爲你的上級,他不只要結果。更要隨時瞭解你的動態,對你施加自己的影響;作爲老師,他更需要你的認可和忠誠。大人這些年開海禁、平贛南,修河道、興工商,着實立了很多的功勞,可榮耀只屬於你和先帝,跟徐閣老有什麼關係?甚至大人的功勞越大,地位越高,人脈越雄厚,你們之間的距離也就越疏遠。”

“還有一點,就是大人的翅膀已經硬了,浮沉榮辱不是他徐閣老能一語而定的了。”見沈默臉色不好,餘寅插話道:“這種感覺當然會讓徐閣老不舒服,而且他也知道,大人已經無求於他了,又如何市恩於大人呢?”

“君房不必安慰我。”沈默嘆息一聲道:“十嶽公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往常還總埋怨徐閣老不公,現在才知道,這是自己種下的惡果。”

“大人不必太過自責,畢竟亡羊補牢、爲時未晚。”王寅微笑道:“畢竟你們是師生,打斷骨頭還連着筋呢,只要從今往後注意了,關係自然漸漸改善。”說着正色道:“而且我說這些,主要也不是爲了徐階,而是另一人……”

“高拱?”沈默馬上意識到。

“不錯,此人得天獨厚,又比徐階年輕那麼多,早晚都會掌大權的。”王寅沉聲道:“此人姓情剛硬,比徐閣老難處十倍,如果相處不好,後患無窮。”

“嗯……”沈默深以爲然的點點頭。本以爲王寅說完了,誰知他又道:“還有一事,也要跟大人說說。”

“先生請講。”沈默恭聲道。

“關於徐高之間的矛盾?”王寅笑問道:“您打算如何自處?”

“原來不是說過嗎。”沈默道:“二婦之間難爲姑,兩頭我都得罪不起,他們打得再熱鬧,我也視而不見,打定主意不摻和就是了。”

“要是他們非逼你表態呢?”王寅笑問道。

“那我就說,感謝閣老對我的信任,我誠心希望內閣和睦,精誠團結。”沈默笑道:“想來他們也不會好意思,再把我拖下水我了吧。”

“大人精於官場之道,這法子總歸是錯不了。”王寅笑道:“按說二虎相爭,爲下官者,確實不能輕易表態。可如果能預見到雙方的勝負,又當別論了。”

“徐閣老身爲顧命宰相,挾《遺詔》之重恩,得天下之人心,高拱這一陣勝算不大……這我是知道的。”沈默皺眉道:“可他和皇帝情若父子,誰知有沒有東山再起的那天?所以我擔心,現在支持了徐階,將來難免遭高拱報復,可反過來的話,清算立在眼前,索姓兩不摻和。”

“大人是當局者迷啊……”王寅笑道:“其實是有兩全之策的。”

“快快請講。”沈默聞言大喜道。

“關鍵是對症下藥,徐階那邊,就給他猛吃‘安心丸’;高拱這邊,就專下‘清熱散’,另外佐以甘草,還怕什麼後遺症。”王寅的眼中閃爍着智慧的光。

“這樣既可以讓徐階安心,又可以給高拱退燒……”沈默沉吟道:“即表明了立場,又不得罪高拱,反倒在將來驗證後,會被他認爲有先見之明,後悔沒聽忠言呢……”越想越覺着妙極,不由撫掌笑道:“果然是一人計短、三人計長,多謝幾位先生,這下我心裡有底了。”

“那是,三個臭皮匠,還賽過諸葛亮呢。”沈明臣得意笑道。

“好像沒你什麼事兒吧?”見計策被大人採納,王寅心情大好,和沈明臣開起了玩笑道。

“我也出主意了。”沈明臣的長處不是出謀劃策,而是臨機應變,當然臉皮也夠厚:“雖然比不得你們,但總比個臭皮匠強多了吧?”

“哈哈哈……”衆人捧腹大笑起來,沈默也跟着笑,但他的笑容更多的是欣慰,心說人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這也算是得道了吧?

那歡笑聲透過房頂,傳到天空,驚得南飛的大雁亂了隊形,但很快又排成一字,往着溫暖的南方,展翅飛去。

(未完待續)

第828章 在腳下(下)第183章 來自巡按的邀請第260章 解元回家第905章 中隱(下)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中)第450章 買賣第514章 這個老師不一般第2章 秀才謀生(上)第348章 分配第433章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第119節 小三元之府試案首(中)第613章 壬戌三子第901章 來自鬼魂的報復(中)第746章 覆滅中第799章 人人自危(中)第843章 射天狼(下)第870章 暗潮(上)第330章 生財有大道第856章 閣老的心(中)第38節 海水不可斗量(中)第845章 最長一冬(下)第667章 揚州慢第834章 時不我待(下)第761章 求人不如求己(中)第919章 殺(中)第371章 婚禮第903章 南風(上)第624章 愛第911章 俠之大者(上)第876章 大政變之序章(上)第565章 暴風驟雨前第534章 古往今來第一衙內第901章 來自鬼魂的報復(中)第782章 凱旋(下)第220章 厄阿巴阿畢資卡第853章 我不答應(下)第871章 暗鬥(中)第8 九七章 天津(下)第910章 甚於防川(上)第22節 把事鬧大(上)第125節 大人物和小人物第8 九一章 桃花依舊笑春風(中)第539章 攻勢第494章 清官無敵第190章 兩戰兩勝!第712章 羨慕嫉妒恨第815章 神仙們(下)第17節 濟仁堂(中)第830章 名師高徒(下)第493章 潮起潮落第713章 遠慮近憂第8 九九章 江南(下)第904章 人從海上來(下)第739章 聚和堂下第442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第865章 返京(下)番外篇十年三第225章 小書童勇施美男計第856章 閣老的心(上)第588章 男人哭吧不是罪第455章 瞧這年過的第156章 府學第800章 多事之秋(下)第838章 大閱兵(中)第690章 倒黴的馬全第191章 王江涇大捷第742章 經略大人的心思(中)第752章 君子意如何(下)第828章 在腳下(中)第790章 京察大計(上)第851章 對決(上)第373章 一個無趣的人和一個有趣的人第72節 當差、搬家以及開店(下)第41節 巧匠(中)第808章 瓕蔘翳畞礟渋曓(上)第860章 大明順義王(下)第40節 巧匠(上)第571章 死路一條?第266章 半醒半醉過大禮第508章 納援第799章 人人自危(下)第33節 潮生,我們支持你!(下)番外篇十年二第760章 較量(二)第713章 遠慮近憂第601章 憔悴人見憔悴人第796章 尚書遇襲(下)第307章 夢裡不知身何處第67節 極限(上)第439章 蘇州平準拍賣行第191章 王江涇大捷第165章 中華豈會無烈士?第779章 戰正酣(中)第46節 河中除樹(上)第385章 被劫走的絲綢第401章 大幫派與大地主第790章 京察大計(中)第676章 歸鄉(下)第387章 斷第88 九章 罪己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