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夢想、現實(上)

天津原叫海津饋,是元朝的渭糧轉運樞紐,本朝定鼎後,成祖朱棣便是從此渡過大運河南下搶了皇位,後來成了永樂皇帝后,爲了紀念纔將此地改名爲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網址作爲扼守京師門戶的戰略要地,天津並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而是歸屬兵部直轄,有三個衛所,分別是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每醜士兵足額五千六百人,三衛一共十萬六千八百餘官兵,先直隸於後軍都I府,後來隨着五旱都督府的式微,現由兵部直轄。

倭患大起後,又數次加強軍備,更是盡遷沿海五十里內的民衆於內陸,並在海邊築起林立的炮臺,在水下佈滿了暗樁鐵索,只留幾條水道以供通行。若不是自去歲起,漕運被迫改海運,由此經漳衛南運河入京,這裡簡直就是一座冷冰冰的軍事要塞。

沈就抵達的前一天,天津衛的指揮伎、巡按御史,已經爲他備好了船隻,恭候欽差大人光臨。所以隊伍一到海邊,便可以直接經棧橋上船了。

等候隊伍上船的功夫,沈就看到不遠處另一個碼頭上,有一隊海船正在卸貨,他一問,原來正是運送京師的糧草……因爲運河淤塞,海般不能入河,必須要經過河船的轉運才行。沈就登時來了興趣,緊一!身上半舊的貂皮大氅,對陪同官員道:“走,咱們過去看看。”沈就對瀋運深惡痛絕,對朝廷能主動改爲海運,感到十分的欣慰……這次執意要走海路,也是有考察一下的意思。

天津的文武官員不覺着有什麼好,但這裡欽差最大,人家想幹啥大家只有侍奉着。

於是一行人迤邐來到忙碌的貨運碼頭,這邊負責的官員也得到知會,趕緊過來拜見。沈就態度和藹的向他們打招呼,聽他們都是諧運衙門的人,便禮貌性的問道:“河運改海運,你們還習慣嗎?那些人竟想也不想,便一起搖頭道:“很不習慣。”“爲何?”沈就淡淡笑道,心情已經不是起先那麼愉快了

他們相互看看,最後由一個領頭模樣的官員道:“回大人,海上風高濃急,暗礁密佈,還有海盜騷擾,咱們每次都得提心吊膽不說,還得把黃水吐出來……”

“而且不到一年時間,就沉了七艘船,沒了上百弟兄……”又有人接話道:“得虧明年就恢復原樣了,不然小得們可真要活不下去了。”便引來一片附和聲。

沈就聽了很不是滋味,但見他們說得認真、不似作僞,便壓着火氣道:“是誰告訴你們,明年就恢復願意的?”

“我們總督大人啊?”那官員答道:“他跟我們拍胸脯保證,堅持到開春,就不用遭這份罪了。”其餘人也紛紛附和道:“是呀,大家都這麼說。”“據說徐閣老也已經批准了呢。”“哦……”沈就不由微微皺眉,那些人見他如此表情,不由惴惴道:“難道又有變化不成?”

“呵呵……”沈就自重身份。不願引起絲毫風波,笑笑道:“本官是禮部侍郎,你們問我漕運的事情,豈不是問道於盲。”風趣的解答,讓衆官員放下了心,但他自己的心,卻緊了起來。

其實沈就並非全然不懂航運,而且作爲一個對國民經濟各個方面保持高度關注,且與蘇鬆諧幫有着密切關係的官員,他至少知道,要維繫這條所謂的南北動脈,主要花費在清淤疏浚,保持其通航能力。當他從戶部得到確切數字後,驚得半天沒說話…取嘉靖以來的平均值,每年是九十七萬八千餘兩白銀。換言之,近四十年來,大明光維持這條運河通航,便花費了白銀四千萬兩。

而以現在的航海水平,採取一條既近而花費又少的,從海上到京師的路線,並不是什麼難事。事實上,在宋無時期,中國的航海業便可以支撐起遠洋海運,何況是區區近海運輸呢?

當然沈就也不是初臨貴境,他知道經過漫長的海禁之後,明朝的官員和百姓,都對大海有一種恐懼心理。他們害怕海洋和侵擾海岸的海盜,以致於他們認爲海運是一件風險極高,得不償失的危險買賣。

但事實上,這種擔心是毫無道理的,因爲即使在海禁最嚴厲的時候,往來於南北沿海的走私船隻,也達到數千艘。走私商們將南北的貨物對運,便可以用低於市場的價格快售罄,卻仍可獲取高額利潤。試問連船小勢孤的海商都敢是海路,朝廷有數不清的軍艦大般,爲休麼不敢呢?

更荒謬的是,朝廷非但不進行這種嘗試,反而對走私海商嚴厲打擊,禁止海運的開展。彷彿和這種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運輸方式

有仇一般,執意維持原先那種低效,昂貴的運河運輸。沈就深知,這條曾經輝煌奪目,如今卻淤塞的、狹窄的、腐朽的諧運河道,就像極盡栓塞的血管,嚴重製約了大明的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的展;而且由封閉、遲緩、無序、低效的漕運,帶來同樣保守、自封的思想,一定會窒息本就稀薄的空氣,使華夏文明錯過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飛展的黃金時期!

他一度以爲,相較於棘手的政治改革而言,將顯然落後的漕運,改爲已經證明可行的海運,難度要小得多;也寄希望於開放進取的海上航運,能爲這個沉重的帝國,帶來習習進取的清風。

所以他早就下定決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這件事情辦好。但顯然還不到時候,因狗拿耗子是官場大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一個禮部官員,不能對這件事指手劃腳……那樣只能讓相關的官員對他產生厭惡,而不會有人聽他的。

只有掌握到足夠的權力,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權力啊,不論你如何唾棄它,你又怎能不追逐它?

接下來,沈就意興闌珊,草草看過之後,便返回了座船,這時隊伍也全都上了船,隨時可以出,他便再次感謝了天津衛的官員,與他們揮手告別。

但當船駛離了海岸不遠,沈就的表情便陰沉下來,望着海上薄薄的浮冰,許久沒有說一句話。

看到他情緒低落,徐渭暗歎一聲,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那個渾身上下充滿g信的狀元郎。但這樣站着也不是個事兒,他走到沈就身邊,輕聲道:“外面冷,小心凍着了,咱們還走進去烤火吧。”沈就搖搖頭,緩緩道:“冷點好,讓人清醒。”“唉”徐渭外頭看看他,問道:“還在爲碼頭的事兒生氣呢?沈就不置可否的望了望遠方,那裡有不怕寒風的海鳥在飛。

“其實你想多了。”徐渭寬解他道:“自從永樂十三年,罷了梅運,便一直是諧運獨行,已成定例……去歲是因爲皇上南巡,河道被佔了,南方的糧食運不來。不得已,漕運衙門才奏請內閣,暫時改爲海運權宜一年。”說着笑笑道:“現在一年之期已過,自然而然的,就要改回漕運,只要跟內閣知會一聲,而不必驚動百官。”沈就深吸一口冷冽微鹹的海風,抖擻精神,轉頭看着徐渭道:“那你呢,你對這兩者有什麼看法?如果讓你決定,你會選哪一樣?”

“我呀……”徐渭摩挲着軟軟的下巴道:“要我說,海運固然好,但只能在運河不能通行時,比如去年、比如冬天結冰時偶一爲之吧,大多是時候,還是走漕運的妥當。”

跟徐渭說話當然不必客氣,沈就哼一聲道:“難道你也擔心所謂海禁漸弛,恐有後患,之類的說辭嗎?”

“嘿嘿,那你就小瞧了我徐文長了。”徐渭也不惱,拍着欄杆道:“海運的好處有目共睹,誰要說看不見,那就是睜着眼說瞎話。”消運改海運,本是個倉促的決定,但在短時期內便開通,將漕糧及時運到京師;且除了造船僱船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工程費用。

爲了完成本年的海運,漕運衙門共僱海船三百餘隻,加上軍艦護航,僅花費十五萬兩。只不過因爲時間倉促,錯過了最佳航期,所以遇到了颱風,致使七艘糧船沖壞,但舴只損毀數額不大,加上撫卹不過是五萬兩。

也就是說,一百萬兩銀子的事情,二十萬兩銀子便可以做到,不承認海運優於諧運的人,恐怕不是白癡就是別有用心。

“但是不能只算經濟賬啊……”徐渭苦笑着撓撓頭道:“海運對時局的破壞,實在是大大了。漕運獨行已經百五十年了,圍繞着這條運河,已經形成了一個牽涉到中央與地方、官府與大戶,還有那十幾萬的瀋丁,以及成百上千萬靠着運河吃飯的老百姓……巨大而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並在這上百年的時間裡,達到了一種還都說得過去的均勢。

這些情況沈就也知道,但還是默默聽着,因爲他現自己小覷了這個最好的朋友……一直以來,他對徐渭的認識,都停留在大才子兼大情癡的層面上,對其政務方面的能力,說實話沒見過,所以並不看好。因此平時聊天的時候,只會挑些務虛的話題,對於具體政務,從不拿來煩他。

但聽他對漕運有如此深刻的認識,沈就知道自己還是犯了小覷古人的毛病。而且什麼都自己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扛着,實在是太累了,有事做做聽衆,便聽便思考,何樂而不爲呢?的舉措,都會受到很大的阻力。比如說曾經幾度被熱議的古萊河海道”明明是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且不像海運那樣,沒法給沿途帶來利益。它不僅可以解決漕運問題,還能直接給膠萊河一代,帶來很大好處,所以山東的官員和古紳也有興趣接納它,但這些推動力量,還是比不了不願改變的力主大,所以一直沒有成功。”

“而且也不全是貪慾作祟,還有很多堂堂正正的理由。”徐渭接着道:,恍如放棄漕河意味着黃河肆虐佘更甚,這會給中下游的百姓,帶來年復一年的災難。這點不解決,當地百姓和有良知的地方官們,便絕不會答應的。”

“牽扯到這多人,這麼複雜的關係,漕運還是海運,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選擇打破現有格局,還是維持穩定的問題了。”見沈就露出思索的表情,徐渭深受鼓舞道:“嘿嘿,那些地方得利的家族和朝廷上下獲益的官員,不捨坐視現有格局被打破的……當然,變也不是不可以,但得照顧好方方面面,讓至少大多敵人的利益不受損,還能得到更大的利益,不然他們一定會全力阻撓,什麼事兒都幹得出來。

“拙言,我一直有句話想對你說”見沈就點頭,徐渭一字一句道:“我知道你有伊尹之志,但治國之道,要穩重務實,力求平衡,不然就叫亂國,於國無利、害人害己。

所以蕭何、宋臻、富弼這些人,纔會被稱爲賢相;而桑弘羊、王莽、王安石這些人,卻被稱爲亂國。”沈就聞言朝徐渭深施一禮道:“多謝文長教誨,就必終生不忘。

“嘭,你跟我來這套…”徐渭笑道:“其實這些本不用我說,但我且。你深陷其中,壓力太大了,怕你走火入魔,這纔給你潑點冷水的。“這冷水潑的好啊”沈就笑道:“以後要經常潑才行。”“哈哈哈rr”徐渭再也正經不起來)笑得花枝亂顫道:“如你所願。“說正經的”等徐渭笑夠了,沈就搓搓手道。:“那個膠萊河海道到底是個什麼,我確實孤陋寡聞了。”“那是因恙你太年輕了。”徐渭笑道:“我比你大這一輪,可不是光長鬍子了,那就是見識比你多啊。”“好好,你厲害,行了吧”沈就知道這位老兄是順毛驢,你得哄着他才行:“求你指點迷津吧。”

“唔。”徐渭裝模作樣道:“也就是十幾年前,那時候你還小……那一年黃河在徐州附近決口,運道淤阻五十里,漕運完全停滯。朝中便有大臣提議,要求重開膠萊海運,當時朝野反響劇烈,都已經勘測論證過,山東都召集起十幾萬民夫來了。最後卻因爲估費浩繁,而國庫空虛,加上當政的夏貴溪因循守舊、不願進行這種大工程,明裡暗中進行阻難,最後還是被迫作罷。”“那到泉是個什麼樣的工程呢?”沈就追問道。

“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十…,r一”徐渭老臉一紅道:“當時我也不大不太關注這個,只是聽說,是想利用膠河水道,來溝通膠州灣至萊州灣的海路,縮短由江南到北京的海上運道,避開放洋遠航繞道成山角之險,從而減輕京杭運河的負擔,甚至取而代之。”說着給自己爭臉道:“不過我確定的是,這條水道其實元代就開鑿過,國朝也幾次開工,最近的一次,是嘉靖十九年,據說當時船都通航了,卻不知什麼原因,後來不了了之了。”

“爲什麼我從沒在工部的文檔中見過?”爲了瞭解大明的真實情況,沈就有個看資料的好習慣,只要六部更公開的文檔,他都借來過,卻對這條河道沒什麼影響。“我也說不清楚”徐渭訕訕道,說着突然一拍腦袋道:“不過有個人,肯定可以說清楚。

“什麼人?”沈就問道。

“昔年在杭州書時,我有一同庚好友”徐渭道:“最喜歡鑽研水利之道,其造詣不亞於前朝之邸道元。”“這麼厲害?”沈就饒有興趣道:“他現在何方?可否請來一敘?”

“當官不自由啊,哪能說來就來。”徐渭搖頭道:“雖然是南京的官兒,再清閒也不行……”說着嘿嘿一笑道:“不過你好像還有個舉薦賢能,的差事,這就不成問題了,到杭州以後,可以用欽差的名義把他招來,到時候想知道什麼都行。”“嗯。”沈就點頭笑笑道:“我就是去一趟也無妨。”分割

我已經完全走出來了,沈就也會馬上就走出來的。

第8 九六章 丁憂(下)第574章 闖關第23節 把事鬧大(中)第754章 鴻雁幾時到(下)第786章 爭執(中)第483章 從此不再恨第767章 《登極詔》(下)第851章 對決(上)第257章 朋友第812章 逼宮(下)第115節 新任知府(上)第8 九五章 難料(上)第908章 瓊林天下(下)第91節 最後一課(上)第886章 願在法場證菩提(中)第767章 《登極詔》(中)第309章 現世報……第790章 京察大計(上)第735章 歷史的車輪上第814章 真相(上)第23節 把事鬧大(中)第622章 搶戲番外篇十年三第145章 阻擊第489章 老船主下船第54節 李縣令(下)第798章 海風(下)第905章 中隱(上)第315章 扶鸞起乩第64節 較量(上)第873章 隆慶皇帝(中)第741章 民心似水上第708章 紅差第1章 一夢五百年(下)第838章 大閱兵(下)第455章 瞧這年過的第905章 中隱(下)第826章 會面(上)第166章 危難總有男兒出!第576章 伴君如伴虎第800章 多事之秋(下)第778章 射天狼(上)第782章 凱旋(中)第392章 隱患第480章 降第516章 三公槐第842章 射天狼(上)第867章 寡人有疾(下)番外篇十年二第844章 復東勝(上)第487章 不如歸去第248章 正面的較量第788章 過年(下)第439章 蘇州平準拍賣行第174章 當朝首牧與西施舌第772章 言官們(上)第797章 東風吹 戰鼓擂(中)第813章 神劍出鞘(上)第837章 隆慶新政(中)第677章 父親第832章 所謂朋友(上)第883章 神鞭(下)第904章 人從海上來(中)第426章 大奸似忠第262章 聘禮第258章 李郭同舟第322章 聖心獨裁第88 九章 罪己詔(中)第721章 五路財神殿(中)第78 九章 靈濟宮(下)第690章 水或火第756章 文章憎命達(下)第795章 不如歸去(上)第210章 我要變得更重要!第305章 正陽門第814章 真相(下)第347章 是的,我愛你!第456章 男女戰爭第286章 火燒眉毛第194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168章 龍山衛第769章 早朝早吵朝朝吵(中)第229章 抱着你到天荒地老第274章 倔強的鬥士番外篇十年一第523章 大家都愛孔夫子第529章 又逢秋闈時第677章 父親第254章 歡宴不夜天第721章 五路財神殿(中)第319章 陶天師第8 九七章 天津(上)第61節 傳說中的沈氏族學(上)第822章 絕殺(下)第257章 朋友第726章 夢想、現實(下)第741章 民心似水(中)第517章 遍地高手第721章 五路財神殿(下)第741章 民心似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