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大婚(中)

光陰荏苒,轉眼到了萬曆六年春。冰消雪化燕子歸,柳條滾綠榆錢青。遼闊的華北平原從漫長的冬季中甦醒過來,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牛歡馬叫春光如酒,天地回暖花香芬芳,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這六年時光裡,老天爺給足了大明朝面子,年年風調雨順、四方無事,正是內行改革的大好時機。自從隆慶六年八月,沈默當國以來,這五年半的時間內,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重新理清了中央地方各衙門的權責。其中最醒目的,是財政權的上收和行政權的下放。

財政權的上收,是一項重大的成就。在此之前,全國的補給雖然也是由中央統籌分配,而實際的執行卻全賴互不相屬的地方衙門。

各個地方衙門……通常是縣一級的官府,按照上級規定的數額,把給養直接運交附近的衛所、河工等需要補給的單位。一個府縣,要向十幾個不同的小單位輸送錢糧;一個衛所,要接受十幾個府縣送來的補給。這種短程的補給線就如蜘蛛羅網一般,密密麻麻遍佈全國,其低效僵化的程度,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試想,由十幾個州縣分別按固定的數量供應,總難免有個別州縣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如額如期繳納,而其他州縣沒有義務補其缺額,於是國家明明有能力,卻總是供應不足。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況下,更談不上作任何改變。所以開國二百年來,因此引發的財政危機根本無從解決。

但條編法的出現,爲解決這一痼疾,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使中央總收總支,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萬曆二年,戶部成立了‘度支全國錢糧總司’,簡稱‘度支總司’。由戶部尚書王國光親任度支使,南京戶部尚書陶大臨任副使,在兩京分設南北總庫,在全國各省設立分庫。規定各省所收稅銀,除規定作爲地方費用的部分,一律先行解送分庫,不得自行截留。

按規定,各省分庫需在每年十月前,將銀錢賬目彙總至戶部,待下一年度預算之後由戶部統籌分配,一應軍需供給,物資採買,全都採取招商買辦的方式,僉募商人代爲採買運輸。

所謂招商買辦,簡稱‘招買’,與‘採辦’一樣,是一種政府的採購行爲。但國初便存在的‘採辦’,是官府直接與農民或小生產者之間的交易其間,不經過商人這個環節,而且並不經常發生。因爲官府所需要的物料,大部分都通過貢賦的形式,直接向百姓徵取。總之在嘉靖中葉以前,任何形式的政府採購都只是偶然的,非常設的,並未形成規模。

近五十年來,商品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顯著的提高。其帶來顯著的改變,便是大量的物資涌入市場。不只是遠銷歐洲的蘇杭絲綢、衣被天下的松江棉布、價比黃金的景德鎮瓷器,還有那些原本在小農經濟時代,只能自產自用的糧食、棉花、蠶桑、茶葉、靛青、果品等都紛紛進入市場,成爲商品。這些商品又多又好,愈發刺激了百姓的生產從多而全,進步到少而精。這種深耕細作的社會分工,加大了生產的價值,促進了各地的互通有無。

除了南京、蘇州、松江、杭州等老牌商業中心外,又涌現出許多中小商業城鎮,如吳江的盛澤鎮、雙楊市;浙江的不瀨鎮、長樂市等,商業市鎮遍佈東南。北方則以北京爲主,有河間、臨清、開封、西安、太原等中小城市,及鄆城、彰德等小鎮,與南方的商業網相連接,形成一個遍佈全國的巨大商業網絡。商人穿梭其中,貨運南北,每個市鎮既是商品的集中地,又是商品的交流中心。因此,不論何地的貨物,都能從市場上買到。特別是那些中心城市,雖然本身沒有發達的工業手工業,但城內貨肆鱗次,商人們彙集天下之貨在此出售,想要什麼都應有盡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初嚴格的戶籍制度土崩瓦解,不僅是軍戶名存實亡,負責爲官府生產的各種匠戶也逃亡一空,這些人到大城市中改名換姓,加入到商業生產的行列中。官營作坊的消失,更使得官府直接徵收所需物資,變得困難重重。

這些新出現的經濟現象,對官府的各項政策與措施起了巨大的衝擊作用,一些舊的常規的做法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方法——置身於商品經濟大潮之中,許多官員深感徵收官府各種實物並負責運輸,不僅費心勞神,還常常因爲各種原因誤事受罰,他們希望能借用商人的強大力量,來輕鬆完成任務。

到了嘉靖末年,商人已經成爲掌握社會經濟的重要力量。各大城市中的居民,多半以商賈爲業,剩下的一半,則是爲商人做工的僱傭者,可以說,整個城市經濟,都已經被商人們控制了。家擁萬資的富商大賈如過江之鯽,家資至百萬者才能稱爲鉅富。其他二、三十萬,只能稱中賈耳。

幾百年後的人們會知道,貨幣是一種公衆的制度,它把原來屬於公衆的權力授予私人,私人資本積累愈多,它操縱公衆生活的權力也越大。尤其是商人們善於和官府以及地方勢力打交道,越是富有往往就越有勢力,這使得他們不像農民那樣可以隨意盤剝驅使。

尤其是嘉靖以後,沈默提出的‘以商養士,以士護商’的號召,在這十幾年間,已經深入人心,各省的商人們普遍效仿晉商,把賺來的大把銀錢,投入到本地的文教事業中,開辦學校、資助士子、贊助文會,饋贈文士已經成爲常態,經過十幾年不懈的努力,使朝廷地方有大片爲他們說話的官員、文人……一旦官府催徵過猛,誅求無度,賴賬不付,馬上就有數不清的文人口誅筆伐,危言聳聽,罵官府‘捶骨竭髓,以致人人破家,逃死相繼’,也會有官員以充滿同情的口吻上書,說什麼‘數萬金之家,無不蕩產罄貨,因而投河經瀆,言之酸鼻刺心,孰非酷吏之流毒哉?’好像一夜之間,商人就要全都破產了一般。

而且老百姓也不站在官府一邊,這個年代商人的主流形象,還是疏財好義的儒商模樣,他們用極小部分的錢修橋鋪路,賑濟災民,就讓老百姓念念不忘他們的好……這在後來的軒然大波中,體現的尤爲明顯。因爲百姓還遠未到覺醒的時刻,對於直接剝削他們的地主鄉紳尚且奉爲神明,誠心擁護。更不要說剝削手段更隱蔽的商人了……

在這種環境中,官府想不付錢就驅使商人,是萬萬不可能的。

於是官員們一直想方設法的增加銀錢收入。正統元年,東南七省的田賦改折白銀納稅,正是代表了官府的這種慾望與政策的變化。不久,田賦外的所有稅收,都逐漸以銀代物。直到一條鞭法問世,徹底的取消了實物稅,只向百姓徵收銀錢。官府的倉庫裡,不再堆滿了五花八門的實物,取而代之的是白花花的銀兩。官員們終於可以從市場上購買品種更加齊全,數量更加豐富的商品了。

然而官府直接派人去市場,採買名色繁多的貨物,顯然是極不便利,也不合適的……對於口不言利的士大夫們來說,要跟小民百姓討價還價,實在是有有失份,也沒那個耐心。於是另一種被廣爲採用的形式出現了,那就是招商買辦,即是在官府採買與市場供應之間尋找中間人,官府只與中間人聯繫,一應所需物資,都由中間人採購並運送到指定地點。這種中間人便被稱爲‘買辦’,一般都是資財富厚的大商人,採買的範圍更是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從糧食到被服、從筆墨到木炭,只要是官府所需,盡數可以拿來招商。

中標的買辦商人,可以得到一張由戶部簽發的保證票,在將指定物資運至指定地點後憑票兌現。然而官府的信譽早已破產多時,商人們擔心完成差事後會一無所獲,因此在官府的招徠下躑躅不前。他們提出,希望官府能將錢先行存入匯聯號或日升隆,如果答應的話,他們可以同樣存入一筆保證金。到時候完成差事,憑票提錢。若是逾期,甘願受罰。

財政權上收之後,地方官府固然從繁重的收解任務中解脫出來,然而從中揩油的機會也失去了,如果沒有相應的補償措施,引起地方官的強烈牴觸,簡直是一定的。就算有考成法這座大山壓着,官員們也是要造反的。

這就是沈默明知道有火耗的存在,卻不做任何規定的原因。對於這種無橫徵之名,卻有暗中漁利之實的辦法,自然比‘淋尖踢斛’之類又費力又被戳脊粱,還得和姦商聯手倒賣的法子,要文雅簡便的多了,自然大合官員們的胃口。

有了火耗喂着,府縣一級的官吏自然心滿意足。但對於封疆大吏們來說,他們從來用不着自己去踢斛賣糧食,自然有小得們孝敬真金白銀,所以火不火耗,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他們在乎的,是隨着財政權上收,手中權力的縮水。尤其對於那些富裕的省份,原先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來不用看戶部的臉色。戶部反過來還得求着他們,請諸位大爺行行好,多給兩個大錢週轉週轉。

現在一旦財權上繳,就成了他們求爺爺告奶奶,戶部的孫子變成大爺了,你想各省督撫能願意麼?

沈默爲他們準備了另一份大禮,那就是行政權的下放。簡單說來有三點,一、將總督巡撫改爲地方官,第二,重設地方行政架構,第三,將一部分任免權下放。這對各省督撫來說,實在是太合胃口了……沈閣老不愧是大家的貼心人,太知道俺們的需要了。

雖然在常人看來,一省的最高首長,就是總督巡撫,而且他們也確實在履行着一省首長的職責。然而打開一份《大明職官錄》,你會發現地方官員的架構中,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纔是最高長官,根本沒有巡撫、也沒有總督的影子。

這是因爲太祖皇帝爲了防止臣子專權,在中央廢除了宰相,析中書省之政歸於六部。在地方上,亦廢各行中書省,把行省的權力一分爲三,置承宣布政使司掌一省之政事,置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置都指揮使司,負責一省軍事。三者互不相屬。互相制約,以免地方權重之弊。但就像中央離不開宰相統領,後來出現內閣一樣,地方上三司互相掣肘,遇事難決,纔有了巡撫和總督的出現。

巡撫、總督,是兩個動詞,區別於‘尚書’、‘布政使’之類的名詞性官名,顯然有臨時差遣的意思。巡撫的意思是,巡視地方、撫治軍民,凡有大災民亂,需要統合全省力量的力量平定時,國家便會遣使巡撫地方,事畢則罷,故無定員,更無專職。但後來各省的事情越來越多,前一個巡撫還沒回去,後一個又來了,如此一來,巡撫間的權限又重疊了。宣德五年,第一批常任巡撫誕生了,一代名臣于謙,便在其列。

總督的出現要稍晚,因爲巡撫漸漸偏向民政,而且各種起義叛亂也不會理會省界,往往在數省之間流竄。各省之間難免推諉扯皮,無法齊心協力,便有了總督數省軍務的差事出現,同樣是因事乃設,事畢即罷。然而對於湖廣、兩廣、貴州、四川、薊遼、三邊、宣大這些邊地,戰亂是常態化的,常任總督也就應需而現了。

第919章 殺(下)第757章 除夕——月窮歲盡之日(下)第470章 神來之筆第179章 總督家的腐敗生活第786章 爭執(上)第533章 老而不死第796章 尚書遇襲(上)第586章 真兇第98節 陶虞臣(中)第442章 良辰美景奈何天第321章 奏對第8 九六章 丁憂(中)第859章 少女的逆襲(中)第777章 西風勁(上)第760章 較量(三)第499章 兒子第731章 囚徒困境(中)第326章 嘉靖的御膳第909章 閹寺雄起(上)第375章 交鋒第748章 夕陽(下)第四零三章第904章 人從海上來(中)第172章 鹿姑娘第715章 宗藩條例第360章 隱藏的殺招第913章 金融之戰(下)第905章 中隱(下)第801章 南京之亂(中)第554章 勝負第791章 春寒料峭(下)第283章 劫殺第391章 吳淞江第849章 峰與亭(上)第432章 機杼與琴聲第498章 返京第816章 宰相的憤怒(中)第750章 天下熙熙(中)第804章 束氏狸狌(上)第739章 聚和堂(上)第1章 一夢五百年(下)第727章 大人亨否(上)第111節 順之心隱(下)第811章 審(上)第141章 書生有用!第737章 禮物(中)第587章 聖心……第783章 廷推(中)第271章 三欽差第922章 歸來(中)第431章 三英戰呂布,還是打不過第523章 大家都愛孔夫子第267章 銀燭秋光冷畫屏第817章 坑爹(中)第188章 誰說女子不如男第8 九四章 雄黃酒(中)第36節 人不可貌相(下)第382章 新官上任第751章 涼風起天末(上)第910章 甚於防川(上)第915章 崩潰(中)第157章 左右文武儒稗第375章 交鋒第340章 傳說中的殿試第745章 火併中第67節 極限(上)第756章 文章憎命達(上)第426章 大奸似忠番外篇十年三第二一九章第252章 京報連登黃甲第764章 君父臣子(上)第716章 平叛第731章 囚徒困境(下)第二一九章第814章 真相(中)第249章 哥考得不是鄉試,哥烤的是自己第291章 世上最強的功夫!少女的逆襲上第836章 最後的亂鬥(下)第480章 降第120節 小三元之府試案首(下)第912章 長沙(中)第835章 神擋殺神(中)第779章 卷平岡(上)第578章 營救第408章 碼頭邊的守望者第754章 鴻雁幾時到(下)第143章 過河拆橋第785章 內閣(中)第869章 暗算(中)第837章 隆慶新政(上)第847章 來客(上)第77節 賣與立(中)第397章 今天就按規矩辦第910章 甚於防川(中)第356章 廷議第72節 當差、搬家以及開店(下)第844章 復東勝(上)第四零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