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隆慶皇帝(下)

太子才十筍,再聰明懂事,也只是個孩子。隆慶對宮內的兇險刻骨銘心,知道沒有了有力的庇護.十歲的孩子會面臨各種死法,總之,只要有人想讓他死.他就一定活不了

隆慶能放心託付的,只有太子的兩個母親,嫡母陳皇后和生母李貴妃。而在這兩人之中,他更放心的其實還是李貴妃嫡母雖然大過生母,但那畢竟不是陳皇后身上掉下來的肉,儘管陳氏膝下無子.只能把太子當做親子,但隆慶擔心的是,真到了緊要關頭,她有沒有拼命護犢子的決心?畢竟對於陳皇后、日後的陳太后來說,反正不是自己的兒子,換一個宗室之子來做皇帝,又不會影響她得地位,也不是不可接受的雖然這樣的可能微乎其微.但皇家本就是世上最匪夷所思之處,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爲了兒子着想、爲了祖宗的江山,他不能冒這個險。

只有李貴妃,這個自己所有兒子的母親,她纔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自己兒子的安全、維護自己兒子的地位,因爲母憑子貴、一損俱損。其實隆慶很欣賞這個富有心計的女人,他認爲自己有些弱了,正需要這樣一個女子來補充一下,震懾後宮。所以對李貴妃的所作所爲,他一直都視若無睹.直到這女人變本加厲來挑戰自己的底線,從乾清宮把自己辛愛的女子弄出去殺掉。才讓隆慶皇帝感到震怒,知道一味縱容只能害了她,必須要給她一個深刻的教颳了。

是的.隆慶至今也沒想着把李貴妃怎麼樣.他畢竟是他最愛過的女人,是他兩個兒子的...隆慶自幼飽嘗有父等於無父、有母仿若無母的悲慘生活,他又怎會忍心,讓自己的兒子再重蹈覆轍呢?

至於李貴妃的狠毒,他倒不擔心,虎毒還不食子呢,何況這女人的地位,全靠她的兒子支撐,所以隆慶只是想冷落她一段時間,讓她知道自己是誰.日後行事能收斂一點,僅此而已。

可惜人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心理齷齪的人.想別人也一樣齷齪,所以在李貴妃看來,隆慶的沉默,只是爆發的前奏,她壓根沒想過,皇帝會重重提起、輕輕放下,才聽了馮保的鼓動,就決定孤注一擲了

至於馮保,隆慶起先是打算收拾掉的,這根本沒有任何難度.只要皇帝一句話,隻手遮天的大太監.就能連渣都不剩了。然而健康狀況的惡化,讓隆慶沒有這麼做,因爲他身邊的太監大都愚不可及,只有這個馮保,能鎮得住場面,使司禮監與外廷抗衡

當年宣德皇帝爲什麼要設內書堂教太監讀書?因爲他需要幫手來對付大臣。在民間戲曲和老百姓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太監,就會和無惡不作、帶壞皇帝的壞蛋聯繫起來,而和太監作鬥爭大臣們,卻個個正義凜然,爲了國家朝廷、黎民百姓拋頭顱、灑熱血,百世流芳,人人敬仰。

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固然,太監大多不太正常,心理陰暗、貪婪無但根本原因,還是筆桿子掌握在誰手裡的問題。文人是掌握話語權的,而大臣們則是文人中的傑出代表,所以在輿論的引導下,大臣們流芳千古,太監們遺臭萬年,這沒什麼好稀奇的。

然而在皇帝看來,大臣們是可怕的,遠遠不如太監來的可愛。因爲,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皇帝必須接受文官集團的分權制衡,這對於皇帝來說,實在不是什麼令人開心的事....在老百姓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的,沒有人能夠管得了。

可事實上,本朝的皇帝並不容易當,那些文官們就像一羣蒼蠅,不但要向你提意見,甚至有時候還會挖苦你,諷刺你,你還不好把他怎麼樣。不僅是國家大事,他們甚至還管皇帝的私事,皇帝想修個房子,他們說費錢,想出去玩,他們說勞民,甚至有些過分的傢伙,連皇帝**做得事都管,還振振有詞道.天子無私事,爲了江山社稷巴拉巴拉巴..”十分的欠揍。

而且皇帝還不能發脾氣,那些士大夫們都看着呢,你必須接受他們的意見,態度還要好。如果你忍不住罵了他們,甚至進行處罰。那麻煩就來了,道理總是在大臣一邊.史書上會記載他們勇於進諫,能夠流芳百世;而皇帝則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納諫的惡名,這種事兒幹多了,就被歸到昏君的隊伍裡去了,

那些大臣們心裡清楚着呢,所以幹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是前升後繼,巴不得你發火、你治罪,你打屁股呢!

唉,到底誰是老闆,誰是打工仔?但沒有辦法,國家這麼大,就算是朱元璋那種每天只睡三個小時的精力超人,也不可能一個人管起來,他必須要將一部分權力交出去,而一旦將權力分給別人,自己就有被制約的危險,這就是所謂的.分權制衡,。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鬥毆,參賽雙方是皇帝和大臣。對於太祖、成祖那種猛人,一個人就能單挑羣臣,還打得他們生活不能自理,自然沒人敢無事生非.故意找事兒,能得個耳根清淨。但到了仁宗宣宗時期,幾十年的天下承平,使文官集團茁壯成長,強大無比,而作爲富三代、富四代的仁宗、宣宗皇帝,則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戰鬥力退化,常常被大臣羣毆得鼻青臉腫仁宗皇帝心地善良,卻因爲小事被罵得氣急敗壞,宣宗行爲端正,更是史上有數的模範皇帝,卻只因爲鬥蛐蛐,就被大臣們刻薄的罵爲.蟋蟀天子”尋常老百姓還能有點個人愛好呢.堂堂皇帝玩個蛐蛐卻要被批判,這還有天理嗎?

大臣們爲什麼要沒事兒找事兒非難皇帝?難道真得只是爲了沽取直名?其實不是,大臣們要把皇帝壓住了.這樣才

能隨心所欲的幹自只想乾的事燦治國也好.謀私也罷.總之是不要讓皇帝搗亂就是

事實上,朝政早就控制在那些,看起來無比正直的大臣的手中,他們有學識,有謀略,有辦事能力.而且通過同門、同年、同事勾結成了同黨.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尤其是在內閣獲得了票擬權之後,皇帝那所謂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文官集團的眼中也算不得什麼。到了宣宗時候,皇帝一個人就要支撐不住了。這樣下去,他將被大臣們任意擺佈

宣宗皇帝感覺快要支撐不住,必須要找幫手了,很自然的他便想到了太監。雖然在大臣們眼裡,這些少了根的怪物面目可慢,和他們同列都像受到侮辱一般。

但在皇帝眼裡,太監,遠遠要比討厭的大臣更可愛可親。

這不難理解,至少皇帝不會這麼認爲。因爲他從小就是在太監的陪伴下長大,太監們陪他玩耍,哄他開心,無微不至的服侍他、照料他。而且十分服從柔順口很多生長在深宮中的皇帝.是把太監當成自己的親人的。在他們看來,那些表情嚴肅.整天給自己挑毛病提意見的大臣,纔是外人!

而且皇帝也不擔心宦官會危及自己的地位,事實上,宦官權力最大的是唐朝,而不是本朝。在唐朝後期.宦官完全操縱國家大權,可以隨意立廢皇帝,儼然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而在本朝,太監雖然專權結黨,但皇帝要動手解決他們,不過是一句話而已。

這是因爲中晚唐藩鎮掌軍權.不被中央控制,而中央軍隊主力是左右神策軍,神策軍被宦官所控制,皇帝也被挾持,所以宦官可以操持國柄,甚至擁廢皇帝。而本朝中央集權明顯強於唐朝,軍權始終被中央掌握,最大的特點就是分權制...日常練兵管兵之將,並無調兵之權,而能調動軍隊的兵部,又無統兵之權,需要由五軍都督府,後期就是皇帝來指派將領。這樣軍權便被一分爲三,除了皇帝之外,誰也沒有能力把軍隊調動起來。甚至就連皇帝調兵,也需要得到兵部的確認,才能調兵.這就杜絕了宦官利用皇帝年幼或病重,借天子之名調動軍隊的危險。

而且就連.批紅,、.掌印.這種政治權利,皇帝也只是命太監代行而已,要收回來,只是一句話的事兒。皇帝想要廢掉他們,只是一句話的事兒而已。所以在本朝皇帝看來,太監纔是值得信任的人,而大臣們是搶奪他權力的對手。可笑天下人一直都一廂情願的自以爲,皇帝真的視臣子爲手足心腹,和大臣一樣討厭太監呢。不只是小、民百姓,甚至許多平素裡英明無比的大臣,也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從而判斷失誤,陰溝翻船,抱憾終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於是皇帝教太監們讀書識字.然後選出優秀的人才,安排在司禮監,讓他們幫着自己一起對付大臣。司禮監有兩種大太監,一個是秉筆太監其職責是爲皇帝代筆.按照內閣票擬的內容抄下來。於是,天下唯一可以壓制內閣票擬權的批紅權,就落在了秉筆太監的手中!

而秉筆太監之上,還有一位掌印太監,顧名思義,這位是替皇帝掌管玉董的,沒有他用印的話,你寫再多也是廢紙一...

有了這批紅和掌印的權力,司禮監的地位飆升,掌印太監號稱,內相”與內閣成制衡之勢。嘉靖皇帝正是因爲起先不懂這個道理,纔會在年輕的時候和大臣拼得那麼辛苦,到後來還不是一樣要藉助內廷來監視內閣?隆慶皇帝沒有他父皇那樣彪悍的戰鬥力,但他畢竟接受過皇家教育,所以登極之後.便開始給宦官加碼裕邸的大太監,皇宮中的舊人,不僅其本人,還有他們的兄弟從子,也統統得到封賞。皇帝還命重整東廠,恢復對大臣的監視,並想讓太監領京營,在宮內建立內衛,等等等等還以內外有別爲由,不許大臣插手。皇帝想通過這些手段,加強宦官實力,以制衡外廷的目地顯而易見。

然而經過嘉靖皇帝煉獄般的洗禮,隆慶朝輔臣的實力實在是太強了,皇帝和中官們想玩什麼手段,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他們也從沒停止過對內廷的打壓,讓皇帝的圖謀一次次難以得逞。時至今日,外廷一家獨大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而內廷在一任任無能的司禮太監領導下,只能在其威勢下伏低做小,不能違背。

隆慶皇帝自己可以忍受外廷的權勢,卻不忍心自己的兒子再受壓迫。當然皇帝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十歲的太子,距離成年還有十歲,距離真正成熟到能掌握皇帝的權柄,還得至少十七八年。這段時間,皇權不可避免的式微,如果有人想利用這十幾年的功夫做些什麼的話,皇帝完全無力阻止口

這時候,用來制衡外廷的司禮監,就顯得尤爲重要了。這時候,孟和這樣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憨貨,是指望不得的。只有用馮保這樣的惡奴,加上李貴妃那樣的悍婦,這種組合,才能爲太子撐起一片天,使皇家的權柄不至於被文官們奪了去。

再仁慈的皇帝也是皇帝,活着的時候,他最重視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權柄,快死的時候,他考慮的是如何保住子孫的權柄,指望着哪個皇帝能突發善心,主動放棄權柄,是絕對不可能的!

昨天睡着了,竟沒法,爲表歉意,今日兩連馬上還有一章哈!

第829章 高老三又回來了(下)第812章 逼宮(下)第888章 好吉利(中)第712章 羨慕嫉妒恨第796章 尚書遇襲(中)第315章 扶鸞起乩第274章 倔強的鬥士第342章 富有嘉靖特色的下半場第763章 三公槐下(上)第8 九七章 天津(下)第42節 巧匠(下)第876章 大政變之序章(中)第813章 神劍出鞘(上)第281章 絕妙的配合第687章 轉機第883章 流年(上)第857章 一代天驕(下)第616章 大典第354章 四隻狼第98節 陶虞臣(中)第910章 甚於防川(上)第57節 小還鄉(下)第820章 公祭(下)第770章 萬歲晚睡玩完睡(中)第258章 李郭同舟第829章 高老三又回來了(下)第549章 在同個屋檐下第12節 萬般皆下品(下)第187章 抓鳥第480章 降第287章 沈拙言第741章 民心似水(下)第853章 我不答應(中)第865章 返京(中)第816章 宰相的憤怒(中)第784章 東閣大學士(上)第772章 言官們(下)第531章 決斷,風起!第218章 交給我,沒錯的。第739章 聚和堂下第21節 大條了(下)第869章 暗算(下)第786章 爭執(下)第831章 新的開始(上)第505章 帝國的繼承人第287章 沈拙言第569章 殺人第882章 原點(中)第865章 返京(上)第791章 春寒料峭(中)第760章 較量(五)第795章 不如歸去(下)第747章 平定中第614章 年夜第53節 李縣令(中)第736章 潤物無聲(中)第344章 金殿傳臚第439章 蘇州平準拍賣行第804章 束氏狸狌(上)第887章 奪情風波(中)第101節 小三元之縣試案首(中)第869章 暗算(下)第833章 宦場如市(中)第113節 府試(中)第705章 百歲第408章 碼頭邊的守望者第563章 木牛流馬第8 九六章 丁憂(上)第727章 大人亨否(中)第709章 報復第94節 縣試(上)第506章 素手調羹第186章 長夜難眠第476章 連環計之慾擒故縱第767章 《登極詔》(上)第756章 文章憎命達(下)第396章 霸王槍第763章 三公槐下(上)第851章 對決(中)第454章 大雪小雪又一年第409章 空城計?第781章 西風破(下)第815章 神仙們(上)第29節 對(中)第853章 我不答應(下)第762章 審判(上)第758章 治安疏(下)第560章 真相和血書第39節 海水不可斗量(下)第862章 南中國海(上)第554章 勝負第911章 俠之大者(上)第871章 暗鬥(下)第774章 新官上任(下)第787章 來使(中)第682章 承天府第625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下)第832章 所謂朋友(中)第8 九六章 丁憂(上)第8 九二章 困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