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三章 漢殤(上)

“這……按江都王所言,此次戰亂,卻是陳卿的原因才起,這可就難辦了。”

因爲被特地標註了,是與幽州戰局有關的奏疏,因而江都王的這份奏疏被直接拿到了劉岱的面前,翻過之後,其中內容頓時分明起來,乃是一封告狀信。

這信中狀告的,自然便是陳止了。

這封信,乃是在盧志北上之前書寫,當時盧志前往幽州,目標乃是王浚,可不是陳止,這邊人一走,那邊江都王的書信便已寫好,直接朝着洛陽送來。

這奏章上的內容,便是結合了江都王當時瞭解的情況,包括了王浚起兵,三路攻代,雙方似乎是在代郡與范陽郡的交界處已經爆發了一次戰役,在江都王想來,自是幽州佔據優勢,便直接寫在上面。

他這番奏疏,除了是泄憤過去在佛評上吃的虧外,也有跟王浚賣個情面的意思,所以裡面的內容呈現出來的,可以說是一邊倒的偏袒了。

如此情景,登時就讓剛纔還有心拉攏陳永、楊結的兩名郡王皺起眉頭,感到頗爲棘手。

要知道,他們拉攏楊、陳,是爲了政“治考量,無論是爭奪權勢、還是鞏固權力,有兩個九卿級別的人物投靠,都可以說是巨大助力了,但和兩人比起來,江都王同樣也不可小視,因爲這是當下幾位直接執掌兵權的宗室之一。

別看他江都王在冀州可以說是慫如狗,但手上的兵卻是實打實的,而且爲數不少,更有一個穩固的後勤基地,距離京城也不遠,在京城的人看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外援力量。

要知道,當初這位郡王之所以出走洛陽,就是存着要再次回來的心思,積蓄力量,然後劍指洛陽。

雖說他到了冀州東部之後,經過一番折騰,原本提出建議的人都被折騰走了,卻又搭建了新的班底,之所以現在這麼慫,一味採取守勢,其實也是怕和石勒拼殺起來,最後人馬都拼沒了,喪失了未來爭奪洛陽的機會。

歸根到底,他江都王的本意,都不是平定冀州,而是藉此孵化力量,也正因如此,儘管石勒慢慢做大,但除了已經站穩腳跟的祖逖之外,江都王總是會阻止其他人被派到冀州。

如今,他的意見傳達過來,不管是出於拉攏目的,還是不想交惡的想法,兩位郡王都要着重考慮。

這些,楊結和陳永也都很清楚,二人剛纔還覺得局勢可控,不打算出聲,畢竟要避嫌,況且他們是知道陳止是有準備的,未必會一敗塗地,若是最後支持下來了,而朝廷又通過了提議,真給了一個幽州刺史的名頭,那未來徵北將軍加上幽州刺史,兩個身份結合起來,並非不能穩紮穩打,和王浚爭奪幽州霸權!

而且,這在兩人看來,乃是十拿九穩的事了,畢竟當下的政局起伏,根源就是兩個郡王爭權,如果兩人同時認可了一件事,那還能有變?

結果,事實證明,還真有可能有變。

但眼看着江都王的一封奏疏,怕是要將之前的情形全部葬送,楊結和陳永終於站不住了,對視一眼,便要開口說兩句話。

可就在此時,張應卻前先一步說道:“江都王的這封奏章,倒是證明了之前的那封軍情戰報,並非虛假,如此一來,那當務之急就是先平息了這事,至於到底開展的責任在誰人身上,還是等戰後再談論吧,相比之下,那授予陳將軍幽州刺史的提議,就有些太過急躁了,況且陳將軍真正出仕還不到三年時間,外面不少人說他平步青雲,如今已是一方郡守,更有徵北將軍的頭銜,軍政皆出其手,如果再爲刺史,那這升遷速度,也着實是駭人聽聞。”

此言一出,便是對這奏章內容心存疑慮的皇帝,都不由下意識的點頭。

劉岱是有心偏袒陳止的,畢竟他和江都王的關係其實很遠,也沒有怎麼接觸過,更親近陳止,只是畢竟是宗室奏疏,不得不有所表示,聽了張應的話,覺得不偏不倚,乃是老成持重之言,就有心按着這個說法先處理了,實在不行,就把陳止召回來——

皇帝到底也知道一些兵事,知道州與郡戰,那郡能勝的機率太小了,還是念着稱職的好,想要幫一把手。

但楊結與陳永卻是心頭一震,馬上就聞出了這話中的禍心,看向張應的目光都陰沉起來。

要知道,這話聽着中肯,但結合前面的局面來看,分明就是大大的偏袒,因爲按着兩位郡王的定調,此次戰端的責任在王浚,不管他最後是勝是敗,這個鍋都要背,而相對的,哪怕是最壞的情況下,陳止也能從容回來,不用承擔責任,繼續在仕途上前進,只是有些曲折罷了。

但現在張應這麼一搞,等於說要等戰果出來再說。

戰果會是什麼樣,這羣人心裡能沒點數麼?

就算再看好陳止,那客觀差異依舊存在,覺得最好的局面,也不過是平手之局,陳止勉強維持代郡。

好嘛,他這邊勉強位置,你張應轉頭來一句,根據江都王提供的線報,你徵北將軍乃是引起戰亂的罪魁禍首,怕是直接就被打壓下去了。

更不要說,後面那句升遷太快,這是要直接絕了陳止快步上位的路啊!

如今世家子弟,高品之人,有幾個是小步而行的,哪個不是升遷過快?這話也就忽悠忽悠皇帝,換成世家官僚,誰個會信?

眼看着皇帝就要上套,楊結坐不住了,他走上前一步,說道:“皇上,以常理而看,陳止不過一郡之首,雖有徵北將軍之名,但得之時間不長,豈是兩州刺史之敵?何況,王司馬身兼多職,實力雄厚,我覺得陳止只要頭腦清晰,斷然不會挑釁上司,朝廷過問此事,必須得先明清正反黑白,纔好秉公而行,不如派人過去探查,並且警告雙方,勒令雙方休兵,各自陳述,再做定奪,又可以平息戰亂,若是哪邊不願,那就是違逆上意,誰是誰非更是清楚了。”

第四百六十四章 厚彼薄此,九一佔利第二百九十一章 洛陽有敕來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公倡知導,移風易俗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貴第九百四十章 昔日中樞重,今日掌兵強第六百八十一章 既請出山,護送往幽第二十三章 不漲不足以平人心啊!第四百零七章 不勞費心第一百七十八章 針鋒相對,何必妥協第九百章 止戈雖好,不如殺而立威第三百零一章 這不是個好差事第二百七十六章 誰人能飲頭杯酒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酒杯,投擲!第九百三十一章 一字曰:易第七百二十九章 銅板與籤第二百五十二章 此乃避戰第四百九十四章 以書爲餌,得世家北去第二百五十四章 大敗!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用官威用才華第四百三十五章 我爲鮮卑,亦長嘆惋第五百五十七章 我後悔啊!第一百五十五章 想當然耳!第八百三十章 誣人不成,反遭碰瓷第六十章 先勝而後求戰第四百五十八章 白紙出坊,求書上門第八百八十三章 生擒王浚!第二百七十三章 要不就封個爵第四百九十五章 聞書竊聽我只怕他不偷!第七百四十七章 代窯有白釉第五百七十八章 礦顯而測,立世之基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入籍事繁,學難成第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夢誰先覺,春秋四季枕第六百四十四章 招降也打!第一百四十九章 步入院庭迷人眼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悔之,因不知其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同去!同去!第四百五十一章 紙第三百一十章 臨到上任練琴忙第九百六十二章 夯土崩,碎石裂,心膽顫第五百二十二章 示民以名則歸心,示士以險則知難第九百八十一章 “七品單于”第三百九十三章 突變!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不讓人死,退避三丈!第九百一十二章 正是拉攏之時!第八百三十三章 石勒動念,北地風起第三百六十九章 君乃能人,吾當大用,咦第五百一十八章 求典先求紙,買紙非獨財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陳者富貴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養寇者王,難伐者石第七百三十五章 觀氣成柱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叛者恐心猿,求者騁意馬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平州局第六百六十九章 爵有三分,怒急而查第一百七十三章 官貴皆來非我勢第五百九十六章 名聲還不夠硬!第七百三十五章 觀氣成柱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何以動世家?第一百二十四章 泥塑如真龍第三百七十三章 拓跋鬱律第二百四十五章 王家文會開不了了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朝押入薪柴堆,他日親請方可歸第九百三十七章 一人忍氣,一人輕生第二百四十八章 名望有盡時,豈能自縛之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搞錯了!第七百八十二章 跨越七百年的技術雛形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幽馬入冀,羣賊退避第一百二十三章 佛盛則運衰第十九章 得聞七哥書法了得第六百八十一章 既請出山,護送往幽第七百六十八章 你們代郡人真會吹第七百六十三章 兩士相爭,或有一走第三百零六章 不要沮喪,從長計議第四百六十四章 厚彼薄此,九一佔利第九百零四章 人生的大起大落...第八百三十六章 軍中卒,林中將第五百六十四章 勝改勢,敵自變第六百八十章 蜀地天師道第六百九十三章 湊一起了第三百六十章 文評之盛哉第二百一十七章 外賊好擒,但稟性難移第四百三十八章 結盟與人口第四百章 重遊臥冰,心有招攬念第八百一十九章 授印予氣,耳聰目明第七百八十七章 匈奴與代郡第四百零一章 南北名士聚一堂第七百二十三章 名望將滿時已到第三百六十四章 行華夏之道,方稱之爲民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入籍事繁,學難成第第九百三十九章 密諜司的“大敵”第四百四十一章 青壯聚營帳第六百八十九章 陣裡殺人拂衣去第二十二章 豈能只值五十錢!第五百三十八章 胡馬蹤跡顯第二百九十六章 殺了個乾乾淨淨第一百二十一章 華夏絕嗣,七年又三天第一千零八章 論天下第九百六十四章 行事者,恐受制於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齊民之術第四百八十七章 佛論何在第二章 萬里河山,雙銘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