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處分的吳天然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寫了一幅字——忍辱負重,想了想,感到太悲涼,他就隨手撕掉了。然後,他又寫了四個字——負重奮進。
這些天,吳天然想了很多,對中國官員的定位,當代的爲官之道,以及自己是不是應該做官等,都做了一番比較深入的思考。最後,他認爲既然自己已經走上了仕途,就要一直走下去。這倒不是爲了享受做官的榮耀,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幹些事情。在自己的爲人及爲官之道上,他認爲並沒有錯,還是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他“守中”、“持正”的理念。當然,根據岳父王國慶既妻子王聰聰的規勸,他決定自己以後應當保持一種外圓內方的心態。
按照岳父大人王國慶的意見,他又坐下來給山陽市委寫檢查。上面雖然沒有這個要求,但王國慶說,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吳天然寫了一個開頭,就寫不下去了。這時候,他又放出了一串響屁,感到舒服多了。由屁他想到了大小便,由大小便他又想到了中國的大小官員,一下子就來了靈感,便隨手在電腦上敲下了這樣一篇小文章。
大便、小便,緊密相連,既有共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差異。
大便時,必捎帶着小便,而小便時卻未必會有大便。正如官員的活動,大官出場,必有小官前呼後擁;而小吏登臺,卻未必會有大員到場。此乃大、小之勢異也。
大便乾結,自會有便秘之痛,嚴重者只能灌腸。而若呈稀水樣近於小便者,則又有脫水之虞。小便雖然小,如果尿出的糖份高,那是糖尿病,如果小便發紅,怕是尿血,情況更嚴重。如果是尿瀦留、尿不淨,同樣叫人難受。又據稱這大小便經簡單處理後還是中藥上的兩味妙藥,前者叫人中黃,後者曰人中白。還聽說前幾年在日本、臺灣等地,每天早晨自喝一杯尿的風氣很是時髦,據說這是自我保健的秘方呢。這也正如大官、小官各有所用,要相互體諒與配合,誰出了毛病都不是鬧着玩的。如果你不尿我,我不尿你,或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哪就太危險了。切記相互補臺,好戲連臺;相互拆臺,一起跨臺。畢竟與人方便,自己方便。都是一條繩子上拴着的螞蚱嘛,還計較什麼大蝗蟲與小螞蚱呢。但官員們也應注意不要穿一條褲子,那樣畢竟方便時都不方便。
無論大便還是小便,在方便時,都會有一種排泄的快感。憋得越久,快感越強。這也正如官員的工作與生活,無論職務的大與小,都要給予一定的表現機會。比如正職不能自己一天到晚登報紙、上電視、作報告,也要給副職們一定的露臉機會,因爲他們也需要排泄的快感。好在現在的官員們都很聰明,大會的主席臺上總是至少坐着一排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領導。雖然很多人只是陪會,沒有講一句話的機會,但他們仍要強打精神、津津有味地坐在那裡。因爲他們的確是離不開這種當官的感覺,這種感覺妙不可言。
少壯者出恭,腳踏黃河兩岸,手拿一紙令箭。前邊機槍掃射,後面炮火連天。嗆風撒尿三尺三,大便堆積小如山。那是何等聲勢。而老來如廁似坐監,連吭帶喘屎不見。順風尿尿滴溼鞋,牀上腥臭屎一灘。這又是何等的難堪。大小便的狀況映射出年齡的變化,不服不行。這又讓人聯想到官員,何必總是要去改檔案上的年齡呢,老了就是老了,要急流勇退,樂於讓賢。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要佔住茅坑不拉屎。
很多時候,撒泡尿照照自己倒是一種明智之舉。
看了看上面的這些文字,吳天然自己就先笑了。看來自己的文字功夫現在還可以。只是這樣的文章見不得光,他就通過電腦發到了王聰聰的電子信箱裡。這樣一篇文章,算是自己坐在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吧!
寫了上面這篇文章後,吳天然的心情好多了。這時候,他突然產生了一種需要表達的慾望。這一次則是對爲官話題的莊嚴思考。
他便又坐在電腦前,敲出了一篇《官與民》的文章。
早些時候,筆者曾在河南省的內鄉縣衙,看到一副楹聯,感到有些意思,現抄錄如下:“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這裡,小小一副對聯,基本上說清了官與民的關係。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有許多人擺不正這官與民的位置。
官從何來,自民而來。2000多年前,陳勝就昂首問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見,官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世代繼承的。秦始皇一統天下,何其威猛,他自名爲始皇帝,是要讓他的子子孫孫二世、三世乃至千世、萬世永遠傳下去的。不成想,民意如水,可以載舟,也可覆舟。失掉了民心的大秦王朝,落得個二世而亡的可悲下場,這是秦始皇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滅秦興漢的恰恰是一個出身農家,等到壯年才做了小小亭長的劉邦。皇帝尚且如此,一般的達官貴人,豈能忘了官來自於民這個再普通不過的道理。可就像魯迅說的那樣,人一闊臉就變,一做了官就再不會做人。似乎自己和老百姓格格不入,整天裡吆五喝六,頤指氣使,高高在上。官不大,架子可大着哩,邁着官步,打着官腔,養着官體,活脫脫就是一個“官”。這名字本是讓別人來叫的,一做了官,這名字就只有比他更大的官叫得,若百姓或下屬直呼其名,那是萬萬不行的,那是比挖了他的祖墳更不能容忍的事。
官爲何來,爲民而來。古代的官吏常說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現在的官員也稱自己是人民的公僕。當了官,那是要爲老百姓辦事的。爲民請命的官,是好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官是好官;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官也是好官。這些官,老百姓是記在心裡的。古代是這樣,今天仍是如此。焦裕錄、孔繁森、鄭培民、史來賀這樣和老百姓心連心的幹部,他們雖然已經不在了,但他們用他們的誓言和行動,已在人民的心中樹起了一座座高聳入雲的豐碑。但也有不少官吏把官與民的位置弄反了,把自己看作百姓的老爺,稱他一句父母官,他心安理得。做了官,忘記了爲民的宗旨,爲的是自己的升官發財。爲自己,他要盤剝百姓,吸百姓的血。爲自己,他要搞形象工程,贏得上司的好感。爲自己,他要殺雞取蛋,涸澤而漁,用數字來貼金。這樣的官,在戲臺上是丑角,是反派,最後不是罷官就是殺頭。在現實中,同樣是僞君子,是臭狗屎,其最終的結局,一樣是罷官或殺頭。
官如何評,由民來評。爲官者總關心自己的政績,這政績究竟如何來評價,可是大有學問。許多官員,只關心上司對他的印象,而民意如何,他是不願聽,也聽不進去的。只要上司賞識,哪管它洪水滔滔,民怨沸騰。有粗腿可抱,就能佔着茅坑不拉屎,一塌糊塗照升遷。看到上訪的百姓,就感到噁心,認爲是刁民,是和自己這個父母官過不去,就視爲仇寇,大聲喝叱。但古今的執政者也看到了這樣的流弊,就有了述職和述廉,有了私訪和暗訪,有了清議和民評。有責任心的官員,怕下屬堵塞言路,還要親自到民間去,和百姓交朋友、結對子、察實情。還道出了“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的道理。不錯,一個官員,你的人格如何,官德怎樣,政績優劣,你的個人總結不算數,上級的誇獎也不算數,同僚的溢美更不算數,甚至連你的悼辭也不能爲你蓋棺論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那是要老百姓說了纔算數的,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官歸何處,歸之於民。取消了幹部的終身制,幹部最終是要解甲歸田,迴歸於民的。有許多官員只知自己在臺上的紅,而不知在臺下的灰,就適應不了下臺後的生活。執政時,門庭若市,萬人矚目,下臺後,門可羅雀,車馬冷落。不少人的確是鬱鬱寡歡,抑鬱而終。因爲他紅了一輩子,竟連一個真心的朋友也沒有,連一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官員有太多的不理解,他只能在焦慮中死去。因爲他連做一個普通草民的資格也沒有了。相反,倒是那些不怎麼看重官位的人,仍有不少的朋友和夥計,其中也不乏民間的知己。因爲他在臺上時知道“自己也是百姓”,在臺下時,他就能享受到百姓的待遇和樂趣。
這篇文章,吳天然自己感覺也不錯。而且這一篇文章還是可以見光的,甚至可以在黨報黨刊上發表。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基本上就是他的真實想法。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感受,作爲一名官員,已經很不容易了。
今天所寫的三篇文章,都是關係到從政之要的。第一篇是檢討,第二篇是戲說,第三篇是心聲。
通過整理自己的思路,吳天然感到他對於爲人與爲官又有了新的體會。
下一步,他就要挽起袖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際的工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