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是在江寧賓館吃的,東道主甚爲熱情,喝的是茅臺,抽的100多元一包的精製“南京”,還上了不少的海鮮,有龍蝦、鮑魚、魚翅、河豚、桂魚等。這些東西,我們基層的幹部大多是第一次吃,不會吃,也吃不出味。同志們紛紛議論,江寧這裡招待標準如此之高,如果這裡的客人到我們東陽,怎麼辦?有人就說,我們“洋”不起來,可以一“土”到底。我們那裡沒有海鮮,卻有山珍,給客人品嚐一下我們那裡的花菇、拳菜、土雞、“笨蛋”之類,也是很有意思的。
下午四時趕到江陰市。落腳在暨陽山莊。這是一家由中國石油控股的四星級酒店,佔地面積32500平方米,開業十年來,曾先後接待過江澤民、李鵬、喬石、溫家寶、宋平、榮毅仁等數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文字處理中心,看到這裡的小姑娘們能熟練地用英語同老外們對話,頗爲感慨。稍事休息後,大家就趕往江陰市府大樓,聽取市委黃副書記的專題介紹。
江陰市古稱暨陽,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和重要商港。全市總面積988平方公里,總人口115萬,轄16個鄉鎮342個行政村。2001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08億元,財政收入65.61億元,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江陰名列全國第一。
這裡又是一方人傑地靈的熱土,北宋至清,江陰這塊不大的地方就出了415位進士。從這裡走出了徐霞客、繆荃孫、劉半農、劉天華等著名人物。目前,這裡在全國各地擁有的大學校長近百名,擁有的“兩院”院士達60多名。
黃書記介紹說,江陰原來也是農業縣,自1978年以來,他們持之以恆地抓着工業不放手,曾創造出了鄉鎮企業的輝煌,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早在1998年,在全國最大規模千家鄉鎮企業中,江陰就有41家。這幾年他們又在規模經濟的發展上走出了新路,目前全市已擁有華西村、法爾勝、江蘇陽光等17家上市公司,被譽爲“江陰板塊”。下一步,他們仍要以“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的江*神爲動力,實現新的跨越。
聽罷介紹,我在大街上隨便走走,真切地感受到了江陰這中國第一縣的魄力和魅力。這裡的市府大樓,在1997年建成,當時的投資是3個億。除信訪和環保部門外,市裡四大班子的所有部門都集中在這裡辦公。大樓內的衛生、茶水、保安、電梯、餐飲等工作統統對外承租,由市裡的民營服務公司來承擔。
和政府的一位公務員攀談,說起這裡的工資情況,他說科員一級月工資是1000多元,這和全國其它地方差不多。但加上各類補帖,一年可以拿到3萬元,加上年終獎2萬元,每年的實際收入是5萬元。科級幹部每年可拿到10萬元,在基層工作的鄉鎮黨委書記,每年的年終獎是10萬元,他們每年的工資收入大約是20萬元。
我和街上的一位清潔工談了談,他說他是河南人,子女都在這裡打工,他也就過來了,他每月的工資是500元,這和內地也差不多。市府大樓的前面是寬闊的文明廣場,廣場中央樹着一尊紅色雕塑,上面是古拙的甲骨文“文明”二字,這大概源於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
慢步在人民路中段的步行街,好象走在了巴黎的香舍裡榭的街頭。乘車在寬闊的濱江大道上兜風,比在高速公路上奔馳還要過癮。當我站在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江陰長江大橋上,任涼爽的江風吹亂長髮,禁不着思緒萬千。當手摸着這水桶般粗、7000米長、重達33噸的過江導索,又聽說這一組組鋼纜都是由江陰自己的企業法爾勝集團生產時,我的心靈再一次感到震撼。
11月28日——天下第一村。
出江陰市半個小時,就來到了“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傳統的華西村是小華西,只有1平方公里大,380戶,不足兩千人。如今的華西村是大華西,它周邊的16個村都加入進來,面積已擴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萬人。
對華西村的第一印象是這裡的富有,這裡別墅成羣,環境優美,車流如織,廠房林立。戶戶住着400—600平方米的別墅,家家有50—500萬的存款,1—3輛轎車。2001年華西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6000美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農村第一。目前,華西已形成鋼鐵、紡織、旅遊三大產業,八家集團公司,58個企業,華西集團固定資產近50億元。他們的目標是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2004年實現200億元,2005年能達到300億元。
站在華西村的標誌性建築--華西金塔上,俯瞰華西大地,但見幢幢農民別墅整齊排列,龍溪湖裡碧波盪漾,砂山之上的“天安門”熠熠生輝。用當地人的話講,山北一望無際的田野是“糧倉”,山南鱗次櫛比的工廠是“錢莊”,中間鳥語花香的村莊是“天堂”。難怪美國的客人會說:“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要。”
來此參觀,我們當然也要探尋華西村快速發展的奧秘。當你看到華西金塔下面那個書寫着老書記吳仁寶名言“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牀位”的巨型牌子時,可能就會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上午10點40分,75歲的吳仁寶準時來到會議廳作報告。他個頭不高,臉上始終帶着慈祥的笑容。他以48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履歷,成爲在中國這個最小官位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人。他*着濃重的蘇南方言,我們基本上聽不明白,好在他身邊還有一個翻譯。
他說他的“法寶”只有兩條,一是與上下兩頭保持一致,二是實事求是。如果上下兩頭髮生了矛盾,那就只好對上搞一點形式主義,目的是要保持着實事求是。他說,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
上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逐漸推開。華西村人多地少,工業已經起步,分還是不分?華西人的選擇是,將全村500多畝良田交給30多名種糧能手承包,絕大多數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上去。
他講到,農村要發展必須堅持共同富裕,同時,農民不僅要“口袋”富,還要“腦袋”富。“口袋”不富就別提“腦袋”富,“口袋”富是“腦袋”富的基礎。而“腦袋”富了,“口袋”才能永遠地富。“口袋”和“腦袋”一齊富,中國農民才能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朝着“小康”、“中康”、“大康”的目標步步登高。
他說,“一個共產黨員,爲民謀利益的一面旗幟”是華西幹部行事的準則,華西村特別要求黨員幹部始終能做到“三正”: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三守”:守法、守約、守信譽;“三不倒”:難不倒、誇不倒、嚇不倒。
至於他自己,早在20多年前,他就給自己約法三章: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如今,村裡人都住上了幾百平方的別墅,他還住在一座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二層民居。家裡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傢俱,看的還是一臺18英寸的舊彩電,每月領的是村裡給他的800元工資,最愛吃的是麪條就鹹菜。而上級獎勵他的5000萬元的獎金卻分文不取,全部交給了村裡的老人。
吳仁寶曾帶領全家祖孫四代28人,走上臺向全體村民作新年“宣誓”:“凡是要求幹部村民做到的,我吳仁寶一家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幹部村民不做的,我吳仁寶一家首先不做。請各位村民監督我們一家人的工作。”是啊,華西村有了吳仁寶這樣一個帶頭人,它的發展能不快嗎?
最後,吳仁寶又詼諧地講,現在社會上“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事情確實不少。華西也“買官”、“賣官”。華西做“官”,也是要拿錢買的,是要用實際經濟來考覈。像新村民楊永昌,花10萬元買了華西戶口,還把200萬元的私有財產“參股”華西,由集體控股。前兩年,他爲華西創造了750萬元的效益。他用這個錢,“買”來了村黨委副書記。現在,他又負責鋼鐵有限公司。每個月實現可用資金3000萬元。現在,華西村正在掀起向楊永昌同志學習的*。
像吳協恩全票當選爲新一屆黨委書記,並不是因爲他是我吳仁寶的兒子,而是他懂經營,會管理,近幾年爲華西創造了兩個多億的效益。實踐檢驗下來,新書記確實是領導有方,有真功夫。換屆一年來,成績非凡。經過40多年的發展,華西創造了兩大財富,一是物質,二是人才。經濟有價,人才無價。我感到滿意的,不是華西今天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而是華西所培養、鍛鍊的一大批各類人才。
我們始終堅持一視同仁,不分內外,人盡其才。最近兩年,我們敞開大門,吸引了120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來華西創業。我們堅信,只要有人,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老書記的話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大家紛紛上前和他合影留念,吳書記來者不拒,一一滿足衆人的要求。
吳書記可能是天下最富有思想的村支部書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