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死後,將會洪水滔天。
—蓬巴杜夫人
遠見太遠,也是一種貪婪。
—華爾街格言
相對未來而言,現在總要佔據更多的優勢,現在可以被我們直接感知,而未來,卻需要我們去想象,天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巴維克
有一次,我代表公司與一個很難纏的人進行談判。
多次交涉,我堅持最多十萬元擺平此事。
對方不同意,無論如何都堅持至少要十一萬元。
對方已經吃定了我方,他知道就算是十五萬元,我方也別無選擇。
時間一天天過去,對方穩坐釣魚臺。而我方的時間卻越來越緊迫。於是,我和對方約定再面談一次。
這次,我帶了十萬元現金,擺在對方面前:“看到了嗎,這是十萬元錢,如果您簽字,現在就能拿到。如果您不簽字,我們就繼續耗着,最後兩敗俱傷。”
對方遲疑了幾秒,痛快簽字。
人類對近在眼前的誘惑,總是難以把持!
狙公戲猴與時間價值
狙公養了羣猴子。
狙公給猴子提出一種伙食方案:早上三個栗子,晚上四個栗子。猴子們氣憤填膺。
狙公又提出另一種方案來安撫衆猴:早上四個栗子,晚上三個栗子。這下猴子滿意了。
世人都說猴子傻得可以,但薩繆爾森不同意。
按照經濟理論,猴子還是很聰明的。爲了便於說明這個道理,我們把“狙公戲猴”的故事進行改編升級。
阿杜是一位包工頭,領了一羣鄉親打工。
阿杜對工人們說:“你們每人每月的工資3000元。但爲了防止你們亂花錢,每人每月只能從中領200元作爲生活費。餘下的錢我替你們保管,年底一次性發給你們,開開心心回家過年。”
一個叫傻根的愣頭青不幹了:“傻根雖傻,但也知道那2800元存在銀行是有利息的,讓你保管,還不如讓銀行保管。”
阿杜呵斥:“每次一領到工資你就去賭博,還去洗頭房按摩,這樣能攢住錢嗎?不想幹現在就滾!”
最後,阿杜還是作了讓步,每個工人每月可以領300元,餘下2700元由他保存。
阿杜把這些錢拿去炒股票,正好趕上一個大牛市,蒙着眼買股票都能賺錢,阿杜當然猛賺了一筆。
金錢是具有時間價值的,簡單地說就是:今天的100元錢要多於明天的100元錢。
比如,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爲5%,那麼把100元錢存入銀行,明年就變成105元,這5元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
今天的100元錢到明天可能就不僅僅是100元錢了,這就是貨幣的時間價值在起作用。
金錢具有時間價值,人們要爲自己的超前消費付出代價。
開發商周瑜,愛在媒體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故事。很多人聽後,深以爲然。
黃蓋是個工薪族,銀兩不多。聽到周瑜理論後,就通過銀行按揭買樓,成了“房奴”。
黃蓋真的傻嗎?他纔不這樣認爲。黃蓋覺得,從金錢的時間價值上來算,付出一定的貸款利息並不吃虧。
效用貼現
接着,介紹一個概念,什麼是貼現?
貼現是一種票據轉讓方式,是指客戶(持票人)在急需要資金時,將其持有的商業匯票,經過背書賣給銀行,以便提前取得現款。銀行從票面金額中扣除貼現利息後,將餘款支付給申請貼現人。
經濟學說的貼現,不僅僅用於金錢,還用於“效用”。吃栗子就是一種效用,對猴子而言,第二種方案確實更好。
效用貼現:如果時間有價值的話,人們對未來的“收益”將打折扣,同樣數目的“收益”,現在擁有比未來擁有合算。也就是說,當下的滿足要比將來的滿足更有價值。效用貼現是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
傳統經濟學崇尚理性,即趨向利益最大化的行爲纔是理性的行爲。
所以,從傳統經濟學角度講,寓言裡的猴子是很聰明的,它們對伙食方案進行貼現,最後選擇最高貼現值的方案(當然,如果將這個方案生效的時間改爲晚上,又當別論)。
貼現率
貼現率(discountrate)原是用未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融通資金時,銀行扣取自貼現日到期日之間的利息率。經濟學家將貼現率用來衡量未來收入和支出折算成現值的一個橋樑。
貼現率這個概念,解決了未來經濟活動在今天如何評價的問題。
貼現率爲正值,則未來的1萬元不論是損失還是收益,沒有現在的1萬元重要;而且時間隔得越長,未來的1萬元價值越低。
小貼士:72法則
在利率給定的情況下,一筆投資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翻倍?
所謂“72法則”,就是以1%的複利來計息,經過72年以後,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一倍。
這個法則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年報酬率爲6%的投資工具,經過約12年(72/6=12)本金就變成一倍;利用報酬率8%的投資工具僅需9年左右的時間就會讓1萬元錢變成2萬元錢。
如果將一筆錢存銀行所得的收益,作爲機會成本,那麼今天投資10萬元的項目,將來即使能收回20萬元,也不能證明此項投資一定合理。
假設銀行利率是3%,10萬元存在銀行,24年就能滾到20萬元。所以30年後回收20萬元的投資與存銀行所得利息相比不值得去做。
意志力的崩潰
貼現在理論上是一種理性行爲,但是過猶不及,過度貼現是一種愚蠢的行爲。
行爲經濟學家馬修·拉賓(MatthewRabin),曾描述了一個有關人與金錢間存在的有趣的“反常現象”,即當人們在得到金錢收入之前,都能相當理性地作出儲蓄規劃,可當收入真到手之後,人們的意志卻崩潰了,錢往往會立即被花掉,拉賓稱這一現象爲“誇張貼現”。這說明意志力的缺乏也是人們在經濟實踐中選擇非理性行爲的原因之一。
小美髮誓要減肥,小明發誓要存錢。小美見到美食,安慰自己,不吃飽怎麼有力氣減肥啊。小明見到一輛汽車,安慰自己,人生得意須盡歡,買輛車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質量,說不定還能帶來好機遇。一年後,小美體重還增加了幾斤,小明還在原來的社交圈子裡打轉,收入基本未變,還要每月還銀行車貸。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具有無限意志。但是,面對誘惑時,一些人就開始自我欺騙,意志土崩瓦解。
而現實生活中的決策人往往受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和有限信息等的制約,往往無法達到效益(貨幣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多地努力實現自我滿足最大化。
小貼士:金錢不等式
失去的100元>得到的100元
掙到的100元>白得的100元
今天的100元>明天的100元
信用卡危機
臺灣紀實片《水蜜桃阿嬤》講的是一個與“卡奴”有關的故事。事情很悽慘,水蜜桃阿嬤的兒媳婦,因爲欠了200萬臺幣的卡債,燒炭自殺了。隔沒多久,兒子承受不了,也燒炭往生了。這位淳樸的鄉下老婦怎麼也理解不了,人怎麼會這樣胡亂死了呢?
“卡奴”問題,是“誇張貼現”所導致的一種可怕社會現象。
由於人的意志力有限,加之“心理賬戶”的原因,信用卡金額很容易被“貶值”,因爲在買東西的時候,自己似乎毫無損失,至少心理上很容易有這種感覺。
麻省理工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普瑞雷克(Prelec)和鄧肯·辛斯特(DuncanSimester),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用密封拍賣的方式,拍賣NBA波士頓凱爾特人隊比賽的門票。
把參加競買的人分成兩組,其中一組中標者必須用現金付款,一天內就得交錢,另一組則可以用信用卡付賬。
普瑞雷克和辛斯特把現金組和信用卡組出的價,分別統計並加以平均,居然發現信用卡組出的價,大約是現金組的兩倍。
用信用卡付賬,使你的錢似乎成爲了不值錢的錢,結果花起來毫無節制。
一些人擁有信用卡後都變成了衝動型消費者,心理賬戶導致持卡人花錢漫不經心,有限意志導致持卡人及時行樂,結果變得更拮据。
“卡奴”本是臺灣的社會現象,現在大陸也出現了。近年來,中國各銀行展開了信用卡“大躍進”,且美其名曰“搶佔市場份額”。不少銀行爲了賺錢,想出各種昏招鼓勵客戶刷卡。於是,不少持卡人都揹負了超出自己償還能力的債務。
相信“卡奴”現象也會成爲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
“遠水”與“近渴”
《舊約·創世記》記載,雅各與以掃是孿生弟兄,以掃先出生。按照人倫常情,長子爲貴,以掃理當繼承父業。對此,雅各非常妒忌。機會終於來了。一天,以掃打獵回來,又飢又渴,於是對雅各說:“我累昏了,求你把紅豆湯給我喝。”雅各便以一碗紅豆湯與以掃交換長子的名分,以掃居然同意了。
紅豆湯的價值與長子名分的價值有天壤之別,幾乎沒有可比性,又怎能交易?
爲什麼以掃對紅豆湯看得比長子名分更重?在他心目中,長子名分不過是空頭支票罷了,將來如何,誰知道呢?
那時他們在迦南不過是寄居的,一無所有。既然他們是寄人籬下,那麼所謂長子的名分(得雙份產業),在他看來是很渺茫的,而紅豆湯卻是擺在面前的;所以以掃貪戀眼前,選擇了紅豆湯。
按國土面積美國現爲世界第四大國。美國從13個州開基,直到1959年在夏威夷建立第50個州爲止,擴大疆土10倍,大部分通過“購地”而得。
美國獨立後,法國在北美仍有很大勢力,據有密西西比河流域西半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區”,面積比當時的美國大一倍半。
當時拿破崙正在征戰歐洲各國,與西班牙交惡,無暇顧及北美殖民地。所以,美一提出要買新奧爾良,法國皇帝拿破崙竟要美國全部買下路易斯安那地區。而路易斯安那地區與西班牙統治下的墨西哥交界,與其被西班牙佔去,倒不如及早賣給美國,還能撈一大筆錢做軍費。
1803年,美、法簽訂《路易斯安那購地條款》,法以27267622美元將該地賣給美國;每平方公里地價爲12.7美元,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土地交易。
美國買進阿拉斯加每平方公里只花4.8美元,每英畝只要2美分,堪稱世界上最便宜的一宗土地交易。阿拉斯加遠離美國本土,面積151.9萬平方公里。該地區天寒地凍,爲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居住地。
俄與土耳其作戰,1856年戰敗,無力顧及阿拉斯加。國庫虧空,俄到處挖財源,想到了阿拉斯加。沙皇認爲該地油水不大,甚至有些年還要貼本錢,不如賣掉。
社會貼現率:如果沒有明天,你現在會怎樣?
假如這個星球在10天后就要毀滅,你將會怎樣安排餘生?
讓我們再向積極的方向思考,把“社會貼現率”降低一些。假如科技進步了,很容易就可以將你的壽命延長到150歲,你還會繼續現在的職業嗎?你會不會考慮再學點什麼?你會和現在的配偶離婚嗎?你會不會更積極地籌劃自己的人生?
不僅貨幣具有時間價值,社會行爲也有時間價值。
聲譽有時間價值,張愛玲呼籲:“成名要趁早。”
感情有時間價值,民諺早總結:“衣不如新,人不如舊。”
馮侖曾有妙喻,時間決定一件事情的性質:趙四小姐16歲去大帥府跟張學良,她去1年,是作風問題;去3年,是瞎攪和;一去30年,那就是愛情。
社會學家將適用於經濟活動的貼現率,推廣到一般社會活動,得出社會貼現率(socialdiscountrate)這個概念。
在經濟學中,貼現率是一箇中性概念,它的高低是由市場上對貨幣的供需形勢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決定的,無所謂好壞。社會貼現率則是一個帶有負面色彩的概念,它與人對未來的信心成反比。
社會貼現率越高,現在越是重要,越會出現“短期行爲”,也就是“及時行樂”。
比如,“毒品”是非常有害的,但對於一個將死的癌症患者來說,他的貼現率非常之高,他如果選擇注射“毒品”,理性上也解釋得過去。
如果你爲未來投資的100元錢註定是空夢一場,那你把這100元花了買醉,也未必不是一種理性。
社會貼現率高,表明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責任、操守、道義水準便會越發惡化。
社會貼現率上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它導致社會不穩定、人與人的聯繫減弱、機會主義氾濫。
時局是否動盪、剩餘壽命、通脹指數等,都會影響到社會貼現率。
跨期抉擇:先吃好葡萄,還是壞葡萄?
跨期抉擇,是指針對不同時間段,對“成本—收益”進行的權衡。
方鴻漸想起在倫敦上道德哲學課,那位山羊鬍子的哲學家講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後面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錢鍾書《圍城》
先吃哪一種葡萄?吃栗子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都是跨期抉擇問題。
時間偏好:享受當下與享受未來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都是“正時間偏好”。就是說,人們認爲當下的快樂要比將來的快樂有價值。
小明預訂了一款本田雅閣,3個月後才能提車。經銷商告訴他,提現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加價3000元。
想着下週就可以開車出去兜風了,小明居然同意了。小明也是具有正時間偏好的人。
小明在小美生日那天說,下週送她一款Nokia新款手機。同樣一款手機,可小美覺得,一週以後送來的手機的價值和生日那天送的價值不一樣,小美就是具有正時間偏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