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

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作出這樣一個論斷: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爲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爲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爲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兩個根本性轉變”是對黨所處歷史方位的準確表述,揭示了黨已經實現了由“革命時期”到“執政時期”、由傳統的“革命黨”到真正意義的“執政黨”的角色轉換。只有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黨的這種角色變化,才能正確處理執政以後和作爲“執政黨”與人民羣衆的關係。

一、革命和執政的角色轉換

“革命黨”和“執政黨”的主要共同點在於: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根本組織制度等方面是不變的。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不變的。無論“革命爲民”還是“執政爲民”,在“爲民”這個根本點上是相通的。但是,革命與執政畢竟是有着巨大區別的。列寧曾指出,所謂革命是摧毀性的暴烈行動,領導革命的政黨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鬥爭性。而執政黨的基本實踐活動是建設而不是破壞,是和平行動而非暴力對抗,它處理社會矛盾主要是整合和協調的形式,而不應該是你死我活的對立形式,是和諧發展的國家建設觀,而不是階級鬥爭的政治觀。因此,黨也需要正確區分“革命時期”與“執政時期”的角色差異,這種角色差異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思維模式和價值理念不同。革命時期黨是階級鬥爭的產物,思維常常是“非此即彼”的鬥爭模式。毛澤東就曾說過“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等名言。這些是典型的革命黨思維方式。當一個政黨處於爲奪取政權而奮鬥的時期,只有分清敵我,堅決鬥爭,使統治階級不能照常維持統治秩序,才能奪取政權。執政以後就不同了,爲了進行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黨在執政時期需要穩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所以,執政時期黨的思維模式,更傾向於“整合式”“建設性”“協調式”的包容思維。因此,黨在執政後不能再籠統地使用“階級敵人”這個概念,不再是“親不親,階級分”,而是用法律尺度來衡量人,依法治國,凡是忠於國家、建設社會的,都是執政黨的“親人”;凡是守法的國家公民,都是執政黨服務的對象。這樣做有利於黨團結最廣大的羣衆力量。

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黨執政的直接目的和基本理念。雖然黨一貫的目標和價值取向都是爲人民謀利益,但是在革命和執政時期的直接目標和任務有所不同。在革命時期,黨的直接目的和任務就是革命,是爲民奪權,是進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破壞性地“砸爛一箇舊世界”。在執政時期,黨最現實的任務就是爲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管好權;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是建設美好家園、美麗中國。

第二,所處的環境和政治生態不同。在當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條件下,和平發展成爲時代主題,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爲歷史發展的主旋律。由此影響黨存在和發展的經濟、文化、社會等綜合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黨面臨的政治格局、歷史任務、利益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便是黨的一切理論的立足點和一切活動的大平臺,都與革命時期有很大的不同。黨的合法性來源、領導方式、羣衆基礎等等,也隨着政治生態環境的變遷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一特點要求黨必須擯棄革命思維,擯棄鬥爭學說,秉承和諧包容,履行人民利益代表者的職責,以改革和創新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

第三,目標任務和實現手段不同。在奪取政權之前,黨的領導和黨的一切活動,都是以革命爲中心,一切爲了革命、一切服從革命。而作爲領導國家建設的執政時期的黨,共產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進步爲主線,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這個主線,只能採取發展的手段去實現這一目標任務。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圍繞這個主線進行。因此,執政時期黨的建設就不能夠也不應該完全照搬革命時期黨的建設整套做法。繼續堅持“以階級鬥爭爲綱”和“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只能帶來災難,激起羣衆的普遍反對。執政以後黨必須實現從領導羣衆反對共同敵人到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轉變。黨要千方百計減少社會矛盾,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以便形成一個和諧的局面,求得社會全面進步。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兼顧不同階級階層的利益要求,把黨的先進性與代表性統一起來,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與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統一起來。從黨的領導方式和自身建設看,在革命時期,“政策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並且表現於行動的過程和歸宿。”黨的領導的途徑和方式主要靠政策領導,黨的主張通過制定政策、輿論宣傳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等非權力領導方式來實現,着重從思想上建設黨是黨建的首要任務。執政以後,黨掌握了國家的領導權,要正確處理好黨政關係,黨的領導方式主要是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升爲法律、通過國家強制力來實現其對全國人民的領導,依法治國成爲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建設在堅持和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的同時,要重視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黨內法規和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黨內民主建設、基層黨的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等。

第四,黨的地位和麪臨的基本關係不同。在革命時期,最主要的關係是黨與羣衆的關係,“革命戰爭是羣衆的戰爭,只有動員羣衆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羣衆才能進行戰爭。”殘酷的鬥爭環境成爲黨羣之間互相吸引和靠攏的外在壓力,黨與羣衆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魚水關係。執政後,黨面臨的基本關係有黨羣關係、黨政關係、黨內關係、黨際關係(政黨之間的關係)等四大關係,黨執政後手中掌握了大權,位高權重。黨處理與國家政權機關、羣衆、其他社會團體之間的關係中,發展民主、消除腐敗、改善黨羣關係的任務越來越艱鉅,“權”和“錢”成爲影響各種關係最主要的因素。

黨雖然掌握了政權,更多地控制着資源,客觀上有了更便利的條件來爲人民謀福利,但是權力監督不力,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就會滋生和蔓延;資源使用不當,會損害羣衆利益,影響到羣衆的認同。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黨也進行反腐敗鬥爭,保持黨組織和隊伍的純潔性,並將腐敗分子清理出黨。但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反腐敗沒有太多的公共權力和經濟資源介入。執政後就不一樣了,黨員幹部手中掌握大大小小的公共權力,控制着多多少少的資源,如果說,執政前共產黨的巨大壓力主要來自外部,那麼作爲執政後黨的主要危險則來自堡壘內部。

第五,黨的執政基礎和活動主體不同。這裡的執政基礎和活動主體主要指黨員、黨的幹部、各級黨的組織和羣衆等。黨執政以前,是以經濟地位與政治先進性來劃分敵友的。黨執政後,就不能再沿襲這種革命時期的判斷標準。因爲,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爲了改變無產者的地位,使他們成爲有產者,成爲社會的主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是消滅貧窮,使越來越多的人過上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通過讓一部分人擁有財產、先富起來,進而實現共同富裕,這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在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財產是包括黨員在內的公民合法權利,不能剝奪,必須鼓勵和提倡。執政後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後的標準,不是簡單地看財產的有無或多少,而應當對其財產作具體分析,看他們的財產是不是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得來的;看財產的使用是不是有利於共同富裕;看擁有財產的人是不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貢獻。

執政後,黨作爲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黨組織的先進性和黨員的先進性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黨組織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黨在領導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即能否通過執掌政權,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發展,不斷提高羣衆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執政後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內涵發生的變化體現在,黨員隊伍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組織構成上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黨員成分日趨複雜,相應地,黨員先進性在強調思想理論素質和共產主義覺悟的基礎上,其建設現代化國家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執政黨凸顯的主要功能

適應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角色轉換,黨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也必須逐步圍繞黨執政的特點來形成、發展和延伸。與執政黨的角色和特點變化相適應,黨執政後的功能變化凸顯出以下幾個方面:

凸顯利益表達和整合功能。革命黨是依靠黨的綱領的先進性,代表社會中一部分階級、階層的利益,並通過革命的手段取得政權,以實現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和願望。執政黨則是通過民主的運作機制,表達與整合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利益,始終着眼於最廣大羣衆的利益訴求,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羣衆基礎,使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表達、維護和發展。儘管政黨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但是作爲長期執政的黨,卻不能狹隘地代表一、兩個階級的利益,那樣社會就會發生分裂,執政黨不僅具有政黨的階級屬性,而且肩負執政者的執政使命,所以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黨長期執政的前提,是得到廣泛社會的認同與支持的基礎,是鞏固執政地位的根本。因此,黨必然要代表社會各階層進行有效的利益表達和利益整合,迴歸到充當羣衆與公共權力之間的橋樑角色這一政黨的基本功能定位。

凸顯社會控制和協調功能。革命黨的基本任務是激化社會矛盾,激發受壓迫階級的革命熱情來推翻統治階級的統治。執政黨的主要目的則是維護自己建立起來的秩序、體制和政權體系,和諧和發展成爲目標,因此需要加強社會控制和利益協調,使社會在現有體制框架下正常運作。只有在執政過程中發展民主、維護公平、促進繁榮、保障安全,才能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也只有通過順利地貫徹政策、有效地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合理地分配社會利益、和諧地處理社會矛盾和衝突,才能成功執政。

凸顯政治領導和動員功能。革命黨的政治領導和動員相對單純,就是有效地組織本階級羣衆和其他各種政治力量,表達其對現存社會不滿和改變自身命運,發動和領導革命鬥爭,贏得解放。而成爲執政黨後,黨是國家政權的最高決策者、指揮者和控制者,黨領導和動員功能本質上是具有建設性的,既要利用執政的有利地位,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現代化建設;又要針對其所面對的廣而複雜的對象,採取靈活多樣、豐富恰當的方式、方法和途徑。

凸顯羣衆教育和提升功能。任何政黨都有自己一整套維繫自身存在和取得社會認同的價值體系和信仰標準,以及凝聚本黨成員的政黨文化。革命黨的任務相對單一、時間相對短暫,對羣衆的教育和提升相對簡單。執政則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執政黨所倡導的社會目標,往往並不能立刻成爲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選擇。這就需要執政黨發揮教育的導向作用、解惑作用、凝聚作用、動員作用、說服作用、提高作用,實現執政黨對羣衆的教育和提升功能,使黨內和社會公衆在思想認識上靠攏黨的主流意識形態,激發全黨和全社會積極參與的熱情,使黨的理論、綱領和路線方針政策更具吸引力、說服力、影響力。同時,不斷提高羣衆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羣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能力,提高羣衆和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組織、自我運轉、自我發展的水平,本身也是黨執政的基本目標之一。

案例鏈接

“三方共贏”營造持續和諧

——青島市建設和諧園區的有益探索

建立健全職工權益保障制度,是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關鍵,也是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2011年以來,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建設“和諧園區”作爲增創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的載體,重點抓勞動合同簽訂、集體協商、用工環境改善三件事,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讓職工羣衆得到了實惠,整體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緣起與背景

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建區20多年來,已由昔日的荒野漁村,成長爲投資環境良好、開放型經濟

健康協調發展、社會事業日益繁榮、最適宜居住創業的現代化新城區。隨着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勞動關係面臨新的課題,開發區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創建原則,由點到面,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2005年,首選60家不同類型企業,作爲領導幹部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創建工作聯繫點,深入調研,總結經驗,解決問題;2006年,在重點培育和跟蹤調研的基礎上,出臺開展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園區)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2007年,制訂首個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園區)創建三年實施計劃並層層抓落實,成功創建203家區級、85家省市級勞動關係和諧企業;2010年,又實施新的三年創建計劃(2010~2012年),目標更高,範圍更廣,推動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和諧園區創建活動更加全面深入開展。到2013年,全區90%的企業達到勞動關係和諧企業標準,力爭到2012年全區企業100%達標。

隨着優惠政策的逐步弱化,開發區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作爲增創發展的新優勢,重點在深化創建上下功夫,將創建目標確定爲基本底線、體面勞動、打造品牌三個層面。創建初期,以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作爲基本底線;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80%以後,向實現體面勞動提升;創建活動全面推開後,倡導企業積極打造和諧勞動關係品牌,許多企業把獲得勞動關係和諧企業稱號作爲“金字招牌”,在創建中形成了企業與職工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共謀發展的生動局面。青島中集集裝箱製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勞動關係和諧企業,企業與職工關係十分融洽,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期間,曾連續12個月沒有訂單,在企業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不得不安排1700多名員工回家休息,每月發放生活補貼。正是有了和諧勞動關係的良好基礎,企業與職工結成命運共同體,面對困難,廣大職工在家中自發爲公司出謀獻策,提出500多條技術改造等合理化建議,爲企業節約資金600多萬元。

二、做法與成效構建和諧勞動關係,關鍵是要堅持以人爲本,着力解決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近些年,開發區從改善企業民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重點抓勞動合同簽訂、集體協商、用工環境改善三件事。普籤勞動合同,讓勞動者更有安全感。在深入開展勞動合同管理年、勞動合同制度實施三年行動計劃等活動的基礎上,實行勞動合同備案與工資稅前列支相結合的政策,有效推動企業自覺簽訂勞動合同;創新用工備案、勞動合同簽訂和社會保險繳費“一體化”管理模式,將勞動關係與就業、社會保險工作納入統一信息系統,實時比對數據,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提高了勞動合同簽訂率。到2013年初,全區勞動合同簽訂率和社會保險參保率均達98.8%。

推行集體協商,讓勞動者更有話語權。圍繞職工普遍關心的工資增長、加班工資等熱點難點問題,大力推行集體協商,並把推進集體合同制度實施“彩虹計劃”作爲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突破口,探索建立了規模企業單獨籤、社區企業區域籤、同類型企業行業籤的“三位一體”模式,全區集體合同簽訂率達95.2%。同時,歸納出集體協商四部曲,即談感情、尋求結合點,清數據、找出突破點,選將才、組織談判隊,發要約、把握切入點,較好地解決了談什麼、怎麼談的問題。

改善用工環境,讓勞動者工作生活更加順心舒心。啓動全區花園式工廠建設、安全生產等活動,2011年新開工30萬平方米的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功能完善的職工社區,房屋租金價格比同地段市場價格低30%,可讓2萬名職工拎包入住。在優化硬環境的同時,鼓勵企業加強文化建設,更加註重人文關懷。在興建電子圖書室、職工書屋、體育場所、音樂廣場、職工影院等文體活動設施基礎上,積極開展“節日送溫暖”“夏季送清涼”“送法進車間”“培訓提技能”等活動,關心職工生活,鼓勵職工成長成才。

健全政府監管服務機制。注重源頭預防和基礎保障,堅持工作前置和重心下移。在監管方面,引進項目推行勞動關係風險前置評審;管理體制實行網格化模式,打造15分鐘快速執法圈;目標考覈實行一票否決。在服務方面,開通企業綠色服務通道,搭建“網絡問政”平臺,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勞動保障服務體系。近年來,開發區內各企業發生的勞動爭議案件明顯減少,未發生一起越級上訪和相關羣體性事件。尤其在近幾年“用工荒”大量發生的情況下,開發區員工平均流出率反而有所降低,現在只有3%。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期間,大部分企業顯示了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不裁員、不減員,全區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1.5%左右。近3年來,企業職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議8426條,被企業採納實施4274條。

2011年,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爲全國優秀和諧園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表彰,充分證明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和諧勞動關係創建的最終目的在於,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讓職工羣衆得實惠,兩者互爲基礎,相互促進,最終實現社會進步。

三、啓示與思考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更高質量的就業既指好就業,就好業,更指就業後健全的權益保障。

當前,我國勞動關係總體上是和諧的,但隨着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職工合法權益的實現遇到了新情況、新問題,有些企業不和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或者單方面違反合同;漠視職工生命權的維護,安全事故頻發;侵害職工收益權,欠薪、各種類型的剋扣層出不窮,這都極大損害了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利於和諧勞動關係的構建。

和諧勞動關係是維護職工、企業、政府三方權益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青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執行《勞動法》相關規定,通過普籤勞動合同、推行集體協商、改善用工環境、健全政府監管服務機制,有效維護了職工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權益,實現了三方共贏,也爲企業和社會的持續和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值得深入探索和總結。當然,如何加強黨對工會、職代會的領導與支持,建立健全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如何發揮企業中職工黨員、黨組織的先鋒模範作用,如何促使企業採用SA8000標準,以制度化形式維護職工權益等等,還需要開發區進一步的探索與完善。

(本章完)

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二節 黨情和民情的新變化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三節 “一黨獨大”執政黨下臺根源探究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二節 蘇共處理黨羣關係的教訓與啓示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三節 考量黨羣關係的新課題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三節 羣衆之於政黨之執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二節 圍繞掌好權力改善黨羣關係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二節 政黨之於羣衆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四節 當代執政黨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三節 發展黨內民主改善黨羣關係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二節 歷史方位變化及其影響第五章 迴應人民羣衆新期待_第一節 圍繞實現利益改善黨羣關係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二章 背景變化與科學定位_第一節 執政背景變化及其影響第四章 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_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第三章 歷史座標與現實維度_第一節 執政以來黨羣關係述評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一節 羣衆之於政黨第一章 經典理論與普遍規律_第四節 黨羣關係的三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