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樂土

整個諒山,已經進入了軌道,而這個正確的軌道帶來的,就是那勢不可擋的洪流,蓄滿了水的池子一旦開了口子,這奔騰的水流便立即如滔滔之勢,飛快泄出來。

能有今日這個局面,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這兒是邊陲之地,用中原和江南的眼光來看,說是蠻荒也不爲過,正因爲是未開發,反而沒有什麼累贅和負擔,亦是沒有那些陳腐的書香門第和世家大族。

除此之外,諒山乃是自大明進入西洋各國的重要通道,本質上,這裡可以稱之爲陸地上面向西洋的絲綢之路。

而最重要的是,郝家的開明政策,以及郝家這些年所積攢下來的資本。

於是,滾雪球就開始了,這是一種正循環,因爲這兒能掙銀子,且商賈不會像在他處一樣,遭人白眼和歧視,所以南來北往的商賈被吸引,紛紛來此定局做買賣,無數的資金堆積在這裡,無數的貨物從這兒來回流動,再加上大規模工坊的出現,使得生產的成本越來越低,同樣是棉花,若是小門小戶,去購買個十斤、八斤,或許需要六七十個錢,可是一個大規模生產的工坊,一次便訂購十萬斤之多,這價錢可就不是零售,而是批發的錢了,三四十文錢,便已足夠。單單貨源,就接近數十文的差額,除此之外,小門小戶自己關起門來生產,自然不捨得去購買織機,絕大多數。都是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織布機,這樣的東西,抽出來的絲。不但會產生大量的廢料,而且效率也是極低,可是大規模的生產,採用的往往都是最時新的織布機,所用的人工,也都是熟稔的女匠,同樣一斤棉花。或許在自給自足的農家裡,能生產的布料,不過是一尺罷了。而在工坊,卻能有斤兩尺。而且扯出來的布,往往工坊的花色更好,紋理更爲勻稱。反觀那自給自足中產生的布匹。不但粗鄙,且價格高昂,浪費了無數人力暫且就不去說了。

價格低廉,花色和質量更佳,這樣的布,很快就將土布打垮,以至於大明兩京十三省以及交趾、和西洋各國,諒山布越來越流行。沿途過來的商賈,也樂於在此進貨。將貨物帶回鄉中去兜售,即便路途遙遠,所以價格往往比諒山價格高昂數倍有餘,也照樣暢銷。

買賣越做越大,這工坊的規模自然是越來越大,所需的人工就不必提了,因而這諒山到處都在招攬各種匠人和勞力,且爲了爭奪人手,往往不惜許諾較高的薪俸,如此一來,莫說是附近的流民,即便是那些尋常的佃戶,也紛紛拋下地主老財的田地,往這諒山去尋找機會。

人口越多,且絕大多數又都在做工,有了工錢,消費力自然增加,於是諒山最不缺的,就是各種消費場所,從一開始較爲單調的茶館、酒肆、青樓,到了後來,更是五花八門,可謂百業興旺。

這種繁榮,若是不深處其中,是難以感受的,這個地方,似乎和天下任何地方都有那麼一些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在這裡,每個人都是行色匆匆,生活節奏與其他地方,大大不同。

因爲繁榮,自也吸引了不少讀書人。

這些讀書人,大多並不得意,經義未必是他們的所長,既然舉業不成,就少不得要懂一些經營之道了,也有一些名士,不願做官的,寧願做寓公,聽聞這裡繁榮,且學堂林立,即便是大富人家,也願意高價招募一些西席,因而這兒的讀書人行情極好,涉獵的學問也很是廣泛,不少讀書人慕名而來,被這的繁華所震撼,寧願定居於此,也有的在此尋到了生業,便修了書,讓家眷一併過來,有一肚子墨水,在這個絕大多數人都目不識丁的時代,又是在富庶的諒山,生活懶散而愜意。

因此,不只是各個學堂,這裡還有許多的書館、詩社,大多都是一些大商賈贊助,商賈們需要給自己臉上貼金,況且他們日進金斗,捨得花銀子,而讀書人們三不五時來這兒坐一坐,或是交流討論,又或者是相互較藝,卻也頗有意思。

近來還有人弄了書局,便是將一些讀書人的高論或是詩詞統統收錄其中,印刷出來,拿出去兜售。

書籍在這個時代,畢竟是價格高昂的,好在書局的規模大,印刷量自也不小,能儘量壓低成本,再加上這諒山雖然不識字的多,可是人口越來越多,又有諸多商旅路過,識字的大多有錢,都願意買那麼幾本,沿途的商旅呢,也會帶上數十本回鄉去兜售,因而這買賣竟也開始紅火起來。

生活節奏的加快,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因而不少人,都靠書籍來聊以自娛,藉此解去精神上的疲憊。

甚或有一些本是從蘇杭那兒販賣了絲綢來的商賈,貨物帶了來,卻空手返程,也願意進個幾百乃至千本書冊回去,那兒讀書人多,反正是順路帶着,拿回去兜售,也有蠅頭小利。

因此,印刷業漸漸開始昌盛起來,而印刷的書籍,也是五花八門,有專門的經義文章,有才子佳人的故事,有詩詞,甚至有周公解卦之類的雜學。

其中最暢銷的,就數那陳學經典了,這陳學的出現,得益於一個叫陳凱之的人,此人是個進士,本是去做了官,結果因爲父喪,便丁憂回到了廣西老家,丁憂之後,朝廷詔他入朝,他卻不肯,這兩年大多數時候,都在諒山呆着,又因爲他名氣不小,有不少學堂,都請他去講學。

這日子其實過的很不錯,所有人都對他敬若神明,三不五時的去上兩堂課,學堂便將銀子奉上,這些銀子,他也一點都不客氣,因爲他講的好,各處請他去的越來越多。

於是他突發奇想,自己竟也辦了個學堂,叫諒山書院,有了書院,便開始授課,他所講的,雖是四書五經,卻非理學。

於是陳學就出現了,陳學的基礎,當然也是儒學,卻與理學大爲迥異,他列出了諸多古之聖賢的典故,並且重新詮釋了四書五經,因而自成一派,其中陳學最中心的思想,即所謂有德者而士之。又對婦德之類的理論提出了質疑,對理學的經典,抨擊的極爲嚴厲。

這等離經叛道的言論,若是在江南,早就被人打死一百遍都夠了。

可是在這諒山,這位陳先生非但沒有受到迫害,反而從一開始舉州譁然,漸漸的,也被人接受,甚至這陳學開始漸漸昌盛起來。

之所以如此,並非這位陳先生有什麼特殊的蠱惑手段,問題的根本,在於土壤的問題。

譬如在那極西之地,聖經乃是至高無上的經典,長達上千年的歲月,可有人懷疑麼?懷疑自然是有的,可是卻是極少,究其原因,無非有二,其一是時人大多愚昧,並沒有見識過天地的廣闊,思維有極大的侷限性,因而遇到任何不可思議的事務,往往附會於聖經,若是遇到瘟疫,便是上帝懲罰,遭遇水患,便是上帝考驗,生了疾病,是自己不夠虔誠。

而理學雖非神學,卻恰好適合大明的社會特徵,男耕女織的社會,本就需要建立理學的次序,而這個土壤,如今卻是變了。

這裡的讀書人所見所聞,和其他地方大大不同,這裡的人人人做工,人人經商,從事的都是‘賤業’,士農工商之中,添居其末,可是偏偏,在這諒山,正因爲有工商,所以人人安居樂業,無論是士紳還是尋常百姓,生活遠遠比那士農主導的地方好的多,在這個時候,不少有識之士,就不免產生了懷疑,這輕工賤商,難道就真的好麼?若是比起來,諒山雖非皇道樂土,可是比起兩京十三省其他地方,卻是要好的多,倉稟足而知榮辱,人有了錢,即便是最底層的工人,也都開始接受教化,願意讀書寫字了,因爲這能給他們帶來最直接的好處,一方面學會讀書寫字,可以擡高自己身價,能領到更多的薪俸,另一方面,如今的娛樂五花八門,比如時新的諸多快本和故事,都是打發時間極好的工具,學了字,便是娛樂,也比從前好的多。

最重要的還是有了薪俸,手裡就有了閒錢,有了閒錢,能吃飽穿暖之後,就不免有了更多的追求,這讀書,便是其中一樣。

這雖是一個淺顯的問題,可在這些諒山的大儒和讀書人眼裡,卻是了不得的大事,歷朝歷代,天天喊得都是教化……教化……可是喊了上千年,又教化出了什麼?可是這諒山區區一個商賈盤踞、匠人遍地的地方,教化卻如此順利,甚至不必官府行文,不必朝廷鼓勵,便自發的生出無數的夜課識字的班,和無數讀書的學堂呢?

…………………………………

第874章 怎麼感覺自己要被坑第60章 搶班爭權第1章 情聖第147章 力挽狂瀾第236章 誅殺第8章 少爺我讀春秋第768章 天子震怒第569章 火燒了眉毛第144章 魚死網破第723章 欽差第472章 建文天子第764章 膽大妄爲第295章 萬萬人之上第579章 大決戰第451章 隆恩浩蕩第299章 土皇帝第24章 看少爺手段如何第221章 宰的就是你第94章 牽涉宮中第590章 東山再起第542章 聖孫第684章 利在千秋第107章 不類齊民第922章 殺無赦第54章 放火第132章 鐵證第530章 名動天下第475章 不似人君第177章 拿命來八百六十四章 桃花盛開第89章 黃雀在後第297章 四縣之地第784章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第226章 反擊第822章 請降第237章 請誅國賊第303章 咄咄怪事第313章 瘋子第485章 混賬東西第509章 真相如此第53章 血債血償第49章 墨寶第585章 不世功勳第3章 不拋棄,不放棄第778章 攻越廣州第459章 廠衛大亂鬥第294章 共商國是第479章 以儆效尤第391章 破門第834章 莫非王土第233章 不顧一切第708章 其罪當誅第274章 鐵桶般的諒山第319章 心頭大石落地第893章 開天闢地第689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39章 郝風樓的基石第266章 龍心震怒第572章 來吧 世仇第559章 變天了第716章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第758章 風 流王爺第458章 步步緊逼第117章 該死的靖難第623章 一戰定乾坤第358章 敲斷你的骨頭第147章 力挽狂瀾第762章 萬山紅遍第27章 轟動第285章 武曲下凡塵第14章 先下手爲強第46章 激動不激動第559章 變天了第780章 可憐的女人第411章 吾皇萬歲萬歲第502章 有功第7章 書中好多顏如玉第672章 西洋華人的保護者第166章 裂土封侯第254章 哪管洪水滔天第856章 噩夢第564章 北平無戰事第875章 你真不是東西第312章 授首伏誅第404章 雄主第234章 敢動真格第917章 出爾反爾第236章 誅殺第34章 大功告成第140章 孤立第929章 拼命第217章 老朱家的傳統三更已畢求月票第570章 決戰之地第367章 造船第386章 還是不夠專業第230章 瘋了第884章 皆爲利來第324章 雷霆之怒第674章 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