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子顧世旻回京之後,沒有先回東宮便進宮裡拜見皇帝了。

皇帝在前面昭明殿裡接見了他。

接連幾日的小雪已經停了,天空澄明,藍白一片,走上昭明殿前高高的臺階,站在丹墀上回望,就可見天空廣闊,萬里無邊,白雪點綴的皇宮一片肅穆,宮宇延伸,一直到高高的宮牆,宮牆上,角樓巍峨,在天空下靜謐地佇立着。

即使是下雪的寒冷冬日,京城裡依然十分熱鬧,一片繁華。

皇宮巍峨雄渾,讓人心中一陣激昂。

顧世旻穿着便服,披着厚披風,在太監的通報聲裡進了昭明殿。

顧世旻身材頎長,不過偏消瘦,臉型長得像皇后,是鵝蛋臉,五官有些過分秀致,故而顯得有些文弱了。

而他本人,也的確是個文質彬彬的人,不僅不愛殺伐打仗,甚至在有些時候還多愁善感。

雖如此,但他並非不刻苦努力,在京中時,他十七歲時便能督導京畿周圍的農田水利工程,還組織人寫了一部農田水利的專著,得到了皇帝的褒揚。

除此,還成功勸導過兩個一直不對盤的武將和睦相處,最後兩家還成了兒女親家。

這事甚至被傳爲佳話,顯出太子的仁厚。

總之,顧世旻還算有治世之才,但是打起仗來,就實在不像顧家的爺們了,先帝和現在的皇帝,都是南征北戰才定下現在的江山的,他就不是個可以擴展基業的人。

這也難怪皇帝陛下對太子在這一方面不滿,認爲他太過平庸了。

爲了讓太子能夠得到歷練,皇帝派他去了和西樑的邊境,讓他前去督戰,太子去了一年多,戰事沒有絲毫進展,當然,邊關大將也沒有寫密摺回來說太子的不是,皇帝便能猜到原因,太子一向和藹可親,邊關將領估計不會討厭他,但應該也不會有什麼作爲。

於是皇帝更加覺得太子平庸了。

太子的確是平庸的,但他的兒子們,都平庸,總之沒有一個讓皇帝眼前一亮十分喜愛的。

皇帝發愁也沒有用,畢竟兒子是他的,怪不得別人。

長寧公主倒是讓皇帝喜歡,但她是個女兒家。

皇帝又在心裡嘆息了一聲。

長寧公主聰慧,這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次,皇帝又去看女兒,但事先沒有讓人通報,他徑直去了女兒的房裡,只有一歲多的寧寧坐在有圍欄的矮榻上正想從矮塌上翻下地,皇帝的到來讓她嚇了一跳,差點就從矮榻裡摔下地了,皇帝也受了驚,將乳母和宮侍罵了一頓,但是待到將女兒抱在懷裡,受了驚的寧寧根本就沒有哭,反而笑着叫他爹爹。

皇帝於是知道寧寧是個膽子大而性情鎮定的人,於是越發覺得要是她是兒子,說不得能夠將他的基業發揚光大。

太子從千里之外回京,在向皇帝彙報了邊關事務之後,沒有得到父皇的慰問褒揚,反而被教訓了一頓,說他在邊關毫無建樹。

太子只得聽着,心裡倒沒有怨恨,畢竟他在邊關沒有建樹是事實。

皇帝罵完了之後,就說:“退下吧。”

太子應了之後又請示道:“父皇,孩兒想現在便去拜見母后。也看一看小妹妹。”

皇帝對他像趕蒼蠅一樣地擺擺手:“去吧去吧。”

“多謝父皇。”太子退身出了昭明殿裡間。

太子走後,皇帝越發在心裡唉聲嘆氣,他以爲太子到邊關戰場上去歷練一年多後總歸會有些變化長進,沒想到太子還是那個太子,連麪皮都和離京時一樣白,只是瘦了些,眉目之間照樣帶着以前的溫潤和悲天憫人,總之,一點殺伐之氣都沒有。

皇帝心想不要說讓他擴展基業了,他到時候不被人打到京都來,便是好的了。

太子由幾位太監宮女領着到了慈元宮,雖然天氣寒冷,但他沒有乘坐宮轎,反而腳步飛快地往慈元宮走,那些宮人甚至都要趕不上他。

看來去邊關督軍一年多也並不是沒有好處,至少他走路可以走得飛快,顯出一股英姿颯爽來。

慈元宮裡已經得到太子回京就進宮來的消息了,皇后娘娘期盼又着急地在宮裡等着。

寧寧不讓乳母抱,自己趴在凳子上站着。

一位小太監不顧禮儀地跑到門口大聲說:“娘娘,太子殿下從昭明殿出來就往慈元宮來了。”

皇后雖然沒應,但眉宇間全是喜色。

在寧寧出生前,她生了三個孩子,只活了太子一個,將他從小不點養大成人,怎麼會不心心念念惦記他。

太子進了慈元宮,皇后甚至不顧自己中宮的威儀,到了大門口去迎接,寧寧便也要跟在後面,她對這個太子哥哥也是感興趣的。

但是乳母抱住了她,說:“公主殿下不要出去,外面風大,你別吹到了。”

因九公主的死,現在皇后將寧寧養得更加精細了,大冬天的,就沒讓她出過慈元宮的門檻,就是怕她着了風。

寧寧只得算了,但是卻在那裡朝外面翹首以盼。

她只聽到皇后一聲深情呼喚:“旻兒!”

然後是一個清朗的男聲:“母后,孩兒不孝,前來拜見母后。”

這個聲音還帶着一絲少年的稚嫩清脆,和大男人的聲音並不一樣。

寧寧想着太子才二十歲,在古代是及冠之年,也纔剛剛成年呢。

然後兩人進了裡間裡來,皇后這時候把寧寧拋到了一邊,親自爲太子解下披風,又讓人趕緊端熱的茶點,讓人拿鞋子給太子換,諸如此類,一番忙碌。

太子總算在榻上坐下了,又接過秋元娘遞過去的熱巾帕擦了臉洗了手,甚至有宮女過去爲他鬆髮髻梳頭,總之,到了母親這裡來,備受愛護,和在父親那裡捱罵不可同日而語。

寧寧一直在一邊盯着他看,有些驚訝於太子是去前線督戰的,回來時還是個面白無鬚秀氣俊美的少年郎,像是完全沒有受過戰火似的。

而她也不得不感嘆,太子還真是個美少年呢。

她見過不少次的太子妃陳氏,年齡本該是比他小的,但這麼一對比,倒像他的大姐姐一樣了。

基於人們有“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種偏見,皇帝覺得太子平庸辦不成事,估計也有些原因。

太子還沒來得及喝茶,就對着盯着他毫不認生的寧寧笑了,說:“這位就是小妹妹寧寧了吧。”

皇后給他寫信,已經說過不少寧寧的事情了,所以他對寧寧十分親切。

寧寧並沒有迴避他這熱情,反而蹬着小短腿跑到了他的跟前去,叫他:“太子哥哥。”

太子將寧寧一把抱了起來,笑得非常溫潤寵愛,“寧寧真乖真聰明。”

又對皇后說:“母后,她認我。”

皇后也在榻上來坐下了,輕輕颳了一下太子懷裡的寧寧的鼻子,說:“寧寧一直念着你呢,知道你最近回來,在我面前不知道叫過多少回太子哥哥了。”

太子笑起來左邊居然還有一點梨渦,寧寧盯着他看,仗着自己是小孩子,伸手摸了他的臉一把,心想他臉真滑啊。

太子抱着她也是愛不釋手,還專門將臉低下去讓妹妹摸,笑着說:“寧寧喜歡哥哥嗎?”

寧寧點頭:“喜歡。”

太子於是對皇后說:“母后,寧寧真是可愛。”

皇后一直打量着兒子,此時便說:“你看你,瘦了不少。在邊關,是不是吃了很多苦。”

皇帝一直在介意太子平庸,撐不起大周基業,沒想到皇后一直惦念着的是兒子是不是吃苦了。

寧寧已經知道皇后是慈母多敗兒的類型,不過作爲她的孩子,是真幸福,而看着太子也不像個紈絝子弟,至少他肯定是個妹控。

太子讓殿中宮侍全都退下之後,便說:“兒臣只是在後方督軍,萬將軍怕兒臣出事,就沒讓兒臣上過前線,能吃什麼苦呢。兒臣也就是鼓舞鼓舞士氣,催促催促糧草,其他事,根本就沒什麼能做的,再說,兒臣於用兵之道並不精通,萬將軍和西樑對峙多年,打仗很有一套,要是兒臣在他跟前指手畫腳,反而不好。”

寧寧聽他這麼說,倒是對他另眼相看了,心想太子其實不錯嘛。

皇后便說:“你要接下萬成赫手下的兵馬,也是不行的,總之,是去督軍,你做得也算不錯了。不過你將來是皇帝,萬成赫以後只是你手下的臣子,怎麼御下,你自己心裡也要有數。”

太子便說:“兒臣明白。”

太子又說了一些邊關之事,說西樑和大週年年打仗,但是一直僵持不下,兩國都已經顯出疲態,休戰結盟相處,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纔是上策,又言:“現在北齊在和韃靼對峙,無暇南方,要是北齊和韃靼休戰,又和西樑結盟對付大周,到時候,我們更是騎虎難下了。趁着現在和西樑結盟,兒臣覺得纔是上策。”

寧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太子看,她沒想到這個外表文弱的少年,實則是很有見地,且憂國憂民的。

皇后道:“你父皇是什麼意思?”

太子說道:“兒臣也如實對父皇稟報過了,不過父皇覺得兒臣是膽小怕事毫無進取之心……”說到這裡,他嘆了口氣,又道:“父皇說,趁着現在北齊和韃靼打成一團,正是我們拿下西樑的時候。我們拿下西樑,又有淮水同北齊相隔,我們纔好休養生息,到時候趁着北齊和韃靼僵持,國力受損,我大周攻過淮水,便可一統中原了。”

“父皇所言也對,只是這些年年年征戰,百姓實在不堪重負,西樑又是一塊硬骨頭,大周想要一舉攻下西樑,談何容易,還不如先和西樑休戰,休養生息一陣再謀以後。”

太子這些話,顯然是和皇帝政見不同,但並不是沒有道理。

不過寧寧其實是支持皇帝的,畢竟大周地處富庶之地,人口也比西樑多,大周比西樑反而能拖得更久,趁着現在不斷騷擾西樑,要是將領給力,拿下西樑不在話下,而只要拿下西樑,大周和北齊的戰爭便無後顧之憂了。

但打仗是要靠天時地利人和的,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行,寧寧作爲小孩子,自然還是不要發表高論了。

皇后留了太子下來用膳,太子和皇后敘完離情,就一心逗着寧寧玩。

寧寧被他逗就笑,所以他逗起來很有成就感,而寧寧也覺得太子還真是童心未泯呢。

太子在膳後便也要告退回東宮了,他回京後還沒回過東宮。

皇后交代了他幾句話,寧寧在一邊聽着,知道大意是讓他要努力造人,看看大皇子顧世禮都有兩個兒子了,他別說兒子,連女兒都還沒有呢。

太子頻頻點頭,這才恭恭敬敬告退出去了。

插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