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預判出了問題

6月29日下午,倫敦,中國駐英國大使陳波專程拜會了英國外交大臣倫道夫?丘吉爾,對於中國方面的造訪,丘吉爾顯然並不意外,中國人之前除了通過駐華公使鮑爾外,事實上並未直接與倫敦方面進行任何實質性的外交溝通。

他也是得到索爾茲伯裡首相的指示,雙方都在暗中較勁,皇家海軍正在緊鑼密鼓的備戰,而局勢正在不可避免的滑向戰爭,作爲執掌帝國外交的高官,他卻多少有些力不從心,因爲遠東中國似乎完全沒有通過外交斡旋的意思。

雙方的見面之初,完全是一種客套式的外交談話,而陳波很快就將話題轉向雙方都關注的內容,“丘吉爾爵士,我今日拜訪的主要目的,是向貴國政府確認貴國向遠東增派海軍的意圖,秦總理希望貴國瞭解我們的最終立場!”

倫道夫?丘吉爾,作爲索爾茲伯裡內閣最年輕的閣僚,而且身居重要的外交大臣崗位,自然瞭解目前中英之間的巨大危機,對於陳波所提及的問題,他立刻作出了迴應,“陳大使,貴國海軍不也正在進行泛太平洋演習嘛,皇家海軍的調動,也只是海軍部的正常派遣,並不針對任何國家……當然,索爾茲伯裡首相也希望貴國瞭解我們的立場,荷屬東印度的戰爭,已經威脅到大英帝國的核心利益,這很容易差槍走火!”

說到這裡,倫道夫?丘吉爾態度強硬的提高了音調,“而且。貴國在巴淡港的軍事行動。已經對皇家海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首相大人希望貴國必須給出恰當的解釋和合理的賠償……”

“丘吉爾爵士,我正要轉告來自北京的消息,南洋地區的利益,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我們已經給予了貴國極大的利益,不可能有進一步的補償,馬六甲海峽,作爲進入中國海的門戶。中國海軍必須掌握控制權……當然,我們並不介意與貴國共享這一權益,但這已經是底線和最終立場!”

陳波絲毫沒有理會丘吉爾的威脅,而是十分明確的表明了態度,英國人增兵遠東的目的,傻子也會明白,事實上根本無需通過倫敦進行任何形式的確認,但是,來自北京的消息,卻把這一外交舉措當成十分重要的事件佈置下來。他雖然沒有完全瞭解總理府的意圖,但卻還是不折不扣的執行了。

這樣的宣示。事實上已經宣佈了雙方几乎對立的立場,似乎唯一未做的,只是正式的宣戰而已,但走到哪一步,陳波也明白,現在並非最佳時機……但什麼時候是最佳時機,他遠在萬里之外,也根本搞不清楚南洋上的現狀。

但是,當天外交會晤的結果,他卻毫無疑問的早就猜到了,雙方各自表述了立場後,丘吉爾似乎成竹在胸,只是謹慎的追問了北京立場上的一些細節,而陳波最終表示,雙方應該立刻展開談判,以避免可能的軍事衝突……當然,他這個建議,只是走走形式而已,而秦鎧通過他的表態,自然不是毫無目的的舉動,必須……給予英國政壇一些可以發揮的話題,而這正是真正的目的。

與丘吉爾會晤後,陳波出人意料的當天又拜會了在野自由黨黨魁威廉?格萊斯頓,共同會面的還有倫敦下議院少數黨領袖等重量級倫敦政客,這一低調會面上,格萊斯頓第一次接觸了來自北京的一些讓他驚訝的見解。

雖然得到來自駐華公使鮑爾的一些重要消息,讓格萊斯頓看到現任保守黨可能犯錯的機會,這顯然也是自由黨目前最需要的機會,但今天中國駐英國大使出人意料的表態,更讓他確信了自己的政治判斷。

陳波並沒有泄露太多的敏感內容,只是看似無意的提到了北京政府的一些新動態,這也讓格萊斯頓大感震驚,據說,北京那位走上政壇最高位置的中國將軍,正在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改革,整個中國陸軍將從目前的65個師,擴建到200個師的規模,這甚至都全面超越了俄羅斯帝國那個超級陸軍強國的規模,相當於德國、奧匈、法國三國的陸軍總量。

不過,格萊斯頓顯然沒有輕信這一消息,龐大軍隊就意味着龐大的軍事開支,作爲自由黨黨魁的格萊斯頓兩度執掌內閣,自然明白200個師的軍力意味着什麼,大英帝國的財力也養不起這樣的軍隊,也就是俄羅斯那種把士兵當炮灰的國家能編成上百師的陸軍。

陳波自然沒有做任何沒有必要的解釋,秦鎧讓他傳遞這一消息,原本就是真真假假的煙霧彈,自己要做的,就是讓英國佬明白,和中國作戰,那就意味着全方位的戰爭,而不是什麼海軍間的決戰……相比皇家海軍,英國陸軍雖然在殖民戰爭中戰功累累,但在真正的國家間戰爭中,在阿富汗與俄國佬的對抗中,也沒撈到什麼好處……這次,面對的卻是比俄國佬還要兇悍的中國陸軍!

當天的會面效果,有些出乎陳波的預料,他並不知曉秦鎧通過鮑爾設下的伏筆,但在野的自由黨似乎更感興於遠東戰爭,對於他而言自然是一個好消息,外交可不僅僅限於談判桌上的較量,任何形式對於對方的壓力,他都會毫不猶豫去實施的。

倫敦的消息反饋到秦鎧案上之時,他也同樣在爲陸軍方面的進展皺眉頭……這時代遠征作戰,後勤補給都是最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如今的中國陸軍,隨着80及後續80改型衝鋒槍裝備部隊,以及營級60mm迫擊炮和師級80mm重迫擊炮的列裝,彈藥補給已經是極大的問題,更何況,還有吃飯問題一直就是補給的重頭戲。

一支80衝鋒能在10秒內打光一個雙列彈夾30發手槍彈,一個營的突擊隊,消耗的衝鋒槍彈,堪比一個旅的常規步槍彈,畢竟,一支ak系列步槍射速在每分鐘6發左右,真正戰鬥中的消耗,一場中等規模戰役中,每支ak02步槍消耗的彈藥不會超過30發,而單兵攜帶的彈藥基礎也在90120發,足以支撐一週以上的作戰,武器的更新換代,使得長途出兵的後勤補給壓力大大的提高。

這次他大張旗鼓的準備從雲南、藏南發起進攻,這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爲自己主政以來,廣東、廣西、雲南的主幹鐵路已經貫通,一旦進入軍事運作,整成大兵團作戰的後勤補給,理論上應該大有裨益,但事實上,還是曝露出許多的問題。

鐵路運輸的好處,自然在這次的軍事調動中得到了最佳體現,第二軍團陳瀧所轄41、44、45三個師,原本就是廣西兵,這次通過鐵路調運,7天內,3萬6千多人的大軍就行進了350公里進入雲南臨滄,正陸續整頓準備從陸路進入緬北密支那,這樣的效率,已經完全超出了原本的預期。

黃祖蓮所轄第三集團也從越北進入普洱,因爲越北、雲南邊境都是山區,鐵路建設困難,僅僅開通了玉溪、普洱100多公里的鐵路,其他路段都是靠舊式騾馬運輸,好在第三集團軍在越北鎮守時,就建立了以越北矮腳馬爲主的後勤隊伍,目前距離出發的臨滄尚有100多公里。

最麻煩的,也在秦鎧預料之中,藏南的攻擊點,絕對不是任何人可以想象得到的,而擔任這一任務的,則是藏南馬龍的特種旅,這支自己早就埋下的棋子,駐紮在雲南、西藏邊區7年了,特種旅的日常拉練和訓練,就是以高原爲主。

所以,馬龍所轄第一軍團中,他直轄的特種旅是第一個到位的部隊,但原本由馬龍負責整訓的雲南31師、33師卻還在那曲地區等待補給,距離作戰出發點尚有150公里……那可是藏南荒原上的150公里,不容小覷!

“必須在7月10日前全部到位,”秦鎧站在軍政部那張龐大的軍略地圖前面,沉思一番後,還是做出了讓步,南方作戰最大的困難,完全來自於自然環境,這一點,作爲穿越衆的他自然心知肚明,好在,自己的對手是英國佬,戰役的進度,似乎自己還有一定的掌控度!

但很顯然,秦鎧這次的判斷似乎出現了一點點問題……

第136章 反亂海防城第1079章 驚人的教育觀點第1321章 衝突在即第752章 敗退第425章 南北演變的開始第1103章 十年海軍案第454章 炮火焚城第155章 袁世凱的困惑第33章 南洋訓練艦隊第792章 雙城子之戰(二)第512章 中國的權利第884章 海軍大佬發飆了第333章 珍珠港的客人第1300章 局勢大變第789章 憲法和選舉法出爐第575章 攻擊的跳板第647章 陣地決戰(二)第257章 月黑風高夜第139章 蘇比克灣第146章 英屬北婆羅洲公司第1047章 暗夜急航第118章 新的目標第511章 南美驚變第749章 怒吼吧,火炮(二)第1090章 夏威夷政變第932章 刺激下德皇威廉第935章 充滿活力的國家(二)第562章 帝黨造勢第720章 外交的煙霧彈第439章 憤怒的沙皇第83章 全不放過第573章 北洋的算盤第1160章 戰爭爆發第237章 臨機決陣第890章 巴布延海峽遭遇戰第1001章 那些土着都該死第881章 菲律賓衝突爆發第1167章 關鍵的轉向點第648章 奇兵破寬城第614章 不平凡的子彈第446章 掏英國佬的腰包第1221章 摩洛哥危機的應對第379章 國戰的問題第601章 匪患和徵兵令第709章 無線信號機第41章 風雲再起第118章 新的目標第413章 挑戰哥薩克騎兵第125章 條約事件第983章 好大一肥羊第462章 廣東政體革新方案第959章 大大的藉口第1155章 拉人入夥第585章 夜襲紫禁城第112章 越北的控制權第656章 破滅第1183章 德國的失算第1353章 爆捏軟柿子第866章 分艦隊在行動第326章 世界第一的富礦第1324章 小艇大艦之戰第144章 暴風雨下的逆襲(二)第918章 突襲蘇比克灣第378章 危機重現第1142章 野火計劃第866章 分艦隊在行動第60章 殖民時代的開啓第459章 伊藤的名言第126章 八一版刺殺教範第109章 留美學童公案的風波第1283章 第一輪交鋒第215章 非暴力革命第392章 北方的種子第1126章 中國領地的價碼第1348章 特拉華號的決斷第591章 新政綱要第482章 新能源爭奪戰第347章 一切威脅,都要清除第913章 蚩尤號的曼舞第33章 南洋訓練艦隊第830章 淮系的妥協第213章 排華法案和經濟危機第884章 海軍大佬發飆了第1123章 意義重大的公司法案第953章 新武器出場第395章 狗官的意第143章 暴風雨下的逆襲(一)第254章 目標,太平洋彼岸第890章 巴布延海峽遭遇戰第59章 講究的就是以德服人第636章 兵出喜峰口第1086章 土地國有的金融之手第713章 政黨興起第12章 寶芝林印象第637章 三千里征戰第一步第584章 不留活口第174章 計劃與變化第691章 漢城事畢第738章 進兵外蒙第928章 密議